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吳仁麟】
那司機說,他之所以在退休後選擇跑計程車,只為遊山玩水。
「總比悶在家裡好,讓客人帶我到處去,又能賺錢。」他說,跑了一年多下來,每個月的平均收入竟然比上班的時候還多,想休息的時候就不載客,一個人往山上海邊開散心去,反正生活不用靠這收入,只當成是休閒嗜好。
他說,也因為跑計程車,讓他經歷了不少新鮮的人和事。
「最有趣的經驗是什麼?」我請教他。
他說,他載過幾個客人,一上車之後竟然不知道自己要去那裡,一開始,他也不知道該怎麼應對,不過現在他已經見怪不怪了。
「後來我想,這些人不就跟我當初一樣?就是心裡悶,想找個方式抒發一下。」他說,這樣的客人載多了,他也慢慢發展出一套標準作業流程(SOP)。
他會先跟客人聊幾句,了解客人的狀況,分析客人可能的喜好,然後建議客人可以到那些地方去走走,比如客人喜歡看山看水,他就會建議去淡水或金瓜石,如果客人走知性路線,他就往文化古蹟或美術館開。
他說,這些不知要往那裡去的客人,不見得每個人都有心事,而是真的不知道自己該去那裡玩,需要一些建議而已。他是過來人,知道這種心情,當初自己也是悶在家裡不知該去那裡,才出來跑車讓客人帶他走。
想來真是有趣的事,當不知道自己要去那裡的計程車司機,遇上也不知道自己要去那裡的客人,最後計程車司機反而成了心理醫師兼導遊,這樣的經驗完全軸心翻轉了傳統計程車的生意模式。
傳統的計程車生意是客人來告訴司機去那裡,但有沒有可能反其道而行,讓司機來為客人決定去那裡呢?
我建議那司機,可以考慮把這些有趣的經驗放大,用「反客為主」的思維來重新思考他的生意。從自己跑計程車是為了遊山玩水的初心來重新思考,發展出「流浪計程車」這樣的生意,每天在網路上利用各種平台(如臉書、部落格或論壇),公布自己未來幾天的行程,讓有興趣一起去遊玩的客人先預約,這樣既可以依自己的喜好去玩樂,又能服務客人賺錢,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而且,當這樣的「流浪計程車」愈來愈多,而且把生意發展得更加成熟時,其實也等於是在發展某種觀光資源,為國民旅遊和城市旅遊注入更多資源與活水,更是營造台灣在地生活風格的好策略。因為,當有愈來愈多的人能透過這樣的服務感受台灣的種種美好時,台灣一定也會變得更美。
(作者電郵:udn@hotmail.com)
【2011/04/2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