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力資本日受重視的今天,愈來愈多企業,開始為高階主管及潛力人才聘請教練,協助他們找出潛在問題和具體方向。 「企業教練是協助人才洞悉自己,並找到達標方向和方法的好夥伴。」有11年人資工作經歷的光點國際管理顧問公司教練曾郁卿,日前在中華人資協會內訓活動上指出,企業教練已成企業人才管理的重要利器,導入企業教練機制,有助於人才自我精進,進而帶動人才與公司齊心成長。 人才發展調查研究業者Bersin & Associates指出,能夠有效驅動成果、提升人才品質和留任率的全球企業中,在相關培訓與發展計畫中運用教練計畫的企業,高達67%。 發現盲點 建立高績效團隊 擁有國際教練聯合會(ICF)國際認證教練的曾郁卿,積極透過教練技術,協助企業建立高績效團隊與達成目標。她表示,雖然國內尚未見到發展教練制的知名企業,不過,她接觸的許多企業人資單位,多已主動了解企業教練的概念,並且試圖引進此一觀念,研討可能的人才管理方案。 擔任企業教練讓她深深體會,「人才確實需要教練的陪伴!」她說,公司一旦選出人才,就應提供企業教練,作為人才的「真實反映鏡子」。 「教練像面鏡子,會真實反映人才的所有優劣處,點醒他們!」曾郁卿認為,企業教練存在的目的,就是協助人才發覺本身的盲點。任何人都有盲點,即使是被公司界定為人才的人,如果無法發現盲點,並設法改進,不但會造成別人的壓力,也會變成習慣性缺點。 工作能力高 也需要教練 她表示,有時候教練的一句話,就能讓對方省悟。有一回,某位主管向她抱怨,自己帶的團隊表現不佳,他希望能換到其他團隊,曾郁卿就問他;「你的團隊成員是誰找來的?」當下,那位主管恍然大悟,原來成員績效不好,問題的根源在自己的管理能力。 此外,企業教練並非顧問或諮商人員。曾郁卿以工作意願和工作能力兩個變項,說明人才對教練的需求。「工作意願低、工作能力高」的人,最需要教練;工作意願 和工作能力皆低者,公司要給予監督型的指令訓練;工作意願高、但能力低者,應提供指導型的顧問,加以協助;工作意願和工作能力皆高者,則應授與權力。 曾郁卿指出,教練和顧問最大的不同,在於顧問直接提供建議,教練不太會教導人才該怎麼做,因為教練個人的方法適用自身情境,並不適合輔訓對象。從人資角度 來看,藉由對話和教練技巧,企業教練能了解人才的信念、價值、優勢等,能提高其工作意願,協助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工作方法,朝向願景前進。 績效=潛能-干擾 企業教練的概念來自於運動界。1985年有位網球教練,在電視節目中,成功地在20分鐘內,教會一個平常不運動且體重高達130磅的女生,掌握訣竅打到了球。當時看到這個節目的AT&T總裁,便邀請這位教練,到公司內部的高階主管會議上,表演相同的節目。 這位教練發現在場的每個主管都認真做筆記,詢問後發現,原來他們認為,教練的一舉一動,事實上和組織人力管理有所關聯,因而延伸出企業教練的概念。 曾郁卿指出,常見的企業教練有幾類,包括:經營策略、願景、變革管理教練,接班人菁英發展教練,工作績效目標、領導能力、核心職能教練,以及工作與生活平衡教練等。 提升人才自我覺察能力 國內企業引進教練制度,大都運用在訓練發展體系的關鍵點,例如,IBM以往提供人才優渥獎金,現在轉為提供教練服務。 曾郁卿用「績效=潛能-干擾」這個公式,解釋企業教練的兩個功能,一是激發潛能,一是降低干擾,最終協助人才達成更高的績效。 企業教練的首要任務,是提升人才的自我覺察能力,讓他們看到個人目標和實際現狀的差距。但是,「教練的陪伴是暫時的歷程,最重要的是,人才要能懂得自我教 練。」曾郁卿說,當人才開啟覺察機制後,教練會協助他們找出盲點或干擾,去思索「做了什麼,還是沒做什麼,才會導致現在的局面或結果?」最後,教練會幫助 人才採取行動,達成自己的工作承諾和目標。 覺察、認知、行動,曾郁卿以這三個階段,扼要說明教練如何協助企業管理人才具體改變。「知道,不會產生改變。做到,才有機會不同!」她建議企業借助教練之力,找出人才的優質光點,使其發光發熱。 【2008/10/23 經濟日報】 |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人資平台》企業教練 人才精進利器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