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經營123/顧客第一 員工第二 股東第三

【經濟日報╱潘俊琳】

對上市公司來說,是顧客優先還是股東優先?面對不景氣,企業裁員又該如何做才能避免迷思?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表示,他只為長期投資的股東負責,而不為短線炒作者護航;而企業裁員應該「看大不看小,看長不看短」。

施振榮日前在標竿學院舉辦的「2010年大師經營智慧論壇」中表示,外界看待上市公司常以股價為標準,這造成很多公司的經營者不斷追求股價數字,忽略了顧客應該是最基礎的。

以客為尊

向投資人負責,不為投機客護航。

宏碁很早就打出Acer123,也就是顧客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後來因為公司上市,所有利益相關人的權益都要顧及,影響經營的壓力也愈來愈大,但他仍堅持只為長期持有股票的投資人負責,而不為那些短線炒作股票的投機客護航。

在退休的前五年,施振榮不斷強調要讓「顧客第一」,成為企業的文化和產品發展的思維。他說,科技公司很容易就自然變成「技術掛帥」,因此建立員工以顧客為中心的思維,攸關品牌和企業的成敗。

他舉小筆電Net BooK為例,小筆電就是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結果讓台灣在小筆電這塊市場拿下全球第一,這是台灣首度在自有品牌上有此佳績。

企業裁員

看大不看小,看長不看短。

對於不景氣之下的裁員潮,施振榮表示企業裁員不應該全部怪罪景氣,裁員應該是「看大不看小、看長不大看短」,這需要「專業判斷」。

如果不裁員會讓大多數人受影響,那就應該裁員,並且要以永續經營為考量,來思考人事架構。

當企業不得不裁員時,就是要付出代價,不能用像是遷廠等理由,惡意逃避該負的責任。

1991年宏碁曾經歷一波裁員,施振榮說,他們稱為「勸退」,宏碁以優於勞基法的條件讓自願離職者領取資遣費,並向家屬道歉,還寫了一封介紹信交給自願離職員工,說明被資遣不是他們的錯,讓他們能夠拿著這封介紹信去找下一個工作。施振榮自嘲宏碁第一次成為哈佛商學院個案管理的教材,就是因為這個case。在人才的經營管理上,資遣或所謂的優退,其實只是施振榮對員工的責任感表現之一。

對於優秀人才的養成,施振榮才是真正的捨得,他說當優秀人才做出錯誤決定時,懂得惜才的老闆得替他交學費,對大公司來說代價可能是上億元,而當老闆願意為人才埋單,人才方能真正成長。

人才養成

給員工舞台,讓一代強過一代。

施振榮願意培養人才的想法,也落實在他鼓勵宏碁旗下的各個事業部都獨立成公司然後上市,以提供更大的舞台給大家。當時這個決定被美國的媒體評為「失去控制力」,施振榮說失去控制力有什麼關係?我正好退休,然後企業賺更多的錢。

因為時空的不同,早期宏碁文化叫做「窮小子文化」,施振榮說如果現在還是這個文化,那就沒有人願意到宏碁上班了,因此他將之改為「平民文化」。

社會上普遍存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施振榮以正面的態度認為宏碁是「一代強過一代」,一代不如一代那是「上一代」的責任,只要相信年輕人的能力,為他們架好舞台,一定會一代強過一代。

對於現在企業強調品牌,施振榮說宏碁一直在做品牌,當時是因為台灣缺品牌所以他做,那時台灣IT產業根本沒有代工可以做,因此必須不斷研發創新,當宏碁漸漸打出名號,才開始接到ODM的訂單。品牌之路雖然辛苦,但因為當時是創新,因此也躲過價格戰,而當品牌印象出來了,企業也就茁壯了。

品牌創新

有捨才有得,丟掉包袱大膽前進。

而對於知名品牌的中英文名稱,施振榮認為應該把它們拆開來看。在大陸根本沒有宏碁這個碁字,因此常被誤植為宏基,他解嘲說「土基」是打不過「石頭碁」的,因此他就捨掉宏碁全面用英文Acer,不但好記也不會再弄錯。這就像是IBM ,誰記得它的中文名稱是國際商務機器公司?但是大家都知道IBM。

在宏碁公司初創時,原本使用的品牌名稱是Multitech,後來發現在海外已有人登記作為商標,加上太多人用Tech這個字容易混淆,因此他說服眾人將品牌更名為Acer。放棄原本重金投資的品牌,全面更換新品牌,其實是個難捨的決定。

施振榮說就算過去累積的品牌知名度再高,但跟無限可能的未來比起來,過去亦只是未來的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就是這個想法,讓他決定丟掉過去的包袱,朝未來無限可能的來思考大膽前進。

【2010/09/0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