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激勵或禮物?員工對股票期權的認知如何影響績效

公司向員工發放股票期權的基本理念十分簡單:公司的股價上漲得越多,行使這些期權的獲益就越多,從而形成雇主希望看到的局面,成為激勵員工的一種價值可觀的辦法,讓他們專心致力於如何讓公司更加成功、盈利能力更強。

但是,沃頓商學院最新研究表明,經理們根本不將股票期權視作是一種激勵措施。在一份題為“行使股權與禮物交換的關係:美國大公司的證據”的論文中,管理學教授彼得·卡普利(Peter Cappelli)和沃頓商學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人的資深院士馬丁·J·康勇(Martin J. Conyon)提出,只有當員工通過行使其期權獲得可觀的回報之後,此種方法才會影響員工的績效。即便如此,員工也不會把期權視作是激勵措施,而是作為一種禮物,讓他們感到必須更加努力工作來報答公司。

“我們發現,互惠作用確實比激勵作用要大得多,”卡普利說道,“我們發現,當公司運營狀況良好、股價上升而且員工賺到了更多的錢,他們在下一個階段的績效也會相應提升。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職場既是一個需要心理作用的地方,也是一個社交場所。”

事實上,卡普利和康勇教授發現的模式,可能會讓公司重新審視他們使用股票期權的方式。正如論文所指出的,有證據表明,股票期權更多的是一種彩票效應,有幸在適當的時機拋售股票的那些員工,他們將會按照預期那樣提高績效,而其他人則未必能夠如此。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員工並不是為了讓股價上升而更加努力工作,”卡普利指出,“相反,如果股價上升而且員工賺到了錢,他們才會感到有責任更加努力地工作。這一點有些出人意料。”

推動報答的因素

一間大型美國上市公司提供的大量資料推動著研究的進展。公司將股票期權授予公司的4,500名員工,其中主要是商場經理,而且只是基於他們在公司架構中的層級來分配股權的,而不是根據他們的工作業績。由於這些低層經理多數隻負責單店銷售業績,因此他們的日常工作對股價的直接影響微乎其微,否則經理肯定會察覺到此種影響。

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因為在過去二十年來,美國公司越來越多地使用股票期權計畫作為員工薪酬的一種形式,而且還擴大了符合資格的員工的類別,將除了精英員工之外的許多其他人員也納入計畫之中。據美國雇員股權中心統計,1990年,只有100萬的美國雇員持有股票期權。此後,這個數字不斷飆升,如今已有 900萬雇員參與大約30,000種不同的股票期權計畫。

儘管股票期權計畫數量眾多,但是每種計畫背後的理念如出一轍。公司將期權授予員工,當股價在一段固定期限內超過固定價位時,他們可以出售一定數量的公司股票。當然,股價越高,員工的獲利就越多,可能是帳面價值,也可能是現金,如果他或她立即出售他們的股票的話。因而,提供這種福利的公司領導層希望此舉能夠提升員工績效,或帶來富有創新的理念來推動利潤和銷售,從而對公司股票產生積極影響。

以往的研究顯示了股票期權計畫的一些積極影響,特別是涉及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勞動力市場留住員工的時候。但是,專家們一直質疑期權作為職場激勵手段的這種作用,因為個人的工作績效與公司股價之間的關聯性是高度抽象的,這點與經理為了實現某個具體的銷售或節約成本的目標而發放的獎金是不同的。“試想一下,經理要想推動公司股價上升,這是多麼難的一件事,”卡普利指出,“你的工作與股價之間的關聯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卡普利和康勇的假設基於這樣一種理論,即股票期權的收益是不可預期的,因此,更多的是作為雇主給予的禮物而非激勵。為了驗證這一理論,他們首先對數十年以來的研究論文進行了分析,以瞭解禮物是如何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影響的。

人類學家對石器時代的文化進行了研究,或對偏遠地區的略有進步但仍顯原始的社會架構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了所謂的“禮物經濟”的例子,人們對大量的食物或其他物質進行共用,這使得接受者從道義上感到應當報答。其他研究結果證明,這種人性的基本傾向將會延伸至較為先進和複雜的社會環境之中,而且此種旨在“互惠”的推動力通常成為一種道德使命,即便沒有需要提供回報的明確義務存在。

為了充分證明他們的假設,研究人員希望能夠表明,感知到的禮物越貴重,員工績效的後續改進效果就越大。卡普里表示,未透露名稱的公司提供的資料是一次特殊的機會,可以用來研究行使股票期權與員工績效之間的關聯性。他指出,公司每年都會以數位來對經理人進行評測,考核他們的客觀業績結果,例如商店銷售額,輔之以一些主觀性的評測。然後,將這些員工評級分數與源於行使股票期權的財務資料進行對比。

卡普利指出,關於交換禮物對員工績效的影響,早期的學術研究主要基於人為環境的實驗室實驗。“這不是一項實驗,”他在說明公司提供的資料時說道,“這是現實中的職場。”

一切都歸結為股價

最重要的變數之一在於,經理們實現的股票利潤的多少,實際取決於他們在決定出售時的運氣,但並不表示他們對公司有多麼瞭解,或者他們具備踩准股市節奏的技能。“就算是公司高層,他們在做出售股決定時,也未必會比普通投資者做得更好,”卡普利說道,他還指出,在研究報告中,大多數員工都是商場經理,而不是經驗豐富的股票交易者。“股市變幻莫測,而且有確鑿的證據表明,他們不擅長把握股市時機。”

除了股市不可預測之外,研究人員還在這項研究及早期工作中發現,那些行使股票期權而獲得豐厚回報的員工,他們似乎將其歸因為公司的利好因素。“員工認為在他們獲自期權的利潤中,至少有些價值是來自于雇主的,之所以說這種想法是切合實際的,是因為雇主們也正是如此描繪的,”研究人員在報告中寫道,“他們竭盡全力地說服股東們,讓他們知道,股價的積極表現是因為公司採取的各種行動所致。”

為了有效衡量行權獲利的影響,卡普利和康勇考慮了許多其他變數,包括薪酬獎金差異、員工的年齡和健康狀況、以及員工在出售股票之後繼續持有的股票數量。他們還研究了股票期權收益與員工因業績不佳而被公司解雇的概率之間的關係。

研究人員發現,出售期權的利潤翻倍會帶動績效評估分數增長1.3%,同時使績效相關的解雇率減少1.1%,在公司資料的廣義背景下,此等資料具有重要的統計意義。卡普利和康勇表示,這些資料說明,公司必須增加授予員工的期權數量至少7倍,才能夠實現期權獲益翻倍時對員工績效帶來的相同影響。

“這就表明,我們的相互關係並非絕對經濟的,”卡普利說道,“這種理論的證據在於,這些人認為,他們因為自己的業績而獲得了一份意外的禮物。公司沒有要求他們提升績效來作為回報,但他們仍然會這麼去做。”事實上,研究表明,在行權獲利之後,業績提升的時間通常會持續一年以上。

針對將股票期權作為福利來提供的許多公司,研究結果也提出了不少問題,因為研究表明,對員工績效的影響實際取決於員工出售股票時的股價,而股價變化其實是不可預測的,而且多數也不在公司領導層的掌控之中。

“如果我在經營一家公司,並且我在考慮及決定要給大家發授股票期權,我會開始提出一些質疑,”卡普利指出。康勇和他還建議了未來研究的方法,其中包括,在股價摸高之前出售股票對員工績效的影響。“瞭解這類禮物交換效果是否存在,或與工作績效的其他方面之間存在的差異,例如較難觀察到的合作行為或良好的公民行為,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們寫道。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研究報告對高層管理者的主要借鑒在於,讓公司繼續強調保持股價高位的重要性,而此舉對於公司經營的影響是有爭議的,因為你有的時候會為了抬高股價而接受過多風險或短期領導層計畫。“研究提醒我們,真正重要的是股價的變動。”

發佈日期 : 2011.04.2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