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0日 星期日

從設計到品牌之路

■ 黃麗秋
每年,數以萬計的產品在輸送帶上快速前進,經過包裝後進入市場。這一刻起,迎接它們的是無情且殘酷的淘汰賽。外觀無法令人驚豔,淘汰!功能繁複不易使用,淘汰!沒有品牌光環襯托,淘汰!能存留下來的是擁有獨特的設計風格。一種蘸著消費者生活使用經驗氣息的設計。
設計,是近年來被台灣業者視為掙脫代工微利緊箍咒的如意棒。既往,我們擅長在有形的事務上錙銖必較,鎮日思索著如何節省開銷,以超越競爭者贏取訂單。反觀,歐美國家擅長的是將無形創意具體化,因此可以產生蘋果、戴爾、微軟、eBay等創新營運模式以及知名的品牌。
然而,當代工利潤分母逐漸被固定,甚至稀釋後,我們驟然發覺,即使試圖在供應鏈搾出最後的利潤汁液也不得法,走向設計建立自我品牌,令我們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從數字看天下,資料顯示,台灣設計服務業產值從91年的新台幣220億元,預計到96年,將成長50%達340億元,從業人員將從現有的1.1萬人,成長到1.6萬人。「設計經濟」成為當代顯學。
「設計本身就是一種Branding」,作品被美國現代美術館收藏的日裔設計大師蓮池槙郎(Makio Hasuike)曾如此表示。這句話精確地傳遞設計的精髓,更切中國內設計團隊亟待昇華的目標。
儘管台灣設計經濟蓬勃發展,真正能讓消費者分辨出品牌的卻不多。這點可從進入賣場,陳列架上琳瑯滿目的3C產品,一旦遮住品牌,要分辨出自何家廠商的設計並不容易。因為產品形似度高,無法以顏色、人因介面、產品造型等元素,彰顯品牌獨具的設計章法,而讓台灣設計進展到品牌,仍亟待努力。
反觀,設計在國外行之有年,經由系統化的設計訓練後,設計師能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意,又能準確地將品牌精神詮釋於產品中。舉例來說,引領果凍風潮的i-Mac、首創無按鍵式人因介面的i-Pod,消費者遠遠一看就能從顏色、造型分辨出是蘋果品牌。
擁有80年歷史的飛利浦設計中心,在汲取時間與空間經驗之後,訂定一套「High Design Process Management」設計工具,產品上市前評估是否符合「Sense and Sim-plicity」的品牌精神。
「設計跟品牌的經營,需要一種持續性、一貫性和適度的變化。」日前來台訪問的蓮池槙郎對台灣整裝待發的設計人如此期許。希望不久之後,消費者把玩精緻的科技產品,翻開背後發現是Made in Taiwan時,臉上不再是訝異之情,而是一種習以為常的得意之情。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能力雜誌編輯)
【2005/03/2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