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訊 書名:就是要更好 作者:馬汀.希爾堤 出版:天下雜誌 「創意是想出新事物,創新則是將新事物付諸實現。」 ──李維特 (哈佛商學院卡特講座退休榮譽教授) 1990年代初期,聖伯瑞(J Sainsbury)穩坐英國量販店龍頭,無論是顧客服務、品質與創新活動等,均被視為市場領導者。至於當時的主要競爭對手特易購,由於以對價格較為敏感的家用百貨為銷售主力,受到經濟不景氣的衝擊,消費者紛紛轉向快省(Kwik Save)、德商雅帝(Aldi)與耐圖(Netto)這類商品種類有限、卻能提供大量折扣的連鎖商店。然而,到了1990年代晚期,特易購成功轉型,營業額增加2.5倍,市場占有率躍升為16%。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特易購將自己定位為──對所有消費者具有充分價值的零售業者,並以絕不鬆懈的態度不斷創新;只想做到「就是要更好」,而非變得與眾不同。對量販店而言,提供顧客真正想要的事物,有時就像一場夢魘。畢竟,消費者什麼都想要── 賣場氣氛:我喜歡待在那兒嗎?這是我最喜愛還是最不喜歡的量販店? 結帳櫃台:結帳速度是快或慢? 特色:這家店是否提供額外服務?例如,宅配服務、內設銀行、郵局或加油站。 動線規劃:我可以迅速並輕易地找到想要的商品嗎? 賣場地點:這家店有多遠?開車多久可以抵達? 顧客忠誠酬賓方案:如果成為忠實顧客,是否可以獲得我認為有價值的回報? 自有品牌:這家店的自有品牌商品品質如何? 價格:到這一家店購物可以省下多少錢?提供很多優惠方案,還有只有一點點? 商品種類:品質如何?有比較獨特的產品嗎?是否能找到我需要的商品? 賣場人員:是否友善、樂於協助消費者、很有效率? 以上這些因素當中,大多數消費者最重視賣場地點、品質、商品種類、賣場人員與價格。這些重要因素的優先順序與比重,會因為消費者的背景、消費目的,而有很大的出入。 1990年代早期的景氣蕭條,讓消費者把「物有所值」視為優先考量,消費者並不願意為了較低的價格,而犧牲商品種類、品質與生鮮食品的新鮮度。為了增加價值,企業創新必須面面俱到。 特易購當時以服務整體市場為目標,為了實現這個諾言,不僅要比競爭者更了解顧客,更必須在因應消費者需求的創新提案中,表現絕佳的執行力。有人曾指出:「特易購把從購物經驗中觀察到的許多現象,轉化成消費者感受到的價值上,而不僅限於價格加上品質等於價值,這麼簡單的思維。」與競爭者不同的是,特易購並不想要以市場區隔進行差異化,反而巧妙地規劃並組合價格、品質、商品種類與服務等共通類別利益,藉以吸引更廣大的顧客群。 只為了創新而創新並沒有意義,然而,為了強化提供共通類別利益的表現、進行絕不鬆懈的創新,則是確保事業成就不可或缺的要素。 【2005/03/26 經濟日報】 |
2005年3月26日 星期六
好書導讀》企業創新 面面俱到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