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參加一個座談會,除了談論科技業的前景,也針對繼個人電腦產業後,是否還有產業能像資訊產業一般享有十年的榮景,發表淺見。 與觀眾交流的時段,本想自己可以很輕鬆,因為我已向與會者表明自己一點都不懂股票,沒有所謂明牌可以分享,請大家諒解,沒想到還是有人問起較長期的產業發展及產業競爭力。 其實,預測真的很難,尤其產業環境變動如此迅速,新科技不斷推陳出新,但長期觀察產業的發展脈絡,應該可以理出一絲頭緒,或許不是很精確,但可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 舉例而言,觀察電腦產業的發展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從大型電腦時代到個人電腦,以致未來無所不在的網路,其市場銷售數量從大型電腦的104,到個人電腦108,資訊家電則可達1012,呈現相當巧合的指數成長。 又如,過去以硬體產品為主的時代,「買硬體送軟體及服務」,如今在很多專業軟體市場則是「買軟體送硬體及服務」;而在硬體價格大幅下滑,軟體又模組及套裝化的情況下,「買服務送軟體及硬體」的時代已來臨。一元手機、免費電腦,成本都隱藏在服務中。 因此,我開玩笑的對許多從事硬體產業的朋友說,硬體已從主流產品,變成附屬品,未來則成為免費的贈送品,而且有機會成為「收藏品」,產業興衰可見一斑。 那麼,未來的太平盛世產業何處尋?有位學者提到台灣產業發展的歷程,或許可以提供一個方向。 過去台灣的外銷主流產品重量以「噸」計,例如腳踏車、紡織品一貨櫃一貨櫃的運往海外;接著資訊產業興起,重量以「斤」計,例如筆記型電腦;接著產業主軸轉 到半導體,重量改以「兩」計;接下來的推演應該是「微量」或「無形」的產品或服務為主軸,往這些方向思考,下一個新興產業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以上只是一個產業長期脈絡的觀察經驗推演,應該還有其他產業訊號值得參考,期待讀者可以有更多的體會! 【2008/10/16 經濟日報】 |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透視鏡》無形的錢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