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好書導讀》銀行的國際化競爭

【經濟日報╱薛琦】
書名:銀行大就美?
作者:史萊格(Alred Slager)
出版:長智文化
本書探討當今金融市場的重要議題:銀行國際化。內容著墨國際化策略對銀行規劃、整合和績效的影響。
作者檢驗了1980年到2004年八國、45家銀行的國際化策略模式及其對銀行績效、營收穩定性、股東權益的影響。他歸納出國際化策略可分為加速型、溫和型、退出型、站穩型、自毀型等五大類,相關的實證分析與案例研究,對想拓展海外事業的銀行經理人深具啟發性。本書也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提供了橫跨 25年的銀行經驗作為例證。
回顧台灣經濟成長的軌跡,可說是全球化最大的受惠者。在全球化潮流中,貿易成長帶動產業升級、現代化與科技化。
台灣金融服務業總產值2005年已達GDP的10.46%,高於美國的8%,足見台灣產業結構在轉型為以第三級產業為主的架構下,金融所扮演的角色更為吃重。
但由於金融產業是特許行業,因此在國際化上腳步較慢。目前我國銀行業含辦事處等的海外分支機構計有227家,2006年海外分行與OBU營收占全體的 14%,這比重仍逐年增加。在國內企金不振、消金雙卡風暴、房貸泡沫化的經營困境中,海外分行與OBU對整體財務貢獻相當高。
作者提及主管機關常促成海外銀行業務的成長,如倫敦為提升其身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所推動的政策促進了該國金融業海外業務大幅成長,倫敦於2006年超越紐約,登上全球金融中心首位寶座。
過去政府曾提出台北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的構思,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在藉促進我國業者的國際化,進而提升整體金融業的競爭力。作者將本書讀者群設定於金融從業人員與大學相關系所學生,我想對政府金融監理人員而言,也是一本可讀性很高的書,用以思考如何從協助業者進行國際化的觀點,來提升金融業整體競爭力。
(作者是金融研訓院長,本文是推薦序)
【2007/10/0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