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4日 星期六

The 10 greatest CEOs of all time

Jim Collins. Fortune. New York: Jul 21, 2003.卷期148, Iss. 2; pg. 54

No. 1
Charles Coffin built the stage on which they all played
MOST PEOPLE HAVE NEVER HEARD OF CHARLES COFFIN-AND THAT'S the ultimate testimony to his greatness. His predecessor had something to do with this. No CEO finds it easy to take over from a founding entrepreneur; now imagine that founder holds patents on the electric light, the phonograph, the motion picture, the alkaline battery,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electricity. But Coffin knew his job was not to be the next Thomas Edison-though Coffin, too, would prove a master inventor. His invention was the
General Electric Co.
Coffin oversaw two social innovations of huge significance: America's first research laboratory and the idea of systematic management development. While Edison was essentially a genius with a thousand helpers, Coffin created a system of genius that did not depend on him. Like the founders of the U.S., he created the ideology and mechanisms that made his institution one of the world's most enduring and widely emulated.
Edison's wouldn't be the only name to overshadow his. Coffin's era (1892-1912) became known as the "Steinmetz era," in homage to the brilliant GE electrical engineer Charles P. Steinmetz. What little name recognition Coffin did enjoy would then be obliterated by the likes of Swope, Cordiner, Jones, and Welch-GE CEOs who became giants in their own day.
Jack Welch's stature, in particular, reached a point where GE was called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In fact, Welch was as much a product of GE as vice-versa. Certainly Welch vastly improved the system, and history will likely judge him a great executive. He was a master at developing general managers and steadily increasing profit per unit of executive talent. But Welch did not invent this concept; he inherited it.
The same cannot be said of Charles Coffin. More than any other leader, Coffin made GE into a great company, creating the machine that created a succession of giants.
For that reason, he stands a notch above the CEOs whose names eclipsed his. He built the stage on which they all played.

李佛利斯培育多元人才

■ 林聰毅

陶氏化學公司(Dow Chemical)新任總裁兼執行長欲使該公司的績效文化可長可久,用的方法是為員工創造更多學習機會與訓練計畫。李佛利斯(Andrew Liveris)去年擔任這家美國最大化學製造公司的營運長時,親自督導執行陶氏的「2004年行動計畫」,實施成果斐然,今年迄今陶氏化學的營收成長20%,獲利擴增一倍以上。
50歲的李佛利斯今年11月1日接掌陶氏化學執行長。他接受道瓊社專訪表示:「若能善用人力資源,我們有機會成為一家績效更上層樓的公司。我們將透過學習機構投資人才培訓。」
李佛利斯自稱借用了前奇異公司(GE)董事長魏爾契(Jack Welch)那套令他揚名立萬的實務訓練課程,來培育有才華的經理人。他說:「我們有一套名為『領袖學院』(Leadership Institute)的計畫,與各經理人共同透過實務學習把績效提升至新的層次。」陶氏化學還提供稱為Learnatdow.com的線上訓練環境。
但有別於奇異培養的高階經理人大多為白人,李佛利斯保證對人才的培訓會更多元化,並且更注重包容性,捨棄美國本位主義,在世界各地的新市場培養當地人才。他舉例說,陶氏化學正把行銷與生產重心移往中國大陸、俄羅斯與印度等地,因此在這些地方爭取人才資本至為重要。
李佛利斯說:「我們將採交叉培育方式,一方面為歐、美員工創造外派機會,一方面讓他們傳授與示範(管理技巧)以訓練當地員工。」儘管他對派員至國外擔任經理人的看法與傳統作法不同,他仍希望能吸引具冒險精神的歐、美員工參加。
李佛利斯也想確保高階管理人員無論派駐何地,都不會妨礙當地員工的生產力。他希望鎖定四至六個策略主題,並持續與這些外派主管明確溝通,以免發生總公司發出一堆指令讓當地員工困惑、進而破壞其生產力的情形。
希臘裔、在澳洲出生的李佛利斯大學畢業後就進入陶氏化學,並奉派至香港擔任生產與行銷工作。接下來的20年他在亞洲擔任過許多職務,1995年晉升為陶氏化學亞太營運總裁。
在毛利率依舊承受能源與原料價格上漲壓力之際,李佛利斯的當務之急是繼續提升毛利率,並確保成本與支出有紀律。按陶氏化學自訂的目標,資產報酬率至少要達到20%,資本投資報酬率起碼要比資金成本高出3%。
儘管化學業景氣上升循環可望持續至2007年底,陶氏化學正預先為下一波景氣下降循環做準備,以確保至少能損益兩平,而且有能力在未來景氣低潮時抵銷資本成本。
投資策略性成長是李佛利斯的第二優先要務,包括在新興地區取得天然氣等低成本原料,以及李佛利斯所強調的業務導向研發等。
例如,根據一項共同開發協定,陶氏化學把有關汽車觸媒轉換器的專業技術知識與歐洲某汽車製造商分享,使後者能符合更嚴格的燃料廢氣排放標準。
(取材自道瓊社)

Google成功的第五課 創造與分享價值

■ 羅耀宗

世界各地的芸芸眾生,在Google簡單清爽、乾淨俐落、親和友善的首頁,敲進幾個字,按下Enter鍵,馬上取得學習和知識之鑰。利用Google提供的服務,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和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使用者愈來愈仰賴它去尋找各式各樣的資訊
傳統的圖書館員很擔心網際網路日益成為許多資訊尋找者的第一選擇。他們說:網際網路上並不是樣樣東西都找得到,就算找到,也不是整理得很好;網站可能未經事先通知就變更內容或者消失不見;人們可能囫圇吞棗,看到第一樣東西,就照收不誤,而不先評估。
這些人提出的理由不無道理,卻忽視了網路資訊的品質、組織整理和使用的便利性已有長足的進步。
幾秒鐘內給你答案
舉例來說,教師想瞭解「有教無類法案」實施成效、學生撰寫猛禽類恐龍的報告、派駐伊拉克的士兵想知道那個國家的歷史,都可以利用Google,幾秒鐘內就找到答案。
他們不必出門,到當地的大學圖書館、學校媒體中心、附近的書店等特定的地方,或者請教資訊專家。Google等先進複雜的搜尋引擎,能用很快的速度,在數十億頁文件中搜索、去蕪存菁,而且往往一擊中的,指點搜尋者找到可靠來源提供的資訊。
事實上,許多圖書館員也都是先用Google,因為往往能夠不費吹灰之力,找到他們所要的資訊。如果Google的搜尋效果不好,人們肯定會繼續使用圖書館傳統的電子和印刷資源。
東田納西州立大學的助理教授及諮詢圖書館員夏特說:「網際網路的一大優點,是不拘時地,更多的人能夠取用更多來源提供的更多資訊。由於Google,知識學習走向民主。」網際網路這座儲存龐大資訊的知識庫,如果不能取用或者難以取用,價值必然大打折扣。Google以它獨特的技術,不但協助釋出網際網路應有的價值,更且創造出新的價值,並與所有的使用者共享。
世界各地,每天有2億多人次google網路空間裡的每一樣東西。這具搜尋引擎,能以約100種語言(包括電影《星艦迷航記》裡的克林貢語和卡通裡的Elmer Fudd語)搜尋網路上的資訊。
尋找Google新用法
人們不斷尋找Google的新用法,例如找工作的人利用Google,搜尋可能的雇主資訊,探訪那裡的企業文化和環境。雇主則搜尋應徵者的背景資料。追愛一族「盲目約會」前,先google對方的底細。家庭主婦下廚前,先搜尋食譜。消費者購物前先搜尋商品的種類和價格。
學生拖到最後一刻才用Google尋找火星探險任務、瑪氏(Mars)糖果的起源等種種資訊寫功課,或者拼湊一篇學期研究報告。這種行為,被大學教授稱之為「剪下貼上」抄襲法。

好書導讀》明智的抉擇

■ 台北訊

書名:只想買條牛仔褲—選擇的弔詭
作者:貝瑞.史瓦茲
譯者:劉世南
出版:天下雜誌
做決定是件困難的事,而每個決定各自有不同需要考慮的因素。舉例來說,當你想租公寓的時候,你會考慮公寓的地點、寬敞與否、環境、安全設施,以及租金高低。當你想買車的時候,你會考慮安全性、穩定性、省油程度、車型,以及價錢。當你想找工作時,你會考慮薪水、地點、前景、可能會接觸的同事,以及工作本質。
明智的決定通常包含以下步驟:
1.認清目標。
2.衡量每個目標的重要性。
3.列出可供選擇的項目。
4.衡量選項是否符合設定的目標。
5.篩選出一個最理想的項目。
6.之後,再以所選擇的後果,修改原目標、重新設定重要性,以及評估未來可能的結果。
例如在你租下某間公寓之後,如果發現交通便利比寬敞與否來得重要,下一次租房子時就會重新衡量這些決定因素。做決定不是件容易的事,就算選項只有寥寥數件也一樣。若選項增加,就必須花更多精力。這也就是選擇之所以會從一件美事變成一場惡夢的原因,就因為如此,我們不可能每次都能做出明智決定。做明智抉擇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要充分認清目標。不過,在你做正式的抉擇之前,首先要選擇的是:你的目標。是要做出絕對完美的(the absolute best)選擇?還是只想要夠好就好的(good enough)選擇?

好書導讀》哈佛十傑


■ 台北訊

書名:哈佛十傑 ──建立美國企業帝國的菁英
作者:John A. Byrne
譯者:陳山、真如
出版:智庫文化
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在陸軍航空隊軍官預校挑選前10%最優秀的學員,接受哈佛大學商學院教導的管理技術,其中最優秀的十位軍官,為美國陸軍航空隊建立一流的效率,成為戰爭勝負的關鍵。
他們在戰後由桑頓倡議集體加入福特汽車公司,為其建立亟需的紀律、秩序與控制,以因應現代企業管理的需求,協助福特汽車成為美國企業經營的典範,眾人傳為美談,稱之為「哈佛十傑」。
他們在美國的黃金時代、在美國主宰世界的短短世紀裡,花了不少功夫,才從沒沒無名變成聲名顯赫,他們的魔法讓他們得到世界性的掌聲和名望,他們獨特的故事成為企業奇談的一部分。
不論用什麼標準衡量,他們都是罕見和前所未有的一個團體。他們十個人當中,有六個成為褔特副總裁,其中兩位--麥納瑪拉和米勒--擔任過福特二世的總裁,然後又在政府和學術界卓然有成:十個人當中的三位--桑頓、安德森和萊特--後來成為美國其他大公司的總裁和執行長,十個人當中,桑頓和摩爾兩位創立和培育的公司股票在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
其中麥納瑪拉的表現尤其優異,逐步晉升為福特汽車總裁,更獲得美國總統甘迺迪與詹森的重用,出任國防部長,並積極參與越戰的決策作為,著有《麥納瑪拉越戰回顧:決策與教訓》一書,對於為何會在越南陷入困境做了詳盡的剖析。
哈佛十傑是美國第一批專業經理人、現代管理制度的倡導者。他們把效率變成宗教,變成一種信仰、一種理想。他們具有駕馭企業、克服挑戰的意志,並對自己的能力有絕對的信心。這十位菁英簡介如下:
桑頓(Charles B. "Tex" Thornton):十傑的倡議者,創立Litton Industries企業集團,出任總裁。
麥納瑪拉(Robert S. McNamara):福特總裁;國防部長-負責越戰的決策作為;世界銀行總裁。
藍迪(J. Edward Lundy):福特董事會董事、執行副總裁兼財務長;榮登汽車業名人堂。
利斯(Francis C. "Jack" Reith):法國福特總經理、福特水星車系副總裁兼總經理。
米爾斯(Ben D. Mills):福特水星-林肯車系副總裁兼總經理。
萊特(James O. Wright):福特汽車與卡車事業處副總裁;Federal-Mogul公司總裁。
摩爾(George E. Moore):福特水星-林肯汽車全球十大經銷商。
安德森(Wilbur R. Andreson):率先離開福特,至Bekins公司升任副總裁。
米勒(Arjay R. Miller):福特總裁、董事會副主席;史丹佛大學商學院院長。
包士華(Charles E. Bosworth):福特汽車事業處採購主管。

2004年12月3日 星期五

公司競業禁止約定有效嗎?

■ 陳信至
據報載,某知名筆記型電腦代工廠商Q公司的無線通訊硬體部門員工,於受僱之初有與Q公司簽訂競業禁止契約,約定將來在離職後兩年內不得從事與Q公司營業項目相同或類似的行業。但該名員工離職之後,未滿兩年就到與Q公司營業項目相同且是競爭對手的J通訊公司任職,Q公司遂提起訴訟,請求禁止該名員工在兩年內任職J通訊公司。
但台北地方法院判決認為,Q公司未能證明其競業禁止約款所欲保護的企業利益為何及該項利益的保護是否正當,且競業禁止約款限制的兩年期間過長,限制的區域遍及中華民國境內,又無補償措施,已逾越必要且合理的範圍,應為無效,從而判決駁回Q公司競業禁止的請求。
越來越多的企業於員工受僱之初,會與員工簽訂競業禁止契約,以之要求員工將來離職後在一定期間內,不得至他公司從事相同內容的工作,違反者,並訂明員工須給付違約金。但現實上,一旦員工離職並立即至競爭對手公司從事相同內容的工作,公司以當初員工簽署的競業禁止契約訴請法院判決員工不得競業或給付違約金時,有時卻遭法院判定該競業禁止約款無效。
競業禁止約款有效與否的爭議,其實涉及多方利害衝突的平衡,即必須在前雇主的營業利益與競爭優勢的維持、員工選擇職業的自由,以及公平、自由競爭市場秩序的公共利益間尋找平衡點。綜合法院判決的實務見解,可從下述三點建議來評估競業禁止約款的有效性:
一、目的正當:公司於擬訂競業禁止約款並要求員工簽署前,首應審視該競業禁止約款究竟要保護公司的什麼利益?該利益是否正當?原則上,公司若無營業秘密或營業秘密以外但攸關公司競爭力的重要內部技術或營運的資訊,則該競業禁止約款即有可能會被法院認為並無值得保護的利益而認定無效。
二、手段合理必要:並非公司各部門的所有員工都有簽署競業禁止契約的必要,也不是每一位員工所簽署的競業禁止約款的內容都相同,而應視特定部門從事特定職務的員工與公司正當利益間的關聯而定。依法院判決見解,可從限制競業的期間、區域、對象,以及有無代償措施等來判斷競業禁止約款是否逾越合理必要的程度而過度侵害員工權益。
例如,如果某一產業特定技術的生命週期不到一年,但限制的競業期間卻約定兩年;或者某位員工只於公司從事某幾項特定職務,但限制的對象卻禁止從事所有與公司營業項目有關的工作等,則該等競業禁止約款逾越合理必要範圍的部分,皆有被法院判定無效的風險。
三、自由簽訂:在與特定員工簽署競業禁止契約前,應先讓員工清楚明瞭競業禁止約款的目的與意義,並由員工依其自由意志選擇是否簽訂。
(作者是萬國法律事務所初級合夥律師。本專欄每周五刊登)

富邦 以創新應變 以創新成長

■ 蔡翼擎

唯一的不變,就是「變」。富邦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長蔡明忠帶領富邦金控,就是以「創新」的前瞻性求變,來制控環境激烈而無法預期的變,他的信念是:唯有創新可以帶來成長,也唯有創新可以讓富邦超越競爭者,成為我國金控的領導者。
富邦金控問鼎台灣金控霸主的企圖心十分強烈,台灣工業銀行教育基金會及台大商研所日前主辦的一場演講中,蔡明忠以鮮明的經營理念講述「富邦的成長與金融創新」,闡釋富邦如何以創新擴展疆界。
金融服務業可謂是繼資訊科技業之後,整體產業環境變化最激烈、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最具關鍵影響的一個重要產業,尤其政府以金控架構推動金融務業整合,並預定促成14家金控公司合併為七家,更將金融服務業推進前所未見的變革期,跟不上法令環境或產業環境變化的業者,可能連喘息調整腳步的時間都沒有,就被無情淘汰。
形成「大交易室 」
蔡明忠認為,企業制控「變」的「不變」力量,來自兩方面:一是內部條件,即必須有一個「堅實的組織」,有堅實的組織才能隨時承受得起企業必要的變革;另一是外部條件,即必須有「顧客的支持」,前提是企業必須能「創造顧客價值」,亦即創造產品與服務價值給顧客,從而在企業創新與變革時獲得顧客的支持。
以富邦來說,組織的變革是一直隨著環境變遷不斷進行。「風險」的防火控制是金控經營的成敗關鍵、也是最引人憂慮的問題。為建立健全機制,在組織結構上,富邦將銀行、證券等各子公司,逐一納入金控集團架構,整合成金控集團架構下的「事業群」;在產品上,則從債權契約商品到股權契約商品,將金融服務產品整合成一個「大交易室」。
此種服膺策略管理學者陳德勒「組織追隨策略」(Structure follows strategy.)的快速調整組織動作,使富邦金控集團能集中掌控風險,妥善規劃與建置防火系統,很快建立起符合金控架構的新組織與新風險控管系統。
金融變革不單來自產業體制的革新,也來自市場需求的變化。蔡明忠指出,從經濟演化的歷史角度來看,就有經濟學者主張現代經濟成長的動力已從「儲蓄」轉移至「消費」,依靠消費的經濟成長,比依靠儲蓄的經濟成長省力有效得多,應是未來成長的主要力量。
滿足消費者需求
消費者心理引發的潛在需求,既是金融服務業者開發新產品的利基,競逐潛在利基市場的動力,就進一步帶動金融服務業的創新。以前,金融服務業是生產導向,營運模式設計、風險管理都按產品別來規劃;現在為了競逐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便得走向顧客導向,業界的競爭也從單一產品線的個別競爭,走向結合所有產品與服務的全方位競爭。
蔡明忠將1992年稱為「富邦元年」,在這一年富邦推出全新的企業識別系統(CIS),將集團內公司全部更名,統一使用「富邦」的企業名稱。富邦默默耕耘,截至2003年9月底,總資產已成長為363億美元,股票淨值為43億美元;蔡明忠任董事長的富邦金控與任副董事長的台灣大哥大,在今年分別被歐元雜誌評選為「公司治理典範」的第三名與第一名。
提高「心靈占有率」
他回憶,當時沒人注意富邦的企圖心或富邦的經營策略,而走過這一段經歷險阻與挑戰的成長路程,如今富邦金控已成為角逐國內金控霸主地位數一、數二的金控集團。對此,蔡明忠甚為自豪,倒不是因為整個集團的成長耀眼,而是今日的成果足以證明富邦集團真的為顧客創造了價值,而被顧客所肯定。他一再強調,要提高「皮夾占有率」,前提是先為顧客創造價值以提高「心靈占有率」。
蔡明忠分析,富邦所有的創新行動,目的都指向滿足顧客的需求、為顧客創造價值。比如,為了替消費者創造一次購足的便利,蔡明忠提出了「金融全產品」的商品概念,再基於此概念,去創造、設計新的金融服務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的組合與內涵,滿足了消費者需求,也使富邦集團建立全方位的競爭優勢,獲得擴張營運疆界的強大動力。
長期為顧客創造的價值,使富邦集團累積出雄厚的品牌資產。蔡明忠十分珍惜「富邦」這個他父親所取的名字,寓意「富國安邦」,他笑稱父親一直很得意自己的「傑作」。
他回憶,富邦未能成立銀行之前,父親耿耿於懷,常說「富邦」實在很適合當銀行的名稱,三不五時還半開玩笑的跟他說:「你叫叫看,『富邦銀行』是不是很響?」言談之間,蔡明忠今日問鼎金控霸業的衝勁從何而來,似乎已能窺知一二。
蔡明忠繼續努力在「富邦」這單一品牌上累積資產。改名時,富邦花了新台幣700萬元作廣告,現在累積的品牌資產千百倍於這項CIS投資。
他分析,如果集團內各企業都使用不同的名號,則形同各自獨立的企業體。而企業體的成長若只依靠一家公司,就只能依靠不斷投資來擴張規模與知名度,這樣的成長十分緩慢。如果企業體內不同領域的公司都使用同一名號,這些不同領域的公司各自的顧客群、利害關係人便能聯結成龐大的疆域,如此便能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累積品牌資產,再進而加速企業體的成長。
蔡明忠指出,企業的品牌資產可以刺激與加速創新。「如果沒有品牌資產,要推出新產品是十分困難的事,尤其金融服務業的產業特質是消費者十分重視服務的品質及安全性,背後長期累積的品牌聲譽自然是爭取顧客的利器。」
在併購策略上,蔡明忠也有創新性的看法與做法。他指出,許多人談併購只注重外部企業的併購,事實上,必須兼顧內外部,而且必須掌握時機。
大動作內外部併購
富邦併購的腳步相當快,「七合一」合併案不但是證券業大規模合併的先驅,蔡明忠更在富邦成立金控之後,大動作同時進行內外部併購。他認為,「併購後組織雖然需要時間來適應,但另一面的事實是,問題的發生也需要時間。所以,我認為先合併再消化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如今,併購不但成為我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的趨勢,甚至是政府明確的政策方向。蔡明忠對此,一點也不感意外,而已有深刻併購經驗的他,建議政府應該思考結合理想法制規範和現實需要的可行方法,用兼顧理想與現實的邏輯替金控開闢一條更寬廣的道路,才能達成政策預期目標。
由於經營的是國內市場,蔡明忠相當重視通路創新。富邦很早就在銀行通路賣保險,也很早就採行「交叉銷售」的整合行銷,利用富邦超前的資訊科技力量。他指出,富邦的電話行銷,推動前先經過顧客關係管理(CRM)資料庫的篩選,因此是設定目標顧客的電話行銷,而非一般的散彈打鳥。
富邦金控還在不斷創新,而伴隨創新的企業成長與結構改變,也不斷改變富邦的面貌。富邦成長的速度與企業領導者蔡明忠的衝勁,也將在台灣金融服務業的發展上發揮一定的影響力。

經濟書坊》找尋自己的天才座標

■ 蔡翼擎摘錄

每個人都有天賦才能,威廉.布雷克曾說:「萬物的形體都得自其天才。」
今日社會將「天才」的定義弄得很貧瘠,我們總是認為天才就是智力,是智商測驗的成績。其實,天才的意涵應該豐富得多,而且廣義的天才長久以來即存在於許多文化之中。但今日狹隘的定義,把天才工具化了,不但扼殺了眾多人的自信心,更限死了人類創新的腳步以及生活真正的內涵與樂趣。
作者舉例說,古羅馬人相信,天賦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精靈,它是顆導航星,同時也是守護天使。但今天,我們很少因為看到自己的優點或價值而雀躍;相反的,我們比較容易因為自身的缺點或失敗而苦惱不堪。
此書企圖引導讀者發現自己的天賦才能,並學習如何使之生長壯大。作者清楚告訴你:你的確有天才,你的天才就是你天生的力量,它可以為你製造成功與快樂,可是若你對它缺乏認知,或不願去面對它,以致浪費或誤用它,也可能給你帶來失敗與沮喪。
書中提出尋找自己「天才座標」的工具,在尋找天才的路上助你一臂之力,並教你如何塑造出會讓天賦才能大放異彩的環境。

Google成功的第四課 以使用者的體驗為念

■ 羅耀宗
僅僅幾年之前,Google剛現身時,搜尋似乎不是頂要緊的東西。當時既有的搜尋引擎,都大張旗鼓,擴張踏進前景一片大好的入口網站領域。
進出網際網路的「天下第一關」,非雅虎、微軟MSN、美國線上(AOL)莫屬。這些「入口網站」,供應使用者需要的一切,包括網站編輯自認為實用的網頁連結。他們打的如意算盤,是吸引使用者留在站內,給他們看各種廣告、賣他們各種東西、鼓勵他們選用要付費的加值型服務。搜尋引擎介面被擠到網頁的一角,淹沒在五花八門的廣告、股價行情、文章、圖示,以及所謂的「個人化」清單中。
相形之下,Google的使用者介面叫人耳目一新。創辦人布林和裴吉的想法與眾不同,兩人一連串深具啟發性的策略性行動,讓最大膽的企業大亨也感汗顏。布林曾經批評許多網站重視外表的浮華甚於內在的功能性,忽略使用者的體驗。所以他們不把大量的資料倒進瀏覽器,期待使用者無意間遇見寶貴的資訊。他們堅決不肯在首頁塞滿艷麗奪目的廣告或其他網站的連結。
Google完全獻身於一個概念:只讓使用者得到他們上站之初想要的東西,不用密密麻麻的圖文令他們分心。布林2000年接受《網際網路雜誌》訪問時說:「使用者來Google ,想做的事只是搜尋。而這就是我們的產品。」
他們嘲諷網際網路榮景期間的行銷狂熱,除了不用廣告打擾使用者,也不透過廣告招徠使用者。1999年,他們砍掉數百萬美元的廣告計畫,改為依賴口碑,營造時髦且富創意的品牌。不過,他們在網頁上銷售和搜尋結果有關的廣告,已經將Google打造成神奇的賺錢機器。
最重要的是,他們提供快速且可靠的搜尋結果,才能從2000年處理不到1%的網路搜尋,一躍而為今天的逾50%。現在Google編成索引的網頁超過80億頁,每天處理2億次以上的查詢,超越其他所有的搜尋引擎。
裴吉說:「世界上可能只有Google,明確闡述它的目標,是要使用者儘快離開它的網站。我們從網頁中刪除每一個多餘的資訊,並且提高伺服環境,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裴吉在Google股票公開上市時發表的「業主手冊」中指出,這家公司將時時以使用者的需求為念,給他們立即而不偏頗的資訊。
有人喜歡當開山鼻祖,但是Google經營或測試中的所有產品或服務,顯然都不是自己首創的。Google做了許多叫人驚異不置的事情,其中之一,在於它是解決問題的高手,不是像製造奇蹟般地創新。
在它以樸實無華的搜尋引擎,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之前,談到網路搜尋,人們想到的是雅虎和AltaVista。Google的搜尋引擎如秋風掃落葉般,將它們掃到一邊去,重新定義了搜尋資訊的方式。能夠辦到這件事,在於它時時以使用者的需求為念,提供既快又容易使用的產品。

2004年12月2日 星期四

移轉訂價專欄》移轉訂價因應策略

■ 張豐淦
財政部於2004年10月8日預告將於明年元月適用新訂的移轉訂價查核準則,並預告營所稅申報書中將增訂關係人交易相關資料的揭露表格,該項新準則的頒布對於大型企業造成不小的衝擊。財政部表示,明年首次要按照即將公告的移轉訂價查核準則辦理所得稅申報,稅捐機關會站在輔導的立場進行調查,企業不必過於恐慌。
輔導為主 無須恐慌
由於營利事業所得稅不合常規移轉訂價查核準則仍未公告實施,財政部並不會要求企業明年5月申報今年所得稅時,就要完全依據移轉訂價查核準則的規定辦理申報。除財政部增納的相關表格之外,有關交易報表與文件,明年報稅時,暫時都不必準備。而且移轉訂價法規主要是針對關係企業間交易異常訂價的查核,只要關係企業交易訂價符合常規交易原則,企業不用過分擔心是否會被調整課稅,如果關係企業間的交易量不大,由於調整幅度不大,企業也不用太擔心。
許多跨國企業會在租稅天堂 ( 如BVI ) 地區成立控股公司,再轉投資其他國家( 如大陸地區)。除了可以暫時享受股利所得「延緩課稅」的利益外,亦可有助於跨國公司資金流向有效靈活的控管。又如,美國經濟的衰退,越來越多的台灣廠商將重心轉向歐洲市場的開發,為了能更貼近市場以及其他商業考量,台灣企業通常會選擇在荷蘭或德國設立一個中間貿易子公司。台灣母公司將貨物銷售給歐洲的子公司,以歐洲子公司的名義清關進口,再由該歐洲子公司售予歐洲當地客戶。
不當交易 加強查核
上述兩種設立境外公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集團企業之間移轉計價的安排,而是資金操作便利的需要以及商業策略因素的考量。所以,國稅局在查核移轉訂價時,應該要顧慮到企業在營運上的實務運作,不應對所有境外公司有先入為主避稅動機的負面印象。
企業可藉由檢視海外關係企業設立的目的,來評估是否有被國稅局質疑移轉訂價的風險,雖然企業藉由境外公司完成各階段不同需求的任務,例如:集中控股管理系統、海外股票市場掛牌募集資本、財務資金的協調運作、組織成長策略及技術股或選擇權、行銷多元化管理等。但若有以下情形,公司應儘早與有經驗的專業顧問團隊研討因應對策,是否應備妥移轉計價的書面報告、重新調整投資架構、改變交易流程或關閉不必要的境外公司。因為移轉訂價查核準則頒布後,稅務機關在查核上已有遵循規則,對關係企業間明顯不當的交易安排,將會加強其查核。
(1) 若公司運用境外公司來從事移轉計價的安排,包括售價、成本的調整、佣金的撥放、帳款的收取等。例如原本台灣母公司以三角貿易方式接單,並在台灣境內的銀行押匯,雖然起運以及交貨地點都發生在海外,該三角貿易收入仍應視為中華民國所得。但若以境外公司名義行使三角貿易接單行為並用該公司名義在境外金融中心(OBU)押匯,貨物起運、交貨地點在海外,雖然所有的管理及營運活動均由台灣的人員所執行,依現行的稅法,該收入可不歸入本國的課稅收入。但將來稅務機關會就關係企業間功能性的分析來計算台灣所屬之收入而加以課稅。
檢視架構 降低風險
(2) 現階段有不少台商派駐大陸的台籍幹部薪水、加給及紅利由第三地境外公司支付,減少受薪者台灣或大陸境內高稅率之所得稅;或由第三地公司吸收無法合理化的費用等。再利用境外公司的免稅優惠向關係企業收取勞務費用,減低較高稅率國家的稅負。將來都將成為稅務機關查核的重點。
(3) 境外公司設於租稅天堂國家理論上很難有營運實質。若以租稅天堂公司的名義簽約、銷售貨物、進貨、開立帳單、或作應收帳款的處理等營業活動,而向台灣公司收取勞務收入;或以租稅天堂國家從事研究發展,向台灣收取高額的權利金或研究發展費用。這些國稅局都會對其交易產生高度質疑。
因應未來移轉訂價的查核新制,設有較多子公司的跨國企業,建議檢視一下公司目前的投資架構及交易流程安排,將不必要的子公司註銷,以減少未來所需準備資料的負擔,以及降低稽徵機關查核的機會。

市場觀測》e行銷 大趨勢

■ 本文摘自《e天下》雜誌12月號封面故事
網路已躍為台灣第二大媒體,僅次於電視,上網人口至今年7月中旬已超過1,200萬人。網路業者估計,今年台灣網路廣告市場近20億元,較去年成長2%。投入網路行銷多年的業者也表示,許多同業今年首度損益平衡,甚至開始獲利。
透過《e天下》雜誌2004年第三屆「e時代行銷王」的選拔,或可瞭解勝出者有什麼新科技行銷魅力?打動千萬網路族群的行銷必勝趨勢,又包括哪些?
趨勢1 就是要好玩
玩過「太鼓達人」吧?這一款今夏當紅的電玩休閒遊戲,被7-Eleven改裝成簡易版的小遊戲,搭配在海洋音樂祭的活動網頁中,一個月內吸引5萬人次前來挑戰自己的節奏感!
ADCAST數位互動行銷總經理黎榮章說,不管大人、小孩都對遊戲感到熱中。「讓網友在趣味遊戲中忘情參與,能不知不覺地接受、認同行銷訊息,這是遊戲行銷追求的境界。」不過他也提到,「遊戲行銷已經過了一窩蜂趕流行的階段,企業要想清楚自己產品、品牌的定位,再量身訂做,才會真正加分!」
此外,心理測驗、性向測驗等,也是歷久不衰的殺手級應用!「1, 1, 2, 3, 5, 8, 13, 21, 34……,這是數學裡頭很有名的數列,我們稱它為什麼數列?」如果你是創下美國史上最賣座小說--《達文西密碼》的忠實讀者,答案一定已經脫口而出。延伸全書「解謎」的精神,以及遍及宗教、藝術、數學的知識性題材,博客來網站不但讓書本大賣,也為本身的形象加分。
在遊戲與測驗外,「競標」其實是近年來熱門的趣味新手法。去年,海尼根讓網友用瓶蓋競標贈品;今年,遠傳電信則讓使用者用「發簡訊」來搶標網購熱門商品,例如涵碧樓住宿、LV的皮包等。
趨勢2 社群 引爆行銷瞬間張力
以社群引爆效果的,是台灣紀錄片的奇蹟「生命」。這部花費導演吳乙峰近五年時間完成的921紀錄片,遇到了「南方電子報」創辦人、也是智邦生活館總監的陳豐偉,竟改變了紀錄片市場小眾的宿命。
智邦邀請網路寫手在網路上傳播他們觀賞「生命」的心得,並且發動「918擠爆總統戲院行動」,請支持的網友奔相走告。結果,爆滿的不止是首映當天,而是整整兩個禮拜。總計這個網路活動的宣傳成本,只有邀請網路寫手的餐費約1萬元。Yahoo!!奇摩行銷總監陳琚安指出,「社群確實是讓使用者『黏住』的最佳平台。」但她也提醒,單一企業維繫社群很吃力,需要有好的機制來管理內容。
結合大型的入口網站,會是一種主流方式。在歐美、日本等地,已有許多企業長期維繫社群平台,經營得十分成功。例如,美國幫寶適精心經營一個供父母交流各式育兒資訊的園地、日本Nissan XTRAIL汽車則在網站上完整記錄所有車主參與活動的影音資料,打造車主的社群平台。
趨勢3 體驗行銷 情境與使用者對話
網路行銷不但比市場成長,量變也帶動質變。Yahoo!奇摩行銷總監陳琚安指出,過去網路廣告主常常只問CPR(每次廣告有效回應次數)、行銷的目標只是要撈名單,「現在,大企業開始認知,網路可以建立品牌!」
今年開始的明顯趨勢是,除了旅遊、線上理財,知名的消費性品牌、汽車、房地產、時尚等傳統廣告的重要客群,也開始在網路投入資源。這些廣告主做網路行銷,為的不是直接有交易行為,而是透過日益精進的網路表現,展現品牌價值、溝通品牌形象。
Sony Ericsson K500i的上市活動,為了要抓住15~24歲的年輕目標族群,製作互動體驗網站,模擬信義華納商圈的3D場景,當游標移動點選到不同地點的人物時,就會開始拍照、下載MP3、打電話。商品訊息與使用情境就這樣巧妙地融合在你我日常經驗當中。陪伴很多人長大的克寧奶粉,則用黃色奶粉罐調出一份濃濃懷舊風;舉辦跨媒體活動,並徵求對克寧的感動、在網路發動喝過克寧的網友上傳照片。

高品質神話幻滅?

■ 戴國良

長久來稱霸高級房車市場的賓士汽車公司(Mercedez-Benz),在勁敵急起直追、「高品質神話」破滅、新車種未締造銷售佳績下,成為母公司戴姆勒克萊斯勒的重大包袱。
雖然預估今年戴姆勒克萊斯勒營收可達349億歐元,較去年成長2%;營業獲利13億歐元,成長7%,已轉虧為盈,但和豐田、日產、本田等勁敵的豐厚獲利相較,戴姆勒克萊斯勒的表現,仍顯得有志難伸與顏面無光。
1998年,德國戴姆勒賓士汽車與美國克萊斯勒汽車進行世紀合併,合併後新公司戴姆勒克萊斯勒獲利率仍維持7%的不錯水準。2003年卻急滑到3%,還不到豐田汽車的一半,顯示出兩家業者營運績效有如天壤。
此外,戴姆勒克萊斯勒2003年全球銷售量430萬輛,雖位居全球第四大,但和810萬輛的通用汽車、670萬輛的豐田汽車及500多萬輛的福特汽車相較,仍有相當距離。
營收獲利逐年下降
2001年,戴姆勒克萊斯勒因為新車款未能熱賣,曾出現破天荒的龐大虧損。品質及競爭力也出乎意料衰退。尤其賓士汽車近幾年營收及獲利均逐年下降。
長久以來,賓士汽車便廣受消費者肯定,成為高級房車的代名詞,這也是戴姆勒賓士所擁有的最大品牌資產。
然而,最近根據國際知名市調公司J.D.Power的汽車品質調查報告,2004年賓士汽車竟然掉落到第十,連南韓現代汽車(排名第七)都不如,高居首位的依然是全球共認的豐田Lexus。看來,賓士汽車的「高品質神話」已受到嚴厲挑戰,而且亮起令人不安的紅燈。
另外,德國汽車聯盟協會的調查顯示,在34個品牌中,賓士汽車竟屈居第三 。賓士汽車評價差,主要歸因於電子零組件系統故障率提高。今年6月,由於電子煞車系統發生問題,賓士汽車緊急召回全球68萬輛車進行換裝維修。這對以高價位、高品質為訴求的賓士汽車而言,是極大的致命傷。
研發小型車擴大客層
賓士汽車管理委員會成員賀伯特(Jurgen Hubbert)正式推出「火線計畫」,他表示:「當前要務就是要回復消費大眾對賓士汽車的高品質信心,因為這是一切的根本所在。」他所研擬的具體計畫是耗資3億歐元,派遣工程技術人員四度到上游電子零組件供應廠,協助推動電子系統的品質改善、設備升級投資及採用革新性的技術。
今年秋天,賓士汽車也推出較低價的A class中小型轎車。此車在歐洲24個國家進行800人試車活動,獲得不錯反應。賓士汽車研發價位較低的小型車,主要為了突破被侷限在金字塔頂端的既有客層,避免走入死胡同。
尤其,近二、三年來,動輒新台幣二、三百萬元以上的高級房車市場,已被日本勁敵所分食,如豐田Lexus、本田Legend、日產infiniti都已成功的從中價位車往高價位車市場蠶食鯨吞 ,導致賓士獲利持續下滑。此外,賓士的M級及S級主力車種,已走到產品生命周期的末端,再加上今年為了提升品質所作的巨額設備投資,都是致使賓士營運未臻理想原因。
百年風華不進則退
從1915年在德國北部不來梅生產第一輛賓士汽車起,賓士汽車的企業文化就有濃厚的歐洲人傳統優越性與沈穩性,並以精緻的工藝技術,打造出無可取代的第一品牌高級車,尤其賓士的三角圓標誌,更代表著尊榮、地位及高人一等。然而,時代在變,環境在變,競爭對手更是無情的飛躍進步,處在德國這個傳統歐洲國家的百年企業,難免懷念過往的風華歲月。
然而,不進則退,賓士汽車如果在傳統與變革之間搖擺不定,有朝一日終會喪失高級車第一品牌寶座。戴姆勒克萊斯勒高階團隊已體認到,既要守住傳統的定位市場,又要開拓出新的市場區隔才能維繫企業永續成長,也才能守住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的地位。
賀伯特期待,賓士汽車在全球市場能攻下2.5%占有率,即達成年銷售量150萬輛的願景,這有賴近幾年來推出的新休旅車及較低價位轎車等新市場區隔締造佳績,才有實現的一天。
他也一再要求全體員工堅守二項基本原則:第一:做到像豐田汽車一樣的「低價格,高品質」。第二:落實「徹底滿足顧客的需求」。
賓士曾經擁有過風光歲月,如今也不免坐困愁城,面對「高品質神話」可能破滅的噩夢。但這對守在歐洲德國聖地的賓士汽車,或是其母公司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而言,都是一項挑戰,但也是突破再成長的契機,其經營啟示意涵深刻無比。
(作者是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推銷高手》對付競爭狠招

■ 洪良浩

銷售競爭中,為了搶奪一張關鍵性的訂單,對方常常使出狠招,讓你在簽下訂單之前,突生變數,即將到手的生意,就此蒸發了。
商場上常見的狠招很多,以下列舉幾個實例及應對方法。
一、惡意中傷公司財務發生問題  
景氣不好,生意難做,營業額下滑二成,常會造成資金周轉的缺口,競爭對手就散播公司財務不穩的不實消息,讓客戶擔心你的供貨能力,進而取消訂單。
但客戶取消訂單前,往往會查證,甚至會直截了當詢問你真實狀況。面對這種情形,最好據實以報,詳細陳述公司資金缺口的彌補方法,並提供未來交易的安全保障措施。誠實說明,贏得信任,才是上策。
二、謠傳併購消息
最近金控併購盛行,通訊業者整合不斷,企業之間不論是一般併購或惡意併購,常因併購而發生供貨與服務的問題,競爭者為了搶訂單,往往會警告客戶,供應商因併購會有人事異動,服務品質會有下降之虞,致使採購商轉移訂單。
碰到這種情形,銷售人員應以實況陳報,並說明併購後業務單位及服務單位可能的變化,確保未來的供貨及服務,並載明於訂購單上,以消除客戶疑慮。
三、傳播公司醜聞
八卦報章雜誌所捕風捉影的桃色糾紛、緋聞,競爭者都會拿來做文章,並向採購商警告威脅,以破壞你們之間的關係。碰到這種情形,銷售人員應主動澄清及說明,不要等到客戶提出質疑,才陳述事實。
四、散播其他客戶的抱怨
競爭者為了搶生意,往往會捏造假消息,說某某大客戶因抱怨品質而大批退貨,刻意不留查證的口實,這時候受中傷的銷售人員應提供大客戶的出貨證明,以消除客戶的疑慮,挽回訂單。
雖說謠言止於智者,但銷售人員的責任是時時提供正確資訊給客戶,建立客戶對公司的信任,千萬不能故作迴避。否則只有使得情況更形惡化。勇於提出證據,敢於說明事實,必要時邀請客戶來公司參觀,以增強客戶的信心。
(作者是哈佛企管顧問公司董事長,本文與「管理精華錄」同步刊登)

提升客戶滿意度 眼觀四面耳聽八方

■ 資誠智識中心

頂尖企業會利用不同工具判斷客戶滿意度,除了客戶直接的意見回饋外,它們也會追蹤與客戶相關的統計數據及員工反應,以求更加了解本身的客戶滿意度成效。競爭情報等外部資訊,也有助於進一步改善客戶相關實務。
最佳實務企業重視:
一、進行內外標竿比較分析
進行內外標竿比較,找出需進一步改善之處。與外部競爭者比較,能讓企業找出競爭優劣勢,並迎頭趕上;與內部其他部門比較,則可參考其概念。
二、追蹤營運數據 找出直接影響客戶滿意度的關鍵
即時運送率、取消來電率等營運數據,也是衡量客戶滿意度的重要依據。藉助科技之力,自動且即時地從中央系統擷取、回報這些數據,供經理人參考。
三、藉由參與品質、客戶滿意相關評比 衡量客戶滿意度
強調品質的企業會參與各種受到高度肯定的品質改善評比獎項,藉以衡量客戶滿意度。這類獎項維持嚴苛的標準,給予表現卓越的企業夢寐以求的榮譽。
四、綜合員工與客戶滿意度資料 更深入掌握客戶的滿意動因
綜合分析員工與客戶滿意度資料,企業可以知道什麼專案應優先進行,也可以了解員工滿意度對客戶滿意度的影響。投資員工,可讓公司內部文化及客戶互蒙其利,兩者間存有顯著的正關聯,有助提高領導人對員工相關改善專案的支持。
五、定期調查「內部客戶」的期盼 找出影響績效品質的議題
當員工與其他部門互動時,便成為企業的「內部客戶」。頂尖企業會要求員工以對待外部客戶的方式,了解並滿足內部客戶的需求與期望。為了改善內部關係,各部門主管會界定出內部客戶,定期了解他們的需求,並據此擬定整體服務標準。
最佳實務:
美國零售巨人施樂百(Sears, Roebuck )每年都會針對員工進行「My Opinion Counts(我的意見算數)」調查,並與企業整體績效做比較。結果顯示,員工滿意、客戶滿意及企業財務績效間有顯著的關聯性。
利用量化分析工具分析800家商店20年來的資料,經理人發現,員工滿意度每提升5%,客戶滿意度便隨之增加1.3%,營業額也成長0.5%。施樂百利用這些訊息,擬定應優先進行的員工、客戶相關計畫。
為求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品質及客戶滿意,聯邦快遞(FedEx)設計了一套面對客戶的流程,將流程分為數個不同的活動,並配以適當的績效衡量指標。然後設計了一套能追蹤所有營運衡量指標的系統,衡量客戶關係的每一步驟。系統會衡量諸如包裹抵達時包裝是否完好如初、是否正確開列帳單等,並將這些資訊整合進中央資料庫。該公司也會從客戶角度找出服務的疏失,供日常營運參考。

2004年11月30日 星期二

勤業眾信專欄》再論常規方法及實例

■ 張豐淦
可比較利潤法
係以可比較未受控交易於特定年限內之平均利潤率指標為基礎,計算可比較利潤。採用此法時,依下列步驟辦理:一、選定受測個體及受測活動;二、選定與受測個體及受測活動相似之可比較未受控交易;三、選定利潤率指標;四、決定可比較未受控交易之平均利潤率。
案例: A公司係為一家專門設計、製造、銷售高爾夫球及相關裝備之美國公司,其銷售據點遍及北美、歐亞;各區經銷商自行負責下單、送貨、收款、廣告行銷及售後服務等功能,經銷商則需承擔存貨、收款、兌換損益等風險。
移轉訂價分析:此產業具多家營運成熟的公司相互競爭,估算A公司之市佔率約為10%。公司間之交易包含了:有形、無形資產之移轉及提供服務。有形資產之移轉如A公司之國際經銷商自美國A公司採購球及球桿,並支付運費與保險並將這些商品倉儲於經銷商之倉庫隨後售予非關聯之零售商、批發商與消費者。無形資產的移轉如經銷商將大部份的產品藉由A公司之商標及品牌進行銷售,剩餘的產品則售與非關聯企業,並印上其各自之商標後轉售。
A公司之功能為:生產/加工、研發、品管、廣告/行銷、下單、配銷及服務保證等;其所承受之風險共有:存貨、產品瑕疵、信用、外匯、產品責任等風險。A公司根據其功能與風險等分析後,最後分別得出六家與九家可比較公司。
經過計算與評估,選用營運資產報酬率做為利潤率指標;接著進行資本調整,即應收應付帳款及存貨的調整。最後再利用四分位距進行最後調整,得出之結果為利潤率落於5.93%~9.21%之間,在此範圍內均屬常規交易範圍。
成本加價法
成本加價法通常運用於關聯企業的資產交易或勞務服務以及供應商與購買廠商間簽有長期供應合約等情況。價格的計算係以自非關係人購進之成本或自行製造之成本,加計依可比較未受控交易成本加價率計算之毛利後之金額。
常規交易價格=自未受控交易人購進之成本或自行製造之成本x(1+可比較未受控交易成本加價率)
成本加價率=毛利/購進之成本或自行製造之成本
案例:A公司為美國汽車製造商在印度之子公司。A公司本身為一座裝配廠,且毋需承擔任何的風險。母公司的功能為籌措相關之營運資金並研發專業技術。
移轉訂價分析:此種成本加價法通常運用在關聯企業間半成品的加工製造上。
例如關聯企業加工廠商與上游廠商簽定長期的供應合約,加工廠自上游廠商所收取的加工費係以實際發生成本加上合理的成數。相同加工成本加成率可作為常規交易的參考指標,因此藉由可比較公司的財務報表分析得知類似的裝配廠扣除成本後可賺取20%的利潤;A公司的成本加上此利潤率即可得到符合常規交易的價格。當A公司的裝配成本為$100時,按成本加價法其移轉訂價為$120 ($100*(1+20%))。

他山之石》內部告發與公司治理

■ 韓志翔
博達事件鬧的滿城風雨。據報載,該公司十幾年來做假帳,竟然能夠上市。繼博達事件之後,又陸續爆發幾家知名上市上櫃公司的弊案。這些事件恐怕只是冰山的一角,根據官方說法,還存在更多的問題企業,只是尚未被揪出來。由此可見,台灣企業公司治理的問題已經相當嚴重。
無獨有偶,企業弊案在工業化國家也層出不窮。例如近年來,日本也頻頻發生企業弊案,引起社會高度重視,其中許多企業弊端是由內部員工揭發而曝光,對企業產生監督與預警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日本的經驗似可提供我國參考。
歷經14年的泡沫經濟與全球化壓力,日本人開始思考揚棄傳統陰暗的商業行為與對組織無條件的忠誠,進而重視企業對公眾的責任與透明度。因此近年來,日本員工舉發企業醜聞時有所聞,成為企業內部人員對社會大眾負責與透明化的機制。
Whistle Blowing即泛指企業內成員對組織從事不合商業倫理情事(如商業詐欺、濫權、刻意製造劣質商品、違反勞動法規等)的一種揭露行為。例如,最近UFJ集團涉及重大財務詐欺的案件,就是內部員工向檢察官密報公司經理隱藏不法文件。最後,東京公共檢察署為此起訴UFJ與三位離職高階主管。三菱汽車未及時召回瑕疵車輛事件,也是由心焦如焚的中層主管所揭露。
最近,內部人士揭露企業不法情事案例日增,從沒有貼標籤的鴨肉到綁標、挪用公款。例如,名古屋一家電力公司的副社長揭發公司社長擅用公司基金購買中國陶瓷,某些歸為個人所有。這位社長雖然否認這項指控,卻辭去職務。
光靠目前的監控體制,不足以嚇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蓄意犯行的企業作奸犯科。為減少企業犯罪問題,我們該思考如何建構多元化的監督機制,除了強化目前的監控體系、修訂更為嚴格的法規、嚴懲蓄意違法的企業主、加強企業倫理教育、增加公眾的參與及在公共政策上的影響力,還應鼓勵員工勇於揭露企業不法情事。政府則必須盡可能保障揭露者不受企業的報復,如雇用黑道威脅其身家性命、脅迫解雇等。
正如京都主要報紙最近寫道:「無疑地,whis-tle-blowing在保障民眾安全與健康,以及顧客權益上很有效。」「我們需要一個鼓勵內部成員揭發企業弊端的法律。」
(作者是政大企管系教授,than@nccu.edu.tw

董事長愛說笑》蒼蠅與駱駝

■ 戴勝益 (黃嘉裕整理)

聽過「蒼蠅與駱駝」的故事嗎?一隻蒼蠅附在駱駝身上,不費力氣就橫渡沙漠了。
到達目的地後,蒼蠅飛起來了,並對駱駝說:「我已飛離你的背上了,你從此可以減輕很多重量。」
解讀:
1.蒼蠅自我膨脹;牠有否附在駱駝身上,駱駝並無感覺。
2.蒼蠅「得了便宜還賣乖」:牠附在駱駝身上,不費氣力就到達目的地。但不懂感激,還占盡便宜,講盡風涼話。
3.很多人也有「自我膨脹」、「得了便宜還賣乖」的習性。個人應多加檢討,看看是否有「忘了我是誰」的自大?看看是否有「忘了你是誰」的自視。

Google成功的第三課 以世界為實驗室

■ 羅耀宗
打開Google首頁,再點按兩次滑鼠,便進入「Google實驗室」(Google Labs)。這裡收錄約十種發展中的技術,其中有許多可能永遠不會商品化。它們放在那裡,是因為Google希望使用者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實用的點子。
Google的做法,等於拿全世界當實驗室。任何人都可以試用它研發中的產品。這座實驗室,反映了它和使用者的共同特質──公開實驗,容忍失敗。使用者曉得,Google推出的每一樣東西,並非都毫無瑕疵可言。他們也知道,自己是參與改善過程的一員,所以儘管向Google表示,什麼東西做得非常不錯,什麼東西做得很不好,以及可以如何改良。
Google鼓勵所有員工,從總工作時數分配20%,也就是一周約騰出一天時間,獨立研究自己喜歡、感興趣的高科技計畫。
鼓勵發揮創意
訂定這項政策,是為了鼓勵工程師運用和發揮創意。如果研究成果有意思,Google會進行線上測試,觀察有什麼樣的發展。靠這種拼拼湊湊的運作方式,Google竟然在軟硬體的競賽中大幅領先敵手。它的成功模式已經拍板定案:組織完善的競爭對手只寄望從十拿九穩的業務擠出營業收入,Google那些通脫不拘的工程師,則願意闖出一條新路子。
Google以最好的搜尋技術,建立起優異的聲譽和使用者基礎。它使用的策略,說穿了,便是四處撒種籽,看看會長出什麼東西。它不斷把許多新產品、服務和技術往牆上丟,觀察哪些黏得牢。
免費電子郵件Gmail、不必開啟瀏覽器也能上網直接搜尋的Google Deskbar、購物搜尋引擎Froogle、搜尋書內世界的服務Google Print、已經從Google實驗室「畢業」的個人化新聞搜尋服務Google News,以及其他的個人化工具,都是從個人研究計畫政策孕育而生的。它們像斥候一樣,先被派出去感受使用者的反應。
Google News將每天的新聞綜合分類,並有個人化的新聞快訊提報服務(Google Alert),使用者只要打進關鍵字,遇有相關的新聞,Google就會發出電子報通知使用者。
Google吸引到的點擊率,已經不亞於主流新聞網站。Google推出新聞網站時,曾令雅虎新聞(Yahoo News)、MSNBC、CNN手心冒汗。這些競爭同業的新聞網站,每年不得不花數百萬美元,取得最新的新聞內容授權和支付記者、編輯薪水。Google卻找到一種既便宜又快速的新聞搜尋方法。
蒐集新聞自動化
Google News借重電腦演算法,新聞蒐集的過程完全自動化。它的高速電腦過濾篩選約7,000個資訊來源(其中4,500個是英文網站),決定哪些是相關性最高的文章。接著,它取標題和第一段部分文字張貼在新聞網頁上,並以標題做為外部連結。使用者點按連結或照片縮圖時,就被直接帶到新聞出版者的網頁。
這和站在書報攤瀏覽報紙標題、引言段落、照片,然後選擇想看的文章沒有兩樣。Google News的頁面乾淨,沒有雜七雜八的廣告,再加上主力搜尋引擎已有的流量,很快就吸引到一群忠誠的讀者,因此躋身十大新聞網站之列,一個月有約600萬非重複訪客上站。

2004年11月29日 星期一

全速進擊 工商時報2004.11.28

法拉利救世主 打造新飛雅特
林國賓
蒙提賽摩洛(Luca Cordero Montezemolo)是法拉利汽車的救世主,在他的主治下,一度躺在加護病房的法拉利不但起死回生,並連續四年奪下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年度冠軍頭銜。今年五月底他再度臨危授命,由於飛雅特前董事長艾吉尼利逝世,母公司緊急徵調他擔任董事長,要他在飛雅特再度展現後來居上高超的掌舵技能。
蒙提賽摩洛首要工作重點當然是為營運告急的飛雅特解危。市值有二四○億美元的飛雅特,二○○二年險些就走入破產,過去五年內累積的營運虧損高達九三億美元,更糟的是,營運傷口仍未止血。所幸,近期的新車款上市後口碑還不錯,有機會先扭轉營收下滑的頹勢,不過若要讓公司營運反彈確立,後續的工作繁多,包括續推熱門車款、提高廠房製造彈性及調整銷售及行銷策略等等。
集行銷老手、強調新技術及生產等專才於一身的蒙提賽摩洛,當然是飛雅特眼前值得信賴的回春好手。在法拉利時,他成功遊說紐約當代藝術館舉辦一場法拉利近幾十年來的回顧展,由於展覽相當成功,包括柏林及東京等全球知名的藝術館全都起而效法。
時下的飛雅特品牌顯然已生鏽不靈光,亟需翻新,話雖如此,但翻修飛雅特並非蒙提賽摩洛唯一的任務。五月廿七日,他接任義大利勞工總會的會長,該會目前面臨的頭號課題是扭轉義大利工業衰退的危機,義大利現今出口不振,投資停滯,擬定好的經改也延宕。雙重的身分必將讓他無法全然專心於飛雅特的本業。
其實,飛雅特的企業重整計畫早在一年前就已頒布實施。在出售部分績效較差的資產後,為集團換得新一代汽車產品急需的營運資金,重整計畫也已略見成效,今年第二季及第三季的六個月期間內,飛雅特汽車銷售量成長一三%,新發表的超迷你小車Panda及迷你箱型車Idea還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已有分析師看好飛雅特重新出發的潛力,車市專業研究業者Global Insight資深市場分析師史圖瑪說:「新車款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飛雅特最終一定可殺出重圍。」
蒙提賽摩洛入主飛雅特的第一個季報成績也不俗,除了淨損金額縮減三分之一至五千四百萬歐元的表現外,當季汽車銷售量還成長一一%至四十萬兩千五百台。
不過,高齡一百零五歲的飛雅特有一項嚴重的製造問題:生產線相當不彈性,只能生產一種車款。要改善此一問題並非易事,強悍的工會一直杯葛公司關廠,這讓飛雅特想要轉虧為盈難上加難。飛雅特在義大利有五座廠房,加上巴西及波蘭的生產基地,飛雅特年產量可達二五○萬台,而去年卻只產出一八○萬台。
若無法降低衝過頭的產能,那飛雅特當然只能從銷售面下手,藉由努力衝市場來消化產能。法蘭克福凱普拉證券汽車產業分析師吉哈克指出:「這可是飛雅特放手一搏的最後機會,要是未能製造出暢銷的車款,那飛雅特將玩完。」
飛雅特還有另一項營運隱憂,儘管飛雅特今年來虧損持續縮小,從第一季虧一.九二億美元降至第三季虧約六千萬美元,但公司累積的負債卻持續攀升,目前已達約五四億美元,按照目前的情況推估,飛雅特今年恐將出現十至十五億美元的負現金流量。
飛雅特去年曾以增資的方式籌得廿二億美元的資金,不過集團最快可能在明年七月出現財務吃緊的危機,屆時將有一筆三六億美元的可轉債到期,到時候義大利八大債權銀行有權選擇將手中的公司債轉換成股權,估占股權的二四%。問題是,若銀行團選擇贖回,飛雅特可能陷入無力償債的風暴。
飛雅特甚至可能在明年一月即面臨一個大難題。美國通用汽車也是飛雅特的大股東之一,持有一○%的飛雅特股權,先前兩家公司已有協議,從明年開始飛雅特有權選擇是否將其他的股權賣給通用汽車,目前通用汽車堅稱該協議已無效,但飛雅特希望通用汽車拿錢來擺平此一問題。專家指出,一旦兩家公司談不攏,最後對簿公堂,將為飛雅特引爆另一個營運的信心危機。

福斯光環 快速消褪
蕭麗君
曾是前任BMW負責人,卻被福斯汽車重金挖角,在二○○二年四月出任該德國車廠董事長的畢睿德(Bernd Pischetsrieder),自從轉換軌道後,卻步上巔險崎嶇的道路。在他接掌福斯以來,獲利連連萎縮,不僅讓股價腰斬一半,市值蒸發一一○億美元。原本為全球第四大車廠,堪稱歐洲車壇模範生的福斯,短短三年落入與及格邊緣掙扎,畢睿德如何突破險境,將關係到福斯的生死存亡。
繼前一年獲利重挫超過五成後,福斯二○○四年上半年淨利再度衰退三六%。此外,這位掌門人也對今年發出業績警訊。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向來以品質與創新自豪,讓這家德國汽車大廠敢較其他同業索價高出八%的光環,正在快速消褪。法國、亞洲、甚至是美國對手正一路追趕,企圖在品質、生產力與設計上超出福斯。舉例來說,福斯旗下的Golf在去年已經連續第二年,把歐洲最暢銷汽車的寶座拱手讓給法國的標緻二○六。儘管Golf今年企圖以全新款力拚,依然無功而返。
今年將虧損再擴大
此外為刺激Golf在歐洲車市銷售,福斯今年元月分被迫免費提供價值一五○○美元的空調系統,與舊車換新車的折扣回饋。至於在美國市場則針對Passat推出三千美元的折扣優惠與貸款方案。不過受到銷售下滑與美元貶值的衝擊,福斯美國部門今年預計將虧損一四億美元。
另一個噩耗則來自中國大陸。占福斯獲利二四%的最大亞洲市場,面臨勁敵降價圍剿,也開始搖搖欲墜。特別是誓言要摘掉福斯在大陸領導品牌頭銜的通用,以削價一一%的策略全力一搏,迫使福斯必須砍價因應。不過通用今年上半年以營收倍增贏了第一回合,落敗的福斯,則下挫四.二%。福斯曾在一九九九年稱霸大陸半邊江山,如今只剩下四分之一版圖。畢睿德更預期今年大陸銷售只有微幅成長五%到七%,遠低於近年來的三○%。
為突破重圍,畢睿德發起一項撙節成本計畫,稱為ForMotion,誓言未來兩年削減二六億美元成本。此外福斯也藉由收買荷蘭汽車租賃公司,來加速它獲利頗豐的汽車金融業務。
錯過休旅車風潮
在同時新車款也將陸續推出。其中標榜馬力更強的Golf新一代將在今年問世,Passat與Jetta的更新款則在明年推出。在大陸市場方面,畢睿德則在未來四年投資六○億美元,要使福斯產能倍增,寄望二○○八年產量能達一六○萬部。福斯也針對大陸引進新車款,例如Touareg運動休旅車、Phaeton豪華房車、Audi A6與專門為大陸量身打造的車種。畢睿德並把決策從德國總部下放至北京,並派遣更多資深主管進駐。
此外,福斯因為錯過發展迷你廂型車與休旅車,而拱手讓出市場。上述兩項車種占美國銷售的五四%。到目前福斯卻只推出Touareg休旅車。有分析師就形容,福斯在美國市場表現就有如被綁了一隻手在後頭,根本難與豐田、本田一較高下。
轉型路重重阻礙
同時畢睿德雖然有心改革,但面臨公司內部的官僚文化,也讓他推動的重整努力大打折扣。內部消息人士表示,福斯長期的疲弱管理與執行力不佳,受到前任董事長皮耶在位九年更形惡化。「在前一百名經理中,有五○位並不習慣自己做決定或獨自思考。他們等著電話通知該做什麼工作,他們已經習慣聽命於人」,一名熟悉福斯的汽車專家描述內部情況。
畢睿德必須尋求建立更民主的決策結構,但很多人說改變的步調實在如老牛拖車。一名諮詢顧問提出建議,宣稱「畢睿德的首要任務,就是為組織、過程與行為轉型」。不過他憂慮地說,「問題在於是否還有足夠時間度過眼前難關」。

搞定先生韓德森 搶救水深火熱中的歐寶
李鐏龍
美國通用汽車(GM)公司有一位專門拯救危機部門的高階主管,就是現任歐洲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的韓德森(Frederick Fritz Henderson),他甚至因而贏得「搞定先生(Mr. Fixit)」的美譽。
大膽裁員 引起風暴
韓德森日前在他就任現職滿四個月之際,大膽宣布歐洲通用汽車裁員一萬二千人的計畫。此舉讓德國工會跳腳,立即動員會員勞工舉行罷工,通用旗下歐寶(Opel)汽車位在德國魯爾工業區(Ruhr)波洪鎮(Bochum)的裝配廠,就有二萬五千名員工走上街頭。工會領袖痛批資方封殺他們在重整過程中表達意見的權利。通用/歐寶勞工工作委員會主席費蘭茲不滿地說:「我們措手不及」。
不過對韓德森而言,這卻幾乎是但凡他所到之處,都必然要經歷的陣仗。
韓德森今年四十五歲,在通用汽車服務的年資卻已長達二十年,其中大部分的時候是臨危授命,被空降到各個營運出現麻煩的部門,擔任救火隊的工作,而且往往只待到剛好夠他採取決定性的行動(經常都是很痛苦的決定),就又被派往通用的下一個火場滅火。
救火成功 準備接班
就一位年齡相對年輕的企業高階主管而言,韓德森所創下的豐功偉業,已經多到令人吃驚的地步。當他身為通用的首要金融分析師時,曾毅然主導通用在一九九○年買下Residential Funding公司,讓通用的抵押貸款業務擴張一倍。Residential Funding如今有如通用的一隻金雞母。
二○○二年,韓德森成功救活由通用控股、但已瀕臨破產的日本五十鈴汽車。至於他在擔任現職之前的上一場重大戰役,則是在通用成功進軍大陸市場當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部分通用的內部人士臆測,如果韓德森能夠完成他目前被賦予的使命,就有可能終將成為接班現任董事長暨執行長華格納二世的不二人選。現已退休的通用前董事長史密斯說:「如果你發現某人是將才,派給他艱巨的任務。如果他做得很好,就以另一個更艱巨的工作獎勵他。」
挽救通用汽車在歐洲的營運,當然是項艱巨無比的工作。從二○○○年以來,歐洲通用已虧損達三十五億美元,市占率則也從一九九九年的一一.五%滑落至一○%,所幸近來已略見止跌。九○年代時飽受品質低劣形象所苦的歐寶汽車,到現在產能仍然嚴重過剩。
品質提升 已見成效
產業分析師表示,韓德森必須精簡掉的人力,將遠超過他所宣布的人數。估計在二○○八年之前,通用將會關掉位在德國呂瑟爾斯海姆(Russelsheim)的歐寶汽車廠,或是位在瑞典格羅爾海坦(Trollhattan)的Saab廠。這兩間廠的產能利用率都不足,通用可能挑選其中之一來生產新款的中型車,如歐寶的Vectras或Saab的 9-3s。韓德森說:「我們已經賠錢賠了五年,我們有一種急迫感。」
通常在走馬上任之前,韓德森就已先想好整頓的腹案,這一次也不例外。他的構想是:建立雪佛蘭為低階車種的品牌,歐寶則主攻以品質作為訴求的中級車市場,然後以進口的凱迪拉克來挑戰德國的雙B。第一個目標可能最容易達成,因為通用已經在銷售由南韓大宇汽車生產、掛雪佛蘭品牌的汽車,每輛售價不到一萬八千美元,市場反應還不錯,歐洲市占率在兩年內由○.六%增至一%,但仍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歐寶的工程師過去較著重於設計適合全球新興市場的小型車,如今韓德森則希望他們將焦點擺在較講究品質的中級車市場。歐寶的品質口碑已見提升,如在JP Power公司的調查中,已能和主要的競爭對手齊名,新的歐寶Astra,更被廣泛認為品質凌駕福斯的Golf之上。韓德森同時也必須努力讓凱迪拉克在歐洲市場真正占有一席之地。在這方面,SRX休旅車已有一些斬獲,但通用仍繼續在全歐洲增設經銷據點。韓德森認為不用多久,通用就會開始在歐洲強力促銷新的STS轎車。

步入研發生產力世代

■ 蔡翼擎
微利時代,企業面對產品生命周期縮短、產品複雜度提高、客製化產品比例提高、消費者要求更低價格與更好品質種種壓力,觸發全球各個產業的價值鏈快速解構與重構,其中攸關企業獲利的產品研發,也走入新世代管理,尋求最有效能最有效率的蛻變。
安侯企業管理公司 (KPMG)副總經理何曜宏指出,以前產品研發都握在自己公司手裡,現在這種做法不僅不可能而且不智,現在流行的是「同步工程」的概念。
舉例來說,一項產品的研發,我國企業可能必須依靠美國合作夥伴進行需求及功能的開發,自己掌握產品設計及核心製程開發,再由大陸工廠從事製造流程與技術開發,這三方必須以強力的協同機制來管理,才能同步進行且相互溝通回饋,以縮短開發時間。
安侯經理韓孝君表示,即使企業將研發外包,還是需要協同機制。尤其高科技業的研發,每個環節,不論是合作或外包,內外部資訊的流動與因應的動作,都要同步進行。
研發管理待加強
何曜宏指出,在產業價值鏈中,對科技產業最重要的是「產品開發」,但我國研發管理進程卻一直落後於美國。美國的產品研發目前進入第四代的「研發生產力世代」,採全球並行的產品開發作業模式,除了軟體作業平台,更著重作業流程與管理系統的設計和組織的變革。
研發對利潤有關鍵性影響。一般生產過程中投入的料、工、費約占總產品成本的85%,設計、開發與測試等研發作業投入的人力成本,只占10%。但產品成本的高低,主要決定於研發作業,因為生產一項產品須投入那些材料、人工,有90%是在研發過程決定的。換言之,研發費用雖然不是產品的主要成本,但研發作業的良窳卻是決定成本高低最主要的因素。
何曜宏指出,過去,產品研發被認為難以預測,不管是將「產品機會」轉化為「產品計畫」所花費的時間,或把這些計畫變成可販售產品所需的資源,都令企業感到相當挫折。不少企業經營者因此裹足不前,造成我國研發管理進步甚為緩慢,至今只進程至第二代的「專案成功世代」與第三代的「上市時機世代」之間。
將產品研發分為四個世代的是麥葛拉斯 (Michael E. McGrath)。他是PRTM全球管理顧問公司的共同創辦人,以產品開發與策略見長,也是發展企業產品開發軟體的先驅。
何曜宏十分推崇麥葛拉斯的理論與策略,他舉麥葛拉斯新書《產品研發管理》(Next Generation Product Development)的架構說明研發的世代交替,讓國內企業瞭解自己的研發競爭力。
產品開發四世代
麥葛拉斯將美國產品開發的演進,分為四個世代:
第一世代為「新發明商業化世代」 (In-ven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起於愛迪生1887年成立的研發中心,這也是產品開發流程管理概念的濫觴。
第二世代稱為「專案成功世代」 (Project Success),即1950年代著名的計畫評核術(PERT)與甘特圖(Gantt)等重要的專案進度規劃方法,也曾在台灣風行一時。此一世代形成了第一個專案組織模式,產品研發的推動,是從一個功能組織把工作交給另一個功能組織的功能導向運作法。
第三世代稱為「上市時機世代」 (Time to Market),最主要的革命性觀念是把產品開發視為流程,因此發展出很多新的流程與管理實務的做法。如著名的階段與關卡系統(Stage-Gate),讓公司在明確的專案里程碑 (Milestone)裡,判定專案是否持續、結束或做資源的調整。另外,結構發展流程 (Structured Development Processes)則協助作業流程步驟與時間的檢討,明顯縮短產品上市時間。
在這個階段,產品研發的管理組織有了突破,「跨功能核心團隊」取代了「功能性專案團隊」;因此能夠建立整個專案管理的責任,和產品開發績效衡量指標。大部分公司在這個世代,產品開發上市時間平均縮短40到60%,這也對整體企業產生重大影響。
第四世代「研發生產力世代」,是美國企業採用的新一代管理方法,其主要的內涵就是在產品開發鏈中促成資訊的整合—─讓對的資訊,以對的版式 (format),在對的時間,提供給對的人,做對的決策,來改善研發生產力、加速生產循環、提高製程績效、降低營運成本。這個世代最主要的流程與管理實務的做法,是資源管理、專案管理與組合管理。
資源管理主要為利用度管理(Utilization Management),管理需求與規劃資源等。資源管理經理必須有更高的資訊透明度,知道誰在進行那些專案、誰正處於空檔中,以更有效投入資源和指派工作。何曜宏指出,其實未來產品開發管理的競爭,會像生產製造一樣,利用度低的公司,將會尋求外包,以降低產品開發成本。
產品投資組合管理概念
專案管理主要包含全公司的專案計劃控制 (Enterprise Project Planning Control),把專案計劃工具整合為專案計劃流程系統,並建立一個中央溝通平台,讓專案成員可以進入專案計劃表,管理者可以依據計劃中個別的工作,分派責任,從跨功能專案轉變成網絡型團隊。
組織專案團隊,也由第三代的「核心專案團隊」變成「網路專案團隊」 (Network Project Team ),透過虛擬情境空間的建立,能夠立即重新組織特殊的議題,進行問題的討論與解決。另一方面,產品專案管理還包含外部的客戶或供應商、外包商等,他們通常不參與整個專案,僅參與他們需要的階段,此稱為「協同設計開發」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投資組合管理強調的則是「動態組合管理」 (Dynamic Portfolio Management),也就是在任何時間,都能獲得實際資料做分析的能力,以便檢視策略的推動與執行;也強調「產品專案群組模擬」(Pipeline Simula-tion),從個別專案資源的使用情況、技能等資訊,達到公司營業額與利潤的最佳化。
何曜宏認為,台灣企業主要是代工,產品開發專案管理一向只專注於把產品做對,較缺少產品投資組合管理的觀念。但現今產品生命周期大幅縮短,我國企業從代工(OEM)到代設計 (ODM)以及品牌開發,一路走來,雖已累積相當生產技術,然而如何提升「做對的產品」的專案能力,對下一階段的發展非常重要。產品開發是流程,有更好的流程及管理控制,就會得到更好的結果。

Google成功的第二課》打造更好的產品

■ 羅耀宗
Google股票上市引起的騷動,掩蔽了它廣泛的社會含意。畢竟,極少科技的影響力像Google那麼大,名稱被拿來當動詞用。
它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許多人靠它掌握更多資訊,卻也因此變得更懶。酒吧裡的賭博,家裡的小爭執,彈指間塵埃落定。布希總統生於何時和何處?邁阿密海豚隊哪一年在職業球員運動場打第一場球?《迪克范戴克秀》什麼時候在電視上首播?
只要開啟Google,按幾個鍵,一張列有許多網站的清單出來了,你可以一一點選去找答案。1995年,有誰知道網路將在我們的私生活和工作上變得那麼重要?甚至於去年有誰能夠預見網路搜尋引擎會變得那麼重要?
對許多人來說,由於Google的存在,網際網路才變得十分實用。為什麼不是Google之前的那些搜尋引擎成為人們首選的工具?它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竄起,成了世界上最多人愛用的搜尋引擎,歸根究柢在於一個古老的原則:這家公司做出更好的捕鼠器。聽起來也許像是老掉牙的故事,但這正是Google在短短的歷史中,從矽谷數以千計的新創企業脫穎而出,而且早在股票上市之前很久,就獲有可觀利潤的原因。難怪企圖急起直追的微軟公司執行長巴爾莫不得不承認:「Google 證明了更好的捕鼠器果然重要。」
Google遠比以前的任何搜尋引擎好用得多,事實上,應該說是好到改變許多人使用網路的方式。幾乎一夜之間,它讓網路變得實用許多,尤其是對「非專家」使用者而言,其中許多人現在把Google當做網際網路的前門。
1998年誕生的Google,當然不是第一具搜尋引擎。當時的其他搜尋引擎,能夠掃描或者「抓取」網路的一大部分資訊、建立索引,然後找出符合特定字詞的網頁。創立另一家網路搜尋公司的念頭,似乎滑天下之大稽,更何況幾乎每一個人,都認為網路搜尋已經是一條死胡同。
市場上已經有AltaVista、網景(Netscape),以及美國線上(AOL)的「網路爬蟲」(WebCrawler),更別提Lycos、雅虎(Yahoo!)和其他許多網站提供的搜尋服務。沒錯,網路搜尋引擎多如過江之鯽,可惜都像是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呈現搜尋結果網頁也有欠高明。Google一開始,追求的就是一具完美的搜尋引擎。依照裴吉和布林的定義,所謂完美的搜尋引擎,是指絲毫不差地瞭解你的意思,也絲毫不差地給你想要的東西。
他們的成就,在於拒絕接受科技施加的限制,埋首持續努力創新,發展出裴吉位階(Pag Rank)技術,以抽絲剝繭的方法,決定哪些網頁可能有你最想要的資訊,並在搜尋結果網頁上依相關性高低整理排序,最後改變了網路搜尋方式。
Google發展出來的這套演算式,是十分寶貴的資產,產生了難以望其項背的競爭優勢,在搜尋技術領域構成很高的「進入障礙」。
Google表示,它的使命是「組織整理世界上的資訊,任由普世取而用之」,裴吉位階幫它實現了初步的理想。這具搜尋引擎現在可以用100多種介面語言去使用。(七之二)
(作者是自由撰稿人,另著有《第二波網路創業家:Google,eBay,Yahoo劃時代的繁榮盛世》,並設有個人網站「自投羅網」:http://www.andrewlo.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