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朱敬一、林全】
書名:經濟學的新視野
作者:朱敬一、林全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在台灣該不該簽ECFA的討論中,研究者常用電腦模型去估算將來關稅減讓的衝擊與後果。這顯然是該做的工作。但是,就ECFA的整體評估而言,這樣的模擬估算只能算是20%的工作;其餘80%的效益評估都不會在這個模擬數據中呈現。這背後的重要環節,值得加以解說。
放大視野 互惠題材不少
兩岸簽署ECFA當然是著眼於「未來」,但所有能做電腦模擬的產業,絕對是「現有」產業。未來產業現在還沒有出現,缺乏資料的情況下,哪有可能做電腦模擬?舉個例子:行政院六大新興產業中有一項是國際醫療。
就實務來看,國際醫療最大宗的可能客源,當然是地緣近、所得高的中國大陸人民。目前,台灣的國際醫療業務量微乎其微,既然兩岸要談ECFA,將來台灣在國際醫療這一塊,究竟希望與對岸達成什麼樣的服務業合作模式,當然是現在該談的。
同理,行政院如果要推動文創產業,當然也不會自限於2,000萬人的台灣市場,而會著眼於十幾億人口的華人文化市場。那麼台灣文創業希望與對岸有什麼樣的合作,也就自然是ECFA可以著力的地方。
依此類推,生物技術、品牌農業、綠能產業、觀光發展等,也一定有許多值得與對岸洽談的互惠題材。目前電腦模擬絕大多數的目標都放在工業產品的降稅,缺少服務業、欠缺「未來」視野。
除了新興產業,究竟ECFA還可能會有什麼未來的影響呢?我們認為ECFA對未來投資活動,會有相當顯著的影響。
實際資料顯示,世界各地完成貿易結盟後,其結盟國所吸引的直接外人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的數量均暴增。這個效果與進出口貿易量無關,也不是一般學者計算的電腦模型所能刻畫。
國際貿易是為了互通有無,貿易雙方專業生產自己有具相對優勢的產品,再將產品與其他國家交換。但是「生產」往往需要機器設備,所以生產前置階段的設備布建就是投資。如果國家與國家間的貿易障礙重重,那麼原本因甲國成本低而理應在甲國生產的X產品,可能因為關稅等貿易障礙,而不得不在他國生產。正因為如此,這些為了生產X而須投入的前置投資,當然也就不會到甲國布局。
貿易結盟 激勵外來投資
一旦甲、乙、丙之間因貿易結盟而大幅減少彼此障礙,那麼就有許多企業願意到甲、乙、丙三國投資設廠,以便在該地生產,享受相對優勢的果實。這就是為區域協定刺激FDI的原因。
區域貿易協定另一項能促進投資的原因,是源於前述「自製率」或「原產地」的規定。一般來說,為了避免非簽約國濫用甲、乙間的關稅優惠(例如,丙國產品到乙國過港,而假裝為乙國產品輸往甲國),通常會要求適用優惠的產品必須有相當比例是在締約國製造。
為了適用這類的自製率協定,進而享受出口商品在目的地的零關稅,企業家就有動機將工廠設在締約國,因此自然會造成外人投資額的增加。當然,區域貿易協定簽署後常因貿易區拓展以致貿易量擴大,這種規模效果也有刺激投資的作用。
以學者研究的實際數字來看,北美自由貿易區簽定前後,各國直接投資金額大幅提升約100%至200%。歐盟自由貿易區1993年的原始成員國簽定前後,各國直接投資也增加了約20%至100%。
各國中只有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在1994年呈現約20%的FDI衰減。但這三個國家至1998年後,FDI也呈現正成長。至於捷克、愛沙尼亞、波蘭等 2003年加入歐盟的八國,FDI成長幅度更是達到200%以上。此外,東協十國的FDI成長也很可觀,只有汶萊小幅度衰退,原因不詳。而香港、澳門在 2004年簽署協定後,FDI成長也有200%以上。
整體而言,學者研究發現,區域協定對於FDI的流入效果,對於小國較為顯著。直觀而言,大國本來就坐擁市場,所以靠FTA市場規模的擴大效果有限;小國原本坐困愁城,所以規模拓展當然獲益較多。
電腦模擬只能算出ECFA對貿易的效果。但是其背後對投資活動的刺激,才是影響中長期更重要的關鍵,在電腦數據上卻未必能呈現。
(本文摘自《經濟學的新視野》,聯經出版。http://www.linkingbooks.com.tw)
【2010/03/2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