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柏松
在日本,御飯糰能成為便利商店的人氣商品,創下每天銷售1,000萬個的驚人紀錄,生產飯糰包裝機器的The鈴木公司居功不小。這家只有60名員工的中小企業,因為堅持研發創新,奪下逾200項專利權,產品獨占日本、行銷全球。
從公司命名就可以感受這家公司的強烈企圖心。在經營者家族姓氏鈴木前加上英文定冠詞「The」,意味著他們要成為「鈴木」中的「鈴木」,也宣示他們希望成為此一行業中的佼佼者。
The鈴木生產的是,將海苔片自動封入用來包裝飯糰的塑膠薄膜的機器,目前日本從事飯糰用海苔片生產的大公司約十家,加上散居各地的50家中小業者,都是The鈴木海苔自動包裝機的主要客戶。
除了這項主力產品之外,該公司也生產飯糰製造設備。例如可以在飯糰兩面灑上適量鹽巴、將飯糰壓成三角形的機器等,有關飯糰、海苔加工、包裝作業的專利就超過200件。72歲的總經理鈴木允自信地說:「本公司的技術是沒人能模仿的!」
1997年,The鈴木獲得「日本科學技術廳長官獎」。2001年3月,又拿走「食創會」的「安藤百福紀念獎」優秀獎。「食創會」是為了為表揚具有獨創性的食品加工業者而設。
從技術人員起家,帶領公司不斷成長茁壯的鈴木允,最近因為健康狀況惡化,已將經營棒交給32歲的長子、目前擔任常務董事的鈴木物一。
研發費用 占營業額10%
或許他遺傳了父親重視研發創新的DNA,對「公司每年要投入營業額10%以上當研發費用」這個創業信念仍奉行不渝。
由於投入鉅額研發費用壓縮公司獲利,The鈴木上會計年度營業額雖有9.49億日圓,淨利卻只有1,400萬日圓。即使如此,該公司仍堅持「以開發新產品來擴大營業額」。鈴木物一預估本會計年度營業額將大幅成長到13億圓。
The鈴木創業於1961年,之後就默默扮演日本飲食文化的幕後推動者。有著發明家夢想的鈴木允,年輕時,白天在烤年糕機製造公司上班,晚上到專科學校學習機械設計。他曾經獨力為租屋附近的麻糬店開發加工機械,因為性能良好,招徠其他麻糬業者的訂購。這讓他信心大增,28歲時決定自行創業。
他開始製造在結構上和烤年糕機頗為相似的海苔片包裝機。由於當時市面上絕無僅有,訂單蜂湧而至。不過,這股訂購熱很快就退燒。
把顧客需求商品化
這讓鈴木允體認到「中小企業不持續挑戰新產品不行!」他接二連三地開發新產品,包括海苔乾燥機、紫菜末製造用海苔片裁剪設備,顧客需求商品化的能力日受肯定。該公司所受到的信賴,誠如一位客戶所言:「所有攸關海苔的技術,交給鈴木先生就對了!」
不久,一家專門在食品店批發飯糰的麵包公司,希望製造「海苔片不會受潮的飯糰」。當時,市面上的飯糰主要的包裝方式是:在飯糰與海苔間夾著包裝用塑膠薄膜,以防受潮,再從三角形包裝頂點將塑膠薄膜抽出來。
不過,為了讓抽出動作更順利,必須在薄膜塗上食用油,讓飯糰沾上一股油臭味,為了改良此一缺點,就必須設計不塗抹油的包裝方法。鈴木允絞盡腦汁不斷思考新的包裝方式。
有一天,當他撕開香菸包裝盒上的玻璃紙條時靈機一動:「何不把這個包裝設計應用到海苔包裝上!」於是開始試作機器。經過一而再、再而三的改良,終於在1992年開發成功飯糰成形、包裝機,後來更因便利連鎖超商採用,而銷售量快速成長。
這部飯糰成形、包裝機最初設定的產能目標是每小時2,000個,不過開發完成時,每小時只能生產1,500個。經過一再改善,最新型的機器每小時可生產2,400個飯糰。加速機器運轉並非難事,但米飯的水分含量等因素往往會影響飯糰成形的速度,The鈴木以各種不同條件反複測試。鈴木允的次子、擔任技術部股長的鈴木榮一說:「在測試過程中,我們幾乎每天都只吃飯糰。」
積極研發 如拚命三郎
他回憶,當初開發部一度認為,2,000個以上的產能幾乎不可能,總經理卻指責他們「努力不夠」,堅持一定要達到目標。鈴木榮一說:「在指揮產品研發時,家父真是一個不講理的人。」外界也以「像在拚命」來形容鈴木對研發的投入。
為了進一步滿足講究吃的消費者,該公司正積極研發「接近手工製造、具軟性食感的飯糰」。也就是說,未來便利商店對於飯糰製造機的要求,除了生產速度之外,更會要求壓製成形的精緻度。
二年前,The鈴木和大型便利超商合作研發具軟性食感的飯糰壓製成型機。經過一連串改善,終於開發出新型機器,在飯糰團模具內填充飯粒,直到飽滿為止,取代之前壓縮成形方式,終於實現滿足消費者軟性食感需求的目標。
優良的顧客服務體系
The鈴木能保有高市場占有率,除了技術優勢,優良的服務體系也是重要功臣。飯糰成形機不分晝夜運轉,機器隨時都可能發生問題。鈴木物一說:「因為便利超商供貨是24小時全天候,一旦有故障,我們就必須儘速處理。」The鈴木和日本國內的六個銷售代理商合作,強化顧客支援系統。
為了追求永續經營,The鈴木將積極挑戰各種食品生產機器,例如三明治、魷魚乾包裝機。鈴木允一再重申「水不流動的池塘,易生孑孓」,他表示,在現場(生產、銷售、研發、設計等第一線工作)磨練出來的人才,在尚未具備「不斷挑戰」的企業DNA之前,得一直留在現場、專心於原有的工作。
每天只要做完復健, 他一定坐輪椅到現場督促。看來,The鈴木注重研發的傳統將繼續發揚光大。
(作者是中正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2006/02/2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