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林修葳】 「管理」沒有絕對的答案,財務管理亦同,不管是採取上市、或是決定購併,要考量的是有無配套措施、是否能補其不足,牽涉的是「取捨」,而非單純的是非對錯。 納克塔個案的後續發展是,兩位創辦人決定賣出公司,後來又被買下它的大公司,再次轉手賣出,不過納克塔在美國仍舊是很大的品牌,儘管如此,仍舊無法一言斷定,上市或購併兩者,到底孰是孰非。 課堂開始,關於財務報表的討論,則是希望學員不只懂得看損益表,還要能在其他細節中,看出可能的隱藏危機。最起碼要能了解,該家公司的政策為何,例如,台塑企業一向採取寬鬆的收款、付款態度,但若是台灣電子業大廠,通常就要求較長的付款期間。 同時,也希望學員懂得深入思考各項公式、評價工具的訴求,不要直接拿來套用。例如,台灣談到估價模式時,很習慣拿一個大公司套進公式,完全抹煞了品牌、技術能力、人力價值等,難以量化的面向。 大環境競爭激烈,估價、訂價是極大的決策,必須要懂得深入工具訴求、了解公式的長處、短處,才能達到真正的分析功效。 (作者是台大國際企業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陳珮馨/整理) 【2006/10/15 經濟日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