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創新經營/危機管理須有同理心

【經濟日報╱張寶誠】

管理大師諾爾.提區(Noel Tichy)與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在《做對決斷》(Judgement)提及:「高效能的領導人,甚至在還不知道哪種危機會發生前,就已經做好因應危機的準備。自己做好準備,也為組織做好準備,當危機真正發生時,能以高效能和高效率來因應。」

然而近來幾樁危機處理案例顯示,不要說預應式的危機管理,許多領導人在面對危機時,連危機處理的心態與方法都不及格,遑論落實危機管理。

其一是英國石油(BP)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執行長海華(Tony Hayward)的危機處理被專家評為荒腔走板,先是低估情勢,遲未提出解決辦法,也不承認是因安全程序疏失造成災難,因而引發眾怒。他說:「我沒有參與鑽探油井的決策過程」、「決定不是我做的」,更被抨擊為缺乏同理心,撇清責任,完全沒有為受害人著想,也因此將下台。但在漏油事件發生前,BP連三年業績亮眼,顯見具專業能力與績效良好的管理者,未必能妥善處理危機。

再者是台塑六輕廠20天內兩次失火,造成居民與農民恐慌,台塑化似乎應有更積極的危機處理作為。首先,高階層負責人於第一時間就應以謙卑的心態向當地民眾致歉,畢竟火災是事實;其次,確實說明失火原因,提出改善配套措施;後續則徹底體檢,系統性調查、分析與檢視,預防再發,方能安定人心。

其三是桃園機場連續發生重挫形象的事件,諸如督導在中控室飲酒作樂,行李手推車數量不足又缺乏保養 ,被旅客嫌難吃又貴的餐飲,停機坪移動式空橋倒塌,一期航站機場停車場封閉,未能事前完善宣導,加強設置指標,接駁車替代路線引導指標繁複等,在在引發民怨,民航局被評為不夠用心,危機處理不及格。

當危機發生時,領導者應於第一時刻真誠面對,以同理心一肩承擔責任,任何猶豫或躊躇,只會讓危機火上加油,導致更嚴重的後果。迅速掌握資訊,針對危機找出根本原因,提出整體因應對策據以執行,並向社會大眾、員工及相關關係人說明,請求諒解與配合。

在危機發生時要能立即啟動應變管理系統與指揮系統,平時就需擬定具體的危機應變計畫,實地演練,持續研析改善,調整出最適的計畫,確保組織、資源及因應程序都已準備妥當,以便危機發生時迅速應變。

當危機過後也應進行事後檢討,探討為什麼危機會發生?組織回應的優缺點為何?學到的經驗是什麼?組織流程如何改變以避免危機再次發生?讓組織成員共同學習,提升應變能力。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APIAA)資深顧問)

【2010/08/1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