■ 陳雅蘭、陳珮馨 全球市場瞬息萬變,從年輕工作到退休的職場神話正在逐漸凋零,一味苦幹實幹的水牛精神也漸受挑戰,面對高度彈性化、講求創意的新職場文化,以及高學歷人口就業市場即將嚴重供過於求困境,職場現代人該如何自處? 經建會發布未來十年科技人力供需預估報告,到2010年,台灣24歲以上人口中,將有81.8%具有大學學歷,比2004年的48.3%大幅增加。在12 項科技專業人士中,只有工業設計人才短缺,其他專才每年培育超過10萬位科技學士,但市場需求僅約5萬多人,亦即每年將過剩5萬人。 大學畢業生過多 出路堪憂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所所長溫肇東表示,數據明顯指出未來五年,台灣社會可能面臨的情況,如果大學、企業、學生現在不採取任何因應行動,未來勢必將釀成大災難。 他進一步指出,五年後台灣大學畢業生那麼多,但企業界能否相對提供足以發揮價值的工作機會?大學生會不會變成高學低就?或者產學之間仍缺乏接軌的最後一哩,企業界還是有人才荒的困擾,紛紛到俄羅斯或印度求才?都值得高度關注。 溫肇東認為,無論外在環境如何改變,企業和個人要脫穎而出,就應該具備「獨特的價值」。例如,對國內企業來說,過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可能是一種價值,但未來的價值應取決於「差異化」,個人也不例外。 溫肇東、明基集團總財務長游克用都不約而同提到Thomas L.Friedman寫的《世界是平的》一書。該書描述推平世界的十個推土機,也就是全球在地化、在地全球化的趨勢。在國家、人才、資金的疆界都逐漸消弭之際,Friedman認為,不論SOHO族或企業員工,最好讓自己做到以下四點中至少一點:非常特殊、非常專業、非常深耕,或非常會調適。 創造個人獨特價值 游克用說,隨著網際網路的風行,一般人在家裡就可以處理很多工作,宣告「個人全球化」時代的來臨;當環境變化加速、分工更趨細膩,每個人是否都足以應變呢?無論是在大陸、台灣或其他地方工作,是否都能適應?都是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以財務領域為例,穿梭於跨國企業會議室的分析師、合併案撮合者、國際基金管理人等精英族群,便透過提供與眾不同的價值,而獲得可觀的報酬。 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以他在大陸從事財務顧問的經驗指出,過去台灣人的工作價值在於勤奮努力,現在「統合眾人價值」的能力更加重要,不是只靠自己,而是想辦法統合別人為你工作、為你讀書,一起創造更大的價值。 如何創造個人的獨特價值,飛利浦公司設計中心台灣區總監陳禧冠建議,不妨借用企業品牌經營的理念。「把自己看成一個品牌。」他強調,當大家都在談台灣產業如何從OEM、ODM走向自創品牌時,職場人更應該轉換腦袋,把自己視為一個品牌來經營,努力創造最高的附加價值。 陳禧冠認為,台灣過去的教育一味灌輸勤勞樸實、克勤克儉的觀念,缺乏打造品牌的思維,事實上「品牌」不一定代表奢華,而是能掌握獨特的價值,吸引消費族群的認同。 建立個人核心職能 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則以「核心職能」來詮釋「個人品牌」,也就是找到自己無可取代的能力。她以自己為例指出,由於累積長年的行銷工作經驗,「行銷」就是她的核心職能,即使轉換跑道,也可以從行銷能力向外延伸。 不管是打造自我品牌,或掌握自我核心職能,一切都是為了適應愈來愈彈性化的職場生態。去年7月勞工退休金提撥新制起跑,10月中國大陸宣布放寬台灣人就業限制,更是加速職場的變化和流動。 在外部環境壓力下,非核心作業委外、利用派遣人員成為企業界無可避免的趨勢。而且在全球激烈競爭下,台灣企業存活年限平均只有12年,不管企業主或勞工都心知肚明,死守企業「終老一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不過,邱文仁觀察到「台灣人對契約化的工作,很沒有安全感」。該如何敞開心胸,迎向多元就業的時代?陳禧冠認為,「無國界的創意人」才能在職場自在悠游,他們不但能衝破傳統疆界、馳騁於無框架的思考,還能將創意「資本化」,昇華為能賺進利潤的產值。 廣伸觸角 創意無國界 邁向無國界創意人的第一步,就是打開心窗,嘗試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生活,質疑看似「理所當然」的人事物,接著是伸展觸角,多樣化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 「一定要往人少的地方走。」陳禧冠強調,傳統的大眾市場已死,看起來能賺錢的領域,往往粥多僧也多,唯有深入不同的文化族群,大量接觸主流市場以外的創意思維,才有機會開創新局。 不過,盡情的伸展「外」放,最終仍必須向內收「回」。比如說,一趟出國旅遊,往往是盡情探索異文化的好機會,但是回來以後,還要能進一步沈澱、整理、分析,把前半段的多元創意轉化為產值,否則只是一場純玩樂,或是躺在抽屜裡的一紙創意。 培養工作外的興趣 培養獨一無二的自我價值,也是迎向多元職場的重要利器,尤其未來職場流動率勢必居高不下,上班族可能面臨不斷「找工作」的新生活形態,如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邱文仁建議上班族培養工作外的興趣。 這聽起來似乎和職場技能無關,卻是從容應變的最高招數。翻譯村上春樹小說的知名譯者賴明珠,原來在房屋仲介公司當廣告文案,餘暇時喜歡讀日文小說,順道兼職翻譯村上春樹,沒想到《挪威的森林》大賣,兼職收入遠超過薪水,便轉換跑道成為專職翻譯者。 從興趣出發找尋落腳點 根據統計,四分之一的上班族利用閒暇兼差,選擇兼差工作更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例如,有些上班族不但自己練瑜珈,還兼差當瑜珈老師,不但可以持續發展興趣,還能坐擁第二份薪水。 「興趣常是下一個職場的落腳點。」邱文仁說,只要持之以恆,把興趣做得深、做得專,自然就會變成職能,但切記不要一窩蜂追逐明星產業,硬往看似「賺錢」的方向走,一旦落得渾身不快樂,錢沒賺到反而賠得更多。她建議,先把自己變成有趣的人,因為「快樂就是無形的競爭力!」(系列完) 【2006/02/16 經濟日報】 |
2006年2月16日 星期四
趨勢解讀》把自己當品牌來經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