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1日 星期二

利豐 創新供應鏈 化身全球工廠

■ 蔡翼擎
被喻為中國百年物流貿易巨人的利豐(Li & Fung),由廣東一家傳統的貿易商起家,隨著亞洲工業發展,茁壯為全球領導性的消費產品貿易集團,擁有出口貿易、零售體系、通路網絡三大核心事業。
這些核心事業產生的綜效,讓利豐不但成為實體消費產品貿易的全球領導企業,更具備龐大的產品及市場資訊網,能為客戶提供從產品設計、製造到配銷的客製化供應鏈服務。
「Li & Fung為你的事業提供全球性的資源方案,也是你通往消費產品世界的大門!」利豐集團資深副總經理馬雅祖(Joe Maher)簡潔說明公司要在全球客戶心中建立的形象。
在利豐香港總部11樓的會議室裡,馬雅祖等高階主管,歡迎來自台灣中山與長庚大學的50餘位APEMBA師生。就像其他香港的多國籍企業,利豐高階主管來自歐美亞各國,英文成了共同語言;馬雅祖以powerpoint作簡報的輔助工具,向訪客簡介利豐的經營運作。
當馬雅祖說到利豐集團2004年營業額突破60億美元時,大家還沒什麼反應,當他提到到全球員工有7,000人時,以台灣企業中高階經理人為主的這群APEM-BA學生立即交頭接耳,有人忍不住舉手發問:「以這麼少的人創造如此高的營收,利豐是如何辦到的?」
外部採購熱 助益高成長
逛一下利豐的陳列室,參訪者無不驚訝它的客戶幾已涵蓋全球知名品牌及零售業者。以迪士尼為例,曾在全球設置五個採購據點,僱用300名員工,還不足以應付各國消費者多變的需求、產品線大幅擴增的困擾。在體認「徹底的外部採購」是降低成本以及因應市場快速變化的必然趨勢後,迪士尼、麥當勞等全球知名品牌興起採購外包的風潮,也讓利豐集團得以維繫高成長。
利豐以41國72個據點及近1萬個供應商,為全球著名消費產品品牌及零售商建立龐大的交易網絡,1998年到2003年六年間,大約每三年利潤就成長兩倍,2004年營業額60億4,800萬美元,年成長率高達23%%,估計2005年成長率仍將維持20%以上的高水準。
「供應鏈管理」的概念並不新鮮,利豐也不是唯一提供消費產品業這類服務的企業,在很多企業都已失敗退場之下,利豐如何辦到的?
以前的供應鏈管理,焦點多放在「供應商夥伴關係」及「成本與品質」兩大問題上,但利豐為因應環境快速變化及競爭激烈,率先將重心轉移至「創新、彈性、速度」。馬雅祖一再強調:「利豐集團是供應鏈的創新者。」
轉移重心 創新彈性速度
利豐可能是最早認知「供應鏈管理的興起,將使零售商重要性大增」的企業之一。主席馮國經指出,這個變化將使零售體系產生重大變革;零售商將會發現,他們可以真正地「創造產品」,而不是坐在辦公室被動地聽著製造廠商的銷售人員問:「你想不想買這?想不想買那?」
利豐徹底執行供應鏈管理的獨特理念。整個消費產品的供應鏈,從「消費者需求」起頭,發動「產品設計」及「產品發展」,尋找「原物料」及「製造廠商」來源,管控「製造」及「託運」,再到「併合運輸」、「通關」、「在地併合運輸」、「倉儲」,最後「配銷」到消費者手中,多達12個環節,利豐幾乎都參與運作及管理。
馬雅祖認為,對零售體系商而言,供應鏈的精義是「在正確的時間購買,並儘量縮短傳遞流程」。在此種競賽中想要勝出,馮國經認為:「就必須深入供應商!」以確保創造產品的每個環節,在準確的時間內做到準確的品質,如此一來,「你就不可能把供應商當作一個既定的條件。」
利豐因此深入上游,去「組織生產」。董事總經理馮國綸表示,利豐是在「運作」一間實際存在的「全球性工廠」;馮國經也強調,運作並非擁有,利豐的政策是不擁有產品價值鏈中的製造部分。他表示,利豐有近萬家供應商,保守估計每家供應商僱用200名員工,若利豐自行生產所有產品,豈不要僱用200萬員工?而且一旦介入生產製造,將會喪失彈性,以及精調和協調的能力。
精調與協調 核心競爭力
馮國經強調的「精調能力」和「協調能力」,正是利豐深入上游運作及管理的核心能力。他舉例,如果某一消費產品離開工廠時的價格是1美元,到賣場上架後的價格大約會變成4美元,這個流程中的每個人,都是在崗位上工作很久的專家,也都用心投入,因此零售商經營績效再高,頂多只能壓縮成本0.1到0.2美元,這是傳統供應鏈管理的極限。
「今天,最好由整個系統來檢視成本,」馮國經認為,零售商該想的是整個流程增加的3美元成本,而不是最後壓縮的0.1、0.2美元,把管理標的放大,即使從整個流程中拿掉0.5美元的成本,也沒人會有感覺。
利豐雖未擁有工廠,但深入參與運作及管理,在消費產品製造業價值鏈的15個環節,參與了十個,因此馮國經認為,利豐也是製造業,擁有的是一間「無煙無形的工廠」,在這座工廠中,利豐不但縮短生產時間,更依客戶需求,參與製造商的產品設計與發展,做出許多創新性的加值工作。
利豐不斷擘劃未來的成長藍圖,「我們已準備好進一步積極開發中國大陸市場,」馬雅祖指出,大陸改革開放初期運輸網絡甚弱,不利經營消費性產品貿易的企業拓展業務;未料前年再看統計資料,公路總建設量已達300萬公里,官方估計到2008奧運年公路總建設量將增至800萬公里,「中國大陸的爆發力實在驚人!」馬雅祖對中國市場充滿期待。
題本土出口商 變跨國集團
利豐客戶結構仍以歐美為主,2004年,美國客戶占68%、歐洲20%,其餘12%才是亞洲客戶。利豐已在中國大陸廣東、北京、上海及成都成立四個物流中心、18個辦事處,準備邁開步伐前進中國。
利豐第三代經營者馮國經曾在美國哈佛商學院執教,馮國綸也擁得有哈佛MBA學位,他倆1976年臨危受命,回港從父親手中接下利潤已大幅下滑的家族事業,此後發動一系列的重大變革,從本土性的出口商躍升為跨國貿易集團。未來一旦深入中國,利豐的資源網絡將更為龐大有力。
【2006/02/2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