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策略經營/老店長青 存活就是創新

【經濟日報╱劉仁傑】

這幾年全球產業界吹起精實變革風,在台商、日商與美商的邀約下,讓我有機會到各地參訪與演講,行程遍及海峽兩岸、東南亞與日本。其中,日本企業的精實系統,經常成為熱門話題。

精實系統強調的是消除浪費、追求依照後製程需要而製造的JIT(Just in time),以及在製程內發現異常及解決問題的能力(Jidoka)。此外,日本企業的持續改善(Kaizen)觀念更是領先全球。

日本企業 組織力優秀

我在考察中一再發現,海外企業無法達到日本企業的水準,原因通常不在精實手法本身,而在於支持精實系統落實與精進的組織條件。

關於這一點,可以從日本企業的三個組織能力加以解說。

首先是促進從業人員的積極參與,也就是納入從業人員的靈活性與創意,諸如培育多能工、提升從業人員的問題解決能力。其次是整合跨部門團隊,匯集不同功能部門,達成共同的目標。第三是建立企業間的長期關係,包括與顧客、協力廠商長期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互動價值。

在管理學術界,日本企業系統的優勢早已反映在長期雇用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間的重疊與「提前負載」(front loading,即儘可能在早期階段解決問題)、夥伴型共創等相關的研究。

我從管理研究與企業諮詢中發現,這些寶貴的研究成果,對於日本境外的企業學習精實系統,提供了重要的啟發。例如致力於解決員工不安定的問題,遠比學習精實系統更重要。這類問題包括:員工的流動率未低於當地平均水準、用自己做不到的標準或非互惠原則,去要求其他部門或協力廠商等。

「可以教導的技術與方法」通常不是重點,讓組織充滿活力才是關鍵。有活力的組織,能夠因應環境的變化,發展合適的技術與方法。

最近剛訪問過全球五面加工機霸主Okuma(大隈)、建設機械暨大型沖床領導廠商Komatsu(小松),這兩家公司分別創立於1898年與1917年,壽命合計達205年。

Okuma歷經多次危機,在此次金融風暴受傷相對輕微;Komatsu原先是日本石川縣的地方企業,1960年代因應全球建設機械霸主美商 Caterpillar的登陸日本,為了存活而被迫成長,後來躍升為全球知名企業。Okuma與Komatsu等企業的發展過程,說明了「存活本身就是創新」的道理。

在《一千年的志氣:日本老店企業不被淘汰的競爭力》有關日本企業的研究,多半聚焦在知名大企業,然而書中的這群老店企業,即使與豐田汽車、 Panasonic、佳能等國際級企業的光芒相輝映,迄今卻鮮少被論及。

作者用報導文學的方式,訴說19家老店企業的強韌生命力,歸納出老店企業的共同特質,包括獨特的家族傳承方式、技術研發、產品改善、交易關係、海外發展等精彩論述,內涵豐富而深刻。

在資源十分匱乏的情況下,日本近30年的盛世無疑是一種奇蹟,而那些知名大企業所展現的特質,對全球管理學術界與實務界更是貢獻非凡。未來,相較於中國的崛起,日本企業受到的重視極可能江河日下,但我認為藉由本書中老店企業的三項管理本質,足以看出日本企業的實質影響力仍將屹立不搖。

老店經營 生命力強韌

第一,企業存活,社會受益。老店企業集中在日本的根本原因,可能在於融入社會。源自近江商人的三方受益(賣方滿意、買方滿意、社會滿意)觀點,無疑是讓老店企業長存的產業社會核心價值。這一點不僅讓許多老店企業加入環保與生技產業,也使日本的環保與生技產業獨樹一幟。

第二,長期關係。尊敬職人、尊敬本業、尊敬交易對象的日本文化,孕育了堅持本業與組織內外長期關係的文化。

差異競爭 類比型磨合

這項特質與歐美企業的創新與開放有著顯著的對比,並且有別於華人企業必須長期面對改朝換代或當地歧視政策而不斷調適的經驗。

第三,類比型磨合文化。數位化無法取代一切,而類比型磨合文化卻可孕育出難以模仿的差異化競爭優勢。雖然此類產品的市場需求可能起伏不定,卻永遠不會消失。

(作者是日本大阪市立大學客座教授,本文摘自《一千年的志氣:日本老店企業不被淘汰的競爭力》序)

【2010/03/1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