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楊
SA8000 引出商業價值新詮釋 在品德管理時代,不再是“效益第一”,而SA8000的推行,正符合了這一趨勢 7月21日,上海對外經濟貿易企業協會高朋滿座,“關注、應對SA8000”專題講座吸引了一批外貿出口企業的視線,而這些企業家心中的隱憂也是溢於言表。 今年5月1日前,關於國外企業將以通過SA8000認証為標準對我國外貿出口企業訂單再“洗牌”的傳聞風起雲涌,更有傳聞說在紡織業對外出口中,已有1/5的訂單提出SA8000的要求,這著實讓國內出口企業恐慌了一陣。如今,儘管謠言已經消散,但SA8000認証的影響和作用卻仍在繼續。 的確,近兩年來由於國內企業的產品出口不符合SA8000要求而被取消訂單的消息不絕於耳︰廣東一家台資鞋廠發生女工中毒事件,國外客戶聞訊全部撤單;廣東中山一家鞋廠沒有達到當地法律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國外客戶停單兩個月,企業被責令整頓。 當品德從一種內生的規範(準則),上升為一種剛性的制度(法律),它帶給企業的沖擊是不言而喻的,而由此引出的商業價值觀變化也足以引起企業的再思考。 SA8000︰社會責任標準 |
今年7月,在深圳市某絲印廠打工的貴州農民吉慶雲死於非命,而在醫院出具的病危通知書上,赫然寫著“高熱、昏迷”的詞語。由於該絲印廠從事的是陶瓷燒制,在工序上有描花繪畫的工藝,因此要求在生產過程中不得使用風扇,以免影響產品質量。由於7月恰逢高溫,吉慶雲需在50℃以上的環境裡工作。吉慶雲死亡時,其女就在身邊,初中尚未畢業的女兒和她父親是“同事”。
如果這家企業通過了SA8000認証,慘劇也許就不會發生。作為一種以保護勞動環境和條件、勞工權利等為主要內容的新興的管理標準體系,SA8000將為吉慶雲這樣的勞工提供一把保護傘。其標準包括不使用童工,提供安全衛生的工作條件,有工會組織保護工人的權益、無歧視、合理的報酬、符合勞動法的工作時間,不拖欠工資等等。SA8000的宗旨是確保供應商所供應的產品,皆符合社會責任標準的要求。顯然,深圳的這家絲印廠並不符合SA8000要求的標準,一旦SA8000廣泛實施,其產品必將失去出口的權利。
的確,SA8000融合了濃厚的“品德管理”的味道,其全稱“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的中文翻譯也被恰如其分地表達為“社會責任標準”。據SA8000的制訂者社會責任國際(SAI)的統計,目前全球獲得SA8000認証的企業有400多家,遍布40個國家,以服裝、紡織和化工行業居多。據最新統計,我國共有55家企業通過了SA8000認証,這些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貿易較發達的省份,其中廣東最多,有33家。從通過該認証的企業的經營范圍來看,主要涉及家用器皿、珠寶、鐘表、化妝品、電子產品、裝飾品、包裝用品、紡織品、鞋類、家具、房地產和工業設備等領域。據記者觀察,這55家企業中以外資企業居多,國內出口的主力軍──民營企業通過此項標準的並不多。
一把雙刃劍
SA8000認証把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引進了商業價值觀中,它對工作環境、勞工最低標準以及管理方面的要求,給現代商業企業做了一個方向性的引導和概念上的規劃。正如上海WTO事務中心信息部主任、上海複旦大學法學院教授龔柏華所指出的,SA8000認証的產生,“可以促進企業保護勞工權益,貫徹勞動法,同時也引出了另一種競爭優勢,如果企業在這方面做得好的話,可能會得到訂單的優先權”。而從宏觀角度而言,“重視和落實保護勞工權利是中國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
據不少通過該認証的企業反映,從SA8000認証中他們得到的收益不小︰員工工作環境的改善和待遇的提高,進一步提升了公司品牌形象,使合作伙伴對本企業建立長期信心;減少國外客戶對供應商的第二方審核,節省了費用;加強消費者品牌信任度,建立了國際公信力;從長遠角度而言,提升了公司整體素質,有助於公司發展空間的拓展和實力的加強。
但上海對外經濟貿易企業協會副會長錢鐸也提醒到,“儘管SA8000的宗旨和思想是好的,但它卻很容易被貿易保護主義者所利用,借用加強社會責任管理的旗號,把人權問題與貿易結合起來,使其成為限制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有力工具。”
面對這種情況,國家商務部的觀點是︰不支持,不反對,企業酌情處理。儘管SA8000有被貿易保護利用的嫌疑,並且昂貴的認証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成本,但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認為,SA8000條例本身體現著中央“以人為本”的方針。無論SARS疫情期間對在京民工住宿不符合起碼衛生條件的報道,還是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披露,都從側面反映了SA8000貫穿始終的宗旨,其對弱勢群體利益保護的思想正是現在商業價值轉變的由頭。
在責任與利益中權衡
無論SA8000認証的功過是非為何,它的的確確指出了一個現實的問題︰企業商業利益之外的社會責任問題。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做企業的惟一目標就是實現利益最大化、投資回報最大化嗎?世界上沒有不以贏利為目標的企業,但在逐漸發展、逐漸成熟的商業企業模式中,僅僅無限制地追逐最大利益的做法正在被反思,不是因為企業放棄了利益變成了慈善家,而是現代成熟的商業管理模式中融合了更多複雜的因素,其中也包括社會道德與社會責任因素。正如有人所比喻的那樣,“投資回報就像氧氣一樣,沒有不行,但只注意呼吸,那就沒有生命的意義。”
20世紀90年代初,媒體披露了耐克公司僱佣童工的事實︰設在印度、孟加拉、印尼等國的工廠裡,所有工人包括大量的童工每天都要在狹小昏暗的廠房裡持續工作十五六個小時。對商品有著很高要求的歐美消費者對此反應強烈,因為他們不僅僅關注商品本身的質量和價格,也關心商品的生產過程是否環保、生產商是否具有社會責任感等問題。許多消費者自發組織遊行,抵制耐克產品,並將其廣告詞“Just do it(現在就做)”改成“Juststop it(趕快停止)”。耐克品牌遭遇了重大危機,儘管支付了賠款,公司形象的巨大損失卻無法彌補。“耐克風波”告誡我們,忽視社會責任與道德,最終會招致嚴重的後果。
從優秀到卓越的商業實踐証明,企業若想在自身的發展空間中得到最大的價值實現,就要有一個內在的價值排序表︰把什麼放在首位,什麼在其次;不能忽略什麼……企業進行良好的社會責任管理,重視人本管理,重視品德管理,不僅可以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也為自身塑造了實現卓越的素質,更符合長遠的商業利益。
“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起源於歐洲,如今,西方社會在對企業進行綜合評估中,已經把社會責任問題納入其中成為一項重要指標。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要求我們的企業逐漸與國際接軌。企業社會責任與道德品德約束在新時期企業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逐漸成為國際企業文化發展的趨勢。
“從中國加入WTO的大背景看,中國整個貿易和投資環境都會受到國際潮流的影響,包括尊重勞工的核心權利。”龔柏華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不僅發達國家公眾會關注,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同樣關注。企業社會責任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勞工問題,還包括環境保護、能源政策等問題。企業與社會是一種互動的伙伴關係,把社會因素融入到企業規劃中,體現了現代商業逐漸成熟的發展思想;企業的成功標準已經超越了簡單的財務報表的定義,而上升到與社會分享成果的標準。
因為自身條件的限制,中國本土企業在這種世界潮流中,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因為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它也為中國勞工爭取來本應享有的實實在在的利益。錢鐸預言,“中國企業的發展現在還存在很多難題,但國際潮流是無法逆轉的;國際上對社會責任與道德問題的重視,終將催生出一種符合實際的國際商業道德標準來。”
顯然,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道德問題的提出及其制度化的趨勢,預示著某種更加臻於完善的商業價值觀,與此同時品德管理的觀念也將逐步為企業家與公眾所接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