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林婉翎】
「人們真的會愈來愈宅!」太平洋SOGO百貨董事長黃晴雯思索百貨業未來,指出實體百貨業應跟隨趨勢變化,開設網路商店,提供消費大眾實、虛兩種選購空間與情境;也要解構實體賣場,變成生活提案與經驗交換空間,創造多樣化的消費經驗。
宅經濟當道重寫零售通路業歷史。宅男宅女不分晝夜用手指、眼球在虛擬世界逛大街,彈指消費,暢旺了網路百貨經濟,卻也為百貨實體通路帶來新挑戰。
實體通路 角色重新定位
根據調查,近四成美國群眾減少在外用餐,選擇自己烹飪,順勢帶動美食雜誌食譜與冷凍食品熱銷。當然,網路世界也成了他們打發時間的快樂天地。
黃晴雯指出,根據調查去年國內B2C網購市場市值約1,365億元,較前年成長27.8%,占台灣零售業比重4%,預計今年會提升到4.7%;而民生用品如衛生紙,是暢銷王;3C、服飾、鞋類等品類,營業占比逐年增高;精品服飾與保養品成長力道則最強。
走進百貨賣場,一樓的化妝品區、二樓的少女服飾、三樓的熟女區,都是網購世界的潛力股,也是百貨業的銷售主力;而3C類更是如此,就連黃晴雯家中的冰箱,也是她先生從網路上比價後購得。
消費者生活型態轉變,讓她意識到:實體通路角色須重新定位。百貨業若不再把電子商務當作可敬對手,前途堪慮。「若不趕緊整合趨勢,實體百貨的血液命脈正在流失。」
消費者樂愛宅在家,他們可能更費心思布置居家環境,可預見的是居家經濟(home and living)的崛起。
實體通路具有相對優勢。黃晴雯觀察,網路雖可瀏覽、比價多種商品,但以工具居多,「居家環境屬於個人化的場域,多數消費者仍期盼看到實體,才能想像。」
生活提案 展現實體優勢
「未來百貨賣場除了有展示,也有諮詢與建議生活提案的功能。」她認為,實體通路的空間優勢,可在賣場內強調出居家的感覺,直接進行生活提案,建議消費者在不同時節、不同設計色調的環境下,如何擺設居家用品、如何過生活。這是網路難以替代的通路優勢。
網路賣場可提供多品牌商品進行比價,唯一缺點就是「看得見、摸不著」。所以,未來的實體賣場須提供更多實體接觸、體驗的空間,如設計手工肥皂專區,讓消費者在現場製作,透過體驗實現完成商品,銷售更具說服力。
黃晴雯舉例,對熟齡族而言,商品是不是名牌,不見得重要。他們是從商品使用中,對照生活體驗,發現、回歸自我的生活故事。因此,她常告訴員工,他們的工作不只是在賣商品,而是在替消費者創造經驗,協助他們寫一個生活故事。
消費體驗 訴求環保樂活
這讓銷售變得更有意義與價值,百貨賣場與顧客關係,不只停留在銀貨兩訖,而是提升消費者對賣場與所提案商品的認同。
只有好產品仍不夠,實體通路也應從消費者內心探求經營方向,同時結合生活美學與藝術文化,增添賣場文藝氣息。如Prada的紐約旗艦店,附加文化展示空間,創造品牌的文化氛圍。
「賣場難道只能賣東西嗎?」黃晴雯說,在環保大行其道的時代,賣場還賦有社區綠色教育功能。如特易購(TESCO)於泰國曼谷的綠色旗艦店,裝潢花費8億元泰銖,其中1億元就投入環保建設。例如在賣場外圍設有風車發電區,她曾問業者:「泰國風小,在此設風車區,實用價值不高?」業者回答:「確實不太實用,但有很高的教育價值。」當地父母常直接帶著孩子,邊逛街邊展開環保教育之旅。
傳統百貨公司的功能因而擴大,不只具有地理指標與商品銷售場所,也是社區人的文化客廳與情感溝通交流的介面。
環保樂活、宅經濟發燒,醞釀消費者的新生活型態,實體百貨業經營方向也隨之轉舵,「NewLife」新百貨文化成型。在不景氣聲浪中,五月熱鬧開幕的 Sogo天母店,便是響應「NewLife」百貨文化的作品。如仿效東京的百貨公司所成立的Kitchen Studio,讓喜歡做飯的消費者,親子同樂,目的是在賣場內強調家的感覺,與消費者分享生活經驗;而在建築屋頂架設的太陽能板與雨水蒐集設備,用於廁所與植物灌溉,則是落實環保的實際作為。
虛實通路各適其角,並非替代消費,而是展現各自不同的特色,提供消費者與眾不同的品牌體驗。
黃晴雯說,虛擬百貨若擴張到一定程度,須實體賣場把經驗具象化,而實體賣場需要虛擬通路的協助,擴大影響力,兩者整合力量,會產生相乘效果,「未來的零售業是很有趣的」。
【2009/06/0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