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二季度,隨著季度盈利報告發佈期的到來,就上市公司擺脫經濟衰退的表現,及將會給股票市場造成什麼影響的問題,投資者、分析師和媒體正在拭目以待。考慮到失業率依然高企,聯邦政府刺激經濟增長的舉措尚不確定,觀察人士希望從盈利資料中看到經濟復蘇已得到證實的跡象。
“去年,每家公司的盈利報告都顯示出了空前的虧損。人們對此表示理解,因為那是個非常糟糕的時期。今年,公司就不應該再出現空前的虧損了,因為人們希望看到企業的狀況有所改善,對它們的期望值也有所提高。”沃頓商學院會計學教授布賴恩·布希(Brian Bushee
)談到。“但是,盈利的訴求始終都是目標;盈利狀況表明的還不僅是你做了什麼,而是分析師和投資者對本季度的預期,以及你是否達到了這個預期。”
雖然大部分專家都認為,過分專注于短期業績表現會給公司造成負面影響,不過,他們也指出,指責盈利報告本身則是“斬殺信使”(shooting the messenger)(原指兩國交戰斬殺信使的行為,本文意指遷怒於無辜的人或物、尋找替罪羊。——譯者注)的行為。儘管季度盈利報告制度已經飽受詬病,然而,要取代這個制度並非易事,而且可能會給公司造成追逐短期結果的更大壓力。
“為投資者提供更少的資訊,可能造成經理人不負責任的後果。如果提供的資訊很少……當投資者意識到企業出了某些問題的時候,往往為時已晚。”沃頓會計學教授凱西克·巴拉克南(Karthik Balakrishnan)談到。“從這個角度來說,資訊總是越多越好……不過,其前提是公司可以為投資者提供完整的資訊。可是,我們的世界充斥著不精確的資訊。所以,情況有所不同(並不是資訊越多越好)。你需要在過多的不精確資訊與較少的精確資訊之間進行權衡。”
“是結果,而不是戰略”
今年3月,《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引述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前首席執行官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的話說,企業界對股東價值的強調是“誤入歧途”,他的這個表述引發了熱議。
韋爾奇在《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隨後刊發的一篇訪談中稱,股東價值“是結果,而不是戰略”。他還表示,公司只專注於短期表現不能鼓舞和激勵員工創造切實的成果。“借用壓縮、壓縮再壓縮的方式,任何傻瓜都能提交不錯的短期成果。同樣地,任何人也都可以靠著‘幾年以後你再來看看我們的狀況吧,我們可是在實施長期戰略啊。’的論調來幻想。但這兩種方式都無法為股東持續創造價值,你必須兩者(短期和長期)兼顧。”
對公司造成短期成果壓力的一個因素是季度盈利報告,以及人們所感知到的企業未能達標或者超預期的結果。近年來,可口可樂、麥當勞以及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等企業不再提供企業的業績預測,它們稱,這種實踐有損於創建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公司目標。
經濟衰退以及對經濟形勢的擔憂,造成公司的盈利狀況會受到錙銖必較的審查,使得公司很難隱藏自己的缺陷,沃頓的金融學教授亞利克斯·艾德曼斯(Alex Edmans)談到。“在經濟繁榮時期,如果你所在的行業增長了10%,可你只增長了8%,就說明你的表現不佳,但是投資者依然很高興,因為你畢竟給他們帶來了投資回報。而在經濟衰退時期,如果其他企業都下跌了3%,可你下跌了5%,情況就不同了。雖然也是和對手相差2%,但在衰退時期,這會使投資者真地虧錢。所以,公司在這種時候需要掩蓋的東西就更多了。”
在經濟衰退時期,投資者還會從公司尋求更多的資訊,因為他們希望消除疑慮,要確認公司不會破產,沃頓管理學教授邁克爾·尤西姆(Michael Useem)表示。去年,就在經濟衰退時期如何改變自己的領導力風格問題,尤西姆對一組在職和最近退休的首席執行官進行了訪談。大多數人都談到,在這種時候,他們會花更多的時間與投資者、分析師以及公司的董事會進行交流,就公司的健康狀況提供更多的資訊,籍此表明他們“正在採取恰當的措施挺過危機。”
在“經濟穩定增長或者穩定衰退的時期,公司的季度運營結果更容易預測,信息也較少。” 尤西姆補充談到。“而當出現反常變化時——這時候,很多人都希望即將到來的是積極的變化——企業季度間盈利狀況的比較就更加重要了。股票分析師以及投資者的工作,就是跟蹤,然後預測公司未來一年的走向。而在做出預測時,公司今後2-3個季度的運營趨勢會顯得非常重要。”
會計欺詐 vs. 真正的削減
盈利報告在一定程度上為公眾提供了公司運作狀況的透明度,但是觀察人士指出,要想瞭解公司運作狀況的全景,人們應該對公司報告持保留態度。在接近季度末的時候,為了增加銷售額,經理人可以做出諸如折價銷售一類的決策。為了將費用降到最低,公司可以採用裁員或者延遲某個研發項目的措施。會計處理實務的變化以及會計欺詐也可以被用來操縱資料。此外,企業還可能改變其盈利目標,將分析師的預期引向公司可以完成甚至超越的目標上去。另外,經理人也會小心謹慎地擬訂盈利報告,通常,他們會隱藏那些不夠良好的資訊。
如果某公司取消了研發項目,但競爭對手卻在這個領域投入大筆資金,那麼從長期來看,該公司獲得的短期收益將會被因為缺乏創新型新產品而吞沒。此外,當投資者覺得無法相信公司的盈利資料時,“公司的股價也會大打折扣。”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會計學教授施夫拉姆·羅基戈帕(Shivaram Rajgopal)說道。羅基戈帕已經發表了數篇有關公司財務報告的研究論文。經理人很清楚,如果對盈利資料操縱過度,投資者就會做出消極反應,所以他們會儘量保證對資料的修補不會失控。“就操縱公司盈利狀況而言,經理人更多地會通過實際行動來實現,而不是過分倚重會計處理招數,實際行動是指砍掉研發項目或者削減人員費用,這也是我們看到這種結果的原因所在。” 他指出,雖然這種真正的削減,相比於操縱財務資料,不太可能引起審計人員的注意,但是它們對企業發展同樣會造成重要影響。
艾德曼斯指出,大多數企業要麼剛好完成了分析師預測的盈利目標,要麼沒有完成目標。“對經理人來說,完成盈利目標非常重要,為了確保達標,他們會調用削減投資或者改變會計政策等許多手段。雖然你握有可以完成目標的所有工具,可如果你依然沒能達標,那就意味著公司一定是出了大問題,將會遭受猛烈攻擊。”
完成盈利預期的壓力既來自企業內部,也來自企業以外。公司的財務總監和其他經理人往往需要滿足不同投資者相互矛盾的要求。此外,還要滿足分析師的要求,還要確保公司以正面形象出現在媒體上。艾德曼斯談到:“現在,對沖基金已經越來越積極地介入公司管理了,而他們非常關心企業的短期表現……因為如果公司無法完成這些目標,股票價格就會下跌。但是如果你是個長期投資者,比如,大學的捐贈基金,你就不會在意股票在短期內是否達到了預期價位,因為將來股價還是會漲上去的。另外,由於近年來的公司醜聞,人們對資訊披露也更重視。以前如果某公司提交了收益水準較低的結果,你會考慮一下自己是否要投資。可現在,你會認為,公司的經理人就是個騙子,他或她簡直就是在偷竊。”
盈利狀況會影響到股票價格,兩者不僅提供了一扇觀察公司健康狀況的視窗,而且還會影響到公司高管的薪酬及其工作的穩定性。“想到這一點,你就會明白,實際上,他們之所以要披露資訊,更多是因為他們深受維持股價高企的壓力,因為股票價格與他們的薪酬息息相關。”巴拉克南談到。“激勵手段對公司盈利報告的品質具有顯著的影響。很多研究都表明,給予首席執行官的激勵在公司報告的品質、資訊披露的風格和方式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2005年,埃默里大學的羅基戈帕教授在與人合作的一項研究中,調查了401位元財務總監的情況,並對另外20位財務總監進行了深度訪談,他們發現,大多數受訪者都認為,公司的盈利狀況是公司之外的人用以判斷公司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四分之三的經理稱,為了順利完成盈利目標,他們會犧牲企業的經濟價值。如果即將錯失季度盈利目標,那麼,大多數經理都會推遲某個會帶來長期效益的專案。“那些經典的分析模式認為,公司經理人擁有長遠的觀點,如果他們沉溺於破壞公司價值的行動,那麼市場最終會發現這一點,他們未來的薪酬水準也會被降低。” 羅基戈帕談到,“這簡直就是一派胡言。這些傢伙根本就沒有長遠觀點,他們想到的可能只是今後2-3個季度的情況。”
他將經理人對企業盈利狀況的關注,與受分數激勵的學生進行了類比。“如果我會公佈你的分數,所有人都會知道你的表現如何,那麼你就會比以往更關注分數。公司經理人則會將企業的盈利狀況視為自己表現的記分板。季度報告顯示的是明白無誤的資訊,媒體會花費很多時間來質疑他們是否完成或者超過了盈利預期,此外,網上評論也會對公司股票議論紛紛。如果他們總是無法完成盈利預期,那就會被視為不稱職的經理人。從而會給他們的錢包造成嚴重的影響。”
即便沒有薪酬或者股票價格作為激勵手段,當接近完成某個目標時,人類的天性也會驅使人們更加努力地工作,沃頓的運營和資訊管理教授馬利斯·施維澤(Maurice Schweitzer)談到。“人們既可能以富有建設性的方式也可能以不道德的方式更加努力地工作。他們會覺得,因為我很快就能完成目標了,所以,不管怎樣,只要把生產率‘擠壓’得更高就會帶來更高收益。”經理人認為重要的東西,會滲透到整個企業文化中,他告誡說,領導者必須確保自己的行為是由正確目標推動的,“而正確的目標往往都是長期的目標。”
“你一定聽說過安然公司(Enron)企業文化的故事,聽說過它多麼富有競爭性,多麼殘酷,多麼注重短期利益,聽說過它獎勵給公司帶來短期利益的那些員工的故事。我認為這就是災難的原因所在。”他表示,“公司管理的重要挑戰之一,就是要根據整體目標的完成情況對員工給予獎勵和評價。經理人須臾不能忘記的是,不可過於強調某一個方面。”
施維澤認為,可口可樂和其他公司不再提供企業盈利預測或者減少盈利預測,“向整個組織傳達出這樣的資訊:他們不注重短期利潤水準……為了免受短期業績的壓力,同時也為了專注於公司的長期目標,很多公司走向了非公眾公司之路,儘管這是一種極端而且代價不菲的策略。”
但是,羅基戈帕認為,不再發佈公司盈利預測的公司,也可能是因為有其他隱憂。他在今年與人合作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如果經理人確信,公司在未來的報告中需要披露糟糕的消息,那麼企業就更可能不予披露。在這些公司中,長期投資者往往占很大比例。“經理人會說,盈利預測有害,會讓我們短視。但是,如果你仔細研究這類公司便會發現,最大的潛臺詞完全在於企業的業績表現,因為他們幹得不好,所以,他們很難預測出什麼東西。” 羅基戈帕談到。“他們抱定的宗旨就是不預測任何東西……(因為一旦你做出了預測)而又沒有達標,那麼你就被人們視為糟糕的管理者。”
如果不發佈盈利報告,那發佈什麼呢?
布希表示,話說回來,對公司短期業績提出要求也不一定是壞事。“所有的經理人都會告訴你,如果他們擁有穩定的長期投資者,而投資者又能放手讓他們運營公司,就再好不過了。如果你相信管理層會立足長遠,讓股東價值最大化,這種觀點聽起來確實不錯。”但是,他指出,“(對公司施加)短期業績壓力也是件好事情,因為它會迫使管理者專注於公司運營,因為他們始終面臨著業績的壓力。如果他們沒有持續不斷的壓力,他們當然可以專注於長期投資;但是,沒有了這種短期的懲罰,他們也可能因此而懈怠。”
如果丟棄了盈利報告,那麼,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什麼方式可以取而代之呢?一種觀點認為,可以改變公司提供資訊的頻度——要求公司高管更頻繁或者更少地披露資訊和更新資料。不過,布希認為,這兩種選擇都有其潛在問題。
技術手段使公司的財務總監在一天或者一周的時間裏總計公司的盈利資料和其他績效資料成為可能,但是,(如果如此頻繁地發佈資訊)“對投資者和分析師來說,需要處理的資訊就太多了。同時,對經理人而言,如果隔天就需要做出解釋,工作量顯然太大了。”不過,布希也指出,更少的資訊同樣也會在市場中造成更多的不可預測性。
“不妨想像一下,如果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每年只發佈一次財務報告,那麼,這就意味著在一年中的其他時間裏,股票價格可能會更具波動性,因為股價會根據謠傳、投機行為以及內部消息而動。直到一年即將結束時,沒人掌握可以用於股票價值評估模型的事實依據。所以說,要想按時以及適量向公眾公佈公司運營狀況的資訊,季度報告是個理想的均衡選擇。”
雖然有人建議轉變成歐洲的公司治理模式,不過,羅基戈帕強調說,歐洲的方式未必更好,歐洲的公司治理模式關注範圍更廣的利益相關者,能消除為了短期目標而裁員或者削減研發專案的行為。“但這種方式也有其自身的問題。原因在於,你到底是在為誰工作呢?採用目前的方式,你至少還有一個目標,那就是讓股票價格上漲到最大限度。可是,如果你試圖將員工的福利、社區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你會發現,很多目標是相互矛盾的。”
歸根結底,每個企業都需要自行確定最佳的溝通強度,需要確定溝通中是否包括提供公司的盈利預測,巴拉克南談到。“我們應該後退一步,審視強制性的報告制度。這個制度要求經理人提供過去一個季度的資訊,這些資訊區別於盈利預測,後者是對企業下個季度業績的觀點。而企業盈利報告的資訊是精准的,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遷怒於這樣的報告。至於說企業的盈利預測,因為是經理人自願披露的資訊,因此他們可以確定披露資訊的依據、內容、數量和時間。”
有關公司盈利的任何干預政策都必須“關注相互勾連的各個環節”,這些環節包括公司經理人、投資者以及分析師,艾德曼斯表示。“公司盈利目標的內涵及盈利目標自身並不是壞事情,但是如果人們過於倚重它們,認為‘噢,我們只需查閱盈利報告就可以了,大可不必真地去監督公司。’那麼盈利目標就會變成壞事。” 艾德曼斯認為公司的觀察者應該仿效球隊經理人的做法。“如果他們想評估一位棒球手或者一位足球隊員,他們可以只看這個球員的統計資料……但是,這不是現實。在現實中,他們會暗中觀察那個球員在場上的表現,會去捕捉他們展現出來的但在統計資料中沒有記錄的某些特質。”
發佈日期 : 2010.08.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