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2日 星期六

台灣角度》打造五力的專屬資產

【經濟日報╱邱志聖】
波特的五力分析,從策略理論的演進來看,對實務界的最大幫助,在於提供一個很好的外部環境分析架構。
過去台灣的實務界如果用五力架構來分析,會發現每一家公司所面對的環境分析的結果都不怎麼好,那麼接著應該怎麼辦?應該如何改變這個局勢?
對很多企業來說,關鍵應是如何在不好的產業競爭環境下,創造自己的競爭優勢。波特新寫的五力架構,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在文章後半段強調可用策略定位等方式,調整個別廠商所處的競爭態勢。
但是,我們不可因此否定波特五力分析架構的重要。任何一個企業,要去尋找各自的競爭定位與策略,必須先完整了解所處產業的競爭態勢與趨勢,一旦決定要進入,才能找出自己的立足之道,創造差異性。而這也就是波特五力分析的價值所在。
換言之,波特的理論讓企業了解,在五力架構裡何處有弱點,但談到解決方案,晚近的核心能力與資源論,則可以搭配,讓我們思考該如何逐步改進,建立長期的競爭優勢。
例如,台灣有很多IC代理商都在幫三星做代理,銷售的IC都一樣,取代性也高,因此很多IC代理商拿到三星的IC後,配合其他代理的IC組合成一個中間品,以完整解決方案的方式再賣給下游,下游買方買到的就不只是三星的IC。由波特的架構看,台灣這些代理商做為賣方的談判力就拉高了。
換言之,波特認為我們可以試圖改變五力環境──只要調整其中一力,其他四力就能迎刃而解。所以要解決五力的問題,只要某個動作產生效益,例如行銷很強,或研發很強,就可能把五力改變。與此最直接相關的是我們的管理如何?服務如何? 除此之外還包括資訊與信任的問題,我們如何讓雙方的信任度增高?
最近交易成本的理論就有很仔細的分析,也就是如何建立雙方來往的「專屬資產」。為達到這個合作,雙方都要投入許多資源,包括軟硬體,假設雙方投入的專屬資產一致,就不想離開對方。但現在很多情況是,自己投入而對方不需要投入,變成單邊陷入這樣的關係。
台灣的電子業,為了搶美國大廠的訂單,就常常如此。對方要求我們生產線要做很多的改良,但往往改善之後只能接某個別廠商的生意,一旦雙方不再合作,原先的投資就損失了,因而產生問題。
至於晶圓代工,從五力來看比較特殊,買方議價力很強,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專屬資產的問題。如果我是一家晶片設計公司,在我的要求下,台積電幫我做IC,他們的工程人員就會介入我的產品開發過程,雙方因而有很多互動,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很多的專屬資產,我就不會因為別人價格比較低就放棄台積電,就算要轉移,也是慢慢進行,絕對不敢直接斷開。
(作者是政大國貿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取材自HBR全球繁體中文版1月號)
【2008/01/0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