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瑋
全球開跑﹗ 過去投資人最常向企業說的話可能是“Show me the money”(讓我賺錢,其余免談)﹗2001年企業丑聞相繼爆發後,現在“Show me the ethics”(注重道德,我才安心),才是股東心聲。一場企業新倫理運動,正風起雲涌地展開 文/李瑋 能源交易的大亨──安然(Enron)轟地一聲倒下,震醒了社會正視企業倫理的問題。 事實上,這股企業回歸本質、重省道德的風氣,並非是來自歐美的“西潮”。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時,“眼尖”的專家學者,就認定亞洲金融風暴實質上是因政商勾結而引起的“道德風暴”。而且這股狂亂的風暴,持續吹得亞洲各地政治經濟抬不起頭。 愈來愈多日本企業取消終生僱用制,顯示僱主、員工間的信任蕩然無存;韓國的民眾寄望政府來擔任改革先鋒,卻發現打著改革旗幟的政府,在權力到手後,就以人民反應不及的速度腐化。就連擁有堅實禮教傳統的中國,也沒發現道德基礎已被掏空,“童叟無欺”的招牌到處掛,假文憑、冒牌商品卻一樣肆意泛濫。建構在如此“道德真空”上的商業文化,自然是搖搖欲墜。 |
世界經濟論壇每年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更明確地指出,貪污和腐化對經濟成長有直接的沖擊。
安然事件可說是企業新倫理運動的起跑點。在此之前,漂亮的績效數字,是企業及多數投資人追求的唯一目標。經理人為了符合股東期望,炒高公司股票,不惜創造不實盈余,然而一連串公司丑聞爆發,企業才從盈余美夢中驚醒,真切體會到古老諺語的真諦──“誠實為上策”。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企業倫理運動,范圍不只是企業財務上的真實透明,或是做好公司治理、維護股東利益。舉凡企業社會責任、公益關懷、公平對待供貨商、提供員工良好工作環境等,也是這場運動的複興范圍。主要原因,與來自四面八方的推動力量有關。
企業品德成重要議題
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即NGO)的嚴格監督,是促使企業重塑道德形象的重要動力。英國《經濟學人》指出,NGO本就肩負為社會把關的重任,這幾年來類似的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地成立,彼此之間形成競爭,為了增加媒體可見度,對於企業不法之處更加注意,以便能夠造成議題。一旦企業的黑暗面搬上台面,除了有損形象之外,更可能波及股價。
例如1995年殼牌(Shell)石油公司意圖將鑽油平台棄沉於北海,由於這一計劃損及海洋生態而大受環保團體撻伐,殼牌在德國的股價也應聲下挫,最後迫於媒體和民眾的壓力,政府也不得不出面干預,殼牌無奈放棄了這一棄沉計劃。經過這次事件後,殼牌痛定思痛,重寫公司企業倫理規范,並且加強與非營利組織合作,制訂該公司的環境政策,每年設定目標,例如減少廢物排放量等,年年發表環境報告。殼牌指出,未來企業社會責任議題將會愈來愈受重視,殼牌的作為也是為企業經營長久之計。公司正派經營,員工也才能安心工作,創造更好績效。
來自政府的壓力也使企業必須踏出改革腳步。安然事件後,美國總統小布什曾發表談話,“我們必須重建正直誠信的美國企業﹗”隨後而來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強調公司治理,加重經理人、會計師責任,甚至對不法行為課以重刑,這些舉措都是希望以外部力量促使企業財務做到透明真實,保障股東權益。
除此之外,各國對於勞工、環境等社會保護政策也愈來愈嚴格,企業為了免受處罰,也盡力改善。例如過去備受“剝削第三世界勞工”惡名所苦的運動廠商耐克(Nike),現在在海外設廠時,都必須評估當地人權狀況。英國《衛報》指出,這些措施雖然也可能出自於善心,但避免因為日後政策緊縮而受罰,應該是企業最重要的目的。
對社會負責才能基業長青
當然,不少企業卻是真切地經過了深刻自我反省,認識到基業若要長青,必須對社會負起責任。例如全球消費用品大廠聯合利華、寶潔皆已宣告,將以“永續”作為公司策略方向,因為若不如此,資源日漸耗盡,企業屆時將無生意可做。雖然說重視永續政策,可能將增加不少短期成本,不過就長期而言,兩家大廠正直的形象卻博得投資人信賴,超越大盤的股價就是投資人予其堅持企業倫理的回報。
至於世界知名的咖啡廠商綠山咖啡(Green Mountain Coffee),其首席執行官斯蒂勒(Robert Stiller)因為走訪咖啡原產地,詫異於當地農民的貧窮狀況,於是決定減少中間商剝削農民的情況,以比市場價格更高的價格,直接向墨西哥、蘇門答臘等地的農民收購咖啡豆。綠山咖啡也因此連續兩年(2003年、2004年)獲得美國企業倫理長協會頒發的“企業最佳公民獎”。
履行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對亞洲地區企業來說,還有另一層意義。由於都市中心以外的地方,仍然存在潛力龐大的消費群。想要打進郊區,地方人士對於品牌的印象就相當重要。
愈來愈多企業認識到,他們有能力、也有義務負起鄉村發展的責任。比如說油品供貨商嘉實多(Castrol)協助印度貧窮小村落改善灌溉系統、振興農業,當然民眾的感謝之意,也熱情地響應在他們對嘉實多的愛好上。
但是在這場新運動中,倡導最賣力者,其實是廣大的消費者以及投資人。《衛報》指出,這幾年來,就像生機飲食(Living food diet)大為風行一樣,消費者對於生產商品的企業形象也日益重視。舉例來說,“誠信貿易運動”(fair-trade movement)在歐美已有十余年歷史,主要目的是勸說消費者購買正直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所謂“正直”,包括企業誠信、公平地對待勞工、供貨商,尊重少數民族以及婦女等。
最近幾年,誠信貿易運動通過網站等各種管道銷售產品,銷售額突飛猛進,去年居然成長46%,達到1億歐元(約人民幣10億元)。現在誠信貿易運動一個星期的營業額,約是十年前一整年營業總額。誠信貿易運動的效果驚人,就連英國大型連鎖業者泰斯克(Tesco)也推出自有品牌的誠信貿易產品,包括咖啡、茶、鮮花等,希望開拓更多客源。
另一個更令人驚訝的成果是“道德基金”的興起,其日漸雄厚的實力,甚至足以左右企業股價。
道德基金咸魚翻生
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時,就有所謂“道德基金”,投資的對象避開煙、酒、色情、軍火,或是以動物做實驗的公司。《經濟學人》指出,該基金初成立時,還曾被市場上笑為“瘋子”,畢竟上述企業,多屬賺錢的產業。甚至1998年,當負責英國退休基金的部長德納姆(John Denham)要求基金必須表明“倫理”是否為其重要投資標準時,又再度惹來訕笑。由於當時道德基金表現不佳,投資人寧願不那麼道德,也不想賠了自己的退休老本。
“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幫股東賺錢,至於慈善,那是政府和股東個人的事。”在企業倫理還沒覺醒的年代,這個觀念也許被認同。
不過十幾年來,道德基金的成長有目共睹。從1989年至2000年為止,英國道德基金規模成長率為1750%,美國從1997年至1999年則是成長82%。2001年一系列企業丑聞相繼爆發後,更多投資人轉而投向讓人安心的道德基金。根據統計,2003年道德基金規模已達3兆美元,每年成長率超過50%,幾乎每8元錢,就有一元是投資在道德基金上。
最近英國的保險合作協會(Co-operative Insurance Society)還宣布一項創舉,打算在今年9月份舉辦一場投票,邀請500萬名保險客戶,選出心目中認為重要的道德項目,以作為日後協會投資的參考。換句話說,一位投保汽車險的客戶,也可以借著保險,表達對環境污染議題、人權或是第三世界勞工等議題的關注,甚至可以憑借手上的保單間接促使企業負起社會責任。面對四面八方涌來要求“重建道德”、“負起社會責任”的聲音,全球企業也積極響應。最明顯的現象,是企業對倫理長(Corporate Ethics Officer)的需求大增。1992年,當“倫理長協會”(Ethics Officer Association)初設時,只有12名會員,但是到目前為止,協會成員已有近1000位,其中不乏來自3M(明尼蘇達礦業及製造公司)、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IG(美國國際集團)等全球企業。這些倫理長多是由學者出任,負責日常的內部倫理訓練課程、檢視相關道德疑慮,甚至在企業面對民事訴訟時,出庭擔任証人,証明企業已經善盡倫理之責。
社會責任成“關鍵報告”
企業在公司內部進行的另一倫理改革,則是替過去淪為“一紙空文”的“企業倫理守則”裝上真正具有阻嚇力量的“虎頭鍘”。事實上,多數大企業皆有白紙黑字的“企業倫理”規范,甚至是惡名昭彰的安然也不例外,只不過從沒人搭理落實。安然案後,許多企業在守則中加上處理違反道德案件的流程以及懲罰條例。例如知名軟件業者SAS(美國賽仕軟件研究所)明確規定,違反公司倫理者,將經過企業內部鑒定,並且可能導致解僱。
更多企業為股東利益打拼之外,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發表“社會責任報告”已經成為另一項重要的企業經營成績單。根據世界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KPMG(畢馬威國際會計公司)調查,1998年,美國前100大企業只有35%發布社會責任年報,2001年時比率已經上升至45%。這些社會責任報告,除了隨著財務年報公布之外,網站上也隨時更新訊息。例如寶潔、殼牌在網站上皆另設有“社會責任專區”。
其它國家的企業甚至比美國更積極。例如日本前100大企業中,有72%發布企業責任報告,在英國,退休基金必須反映投資在道德公司的比例,因此企業更需在社會責任的報告上下功夫,調查顯示,2001年時,英國前100大企業中,近半數的企業提供相關信息。法國政府則要求,企業上市時,必須提供企業倫理及社會責任相關信息,1999年法國前100大企業中,還只有4家符合此規定,至2001年已有21家企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
正直的企業更得人心
畢馬威合伙人伊瑟瑞爾(Eric Israel)表示,“企業發表社會責任報告是大勢所趨。”企業將相關信息透明化,並且藉此表明自己是“正直的企業”,更能增加投資人信心。寶潔也指出,在商場競爭中,企業形象將日益重要,未來消費者購物時,“形象”將會是重要的選擇因素之一,因此讓大眾知道企業的努力,其實有百益而無一害,更可能是未來企業勝出的重要因素。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曾經說過,“社會經濟若要運行順暢,就必須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然而200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金錢與道德無法協調。30年前,經濟學家弗裡德曼(Milton Freeman)還曾說過一句名言︰“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幫股東賺錢。”經過了企業與投資人盡皆沉迷金錢遊戲、甚至不惜犧牲道德,以致自作自受的教訓,新企業倫理運動,將會使人們重新回歸社會經濟的真諦。
不可不知的企業倫理小百科
什麼是企業倫理?
所謂企業倫理是指尊重所有的利害關係人,以公正、誠實的態度,對待股東、顧客、員工、供貨商、所在地的社區等。
企業倫理包括哪些方面?
根據“企業倫理長協會”選拔優秀企業公民的標準,好的企業公民包括︰
1. 注重環境保護
2. 回饋社區鄉裡
3. 注重員工工作環境及福利
4. 關懷少數民族及婦女
5. 良好的顧客關係
企業倫理可以為公司帶來什麼益處?
1.商場上的優勢︰根據調查,顧客以及投資人決定商品或投資策略時,公司形象是主要的考慮因素。
2.員工表現優異︰制定有完整的倫理守則以及定期發布倫理報告的公司,員工普遍對工作環境表示滿意,流動率較低。
3.提升形象︰企業丑聞可能使公司一蹶不振,除了導致顧客流失、股價下跌、員工士氣低落之外,更可能引起政府司法部門的關注。公司的形象可說是最重要的無形資產。
4.法律鼓勵企業負起社會責任︰國際法律趨勢是,對於注重企業倫理的公司給予鼓勵。例如美國法官對於戮力執行企業倫理,但不幸涉案的公司,可以酌予減輕其刑。
哪裡可找到企業倫理資訊?
1.目前大學商學院裡多設有企業倫理課程。
2.網絡資源︰
www.business-ethics.org/
www.bsr.org/
資料來源︰www.business-ethics.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