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0日 星期四

他山之石》工商整合 跨越鴻溝

■ 蔡翼擎
技術發展策略與經營策略無法配合,不但是企業的致命傷,也會造成國家競爭力式微;而此技術/經營策略缺口的產生與擴大,則肇因於工商分流的教育結構。
政大科管所教授溫肇東常舉美國企業與日本企業競爭力的消長,說明「科技管理」的重要。1980年代,「日本第一」響徹全球市場,日本企業在各產業展現的強勁競爭力,把美國企業逼得喘不過氣來。美國朝野警覺企業技術發展策略普遍與經營現況脫節,正是導致美國企業競爭力削弱的元凶,1990年代開始研發投資不再任務導向,投入軍事用途,轉而大力培育科技管理人才,至今15年持續不墜,成為美國企業再度崛起的動力。
溫肇東指出,美國企業大規模化的歷史很早,大規模企業盛行專業分工,影響所及,高等教育產業也走上工、商分流的發展途徑;1970年代開始,美國工學院與商學院教育分流的缺口效應開始出現,逐漸削弱美國企業的競爭力,以致陷入1980年代的困窘。
日本企業何以超越美國?1970年代,日本企業已不容小覷,更在1980年代達到巔峰,這波強勁的競爭力來自二次大戰後的長期累積。日本有工程背景的人才很多,在戰後1950與1960年代的經濟快速成長期,這些有工程訓練的人才已歷練成熟,不是創業家便是企業高階經理人,因此1970年代的日本企業幾乎都掌握在工商皆強的人才手裡,日本企業也因此得以展現驚人的經營效率,日本更躍為經濟超級強國。
但溫肇東指出,1980年代日本強盛後,企業規模也趨向巨型化,因此不論產業實務或教育結構,也步上美國工商分流的後塵,遭逢和美國一樣的狀況。
2004年開始,日本也注意到企業的技術策略與經營策略出現缺口,引發日本朝野的「技術管理熱」,政府當局並提出「生產一萬個科技管理領域MBA」的教育目標,希望為日本未來的經濟發展,培育能跨越工商鴻溝的整合型領導人才。
【2006/07/2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