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成功者的失敗學》許志聖 累積成功能量

許志聖在工作多年後,1995年考進中興大學農藝學研究所修習博士,如今雖已是博士,但他坦承失敗經驗豐富,除了育種時「失敗乃家常便飯」外,就連報考高考,也考了11次才考上,讓他對成敗有深刻體悟。

許志聖分析,成功可概分成三種。一是凡事都順著我意的成功;二是事情不如想像,但修正後就會成功;最後一種則是根本行不通,必須找替代方案才能成功。因此,他認為,時時把備套方案準備好,是「失敗學」中最重要的功課。

由於做事都會先設想「萬一失敗,怎麼辦」,許志聖說,這讓他「想法很悲觀,但心情很樂觀」,因為一旦失敗,他會坦然接受,並立刻啟動備案,即使害怕失敗,只要一想到有備案,就什麼都嘸驚。

研究水稻多年,許志聖卻認為「知道愈多、懂得愈少」。他謙卑地說:「人不一定勝天!」因為人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

他舉泰國以「看天田」方式種植稻米為例,當地稻農得判斷何時下雨,才決定插秧時間,太早或太晚都無法種植成功。所以,許志聖強調:「人一定要與老天達成某種像是合唱團般的協調韻律,因為你不知道老天爺何時會開口」。

「誰知盤中飧,粒粒比辛苦。」許志聖非常懂。

他說,米是天地人合一的結晶,天要幫忙、土地要好、人要勤奮,才有可能種出好米。有意思的是,這位全台灣最懂米的人,出門在外用餐卻儘挑麵食,因為「外面賣的飯,絕對比不上家裡的好吃」。

許志聖當年決定走水稻育種這條路,吳旭初曾鼓勵他,做好事情有兩條路,一種是沒有人做,你去做好,就是專家;第二種是大家都在做,但你比別人認真,把它做到最好,你也就變成專家。

「在上面永遠有個位子,留給最好的人。」在水稻育種路上,孤獨前進卻不斷挑戰自我的許志聖,語重心長地說:「人要進步,就要有反省能力。」了解自己,取自己所需要、所適合的,就是克服失敗挫折、迎向成功的最佳方法。 (下)

【2008/10/2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