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張寶誠】
日本東北發生芮氏規模9.0的大地震引發海嘯,導致福島核電廠發生氫爆造成輻射外洩。這場複合式災難發生以來,在全球關注情勢轉變之際,日本民眾在面對災難時沈著反應、高度的自制力;「福島50壯士」冒著遭受高輻射的生命危險,志願留下搶救核電廠的英勇作為,為世人做了最佳示範。
災難往往考驗出人性的尊卑。日本民眾展現自律與秩序,除了源自民族性的榮譽精神,更在於對危機從未有懈怠與僥倖心理,進而徹底落實危機預應的演練所致。
地震、海嘯、洪水等現實世界的氣候變遷,愈來愈像電影情節,造成的災難影響逐次擴大,任何企業都必須立即將因應氣候改變的危機預應方案,寫入企業策略裡。
世界銀行表示,此次日本強震的經濟損失約在1,220億至2,350億美元,遠超過阪神大地震時損失的1,000億美元。地震過後,據媒體報導,包括蘋果、SONY、豐田等企業供應鏈將面臨斷貨危機,影響甚鉅。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組織的領導人,最重要的任務是無事時常思有事,預判危機終將發生,不是扭轉它,而是預判它。」
企業應如何預判危機,進而將危機從「事後補救」轉為「事前預防」?例如,無論大型或小型企業,平日應審慎評估策略、組織、流程等要素,包括網路通訊、應用軟體、可容許的停機時間、複製的時間點及啟動備援的時間差等條件,以建構能立即接續中斷設備的異地備援,達到快速恢復營運。
再者,藉由結合知識管理平台運作行動辦公室(Mobile Office),平日即建構知識蓄積、加值及風險管控,當災害或重大事故發生時,「虛擬企業」模式即可立即因應。
行動辦公室環境須高度資訊化,應包括:email、差勤通訊系統、視訊會議等通訊系統;顧客資料庫、專案管理、電子表單系統等資訊分享系統;財務管理、人資管理、輔導智庫、部門社群等的知識管理系統。亦即應涵蓋作業系統、管理系統及控制系統。
行動辦公室機制日常就應融入組織成員工作及生活,讓成員在工作場域遇災無法使用時,能由網路快速進入系統執行工作。
任何危機預應計畫,企業都須透過事前的協調與整備,演練、檢討改善、問題解決、建立起一套預應危機的標準作業流程(SOP),以便危機發生時,組織、人員、系統、流程能有足夠的經驗立即因應,迅速恢復正常作業。
危機隨時都會對企業或組織投下震撼彈,尤其是員工於災難間遭遇的驚恐、不安,甚至痛失親人,家產付之闕如所引發的創傷後遺症,帶給企業無形損失其實不亞於機械、廠房等有形的損失。
此一課題,各級領導者也應加以關注與預應。現階段更有許多企業已由反應機制(被動)、預應機制(主動),朝向適應機制(自動)方向再努力。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APIAA)資深顧問)
【2011/03/2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