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終泡熱水澡的過程,像是一個儀式。」許志聖說,他會回顧自己過去一年完成哪些事,檢討哪些能力正在喪失中,能用什麼方法補強失去的能力,然後根據擁有的能力,擬定不太離譜的來年目標,並預想萬一失敗了,該如何接受。 評估得失…保持平衡與進取 「遇到挫敗時,我總會先想,我失去什麼、獲得什麼,我相信事情不能只看一、兩面,要看很多面。」許志聖說,他就是靠著這個想法,在人生的得失中,保持內心的平衡與寧靜。 1958年生的許志聖,現任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雖然笑稱自己大學成績「滿江紅」,後來卻擁有中興大學農藝學系博士學位。大學實習時,在亦師亦友的 台灣水稻研究前輩吳旭初啟發下,一路投入水稻研發終不悔。1993年成功完成「台9號」米的命名,讓他在1995年獲選十大傑出青年。 有人認為研究工作寂寞枯燥,許志聖卻甘之如飴,因為他一向主張,人生必須懂兩件事:一是認識自己是誰,二是知道自己要什麼。只要確實搞懂這兩件事,對很多事情就會全力以赴,成敗淡然。 許志聖摸索到成年,才弄清楚自己的志向。出生於雲林斗六的他,回憶自己從小就很愛玩,不想唸書,初中畢業勉強備取考上嘉義高中,大學聯考時跌破大家眼鏡,考上中興大學農藝學系,還被老師開玩笑,說他是「失常」才考上國立大學。 進大學後,他仍然渾渾噩噩過日子,常常蹺課看電影或睡覺,最高紀錄曾經一天趕六場電影,學科成績不是低分掠過,就是「滿江紅」。「我從來沒有立志要做什麼,大學畢業仍然懵懵懂懂,只覺得整個社會是個大齒輪的運作,自己只要做好小螺絲釘的角色就好。」 體驗人生…多面向看待事物 許志聖人生的轉折發生在大三到台北的中央研究院實習時,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吳旭初。當時任職於中研院的吳旭初,是台灣研究稻米的重要人物,也是早許志聖27年畢業的中興農藝系學長。 許志聖描述,吳旭初不只很照顧北上的小學弟,還傳授許志聖最重要的一個人生觀:「很多事情不能只看一、兩面,要用很多面去看,有時失敗不一定真的是失敗。」這個影響他一輩子的觀念,他當時卻是聽過就算了,直到後來親身體驗人生各種滋味,才愈來愈體會話中真諦。 大學畢業後,許志聖不知何去何從,退伍後報考研究所失利,1983到1984年間他曾隨叔叔上梅山種茶,姑丈舉家移民阿根廷開墾農場,許志聖也一度打算跟進。 吳旭初熱心幫他尋找工作機會,沒想到他從此和水稻育苗研究結下不解緣份。當時台中農改場找的是約聘雇人員,吳旭初鼓勵許志聖「凡事由基層做起」;後來許志聖轉到台東農改場擔任正式員工;第二年才完成心願,念研究所;就讀研究所期間,他曾補習西班牙語,為移民阿根廷做準備。 這時,台中農改場有正式缺額,吳旭初建議對留在台灣還是移民阿根廷舉棋不定的許志聖說:「先去台中工作一、兩年,如果不喜歡,再去阿根廷」。 就這樣,許志聖再度回到台中農改場,開始思考未來到底要做什麼,還曾慎重其事地拿出一張白紙,一一列出移民的優、缺點,雖然當時分析了利弊,但始終沒有勇氣踏出去。 另一方面,在農改場工作他發現自己知道的有限,亟於吸收新知、向前輩與農民學習實作。他知道「想要跟農民學習,一定要很謙卑地當人家的徒弟,而且絕對不能有大學生、知識分子的身段。」 水稻育種…失敗如家常便飯 這時移民的想法已淡去。他在台中農改場原先負責雜草防治,後來因研究台3號稻種的前輩屆齡退休,就由許志聖接手。他總結前輩與個人的研究,透過這個原本只是「收尾」的工作,成功讓台3號米種通過命名。 許志聖坦言,這是他第一個參與研究、通過的品種命名,帶給他很大鼓勵,「覺得我應該走育種這條路。」許志聖多年來又陸續完成台9號、台15號、台糯5號、台中191號等稻米品種,近期內將再推出新品種。 一個水稻新品種的育成,最短要花六到八年時間。以真正讓許志聖揚名的台9號為例,從1981年投入育種,歷經12年,才成功命名。培育新品種,必須經過雜 交組合與選拔,失敗機會很高,許志聖形容:「育種的過程就像池子裡有1,000隻小魚,後來淘汰成100隻、十隻,你永遠不知道哪一隻會長成大鯨魚。」 新品種命名,通常由研究團隊自行提出,命名能否通過由15位專家組成的評審團決定。許志聖說,評審團成員不只到田間看新品種水稻生長情形,也會把米煮成飯 吃吃看,並對研究團隊提出詢問,然後研究成員退場,由評審投票表決是否通過命名,再把研究成員召進來宣布結果。成功或失敗,就在這一剎那揭曉。 許志聖說,稻米育種研究,有的是承接前輩研成果才能完成,有的則須交棒給後人繼續未竟之功,「這麼漫長的過程,得經過多少失敗才能成就一株成功的稻種?如果有人比你先研發出來,那麼你先前的研究也可能前功盡棄。」面對育種過程中的挫折,他常常用愛迪生的發明精神期勉自己。 打敗自己…成功須不斷超越 「發明大王」愛迪生發明電燈前,失敗1,000多次;別人問他失敗這麼多次還未成功,會不會覺得挫折?他的答案是:「我的收穫非常豐富,因為我已經知道1,000種不能成功的方式」。 水稻育種是條不歸路,剛成功完成一個新品種的命名,就又想做另一個品種來超越自己。許志聖說,台9號通過審查命名後,他只高興了一天,隔天照樣下田收割。 每個人應該想辦法打敗自己過去的成就,這種心態讓許志聖保有持續研發的動力,而且不怕別人學,因為「你拿到的永遠是我昨天的研究成果,拿不到我今天的。」 通常一個新品種是否成功,需要六至八年才能定論,許志聖強調:「育種看的是未來,不是現在,看錯了,就輸了。」他舉例,因應全球暖化,如果有人研發耐淹水的稻苗,結果卻逢乾旱,那就是錯估未來。 他也提醒,研發出來的新品種,要讓農民喜歡種,市場消費者愛吃,才是好的品種,絕對不能只是「一日品種」,也就是命名當天是品種,但事後不敢推廣,或不受農民歡迎。 (上) 【2008/10/22 經濟日報】 |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成功者的失敗學》許志聖 累積成功能量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