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6日 星期四

流通巨人 併購拓版圖

■ 潘進丁
今年開春前,日本零售業就出現一個震憾性的大新聞,日本Seven&I宣布併購西武百貨和SOGO,成為日本最大、全球第五大的零售集團。
在保守的日本流通業界,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併購案,因此引起很大的關注,日本經濟流通新聞特別在元旦當天闢了五個全版報導,並指出這個案子將為零售業的併購風潮加溫。
其實,從日本、歐美、大陸到台灣,全球零售業此起彼落地出現各種大宗併購案(M&A),可以預見,在全球化的競爭下,併購的浪潮將一波接一波,進一步加速流通業的大型化發展。
從Seven&I的併購策略談起
2005年9月,伊藤榮堂和淨值比它多50%以上的子公司日本7-Eleven合併,成立控股公司,當時即引發市場許多猜測。2005年結束前不到三天,Seven&I進而宣布併購西武集團,等於同時揭露了這家控股公司將大舉國際化的企圖心,外界多評估這是一種「亦守亦攻」的高明策略。
從防守策略來看,市場猜測日本過去十年經濟緊縮,許多企業雖然市值不高,其實很有價值,所以在開始復甦之際,吸引一些有心人展開敵意併購。去年日本Livedoor網路公司併購市值不大的日本放送,進而企圖掌控日本富士電視台,即為一例。
從攻擊策略來看,有些分析師認為,零售業已朝大者恆大、寡占態勢發展,原本規模超過Seven&I的永旺集團,之前即先後併購多家超市等不同零售業者。
為與永旺集團及其他跨國集團抗衡競爭,同時補足旗下零售業態的空缺,Sev-en&I因此善用手中龐大現金,收購重整情況不錯的SOGO和西武集團,既讓Seven&I集團的零售業態更完整,也讓整體規模擴大,晉升為日本第一大、全球第五大零售集團。
實際上,近幾年,隨景氣復甦,日本的併購浪潮一波接一波,大型併購案層出不窮,也刺激更多不同業態的零售業跟進。另一個很受矚目的例子是,去年10月日本居家產業原本排名二、三、四名的三家業者合併成立DCM控股公司,營業額達4,200億日圓,規模已超越原本最大的凱恩斯(營業額約2,600億日圓)居家通路。
連鎖藥妝通路也不例外,最大的品牌松本清,併購PAPAS,永旺集團旗下的Wel-cia,也曾併購多家小型藥局連鎖。
市場領導者持續展開併購,主要動機不外擴大經濟規模、強化採購優勢、搶占市場和忠誠顧客,並排擠競爭者。如以目前日本流通市場的競爭現實來看,居家產業至少要有5,000億日圓營業額,才有存活的機會;藥妝連鎖業至少要有1,000億日圓營業額,才有效益。
消費動能蓄勢待發
1990到2000年,整整十年,日本經濟停滯不前(所以被稱為失去的十年),消費緊縮,如今復甦期來臨,不動產及股市上漲,整個消費動能蓄勢待發,原本保守、各自為政的日本零售流通業,為了下一個十年的商機,紛紛積極展開併購,進行整編。
這除了考慮日本國內市場,主要目標還是放在下一個十年的國際市場發展前景,由國內的爭戰,升級到國際級的競賽,對手不同,需要更豐沛的實力和資源,透過併購在國內市場整合資源和競爭力,主要是為下一階段的國際競爭做準備。
在這樣的心態下,這一波日本流通業的併購模式,與過去明顯不同;一是過去多半是由強者併弱者,如西武、大葉百貨的被併購,但現在及未來是強者結合的時代,合併的多為各霸一方的強者;另一個差異是由過去的同業合併,轉變為異業整合,也顯示日本零售流通業轉守為攻。
仔細看看全球十大零售流通業的排行榜,其實就是一部top player的併購史;這也是歐美零售業全球擴張和競爭致勝的重要策略。
例如法國家樂福1999年併法國超市PROMODES,成為全球第二大零售業。獨霸全球的沃爾瑪(Wal-Mart),1998年併購德國食品零售商Wertkauf,成功進入德國零售市場。
2004年,K-Mart和美國百貨業排名第三大的Sears合併成立控股公司,成為美國第三大零售業,以對抗沃爾瑪。
回顧2005年,全球百大流通業中,大型併購案也不少,先是有363家店的中美洲量販業者Carhoco,9月賣給沃爾瑪。11月,美國聯邦百貨和五月花百貨公司合併。美國最大的超市集團Krogger,日前又再併購一家超市,旗下超市通路品牌超過20個。
在中國大陸市場,併購的浪潮也經常可見,在加入WTO市場開放之前,中國本土零售業,即在政府主導下展開合併,以壯大力量對抗外資。
第一大零售業百聯集團,整合一百、聯華、華聯及其他小零售集團,跨足百貨、超市(大賣場、便利店、超市)、物流等三大區塊。預料未來類似案例應會持續發生。
台灣市場不大,為因應日益激烈的競爭,零售業也進入整合階段,遠東百貨併購SOGO百貨,與新光三越百貨集團抗衡。超市業龍頭頂好惠康積極併購地區型超市,形成全省連結,快速攫取更大的市場占有率。味全集團合併旗下的松青、丸久超市,站穩第二大的位置。
在量販市場,1996年成立的大潤發,1998年以合縱連橫整合亞太、大買家;繼而被法國Auchon歐尚併購。家樂福去年併購六家特易購賣場及二件開發案,拉開與第二名的差距。
至於便利商店產業,日本已有成功的併購案例,其中包括日本OK與Sunkus,台灣便利商店產業趨於成熟,是否可能出現類似的併購案例?依個人觀察,即使因企業文化比較保守,合併難度高,但也不無合縱連橫的可能。
台灣零售市場有限,如果要跨向海外市場,台灣企業勢必要有足夠的規模、實力與核心優勢,否則如何與全球性的大沙魚競爭?
零售市場國際化競爭
進入新的年代,經營者的思維也會突破創新,90年代之前,日本很少有併購案,但新的競爭時代來臨,新世代交替,為了由國內走向國際市場,並扭轉過去國際化失敗的紀錄,日本大企業集團已清楚意識到整合的必要性。
已經國際化的日本Seven&I及永旺集團,由於已經走上國際化之路,分別進軍大陸和台灣,都充分體會到這個趨勢不可擋,所以積極展開併購計畫。
除了因應國際化的競爭,下一個十年,流通業虛擬實體的結合、支付工具的整合,都會是關鍵要素,這也是企業併購時的主要考量。
日本大和證券分析師指出,Seven&I併購西武百貨集團,將可承接其集團中一家信用卡公司Seasoncredit,這家公司歷史悠久,發卡量大。
併購之後,可與Seven&I集團中的清算銀行IY Bank整合發展電子錢包等支付工具,發揮如虎添翼的效益。
上述知名的併購案,的確為併購者帶來快速成長、擴大市場及競爭優勢等諸多利益,但是,並非所有併購都是成功的,最大的挑戰是在適當的時機,選對併購目標,才能如虎添翼,否則可能花錢買包袱。
此外,不同企業文化的融合,人才是否能快速成長,因應經營規模擴大的需求等,都是併購的挑戰,不宜輕忽。
(作者是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王家英規劃整理)
【2006/01/2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