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驊芳
在《基業長青--百年企業的成功習性》 (Built to Last)一書中,作者James Collins和Jerry Porras,從針對諸多傑出企業的研究中,破除了許多人對成功企業抱持的傳統迷思,例如:在他們所研究的企業個案中,沒有幾家企業在創業時擁有偉大的夢想;魅力型領袖可能對企業的長期發展有害,因為企業需要的是造鐘人而不是報時者;以及基業長青企業的韌性,是在行動與創新中不斷保持核心競爭力……等等。同時,此書的研究期間是在「知識經濟」蔚然成形之前,書中所闡釋的觀點,能否延用至當今所謂的知識經濟時代?
知識經濟時代的長青企業
經濟學家梭羅 (L.C. Thurow)教授指出,世界正處於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全球化經濟過渡期,知識與技術的創新將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心。知識經濟時代的工業革命主要在於知識取代有形的產品,因此知識管理將成為企業管理的核心。
加拿大知識管理及智慧資本專家Nick Bontis教授亦表示,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知識型企業的價值來源,已由傳統的有形資產,轉變為以智慧資本為主體的無形資產,智慧資本的創造、蓄積與管理,將成為知識型企業發展的基礎。而智慧資本的創造、蓄積與管理,其實意涵就是知識管理。
在知識經濟時代中,知識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核心,企業的知識所形成能力、知識學習能力、知識創新能力、知識資產保護能力與知識網絡的建構能力,將是企業經營競爭優勝劣敗的關鍵。因此,新經濟時代的長青企業,應是深諳如何運用知識管理,藉以持續建構核心競爭力的知識型企業。
知識型企業內涵:智慧資本
所謂知識型企業,是指具有雄厚知識資本、創造研發能力及高效率的企業,這樣以小搏大的能力,因為有許多成功的案例,使得投資者對於這類企業深具信心,而形成高市值/營業額比例的現象。而這些知識型企業,其實質內含的價值就是企業的智慧資本。
所謂「智慧資本」 (Intellectual Capital),是指每個人與團隊能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與能力的總和。這和一般企業所熟知的土地、工廠、機器、現金等有形資產,在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說,凡是能夠用來創造財富的知識、資訊、技術、智慧財產、經驗、組織學習能力、團隊溝通機制、顧客關係、品牌地位等,都是智慧資本的材料組合。
Nick Bontis教授認為,智慧資本是某一時間點知識價值的總和,是一種存量的概念;相反的,知識管理所表達的,是兩個不同時點之間,知識流動的過程。這也是為何討論知識管理時,多從知識如何在組織裡被有效創造、蓄積、擴散及創新等動態觀點加以著墨的主因。這個論點,也為知識管理與智慧資本的衡量議題,帶來相當的釋疑。
知識管理在台灣推動多年,如何衡量知識管理專案的投資效益,讓學者專家傷透腦筋。如果知識管理是種流量、動態的管理活動,評量的重點應是透過這些知識性的管理活動,可以為企業帶來什麼 (What)及何種程度 (How)的效益上,而效益的評量是需要指標予以類別化。
舉例而言,有些組織導入知識管理最初的動機,是希望將組織知識有效儲存,運用於員工的教育訓練上,因而在成效評估上,可以從員工知識及技能的提升來加以延伸衡量的項目;如果組織以顧客知識做為知識管理的核心,則評量的角度可從顧客關係的建立及忠誠度的發展,來衡量知識管理的績效。
智慧資本的組成要素
而這些成果,其實上就是智慧資本的組成要素。有關智慧資本的組成要素,各家學者的研究及論點相當豐富,基本上可歸納出以下三項:
1.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泛指公司全體員工與管理者的知識、技能與經驗等。
2.結構資本 (Structure Capital):泛指公司解決問題與創造價值的整體系統及程序。
3.關係資本 (Relationship Capital):泛指組織對外關係的建立、維護與開發,包括顧客、供應商與策略夥伴。
從智慧資本存量觀點來看,倘若某家企業的管理者或員工的知識、技能,在某一個時間點的表現有顯著的提升,在正常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反推這家企業在這項成效上所做的投入有了正向的回報,例如:教育訓練的投資、組織知識的有效傳承與運用……等;在結構資本部分,一般泛指流程與創新,而創新又常以研發專利智財的概念來表現,倘若企業的智財資本績效卓著,有相當程度可以顯示該企業在專利智財方面的管理不錯,例如:陶氏化學(Dow Chemical)於90年代所推行的無形資產管理 (ICM),就是運用知識管理的精神及手法,將囤積在公司裡的專利智產重新盤點、分類、管理及運用,進而為企業創造可觀利潤的典型例子。
評量智慧資本的八項指標
全球智慧資本實務先驅,在Skandia金融保險集團任內,提出全球第一份企業智慧資本年報的Leif Edvinsson,在他所開發的智慧資本評量 (IC Rating)模式中,發展出八項衡量企業智慧資本的評量指標,分別是:企業配方 (Business Recipe)、管理階層、員工(人力資本)、智財、流程(組織結構資本)、顧客、人脈網絡、品牌(關係結構資本),其中,後七項指標就是根據前述三大智慧資本組成要素加以延伸。
不過,Edvinsson強調,這七項指標所代表的是企業的營運效率,營運效率佳,並不能保證企業的智慧資本就高,還必須有企業配方做前導。所謂企業配方,指的是企業的願景、決策、目標等。由此,我們更可以相信,知識管理與智慧資本具有密切的關連性,兩者可以互為因果的關係加以運用。亦即,企業可以透過智慧資本的評量,找出知識管理的發展重點,也可以將智慧資本的評量,做為知識管理推動成效的衡量與稽核工具。
從產業整體的角度來看,智慧資本的概念也可以用來評量企業推動知識管理績效,藉以協助企業轉型成為知識型企業。舉知識管理領域享有聲譽的獎項全球最受推崇知識型企業 ( MostAdmired Knowledge Enterprise,MAKE)獎為例,該獎項所建構的八項評量構面如下:
1.創造知識型企業文化 (Creating a corporate knowledgeculture)。
2.透過管理高層的領導統御培養知識工作者 (Developingknowledge leaders)。
3.發展以知識為核心的商品與服務 (Deliver-ingknowledge-based products/solutions)。
4.強化企業智慧資本 (Maximizing enterprise intellectual capital)。
5.創造知識分享工作環境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forcollaborative knowledge sharing)
6.創造學習型組織 (Creat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7. 重視從顧客端獲得的知識 (Focusing on customer knowledge)。
8.化知識為股東價值 (Transforming knowl-edgeinto shareholder value) 。
這亦不是從知識管理建構的過程來審度知識型企業的效能,而是從企業所展現出來的樣貌,如組織文化、領導風格、產品/服務、組織型態……等,來評量企業的經營績效,所不同於其他獎項的是,MAKE獎項的指標都蘊藏著濃厚的「知識」內涵。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顧問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