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變形蟲、蒲公英、細菌都是無性,蜥蜴卻是陰性;有些生物是雌雄同體、有些生物有三種不同的性別、有些生物甚至會變性,但人是兩性,到底什麼決定兩性、單性、無性、多性、變性? 而且無性生殖遠比兩性生殖速度快,如果「適者生存」的道理正確,那麼世界應該是無性生物的天下。但事實相反,行「一陰一陽之謂道」的人類才是萬物之首。為什麼? 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不過他的另外一項理論——生殖競爭(或稱性擇),也是石破天驚。企業間有著你死我活的競爭,生物為了繁衍子孫,也是如此。「競爭」才是 有性、無性的決定因素。1970年代芝加哥大學教授瓦倫(Leigh Van Valen)提出這樣的理論,並且命名為「紅后原則」。 瓦倫一派認為,生物最大的敵人是寄生物。寄生物的目標是侵入細胞,細胞具有某種基因抗拒寄生物的入侵,但寄生物透過演化可以破解基因的抗拒,其後代就可以順利進入細胞體。另一方面,宿主也在演化,合成新的基因,抗拒演化後的寄生物。如此競爭循環不已。 性的奧妙就在此。無性生殖或近親交配,基因就無法多樣化。一旦基因被寄生物破解,宿主就只有向它們俯首稱臣。因此,為了抵抗寄生物的入侵,生物體不僅要保持多樣的基因組合,以備不時之需,更要進行兩性(甚至遠親)生殖,使得下一代的基因更為複雜。 宿主透過遠交儲存多樣軍備,以隨時攻擊入侵的寄生物。但自身細胞如何得到識別,不致被自家武器攻擊﹖用軍事術語來說,就是如何避免「友火」(Friendly Fire)。軍隊靠的是制服,生物則用識別基因,告訴免疫系統不要誤傷自家人。 對於這種識別系統,寄生物和宿主一樣進入上述的競爭循環,只是這回的戰爭性質是仿製與反仿製。生物的根本武器還是兩性生殖,以複雜基因為基礎,不斷更換新的識別系統,讓寄生物應接不暇。 生物的演化過程和商業上的「開放式創新」「有」謀而合。它們相合,因為開放式創新的深層意義,就是儘可能創造無限的戰備基礎、培養企業適應競爭環境的彈 性,這與兩性生殖的意義雷同。而「有謀」的原因在於,兩者的雷同並非穿鑿附會,而是人類行為(包括組織行為),有其進化論的基礎。將性擇理論與人類行為結 合的科學,其中之一是「進化心理學」,這門學科逐漸受到管理學界重視。 幾億年的進化歷史顯示,面對最險峻的競爭,最好的武器就是開放式創新,具體作法不是雌雄對決,而是陰陽合德,剛柔有體。難怪中國古代聖哲老子說:「孔德之 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用管理學的話來說,就是企業最大的法寶在於恍恍惚惚。因為恍惚之態,表達了企業開放無己、伸縮自如的本質。企業致勝的關鍵就在於此。 (作者是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中心主任) 【2008/10/24 經濟日報】 |
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
科技人文觀》兩性生殖與開放式創新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