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21日 星期四

微利與高成長共存 東方企業家Oct,2004

“颶風”來臨
文/顧冰
我們不怕低成長,而是要長久的成長;
我們不怕低利潤,而是要轉少為多;
我們不怕高風險,而是要能找到最少的風險
市場上產品的供過於求,商店裡一年到頭的特賣,一元手機、二元商品的盛行,這一切只意味著一件事──企業獲利愈來愈低。而當2004年手機、汽車、房產、IT等昔日的暴利行業全部崩盤時,當夏新電子(SH,600019)從去年的每股收益1.429元,下滑為今年中報的每股0.20元,當聯想集團連續兩年呈現低成長時,誰都明白,早已席卷全球的微利“颶風”終於刮到了中國。
微利“颶風”的降臨,使得企業開始壓縮成本,並對新增投資格外謹慎。的確,微利時代下所有企業都戰戰兢兢,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但微利時代並不是利潤下滑那麼簡單,由於供過於求而引起競爭加劇,企業取得高成長將格外困難。而據IBM進行的2004全球CEO調查顯示,有88%的CEO認為“收入增長是其首要目標”。特別是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在某種意義上,高成長也許比高利潤更加重要。
如何在微利時代,仍能取得往昔的高成長,就成了企業領導者的最大難題。

供過於求引來惡性競爭
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各行各業獲利如此困難。一方面,雖說“賠錢的生意沒人做”,但是各種層出不窮的價格破壞,卻幾乎顛覆這項世界最古老的游戲規則。
每年9到11月,東北大豆成熟,農民稍做處理,就可以賣給油廠,如此年複一年,東北農民平穩地度過了半世紀。但最近幾年,貿易商透過美國、巴西進口大豆,即便遠渡重洋,到岸價仍比國內現貨價格每噸便宜400元,東北大豆因此被打得節節敗退。望著漫山遍野的大豆,農民反而為糧食多了煩惱不已。
其實東北農民的痛苦,同時也是很多企業家的痛苦。
在周末的家電賣場,家電特賣一年到頭,再也不是年終專利。甚至已有渠道玩起了“一元競標”的把戲,冰箱、洗衣機……由顧客喊價,一元起跳。因為戰況太激烈,連向來高身段的日商如三菱、夏普,也配合渠道玩起了“總裁特許折扣”的促銷價,甚至已有渠道宣布買家電還能抽獎中住房、寶馬汽車。不過,這還未到極限,在天津甚至有商家拿手機“秤斤論兩”來賣,手機儼然成了菜市場的大白菜。
在全球范圍內,需求萎靡、物價下跌成為普遍的現象,從農業到服務業,企業獲利更是急遽壓縮。以美國為例,從1997年開始,以國家為單位的整體獲利(National Accounts Profits)就一直停滯不前。這種情況下,美聯儲經濟學家不禁發出警訊,物價一路走低,表示企業只能向下追求低成本,最後,利潤、勞工權益都會受到侵蝕。而企業不斷用降價來增加需求的做法,更無異於雪上加霜、飲鴆止渴。
與微利和平共處
當產品品質愈來愈好、速度愈來愈快,價錢卻愈來愈便宜時,企業經營的困難就可想而知了。記者曾聽不少企業家報怨,如今產品的生命線愈來愈短,如果說過去的生命周期有1年的話,現在則只剩下6到8個月,從贏利到虧損往往只有半年時間,產品從開發到銷售,剛開始雖賺錢,最後卻可能賠錢。
據國家商務部調查顯示︰由於受到宏觀調控的衝擊,在對今年上半年600種主要商品排隊調查時發現,供過於求的商品有462種,與2003年上半年相比減少了8.5個百分點,但這個比例仍高達排隊商品總數的77%。由於多年受到供過於求的影響,大陸物價更是連續多年出現走低,甚至出現負成長。
殺手級應用遲遲不出現,尤其惡化這股趨勢。拿手機來說,3G發展不成熟,企業只好拼命在換機市場下工夫。迪比特執行副總經理彭新淼就表示,早在2年前,國際手機市場就已呈現微利,但國內市場由於“新機市場”的龐大,才多了兩個好年頭。但如今3G苦盼不至,手機廠商只好苦度“微利”時光。

對企業而言,既然無法逃避微利,那麼學習如何與微利和平共處,可能更為實際。
微利高成長
在景氣一片大好,賣什麼賺什麼的年代,是無法真正辨出一家企業的真功夫,只有在微利時代,企業仍能有高達兩位數的獲利成長,這家企業的經營模式才值得研究、學習。
本期封面故事將研究︰
面對手機市場的萎靡緊縮,迪比特是如何面對危局,采取重重策略,逆勢高成長的?
自1988年創立以來,以平均60%速度成長的趨勢科技,在遇到成長瓶頸後,如何在價格戰泥沼中突圍而出?
聯強科技,又是如何運用“一塊錢哲學”及“數字化”管理,創造“微利時代”的高獲利?
其實,通過如此多的具體例子,不難發現,即使在微利的時代,同樣有獲利的企業。企業只能學會與微利共存,而沒有悲觀的權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