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4日 星期二

談判教室》專注找問題

■ 王麗莎
最近導演奧利佛史東新片「亞歷山大大帝」上映,姑且不論拍得好不好,國外有些觀眾對該片劇本的史料取捨感到些許不滿。被奧利佛史東刪去的故事之一,是亞歷山大東征波斯時一劍斬斷Gordian Knot的著名史蹟。
根據傳說,Gordian Knot的由來如下:從前有位名叫戈地亞(Gordias)的農夫,意外成為佛利吉亞(Phrygia)王國之主後,將他的牛車繫在柱子上,他打的結從外面看,見不到兩端的繩頭,且有宙斯的神諭諭示,能解此結者,當為亞細亞主宰。
接下來的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亞歷山大西元前333年到佛利吉亞,進神殿看了一下繩結,發現那是個怎麼都解不開的死結後,乾脆拔出佩劍,將它一刀兩斷。宙斯神諭也果真應驗,亞歷山大打敗大流士三世,成為亞洲(其實是西亞近東一帶)的主宰。
當然,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夙有爭議,探討它真實與否,並非此文的目的。我們應該從這個故事學到看出問題癥結所在的能力,才能將自己的影響力發揮到極大化。
上述論點,美國談判專家費雪(Roger Fish-er)等人用"Selecting a point of choice."這句英文表示。與對手談判時,面對的往往不是一個人,可能是一群人、一整個委員會,所以談判人員經常會把時間、精神浪費在不相關的人身上。這就好比在亞歷山大之前,試圖解開繩結的眾多嘗試者,他們全把時間、精力花在沒有結果的努力上。因此,費雪建議,該試著找出這個群體中的領頭人,這個人的特點是,他總是先人一步提出新點子,並且擁有強烈的影響力,會讓其他人在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
鎖定團體中的關鍵人物後,就要規劃足以說服這個人以及能幫助他說服自己同僚的方案。這種作法的基本精神,是藉著打動那一位或兩位重要人物,而扭轉情況;決定性的一步,則是找出誰是關鍵人物。
費雪建議的方法,其實與亞歷山大面對繩結時,採用的手段有異曲同工之妙。假如亞歷山大也像其他人一樣,左看右找、東拉西扯,只知道跟糾纏不清的繩頭奮鬥,最後必定無功而返。但是亞歷山大看清全盤局勢,明白面前這團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找出對付的辦法。他首先看穿,這不是活結而是個死結,所以,只要把精力集中在找出對付死結的方法就夠了。
怎麼對付死結?各位讀者想必很清楚。
(作者是台大進修推廣部優勢商務溝通與談判研習班授課教師,相關資料見
http://training.dpd.ntu.edu.tw
【2005/01/0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