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林行宜】
魏晉時期,曹操與曹丕父子不僅軍事勢力強盛,文學造詣亦不惶多讓,故吸引大批文人附翼於其下,建安七子中多數亦歸依曹營。唯才高八斗者往往自命不凡,誰也不服誰,故曹丕在其著述《典論‧論文》中,感嘆「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除了同行間相輕、相貶之外,不同行之間,也常因「隔行如隔山」之故,不僅不了解其確切工作內容,更習於依自己所屬行業尺度,衡量與判斷其他功能別單位的價值,貶抑他行的言論亦屢見不鮮。
主管若面對被人瞧不起、看衰、看扁的情境,應如何因應與自處呢?
建議可先嘗試辨析,這些輕蔑的評論屬非理性的惡意中傷、情緒性批判、故意貶抑,或是理性的價值評斷、認知差距。
經評估後,若批判屬非理性因素,則所揭露的可能是人際關係或個人形象的問題。主管可自省是否平日在人際關係的經營上,有欠缺周延或不圓融之處;或是出現如同明朝周承邦在其《兵家要領‧戒驕篇》所勸戒之言行:「驕則自高其功、自神其智、自矜其勇。」
行事的尺度與說話的分寸,影響人們對其評價頗深。特別是一些交情尚淺者,往往透過表面所觀察舉止,再對照至個人的量尺上評量。提醒自己避免自詡其功,以謙遜與相互尊重的態度,搭配持續深耕的人際互動,或可消弭這些不實的異音。
若分析後,判斷該論述為理性因素,則所顯示的就是個人價值的議題了。主管可以思考究竟是自己真的不夠好,或者是雙方在價值認知上有所不同。
如果是自己的知識、技能或能力不足,則得加緊加值自己的高階管理能力。了解標準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差距,設定階段目標並落實執行與追蹤,相信已是每位主管熟稔的操作模式。
如果是價值認知上的落差,而差異來自於人們習於在評議他人價值時「大打折扣」,則提升折扣後價值的方式,便是加倍提升個人價值,讓打折後的分數,仍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另一個造成價值認知歧異的因素,則可能是主管未有效行銷並凸顯個人價值,或提供的貢獻非對方的主要需求。
運用適度行銷或提供對方迫切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可拉近彼此的尺度,改變既定印象。
「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這是經典台語歌曲《愛拚才會贏》中的詞句。在起起伏伏的人生或職涯中,不管身處低谷或頂峰,流言蜚語總不絕於耳。
主管得學著將這些負面能量,轉化為激勵自己持續努力的動能;將這些負面言論,視為監督並避免自己懈怠的金玉良言;將這些負面批判,做為提醒自己勿過度自滿與自傲的警語。
許多在藝壇或職場發光發熱的成功者背後,常有一段過去被人看衰、打壓、瞧不起、冷言冷語的辛酸史。當持續地秉持熱忱,將負面言論轉為正面能量,磨練個人修行與修為後,終能在人生或職場的下一個上坡期,激起彷如海嘯般,不容小覷的氣勢與力量。
【2011/05/0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