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行動創新 堅持日本製造的Panasonic筆電

【經濟日報╱劉仁傑】

2008年9月,東京一橋大學正舉辦日本經營學會年會的午休時間,與會學者不約而同用筆記型電腦(NB)讀mail或做下午場次發表前準備。讓我十分訝異的是,一字排開的NB品牌,居然90%以上是Panasonic的Let's Note。

這個輕型只有940公克、電池續航力最長達15小時、安靜、不會發燙的NB,不僅100%在日本組裝,而且連續六年被日經Personal Computer,評為使用者滿意度暨品牌忠誠度雙雙第一,是在日本最受歡迎的NB。

台灣以主導全球NB生產知名於世界,台灣最後一條NB組裝線在2005年10月關閉,移轉海外生產被認為是全球化的趨勢。Panasonic卻在2008年度生產了65萬台NB,不僅Let's Note 是日本高階市場的霸主,也有超過50%的產品外銷歐美法人,規模雖然小但獲利卻十分豐碩。

▌強打獨創性產品

當台灣代工模式面臨金融海嘯的無情衝擊,過去PC產業組裝作業員、製程工程師先後在全球化脈動下失去舞台之際,Panasonic小而美的事業發展模式,似乎值得台灣產業界深思。

松下電器創業於1918年,2008年10月改名為Panasonic。Panasonic在1960年代投入電腦的研發與製造,前30年間並未獲利。1996年推出Let's note系列之後,自有品牌與獲利才逐漸趨於穩固。1993年,負責企業內IT應用推廣的倉林龍一受命於當時的森下洋一社長,從使用者角度為30年不賺錢的電腦事業把脈,蔚為關鍵。

已經退休、目前擔任大阪市立大學商學部特任教授的倉林龍一說:「當時PC的日常用品化已經十分顯著,只有兩條活路可以選擇。一條是追隨美國主流企業,建構具有絕對成本優勢的商業模式;另一條是堅持走自己的路,進行具有獨創性的產品開發」。

基於Panasonic擁有跨領域具規模的研究開發中心及生產技術中心,龐大的固定費用分攤,十分不利於PC事業朝向委外代工方向發展。因此,他主張走自己的路,開發具獨創性的產品。

「美國是汽車社會,NB的輕量與堅固並不是重要考量;日本則是電車社會,行動型概念相對重要。」倉林龍一如此認為,因此將產品概念定位為「行動型個性化商品」、「PC業界的法拉利」,以30到40歲的商務或具影響力人士為對象,包括IT企業員工、資訊器材開發人員、系統工程師、大學資訊或管理教授、PC玩家等。

▌差異化保持優勢

行動型NB概念的成功,不僅奠定了Panasonic PC事業的榮景,更堪稱是1981年IBM豎立PC 產品系統規格,帶動模組型開放性產品結構的設計概念以來,最重要的PC系統型創新。

換句話說,Panasonic透視商務人士及IT工程師的實際需求,將經營資源投入具備「強固、輕量、長時間驅動」等差異化技術特徵的行動型機種的開發,強化組織能力,有效地制約產品結構朝向模組型開放性發展。

這個產品系統整合型技術創新,至少來自下列三方面力量的支持,形成了極具競爭優勢的技術型組織能力。

第一,從家電到NB,企業內部的知識管理結晶。譬如,Let's Note的安靜,就源自無風扇熱流向機構設計技術,是該公司從事冰箱、洗衣機、空調等白物家電製造超過60年的技術結晶。

第二,與協力廠磨合共創,達成強固、輕量、長期驅動目標。包括CPU、機殼、液晶玻璃面板、電池、光碟機模組、主機板,都是與協力廠磨合共創的產物。

▌打造智慧型工廠

第三,堅持日本組裝,形成連結研發、生產技術與行銷營業的智慧型工廠平台。一方面透過拜訪法人用戶、適用者俱樂部、部落格等多方管道,與顧客直接接觸,理解並及時反應顧客需求;另一方面積極建構出一種橫跨研發技術、生產人員、品保人員以及營業人員的機動性溝通協調機制,靈活調適市場變化與需求。

Panasonic PC事業的小而美策略,不僅確保了高附加價值的日本市場與歐美法人市場,也有效地將產品的開發與製造留在日本國內。值得重視的是,這個案例說明,高附加價值產品製造基地存在的關鍵,在於產品研製過程的磨合共創能力,而不在傳統的降低勞工成本或追求規模優勢。

Panasonic NB堅持日本製造,對於已經面臨代工瓶頸的台灣電子廠商,饒富啟發。台灣電子系統廠商在積極發展自有品牌事業時,也可能以產品鏈水平分工的角度進行策略切割,保留部分設計及生產部門,積極建構自有品牌事業的技術型組織能力,深耕能夠創造高獲利的產品系統整合型技術。

(作者是東海大學教授、大阪市立大學客座教授)

【2009/05/1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