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醜聞,企業應該誠實面對還是掩飾撇清?拿水門、恩隆兩事件,與嬌生的泰樂諾下毒事件對比,答案相當明顯。 1974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因為水門事件辭職下台。1972年6月,五個不明男子因為潛入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水門辦公大樓總部,而遭到逮捕。美國聯邦調查局發現,這些人受雇於尼克森的競選職工,從事間諜活動。 這件事本來和尼克森無關,但問題在六天之後他開始介入,要求聯邦調查局停止調查,之後又在接受偵詢以及眾議院的公聽會上說謊。 尼克森原以為事情可以化解,但他與部屬討論如何掩飾此一事件,全有錄音留存,眾議院司法委員會要求尼克森交出這些錄音帶。當全國人民親耳聽到尼克森命令部屬掩飾水門事件,舉國譁然。不到一個月之內,尼克森便辭職下台。 2001年的恩隆案,是企業蓄意造假。在總裁、董事長史基林、雷伊兩人謀劃下,創造許多相關企業,從事逃稅,並將財務損失編入這些相關公司帳上,粉飾恩隆的財務報表。 在兩名華爾街日報記者揭發恩隆的不當行徑後,他倆極力掩飾,並且撇清關係企業與恩隆的關係。最後的結局是恩隆倒閉、史基林判刑24年4個月、雷伊在還沒判刑前就因心肌梗塞死亡,幫恩隆銷毀犯罪證據的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被吊銷執照。 相對的,1982年的泰樂諾事件,卻是企業面對現實、勇敢解決問題的案例。當年連續七人因為服用泰樂諾特效感冒藥而死亡,嬌生立刻對醫院、經銷商提出警 告,並且停產,不到一周就回收市面上所有的泰樂諾,甚至還向消費者宣導,不要使用任何含有泰樂諾的產品。雖然嬌生因此損失逾1億美元,泰樂諾市場占有率從 30%下滑到8%,但很快就在一年之內恢復江山,這完全歸功於嬌生的坦然面對與迅速因應。 在任何時代,企業競爭都相當激烈。對缺乏創新能力的公司而言,遊走灰色地帶,賺取邊際利益,成了生存關鍵。然而,這種介乎合法、非法之間的經營方式,在過去也許可以瞞混過關,但隨著消費者意識抬頭,企業想要文過飾非,恐怕只會失去更多顧客。 唯有扛起社會責任,承認錯誤,落實「企業倫理」與「永續管理」,才是真正有眼光的經營者。 (作者是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中心主任,e-mail:shu@mgt.ncu.edu.tw) 【2008/12/10 經濟日報】 |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科技人文觀》文過飾非 失去更多顧客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