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吳仁麟】
「只要從大陸和世界各地找1萬個頂尖的創意人住到台灣去,台灣就會成為世界文創產業的重鎮。」在北京的咖啡廳裡,那知名的媒體人這樣對我說。
我知道他並不光只是說著玩,現今的情況是,台灣的文明社會對大陸各行各業專業菁英充滿吸引力,而正全力往文創產業衝剌的台灣,也非常需要最頂尖的創意人才。
所以這位北京朋友才會隨口提出這樣的想法,建議在台灣為大陸創意人打造「文創村」,讓頂尖的創意人才來台灣生活和工作,甚至全家搬來長住。
這樣的情況其實在大陸早已發生,為了吸納台灣的文創菁英,各地方政府早陸續推出了「築巢引鳳」的做法,只要這些人才一點頭,馬上就提供免費的居住和工作空間以及相關資源,許多台灣的文創菁英其實早就被吸引過去。
類似的做法,在台灣好像連影子都看不到,我們對於吸納和使用大陸資源的策略一直沒有具體的想法和做法,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任由許多資源浪費,甚至任其荒廢。
過去20年來,台灣的製造業陸續外移,在各地留下許多閒置的廠房,這些形同廢墟的遺跡,除了訴說昨日的產業光榮,也凸顯台灣的產業困境,其實,在國外也有不少國家走過類似的挑戰。
德國的魯爾工業區(Ruhrg-ebiet)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重工業區,面積4,59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過570多萬人在這裡煉鋼鐵和產製軍火,但是自從1950年代開始產業外移,這裡沒落成了一個充滿污染的大廢墟。
德國政府決定要讓魯爾工業區轉型,花了15年的時間讓這裡變成一個生產生活風格的文創重鎮,先全力做好綠化的工作,再把破落的房舍整理成寬敞便利的工作室,便宜地租給藝術家,讓各方創意人來這裡工作和生活,從此,魯爾工業區的主要產品就從重污染的媒礦鋼鐵變成文化與創意。
試著想像,如果台灣所有的閒置廢棄廠房都能變成大大小小的「文創村」,讓國內外的文創菁英都來進駐,這對台灣文創產業會是一股多大的能量,那影響也將會是深遠且長久,這樣一來,除了可以活化資源避免浪費,也更積極地為正力圖產業轉型的台灣注入強大的能量。
【2011/05/0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