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3日 星期六

自己敲開機會的門(Make Your Own Luck)

【期號】No.143
【刊名】自己敲開機會的門(Make Your Own Luck)
【出刊日期】2005-09-01
【類別】創意思考
【原著作者】艾琳‧夏皮羅 & 霍華‧史帝文森(Eileen Shapiro & Howard Stevenson)
*不論古今東西,人類莫不在尋求預知能力、祈求好運降臨。預知有時流於玄學,但也可以道地科學,經過學習訓練,規畫盤算就能消弭未知。命運是掌握在贏家的手裡。
*有「預測智慧」的人,也許無法料事如神,但賭得贏風險、抓得穩趨勢。唯一要注意的是,一旦開始賭注未來,就必須一路賭下去,要有心理準備。
不必是先知,一樣可以老先覺,抓住未來的先機!
想要自己敲開機會的門,創造好運勢,進而左右自己的命運,就應該設法增加自己的「預測智慧」——在面臨不確定的情況時,仍能夠開創自己想要的未來。

預測智慧跟遺傳無關,而是可以培育的,方法是透過一套結合「決定方向—布局—規畫—行動」的12個技巧。
◎創造好運勢、提升預測智慧的技巧
1.為未來訂下遠大、亮眼、清楚的目標
任何狀況下,你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如果在達成次要目標時就把資源用完了,就可能會錯失了完成最有價值目標的機會。必須將所有賭注押在自己最希望開創、實現的未來。
2.確定這是值得一搏的賽局
如果輸的機率大於贏的可能,或者遊戲規則掌控在他人之手,那麼絕對不要把資源投進去。
3.尋求成長三級跳的機會
市場隨時都會出現意外的變化。看出轉捩點,比競爭對手早一步善用契機修正自己的賭注,就能創造大幅或三級跳的成長。
4.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以及如何獲得所需
要達成任何目標,永遠都必須把人的部分搞定。只要你知道需要哪些人才、以及留住人才,就能提高成功機率。
5.想想看要有多少僥倖才能勝出
永遠搞清楚,未來的成功多少是靠技巧和紀律,多少是靠純粹的僥倖或者莫名的好運。一旦知道必須依賴多少僥倖,就可以決定是不是應該修改目標,選擇其他成功機率更高、更實際的目標。
6.隨時備有可行的後援計畫
一旦事情的發展不如規畫時,往往沒有多少應變的時間。但如果事前備有一套健全可行的「B計畫」,就能有效回應,給自己創造好運勢。
7.預測新型態的後續發展
要為自己創造運勢,就要比別人早一步看出新崛起的趨勢。這樣可以讓你領先其他人,早一步找出創造運勢所需的「最佳擊球點」,並且作出必要的判斷。
8.充分發揮不確定性低的賭注功效
盡量增加不確定性低的賭注次數。聰明的賭徒只要有機會就會選擇跟莊家賭同一邊,而不是跟莊家對賭。以實務的說法,就是永遠試圖搭上眾人皆知的新浪潮。
9.找出減少或分散風險的方法
了解高風險交易,然後設法降低風險但維持原有的收益,這樣就可以創造運勢。不論哪種方法,都要把不確定轉為優勢

敦南科技副總經理 李朝福
由於預測未來可採用的資料有限,現代預測學無論應用在哪一個行業,還是喜歡依靠歷史數據來作為決策的參考。
多數人喜歡採行的回歸分析為例,所謂回歸分析指的就是透過統計找出數據資料所顯示的「規律」性,然後再根據統計出來的規律性,延伸向外推出未來的預測。
此外,也有人喜歡借助數學模型來作預測。數學模型中一般都必須存入大量的參數,因此在求出解答前,必須一一將歷史數據確定下來。
除了自行取得資料外,建立屬於自己的諮商團體,對於做預測也是很重要的。以匯率變化而言,銀行、投資界的專才,一定比每天埋首在企業經營事務裡的企業家更有心得。
為了讓自己可以培養足夠的人脈,建議將公司的資金集中存放在幾家經常往來的銀行裡,由於彼此平時就有資金往來,他對你採用的幣值或是避險模式,一般比較能理解,也比較能提供符合你需求的匯兌方向。
此外,報章雜誌上經常討論的議題,也可以作為你採行決策的參考。以之前傳言已久的人民幣升值議題為例,由於這個大方向應該可以確定,只是無法抓準時點,但正因為已掌握了這個大方向,企業就可以做相對的因應。

「同理心是聰明賭徒的秘密武器。你愈了解那些能幫助你的人他們有哪些世界觀,就愈能建構一個他們願意為公司發揮聰明才智的環境。你愈能把他們的利益和你的利益掛鉤,就愈能創造你的運勢。」
艾琳‧夏皮羅 & 霍華‧史帝文森

要達成任何有意義的目標,永遠都必須把人的部分搞定。只要你知道需要哪些人才、如何網羅以及留住人才,就能提高成功機率。
要知道在這方面究竟需要些什麼,可以透過以下方法找出答案:
1. 從大目標往回推——草擬出你需要哪些人,以及他們必須在什麼時候加入。例如,你想讓公司股票上市,公司就必須有執行長、財務長和投資關係經理人,這樣才能獲得投資銀行的重視。訂出這些人員到位大概的時間表。
2. 運用同理心——思考什麼樣的報酬對這類人員最具吸引力。即使工作本身可能就很令人振奮、值得投入,但這些人還是需要獲得優厚的薪資福利條件。在出面邀請適當的人員加入團隊之前,就要先有腹案,這樣才能增加自己的信賴度。

1為未來訂下遠大、亮眼、清楚的目標
2確定這是值得一搏的賽局
3尋求成長三級跳的機會
4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以及如何獲得所需
5想想看要有多少僥倖才能勝出
6隨時備有可行的後援計畫
7預測新型態的後續發展.....

網際智慧 客服鎖定熱門問題

■ 林茂仁
「有80%的服務量集中在20%的熱門問題。」網際智慧總經理晁旭光一語道出客服人員的工作特性,透過科技的協助,將20%熱門問題集結成知識庫,估計可以減少人工服務量10%到40%,客戶服務透過知識庫的管理,可以減少客服人員並提高服務品質。
網際智慧是國內知名的客服知識管理軟體開發廠商,包括台灣中小企業銀行、台灣索尼通訊網路、寶來證券、台北市政府1999聯合服務中心及工研院資訊中心等廠商或機構的客服資料庫,都是由網際智慧所設計開發。
服務時代來臨,業者對於售後服務日益重視,從產品面一直到售後服務都不能馬虎,傳統的客服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資金及教育訓練,才能解決由客戶端透過網路、電子郵件、電話、傳真或直接見面等方式所產生的問題。
晁旭光表示,經過統計,有80%的服務量集中在20%的熱門問題,也就是說重覆性的問題不斷出現。透過科技的輔助,建立完整知識庫,就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解決同樣的問題,甚至減少10%至40%的人工服務量,也可以用Q&A的方式放在企業網站,讓客戶自己找答案,減少客服人員的工作量。
至於80%較冷門的問題,只會占服務量的20%,但這些冷門的知識常常令客服人員傷透腦筋,不是背不起來,就是要花較多的時間來查詢。透過知識庫的建置及關鍵字的連結,可以提高服務效率30%至50%。
一旦建置了完整的知識庫,不僅有利於減少案件處理時間,也可以提高回覆的一致性,甚至新人教育訓練的時間也可以大幅縮短,透過知識庫保留有用的經驗,一旦現有客服人員離職,也可以將衝擊降到最低。
以台北市政府1999聯合服務中心為例,其知識庫內的問題就高達6,000多則,新人上線當然不可能全部都看過,但是可以先點選本月點閱率最高的問題排行榜,有利於快速上線處理問題,縮短新人適應期的問題。
在製造業的時代是產品導向,如今則是客戶導向,誰擁有客戶,誰就具有優勢,金融業及電信業最為明顯,客服中心更是與客戶互動的第一線,重要性日益提高,不僅可以服務自己客戶,更可以往外拓展業務,例如銀行信用貸款的客服人員,就透過電話開發有需要辦理信用貸款的客戶。
【2005/09/03 經濟日報】

友達青山計畫 要員工拚健康

■ 蕭君暉
友達的經營績效為什麼比別人好?友達總經理陳炫彬說,別人是12小時,我們是24小時,當然比別人好。可見在友達工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陳炫彬的管理是以貫徹執行力最為著名,「耐操」恐怕是友達的特質之一。
不過,人也不能每天都被操得死去活來,這樣反而會縮短工作壽命,不利公司的長期發展。為了培養友達員工長期耐操的能力,陳炫彬在今年初提出了「青山計畫」這項運動,希望員工在拚績效的同時,更要先拚健康才行。
所謂「青山計畫」,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陳炫彬希望友達全體上下員工,好好培養自己這座青山,友達的員工必須由內到外,自身到心,從個人到家人,全方位的「健康」。
這項青山計畫,包括六大關懷面向,分別是:「活力青山」「智慧青山」「自學青山」「休閒青山」「心聆青山」「感性青山」,而且每一個青山計畫都有配套措施。
以陳炫彬來說,他每周都會抽出時間,到活力館慢跑,或是去爬山。陳炫彬是新竹關西人,最喜歡爬新竹的獅頭山,爬山也是他最常做的休閒活動,他本人是「活力青山」與「休閒青山」計畫的最大領航者。
活力青山的配套措施是:發給員工每人一本小冊子,內有自我評量表,可以針對自己的健康需要,到公司的健身房運動,可製作紀錄,按表操課,培養健康的身體。
像友達龍潭廠區,即主要的五代廠生產線,去年新開幕的活力館,並聘請教練,員工可運用下班時間,到活力館練身體,而且還設有有氧、瑜伽等課程。
在「自學青山」方面,友達設有書城可以借書,每個月還推薦七至八本好書給員工。友達董事長李焜耀是最喜歡讀書的,而且是每周定期博覽各種群書,以增加各方面的知識與市場敏感度。
甚至最近法輪功人士,經常到各大股東會去鼓吹大陸敗亡論,並提醒科技廠商到大陸投資的風險,一般人對法輪功的鬧場,大多一笑置之。李焜耀對於法輪功的著作,也想一探究竟,了解他們到底在想什麼,可見得李焜耀在閱讀方面不僅具備了專業的深度,並擁有著對市場與觀察的廣度。
面板產業進入了液晶電視時代,特別講究畫質,電視面板的畫面調整,有九成是科學,不過,卻有一成是藝術,也就是要靠老師傅的傳統工藝技術,才能達成完美的畫質。因此,如何培養美學能力,對面板廠來說,也相當重要。
友達自學青山的第二項配套措施是,員工在網路上登記,以團體價統一訂購包括美學在內的各種書籍。今年實施這項計畫以來,所有友達員工,買書已超過1.5萬本,平均每位員工來已買進1.7本書。
在「心聆青山」方面,則是主管要主動,每周二個小時與部屬溝通,談未來的計畫,尤其現代社會壓力大,文明病叢生,友達更提供員工的諮商服務,由友達出錢,與生命線合作,採保密制度,員工可放心諮商,以降低壓力,公司完全不能過問諮商內容。
「感性青山」則要求員工,每周必須有兩天陪家人吃晚飯;「智慧青山」,則要求主管每周在開會、簽公文等例行事物中,也得挪出兩小時,靜下心來思考策略性問題。
友達這六項青山計畫,若不能落實,也只是計畫而已,為了貫徹執行,友達特別為每位員工製作一張自我評量表,每周、每季符合計畫者,考績有特別嘉獎。友達在第二季交出轉虧為盈的獲利財務報表,也等於是給了陳炫彬推動青山計畫的一項「特別嘉獎」。
【2005/09/03 經濟日報】

管理大師-大潤發魏正元

大潤發魏正元 分眾行銷秘密武器
■ 王慧馨
教授跟總經理,哪一個角色比較吸引人?大潤發總經理魏正元從大學教授轉換跑道,搖身一變成為零售業的專業經理人,不但成功行銷自己,也打響大潤發的名號。
魏正元說,人生有三識:「知識、膽識、見識。」七年前他離開中原大學企管系,原本想去大陸教書,卻陰錯陽差加入大潤發。當時他根本沒聽過、更沒踏進過大潤發一步,小家庭都還習慣上超市購物,大潤發全省也只有兩家。他卻放下教授身段,從店長做起,親上第一線為顧客殺魚、服務。
四年前,魏正元接任大潤發總經理,積極展點、擴點的結果,去年大潤發營收近400億元,市占率達33%,是台灣第二大的量販系統。對一個加入零售業不到十年的人來說,能有這樣的成果,魏正元對大潤發的資訊系統、顧客服務、行銷及內部管理,都下足工夫。
魏正元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監看電腦中每分鐘的營業狀況,還能隨時與去年同期進行比對,了解業績差異;電腦系統也讓供應商更精確掌握銷售情報,包括在網路上隨時更新庫存情形,建立供應鏈管理。
為了提供消費者更好、更新的服務,大潤發內湖二店開幕時,便首創在賣場引進Nike、星巴克等知名品牌的商店。
大潤發更是量販業中會員制度起步最早、發展最完整的業者,紅利商品制度讓消費者「自己決定特價商品」,只要常買的商品,重複購買時就有九折紅利優惠。
近年來,大潤發還發展出「分群DM」的秘密武器,針對有小孩、養狗、養車等不同族群消費者,除了一般DM外,再加送不同需求的專屬DM,將量販店從「大量行銷」的宣傳時代帶入「分眾行銷」。魏正元說,未來還希望進一步使每個人收到的DM都不同,徹底發揮資料庫(data ware-housing)的顧客管理概念。
量販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各家業者都致力發展最人性化的退換商品機制,大潤發甚至喊出「西瓜吃到只剩皮、不帶皮、可退貨」,魏正元說,要以「吃過也可退貨」「不甜也可退貨」宣示大潤發的服務決心,就連業界常見的電器商品維修,大潤發也喊出「一年內有問題直接換新品」的創新作法。
魏正元說,就像頂級商品出現瑕疵時,業者通常提供「同等級商品暫時使用」的服務一樣,否則商品維修期間所耗費的等待時間,其實造成客人的重大損失。魏正元認為,站在客人的角度思考,就是把對客人的假設及可能發生的問題,都當作營運成本的一部分。
除了外部的顧客外,對量販店的「內部顧客」員工們,魏正元也不斷求新求變。像是負責烘焙的後場管理人員,魏正元認為,專業職與管理職的能力很難兼具,因此大潤發自製的烘焙產品部門便建立起「大師傅制度」,定期對二手、三手及大師傅們培訓、考試,通過測試的人平均只有13%,但員工不但可升級加薪,烘焙產品的品質也因而更有保障。
今年大潤發更首次發出上千萬元的進步獎金,每三個月跟去年業績評比一次,只要成長便發給該店員工獎金以為激勵。在零售業流動高、人力尋求不易的大環境下,大潤發也打算在各店改建廚房、提供員工熱騰騰的餐點,而不是便當,從照顧腸胃開始帶領員工的心。

總經理的話》人與價格是關鍵
■ 王慧馨
從教授半路出家,如今擔任大潤發總經理,魏正元與員工互動仍然維持學院風格,總是不斷丟出問題,逼員工思考、自己找答案。他說,當年還是店長的時候,有次巡店發現廁所很髒,他儘管心中已有腹案,還是讓大家腦力激盪該如何解決。從貼腳印指標、裝電鈴等方案一一嘗試、卻一一失敗後,終於找到廁所裝電話就能解決的辦法,也讓團隊在討論過程中凝聚共識、快速成長。
直到現在,魏正元去巡店時,也常常會問各店課長許多問題,像是「為什麼賣不好?」「如果要成為第一名,有什麼行動方案?」魏正元說,他的領導模式是「給期望、給建議、看結果」,像是導師在旁不斷的關注、提示,讓團隊的每個人都能獨當一面、發揮創意,魏正元說,有時同仁提供的解決方案,也能超乎他想像的好。
台灣的零售業競爭趨近白熱化,魏正元認為,當下的經營關鍵只剩「人」與「價格」。人的部分包括顧客跟員工,因此行銷、顧客服務及內部管理都是重點;價錢則在於如何能有更便宜的商品,因此採購回歸產地源頭、甚至供應鏈的管理都是決勝關鍵。
【2005/09/03 經濟日報】

經濟書坊》聯想局

■ 台北訊
聯想局
作者:遲宇宙
出版:商周文化

2004年5月中國的聯想控股集團收購IBM全球個人電腦業務,一家PC年銷售量1,400萬台、年營收約130億美元的全球第三大個人電腦企業———新聯想正式誕生。經過21年的成長與發展,聯想正式成為一家擁有近2萬名員工、七大全球研發中心、四大PC生產基地,銷售網路遍布160多國的國際化企業。
有人說聯想成功緣於柳傳志的個人魅力,有人歸因於「以惠普為師」,有人說聯想管理獨樹一幟,標新立異,也有人說聯想崛起是因為儲備了大量人才,還有人說聯想靠的是創新精神。大家莫衷一是,各執一端。
然而,幾乎所有人都忽略了楊元慶曾評價「柳總是政治家。」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知道,柳傳志曾說「聯想前面做的這些年,蓄勢而已」。更很少有人注意到,柳傳志曾經有一段時間閉門鑽研《雍正王朝》,並且感慨地說「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康熙皇帝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這些被忽略的微妙,這些被視若無睹的細節,恰恰是柳傳志和他所執掌的聯想賴以成功的特質。這些特質,累積於聯想歷史之中,沉澱平復於20年之內,慢慢變成了一種典型的中國智慧。
管理歷史就是政治歷史,政治歷史就是謀略歷史。所以,聯想的歷史,是一部管理歷史,是一部政治歷史,更是一部謀略歷史。謀略,是中國智慧的典範;而「局」,則是謀略的完整過程。既然管理和謀略追求的目標都是「利」,既然管理的歷史就是謀略的歷史,那麼以謀略的眼光來觀測聯想歷史,我們就會發現,20年的聯想是一個「局」,一個充滿無盡幸福和辛酸、快樂和悲傷、成功和失敗的「聯想局」。
局,一個字,涵蓋了中國的智慧;局,一個字,涵蓋了聯想20年的歷史,並將涵蓋它此後整段的歷史,涵蓋它從開局到結局的全部故事。柳傳志之於聯想,聯想之於中國,中國之於世界,就像是一個演員之於他的舞台,在什麼樣的舞台上表演,就決定了他最終會獲得怎樣的歷史地位。
【2005/09/03 經濟日報】

經濟書坊》主管大變身

■ 台北訊
主管大變身
作者:琳達.福特
出版:麥格羅.希爾

管理相關書籍多不勝數,討論人事管理議題的更多如繁星,但將將廣泛的管理理論,詮釋成最佳管理實務的管理論著則屬少見。
常見一些主管執著於監督員工的遲到、早退等日常小事,卻忘了詢問背後的原因。多花一點時間和員工聊聊,主管可能發現這些不尋常的狀況其來有自。因此,主管與員工相處時,不應只是尖銳地挑剔員工的毛病,而是要了解員工並互相合作。主管只要一點點貼心的小動作,就可改變工作氛圍,進而提升工作效率。
本書提出經過驗證的技巧,協助主管激勵員工,讓自己的部門成為最具生產力與最成功留任員工的典範。作者藉由數十個真實的管理者案例──不管成功或失敗,提出52個快招,讀者可以依據公司或部門的特殊需求與文化量身規劃,同時學會當面處理可能的棘手情況、培養領導者而非追隨者、在工作環境中注入熱情、製造出奇不意的驚喜以及多種激勵、鼓舞、提升生產力的方式。
快招52的概念主張,每周思考一種概念,若能應用到52招中的大部分策略,便可以見到成效;而且就算一周實踐一項概念,一年後即可為卓越的工作環境打下紮實基礎。本書的每個快招都是獨立的,可以任意選取適合的快招使用,即使不按順序,也能收到驚人成效。
【2005/09/03 經濟日報】

經濟書坊》慢活

■ 台北訊
慢活
作者:歐諾黑
出版:大塊文化

現代人熱愛速度,執著於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要追趕得上,就必須不斷加快腳步。我們因此罹患了「時間病」,快速無疑成了一個癮頭、一種崇拜。在這個媒體充斥、資訊爆炸、轉台快速、電玩當道的時代,我們已經喪失「無所事事」的能力,我們已經無法摒除背景雜訊、專心一致、放慢腳步,單純專注於自己的思維。
唯有透過回溯人類被時間搞得筋疲力竭的歷史,探討該如何因應那讓全人類著魔沉淪的快速文化,釐清為追求速度所付出的代價,我們才能在這個沉迷於快還要更快的世界裡找到放慢腳步的前景。
「慢活」運動於焉成形,但它並不是將每件事牛步化,而只是希望活在一個更美好而現代化的世界。一言以蔽之,慢活便是平衡──該快則快,能慢則慢,儘量以音樂家所謂的Tempo Giusto(正確的速度)生活。
放慢速度沒有一成不變的公式,正確速度也沒有萬用守則。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步調,若能騰出空間容納各種不同速度,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豐富。
緩慢運動者正透過國際會議、網際網路與傳播媒體,建立聯繫網絡、架構力量並琢磨他們的哲學。支持緩慢的團體正如雨後春筍般地興起。有些只是針對生活中某個環節,如慢食組織。有些則是較廣泛地支持緩慢哲學,其中包括日本的樹懶俱樂部、以美國為據點的今日永存基金會以及歐洲的時間減速協會。緩慢運動的成長,將受益於各團體間的相互交流。慢食運動已經有了一些衍生團體。義大利國內外已經有六十幾個城鎮打著緩慢城市的旗幟,努力轉型為寧靜的綠洲。
本書不僅遊說讀者採取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更報導一場正在全世界實實在在發生的運動。作者撰寫本書除了希望將緩慢運動介紹給更多人,向大家解釋這個運動有何意義、如何發展、面對何種障礙以及為何所有人都能從中獲利之外,他和多數人一樣,也希望藉由快與慢的平衡,找到一個更好的生活方式。
更符合人性的生活,是可以在我們的期待中成形的,這就是慢活的目的,是人人可以藉由瞭解而開始實踐個人的慢速生活。
【2005/09/03 經濟日報】

好書導讀》最偉大的領導 是最偉大的僕人

■ 台北訊
書名:僕人修練與實踐
作者:詹姆士.杭特出版:商周文化
僕人式領導人與專業經理人並不互斥,最終目的是要把事情做好……為達成目的,每位領導人都應擁有優秀技能,很多企業願花大筆錢聘請擁有這樣技能的專業經理人……
1970年代到1980年代早期,美國三大汽車製造商生產了很多品質不佳的車款,當時在底特律最流行的一句口號就是「品質!品質!品質!」
在品管圈裡的經理人每天都精疲力竭,大聲的嘶吼著:「你們到底要什麼?品質?還是數量?」
答案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要兩者兼顧!」
這就是重點了!在將近25年後,現在的經理人則是這麼的嘶吼著:「你想要從我這裡得到些什麼?是好好先生型的僕人式領導人?還是可以把事情辦好的專業經理人?」
與部屬良好互動
我想答案也是一樣,我們要兩者兼顧!
僕人式領導人與專業經理人並不是互斥的。最終目的是要把事情做好,但在過程中還是應該與部屬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每一位領導人都應該擁有優秀的技能,有很多企業願意花大筆錢聘請擁有這樣技能的專業經理人。
沒錯,你可以兩者兼顧。有效率的領導人有足夠的能力可以處理模稜兩可的情勢,也就是說,他可以同時用愛與罰這兩項工具來激勵員工,達成目標。
贏得部屬信任
每一位員工都應該信任自己的主管,相信主管是可以信任的。有的人稱這是領導的第一個信條,「如果你不能信任傳遞訊息的人,那麼,你就不會相信訊息的內容!」彼得‧杜拉克曾這麼說過,「對於一位有效率的領導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贏得部屬的信任,否則他就不會有任何的追隨者。而領導人的唯一定義就是,他必須擁有跟隨的群眾。」
在今日的企業之中,我們耗費龐大資金、時間及精力,為公司精心規劃企業使命以及企業價值宣言。企業使命可以成為組織裡十分重要的目標,但是如果員工不信任領導人,那麼這一切都只是空談。
千萬別忘記:一旦團隊信任他們的領導人,那麼不論企業的使命是什麼,這些人都會完全信任。
領導其實就是一連串的抉擇。領導是每一天、每一小時,或是每一個選擇,都要做出正確的抉擇,一直到成為一種習慣。
在企業之中,忍耐、恩慈、謙虛、無私、寬恕、誠實、守信都是正面的行為。有效率的領導人深知,穩當的性格才是領導的基石,他們每一天都勤奮工作,希望能做出正確的選擇,一直到這些成為根深柢固的習慣。有效率的領導人也都瞭解,他們會因為自己每天所做的選擇,而變得逐漸不同。還記得這個中國的諺語嗎?「如果你不能更改自己的方向,就有可能在最後還停留在原位。」你今天要往哪個方向前進呢?
學習為他人犧牲奉獻
世界上沒有所謂「human beings」,只有「human becomings」。我們都會成為某些人。正如同農夫常掛在嘴邊的話「種子種下去,不是完全成熟,就是腐壞。」你可以任選一種形態,因為大自然已給了我們最佳的例子:沒有任何東西是可以永遠維持原狀。英國作家路易士的說法就十分貼切:「每當你做了一次抉擇之後,你就跟著轉變一次,此時的你已經不同於轉變前的你。回首自己的人生,在過去無可計數的抉擇之中,你有可能逐漸的讓自己變成天使,或成為惡魔……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慢慢地往同一個方向,或是往另一個方向前進。」
領導也是一種選擇,當你「簽下」成為一個領導人,就是做了一項選擇。之後,就應該面對下一個抉擇:會好好的對待信任我們的群眾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必須做好犧牲奉獻的準備;因為一個人無法為他人犧牲奉獻,就表示他不懂得愛別人。當我們為他人犧牲奉獻時,就建立了自我的威信(也就是影響力);當我們在他人身上建立了自我的威信時,才算是贏得了足以擔任群眾領導人的權利。
最偉大的領導人,其實就是最偉大的僕人,他願意在這個充滿了苦痛的世界裡,致力於滿足眾人所需。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偉大的領導人,但不一定要在企業高層中才找得到偉大的領導人。很多偉大的領導人可能就在你周遭,也許是飛機上幫你倒咖啡的服務員、清理床單的護士、廚房裡的廚師,或者是在下班後陪著孩童打棒球的球隊教練。
【2005/09/03 經濟日報】

2005年9月2日 星期五

光合作用滋生閱讀的綠葉

■ 陳慧敏
誰說只有規模不小的企業,才能成為全球零售巨人沃爾瑪的策略合作夥伴。成立十年的廈門「光合作用書房」,從一家書店開始,發展成有11家店的連鎖書店,憑著良好的經營體質,優異的選書能力,紮實的人才教育訓練及學習型組織文化,成為大陸沃爾瑪量販店的全國圖書供應商。
隨著沃爾瑪布局全中國,光合作用書房由大陸南方逐鹿中原,今年底並將挑戰業績破人民幣億元的目標。
沃爾瑪2000年進入廈門,早有批發業務的光合作用,先成為沃爾瑪廈門地區供應商,2003年拿下福建省地區,2004年9月,打敗其他地區供應商,成為沃爾瑪全國圖書供應商。
光合作用也隨之發動全國布局,陸續成立上海子公司切入當地批發市場,並在出版重鎮北京,成立採購與批發中心。今年則完成西南布局,設立成都採配中心,架構出全國的圖書採購與配送網絡,服務沃爾瑪48家門市,員工人數也增至300人。
掌握金融物流各配套環節
沃爾瑪看中的是光合作用的採購能力、物流配送與新品滿足率。光合作用創辦人暨執行長孫池說,光合作用運用門市的銷售資料,以及既有的採購網絡,為了沃爾瑪量販店特別開發大眾圖書、特價書等品類。光合作用以服務客戶的精神,在每家沃爾瑪門市配置一位店長,負責圖書採購,現場即時調整圖書商品,並做即時採購與補貨。
在中國發展零售批發業最大的挑戰是,客觀環境限制大,物流、商流、資訊流等環節,樣樣缺,都得自己來,圖書出版產業更是發展較慢的產業。
「雖然我經營圖書,卻不能只關心出版專業,必須掌握金融、物流等各種配套,才能隨時因應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環境,靈活反應,彈性變化,才能找到生存商機。」孫池說。不同於一般出版人專注在書籍領域,她也涉獵財經訊息。
她舉例說,全國採購配送流程一旦運作起來,各區域採配中心都要當「報馬仔」,寫周報回報當地的新聞時事,比如,某地區要建高速公路,經營團隊就得馬上判斷,是否調整物流流程,以縮減物流成本。
來自台灣統一超商的啟發
有趣的是,啟發孫池走上連鎖書店之路的,竟是台灣的「統一超商」。
談起創業歷程,孫池指出,1995年,26歲的她開始創業,當時她滿懷浪漫,「只是想開一家小書店,想去旅行,就拉上門」。不過,漫不經心的結果,第一年經營出現赤字。
偶然間,閱讀遠流出版的《7-Eleven統一超商縱橫台灣:厚基組織論》,她從書中得到兩個啟示,一是連鎖經營的概念,二是她從統一超商賠七年、開100店才轉虧為盈,得到勇氣,知道必須堅持,從此「走上經營連鎖書店的不歸路。」
於是,在創業第二年,光合作用以明亮、乾淨舒適的門市設計,一口氣開出三家不同商圈形態的書店,一家是辦公商圈店、一家是社區型店,一家是廈門大學旁門市,摸索不同店型的經營管理方式、商品結構。
主攻專業而豐富的財經書
社區型書店1996年開設後,不斷深入社區。常見小朋友下課後,到社區型書店二樓看書,等爸媽下班,儼然成為托兒所。也有父母用完晚餐後,帶小朋友來看書。有趣的是,社區小朋友從baby,長大到小學生,書店內的選書也跟著小朋友「長大」。
光合作用在廈門開設十家門市,七家店內附設咖啡屋,成為許多愛書人的好去處。2003年底,光合作用進軍北京,不少廈門大學畢業生回到北京工作,光合作用書房的北京店勾起他們大學時代的青春記憶,一開幕就大受歡迎。
光合作用以專業而豐富的財經書而聞名。孫池說,成立之初,廈門就有像曉風書屋等專攻文史哲的民營書店,她看好經濟發展前景,便打算主攻財經書籍。光合作用盡量為學生、上班族蒐集經濟學、時尚生活類圖書,不僅奠定她和財經出版社的革命感情,也讓光合作用成為財經書領域的佼佼者。
廈大旁的光合作用門市,成為最好的回饋機制。這家由三棟建築物陸續打通的書店,特闢財經專區,提供書種齊全的財經書。孫池說,透過廈大師生回饋,經濟財經書才能形成完整架構,著名財經學者到廈大拜訪,也必定會到此門市舉辦講座,成為門市的人脈資源。
學國際貿易出身的孫池,在經營書店之後,仍不斷學習與進修,甚至進入上海復旦大學念MBA,並時常出國考察。提起台灣零售業,她也侃侃而談,分析衣蝶百貨、誠品敦南店等的經營手法與賣場特色,極有見解。
隨時充電 打造學習型組織
不僅個人充電學習,孫池也將光合作用打造成學習型組織。公司有讀書會、內部刊物,營造出喜愛閱讀的工作環境和氣氛。
隨著沃爾瑪加速中國布局,光合作用業務也將快速成長。這麼大的成長挑戰落在孫池肩膀上,她卻仍舊輕鬆自在,她說:「人要輕鬆,但是清醒;閒散,卻很警醒。」她以從容自在的自己,喜愛閱讀的熱情,來經營光合作用書房。
【2005/09/02 經濟日報】

就是要KUSO!

■ 楊朝涵
當強調產品有效、好用、便宜的行銷方法已無法吸引大眾目光,還有什麼方法可以產生一鳴驚人的效果?源自日本「惡搞精神」的「KUSO文化」,已悄悄在行銷界發酵。
KUSO、達人、品牌瘋
以「都是卡紙惹的禍」、「紙要Double A,萬事都OK」為廣告訴求的泰國影印紙品牌Double A,自2002年進入台灣市場後,短短三年間,已擁有影印紙市場八成占有率,可歸功於擅長應用由廣告所帶來的KUSO效應。
在Double A 最新的「影印機機器人篇」廣告中,美女OL因為卡紙而對影印機拳打腳踢,誰知影印機化身機器人,要求已嚇得花容失色的美女OL使用Double A,這則廣告引起網友對韓籍廣告女主角的討論,Double A更趁勢舉辦「KUSO達人秀」活動,網站開放首周點閱率即突破50萬大關,短短三周就吸引逾百萬熱情網友瀏覽,突破近年來網站點閱紀錄,充分證明KUSO的行銷威力。
娛樂產業更是緊抓這股KUSO風潮。有些舉辦大型KUSO音樂會或KUSO選拔大賽(如MTV與黑松沙士合辦「KUSO酷獸創意大賽」、好樂迪的「搞笑達人」選拔賽)。線上遊戲業者更是利用網路優勢,讓網友KUSO出自己的遊戲角色或互動劇情(如昱泉國際M2酷獸王活動),唱片業者也以KUSO創意來行銷唱片。
艾迴唱片發行的徐若瑄最新專輯主打歌《歐兜邁》(機車),也大搞「歐兜邁KUSO影片狠狠募集」網路活動。優仕網(youthwant)因在學生族群建立了年輕形象,加上豐富的網路資源,成為艾迴唱片舉辦KUSO活動的合作夥伴。「這首歌的主要族群正是優仕網的訴求對象,」優仕網公關執行企劃李蕙說,吸引他們最好的方式就是「參與感」,KUSO正好派上用場。 
在網友的KUSO下,有的參賽影片將家中的貓咪換裝成摩托車騎士,有的則是在遊樂場騎電玩歐兜邁ㄍㄚˋ車,每支改編的音樂MV不但有趣,活動中並設計「瘋狂轉寄魅力達人」,讓參賽者可以透過網友轉寄,並獲得獎金。
「你不需要告訴我應該做什麼,」優仕網產品開發行銷部產品經理吳巧菱認為,KUSO讓網友產生主動表現的動力,在產品行銷上有借力使力的效果。
我是KUSO世代
利用流行現象(文化)做行銷,不是一件新鮮事,但KUSO特有的表現風格與網路特性,卻可能在行銷上產生很大的連鎖反應。 
對行銷趨勢有深入研究的奧美集團,在「當迷(dumbing)世代———台灣酷文化研究報告」提到,「與其歌功頌德一個大家不欣賞的牌子,……利用消費者覺得此品牌最不酷的特性,反過來笑自己爛,如此才能博得『勁爆』之名,贏得大家尊重。」
年初,Insight Xplorer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調查台灣最大KUSO主題網站「酷索斯達康」網站網友,調查發現九成以上網友對「KUSO文化」抱持正面態度,更有近四成網友表示如果有機會,他們也想「KUSO」一番,顯示KUSO文化已經引起網友廣泛共鳴。
到底什麼是KUSO?八成以上網友認為KUSO就是「好玩就好,不需要有任何意義」;也有人認為是「惡搞」、「無厘頭」、「好笑,笑死人不償命」,甚至是「認真搞笑、搞怪及認真地面對爛東西」的代名詞。
從行銷角度來說,誰(品牌)能夠有最佳的愚(娛)弄效果(耍笨),誰就能獲得認同。
(更多精采內容請參閱9月號「活動平台」雜誌)
【2005/09/02 經濟日報】

管理省思》日本能,台灣不能?

■ 吳鴻麟
一位公司主管講述到日本受訓的心得,提到日本人如何用心安排參訓人員的課程及生活起居,其中有一段小插曲,更能讓人領悟到日本人的服務精神。
這位主管因為身上日圓用罄,便利用午休時間到一、兩公里外的銀行兌換,他換了錢就匆忙回到訓練中心。直到下午,主辦單位通知他有訪客,他很納悶自己在日本並無朋友,怎麼會有訪客?到了會客中心發現有位穿著整齊,卻滿頭大汗的年輕人,手上捧著一份包裝精美的禮物,透過翻譯才知道是換鈔那家銀行的職員。他說結帳時發現少給100多日圓,對於這樣的疏失感到非常抱歉,銀行主管特地派他帶禮物來登門道歉。
100多日圓只值台幣幾十元,日本人卻花幾百元買一份致歉禮物,這種服務的精神和態度真令人感動。後來,我對公司同仁上課也經常引用這個題材。
有一次,我到國內一家公營銀行辦事,聽到客戶和一位行員爭吵。這位客戶聲稱已把要繳款的1,000元紙鈔交給行員,行員堅稱沒收到錢。爭論數分鐘後,客戶要求調錄影帶查證,行員說自己很忙,請客戶再繳一次錢,如果下午結帳確定有多出錢,會打電話通知客戶來領取。客戶再次抗議如果是銀行有誤,為何還要他再跑一趟?
看到這樣的爭論,當時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那位主管在日本銀行的親身經歷,心想:為什麼日本能,台灣不能?
曾去日本旅遊的人,都應該對日本遊覽車司機的敬業精神印象深刻。穿著合體的西裝、領帶、白色手套是他們的標準配備,一到旅遊景點,他們總是利用停車時間清潔車輛。從言行舉止中,可以感受到他們對自己職業的自信與認同。這樣的文化和訓練,是許多服務業所欠缺和值得省思的地方。
日本過去靠大量的貿易順差,賺進全世界巨額的外匯,讓各國政府都感到頭痛,但日本產品的高品質及貼心設計,卻又讓消費者愛不釋手。日本人以自己從事的職業、自己服務的公司為榮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和效法。
1990年起,日本歷經十幾年泡沫經濟、金融風暴等衝擊,但企業主與員工同心協力度過難關,目前正快速復甦中。日本的成功是有道理的,相信未來日本將重振雄風。
再回頭看看台灣,近幾年來陸續爆發企業掏空公司資產、內線交易及作假帳事件,使得成千上萬的投資人蒙受損失,甚至因而家破人亡,這些未善盡社會責任、未謹守企業道德的企業主,實在令人不齒。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為什麼「日本能,台灣不能?」
(作者是第一保代總經理)
【2005/09/02 經濟日報】

廖舜生 推動組織革新 留人留心

■ 陳珮馨
2002年起,半導體業全面不景氣,台積電員工相繼離職,董事長張忠謀判斷不景氣只是循環周期,於是在大部分企業裁員之際,台積電反其道而行,從人力資源發展的角度,透過一連串的企業革新專案,全力留住既有人才,帶領公司走過產業低迷,順利化危機為轉機。
首屆人力創新獎「創新經理人」個人獎得主、台積電營運組織人力資源服務處處長廖舜生,正是此一企業革新專案重要的推動者。回首三年來的企業轉型過程,他強調人力資源發展的重點不在執行,而在「創新」。
首先,完成「學習暨發展中心」革新,從個人的職能提升,轉型為加強整體的組織能力,把過去分散的訓練課程,依照各階層的職能需求,設計出不同的課程內容,設置經理人培訓藍圖,建立所有員工的個人發展計畫,於是,「學習暨發展中心」成為企業革新的火車頭,有效推動人力培育,累積人才資本。
面對高攀的離職率,廖舜生先從制度面,規劃好的學習環境,除了推出系列課程,還推動「讓學習無所不在」的工作環境,擴充系統架構、打造無線上網的環境,讓所有員工隨時都有電腦可用,身在任何角落都能接觸e-Learning。每個月,系統會把員工的個人發展計畫完成率,送上電腦螢幕,缺了哪些課程、該進修哪一職能,一目了然。
制度面的努力還不夠,廖舜生集思廣益,提出創意的「新人好夥伴制度」,公開招募熱心的員工,接受系列訓練,擔任新進員工的「好夥伴」,不但在工作技能上彼此切磋,更成為生活上的好朋友。
「新人好夥伴制度」一推行,員工熱烈響應,逾千人主動加入。2003年起,還在教師節推出「學習周」,一來挑選好書,鼓勵大家集體閱讀,二來趁機答謝這些「好夥伴」及公司內部講師,營造自主學習、感恩惜福的良性環境。
「馬上辦中心」和「包你滿意意見箱」也是創舉,線上作業員有任何需求,隨時投書,立即有專人處理,盡量趕在24小時內回覆,攸關大眾權益的事情,還會張貼在布告欄。推出不久,感恩卡片如雪花般飛來,細心的小創意,竟大大贏得員工的「心」。
不過,廖舜生強調,人力資源發展必須「雙管齊下」。因此,一半的精力擺在「留才」,另一端則從改善面談程序著手,提供「無塵室」體驗訓練,協助新人適應新的工作環境。
推行企業革新的效果,反映在工程師自然離職率大幅降低,從2003年的15.1%降到2004年的9.7%;生產力也隨之提升,在資源不變的情況下,2004年產能利用率高達120%。
「創新不一定要花大錢。」廖舜生說,台積電並沒有刻意投入大量資金,從事組織變革,而是在既有的資源上,轉換新的思考方式和作法。他笑著建議大家「回家時,別老走同一條路!」勤於創新,成功就在轉角。
【2005/09/02 經濟日報】

2005年9月1日 星期四

豆芽現象

聯強e城市  杜書伍
2005/9/1

大家都吃過豆芽菜吧!豆芽生長的速度之快,令人嘆為觀止,短短一夜之間,竟能抽長六、七公分,且外表看起來既壯碩又飽滿。然而,豆芽的質地卻異常脆弱,稍遇外力便應聲斷裂。邁入資訊科技時代,事物的變化極為快速,個人與組織為因應外界環境,追求短期績效而忽略實質內涵的「豆芽現象」,也俯拾可見,值得警愓。
第一種豆芽現象,出現在個人能力的培養上。職場新人初學一項專業,由不會到熟的階段,大致能掌握專業的「形」,學得快的話,很快就會覺得「學會了」,隨後,即急於轉進其他領域,卻同樣只學到「形」就急於轉換。表面上看來學了很多,其實都只學到該行業的「常識」,真正要用時便不堪一擊。(請參考「知識與常識」一文)
第二種豆芽現象,出現在主管的部門管理上。有些人自基層擢升後,忽略了身為主管,一方面要精通部屬所負責事物,以輔導、協助部屬,一方面則要學習了解人的行為,以及組織人才團隊作戰的技巧,才能展現出部門績效。還不夠融會貫通,就急著想再往上提升,不再過問基層業務,以分層負責的名義,將大部分的工作交由部屬完成,久而久之卻對基礎運作愈形生疏,也無法輔導員工,同樣是犯了「豆芽現象」的毛病。
在業績的拓展上,豆芽現象也十分普遍。比方說,為求短期內提出漂亮的業績表現,在未建立產品或客戶基礎前,即以導入少數幾樣明星產品、服務少數幾家重量級客戶的方式,很快建立起亮麗的業績。然而,倘使未能及時建立有系統的經營方法,一旦明星產品需求驟減,或者是客戶轉移採購時,業績即會大起又大落,豈不也是一種豆芽現象?
觀察大多數發展快速的事物,或多或少存在著「豆芽現象」,原因何在?豆芽的質地脆弱,內裡纖維含量不高,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抽高,並非內裡堅實,實為充斥大量水份,一彈即破。相對而言,一年才成長一、兩公分的植物─檜木,質地十分堅韌,內裡的纖維既粗壯又密實,長得雖慢,卻以深耕密植之勢,依序逐步成長。因此,即便是狂風大雨,也不易折損其枝幹,且愈長根基愈顯穩固,與豆芽的脆弱,恰成鮮明對比。
但是,檜木長的雖慢,並不代表可以放緩腳步、虛度光陰。檜木的「慢」是不躁進,針對事物的細節仔細琢磨,隨著經驗的累積淬煉火候,且學習到新領域時,仍同步在思索如何以新的、更高的角度改進舊領域。如此一來,向上成長時,才能同步增加下層的扎實度。
社會經濟情況會起起伏伏,產業變化、科技進展極速,新的經營模式不斷在挑戰既有的經營方法,因而,不論是組織或個人,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都會不斷面臨挑戰。如果實力不夠堅實,遇到環境遽變時,就可能慘遭滅頂,所以扎實的實力是永續發展的不二法門。
但是,在講求扎實、漸進的原則下,並不是要抺煞速度,而是兩者要能拿捏得宜。因此,一旦感覺事物的發展出現「豆芽現象」時,可將之視為一個警訊,提醒自己要詳加檢視成長背後的內涵、穩健程度,並設法在速度之外,力求其穩健度與扎實度,維持一個「成長而不紊亂」的成長步調,將能在高度競爭下兼顧成長與內涵。
本文經聯強e城市授權刊登
作者杜書伍為聯強國際總裁兼執行長

確保傳承 訂接班人培育計畫

■ 資誠智識服務中心
企業接班人計畫不應只鎖定執行長,更要涵蓋一些重要職務。頂尖企業會提出一套藍圖,將經年累月建立的信任、商務關係與商譽等,逐步轉給領導階層,讓他們傳承下去。頂尖企業會採以下做法:一、設計未來領導人評估方法
接班人計畫讓企業得以避免因為一些可預期或不可預期事件(主管離職、退休、生病、甚至死亡)而蒙受損失。最佳實務企業會訂定一套正式的接班計畫,先找出哪些職務需要接班人計畫及具備潛力的人選,給予必要的訓練。
接下來,還需建立一套衡量領導能力的標準,例如學經歷、人際技巧、個人特性等。
二、列出各重要職位接班候選人名單
企業擬定接班人計畫時,往往忽略一些層級較低、卻攸關營運成敗的職位。最佳實務企業會研擬重要職位接班人名單,以確保運作順暢。列出接班人選,並給予必要的訓練,可創造雙贏局面:對員工而言,可以獲得更上一層樓的技巧,並看到職場生涯的未來;對企業而言,則擁有可隨時接班的優秀人才,並藉此留住重要人才。
三、找出員工現有及應有領導技能間的落差
最佳實務企業會定期檢視資深主管目前的能力及未來所需能力之間的落差,然後給予必要的訓練。它們不會要求未來領導人必須擁有現任領導人的特質,而是依據企業未來的方向,事先培育接班人應具備的能力。
四、尋找外界適合人選
缺乏培育人才的環境或進入全新市場時,向外尋求人選,通常是比較好的選擇。這些「空降部隊」往往可以為企業注入新活力,甚至提升股東及客戶的信心。最佳實務企業會時時留意其他公司重要人才的動向。
【最佳實務】
印度工程公司Larsen & Toubro(L&T)將接班計畫視為當務之急,因為公司正面臨大量資深主管退休的困境。該公司借重人力資源顧問公司,先找出各個即將懸缺的職位所需的人才特質,再從內部選出10%具高度潛力的候選人,然後幫助他們短時間內獲得所需新技能。這項計畫相當成功,多數職缺都從內部拔擢。不過,偶爾也會延攬外界精英。
Chubb 保險集團的經理人手上都有一份優秀離職員工名單,以備日後不時之需。儘管許多企業對離職員工抱持負面態度,但在人才庫有限的情況下,該公司卻發現這種「鳳還巢」的策略相當奏效, 因為,公司對這些員工的專長已有深刻認識,員工也都接受過公司的訓練、熟悉公司內部運作。
(本文取材自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全球聯盟所PwC之「全球最佳實務」資料庫,資誠智識中心:http://www.pwc.com/tw
【2005/09/01 經濟日報】

遠見論壇》企業經營的三個理念

■ 張孝威
大部分企業經營者都有一個理想,希望能永續經營。2003年,我進入台灣大哥大也是從「永續經營」的觀念出發。我記得剛上任時,很多媒體問我為何接受這份工作?我回答:「這是將軍的最後一役」。
我換跑道是希望台灣能多出現幾家世界級的企業,在公司治理上及經營上有鮮明的企業文化。這二年的經驗,讓我覺得公司治理這條路雖然很長,但的確可以繼續走下去。首先,我們有三件事要做:
1.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
2.企業內要有永續的價值觀。
3.要有成為「企業公民」典範的企圖心。
公司治理 提升透明度
2004年9月,台灣大哥大被《歐元》雜誌評選為台灣地區「最佳公司治理典範」。雖然有些僥倖,但這是外界送我最好的禮物。我要先談為何以公司治理做為改善台哥大體質的首要目標。
2003年6、7月時,台哥大經歷改組。我一直在思考,新的經營團隊要拿出什麼樣的成績單給股東看?投資人是沒耐心的,在尚未看到確實的營運數字之前,要先給他們穩定的感覺;過去,台哥大被外界詬病的問題之一就是公司治理。
持平而論,台哥大過去四、五年,單看財務報表,獲利相當不錯,但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投資或長期持有?大部分投資人,尤其外資,因為台哥大的資訊不透明,無法掌握公司的狀況,而對長期持有心存顧忌。
因此,我到任的第一個月,就開始為投資人提供每月營運成果的資料;我也開始參與國外證券商辦的投資研討會,現場直接與基金經理人溝通,說明新團隊的經營方向。如此公開透明的方法,很快便贏得外資信心。
接著,我大幅簡化轉投資項目。現在的公司架構一目瞭然,也產生幾個正向作用,公司管理「一條鞭」,不再有多頭馬車或利益衝突的問題;同時也回收了新台幣幾十億元的資金。
兩年前,因為轉投資金額太高,台哥大對外舉債300多億元,負債比率一度高達93%,較同業高很多;這不只財務風險高,也造成外資的不滿、紛紛拋出持股。我們清理投資架構,同時改善財務結構,之後資金回收,負債比率去年底降到30%,今年上半年更降到20%以下,接近零負債。去年底,中華信評一口氣將台哥大信評提升兩等。
另外,我們組成獨立董事會。2003年5月,八位董事有五位參與公司經營決策,這樣的董事會沒有獨立性。經過這兩年董事會改組,新的董事有九位,包括三位獨立董事,三位經營團隊的成員,還選了一位獨立監察人負責召集審計委員會。
價值觀 靠長期累積
價值觀直接影響員工的行為。我到台哥大以後,除了日常經營外,還想要建立兩個無形資產:一是公司形象,二是強有力的經營團隊。
公司形象絕對不是靠花錢做公關就可以。公司形象是長期累積、由內而外的表徵,講求誠信是重要關鍵。我要求員工四件事:
1. 言行如一,說到做到。
2.組織/團體利益優先。
3.不藏私。
4.不隱藏真相。
奇異前任總裁威爾許在《致勝》一書裡提到領導統馭,我相當認同他「領導在於栽培」的觀念。團隊是由「人」組成,我不斷要求高階主管要重視人才,時時刻刻做好「發掘、培育和獎勵人才」這三件事。
社會責任 造就企業公民
為何要有成為企業公民典範的企圖心?我認為,作為優良的企業公民非常重要,因為企業對於社會風氣和價值觀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媒體最喜愛報導的話題,除了演藝人員和八卦,就是大企業的新聞。因此,大企業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成為社會風氣的指標。
廣義而言,台哥大也是媒體,我們為幾百萬客戶提供簡訊,能在最短時間內將資訊傳到幾十萬人手上。有些不肖分子,想利用此管道牟取不當利益,例如綁票、詐財等,為防止不肖分子的利用,台哥大花非常大的功夫,建立簡訊內容的過濾機制,攔截另有居心的簡訊;並鼓勵客戶主動檢舉,給予獎勵,如此才能在最短時間找到訊息來源,將管道切斷(斷號)。
除了詐騙簡訊,色情問題也相當嚴重。我到台哥大不久,面臨一個困難抉擇,就是除了一般通話外的加值服務,是否應該提供成人資訊;雖然這是下游廠商提供的內容,但若訊息過分煽情,該接受還是拒絕?最後,我們決定要求下游廠商不得提供露三點等畫面。
不讓今日問題成為明日負擔
除了自律,對弱勢團體伸援也是企業的責任。
我認為,最值得關心的是兒童和青少年的問題。當政府無法負擔預算時,企業必須伸援。今年,台哥大大幅調整贊助活動預算分配比率,44%經費贊助弱勢族群,希望幫助他們從弱勢中站起來,將來不至於成為社會負擔。這就是社會公民應該做的事,必須關心社會發展,以防止現在的問題變成未來的災難。
(主講人是台哥大總經理,遠見雜誌毛星云整理)
【2005/09/01 經濟日報】

2005年8月31日 星期三

連鎖品牌國際化》了解市場 才能成功切入

■ 王家英
連鎖品牌進軍國際市場,必須先做好市場調查以及相關產業的研究,如果不瞭解自己在市場上的機會與競爭者,便無法找出合適的定位與成功的策略。
以連鎖加盟方式經營傳統中國米食飯糰17年的香傳國際董事長余政隆,最近幾年成功在香港、紐西蘭等地以授權或合資方式拓展米食市場。他逐漸發展出一套國際化的前置作業流程,對資源不多的中小企業來說,頗具參考價值。
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余政隆對世界各地稻米的研究調查工作,已到了十分專精的地步。這對米食事業經營者來說,不但是核心工作,也是國際化的基本功課。
在高雄香傳國際的辦公室裡,有一區專門陳列從世界各地蒐集來的各種顏色、形狀各異的米,有如一個小型的「米博物館」。為了了解各地的米食文化,做為進軍前的市場分析,余政隆每到一地,都會親自跑到超市或市場,購買各種當地米,帶回國內。
余政隆指出,除了了解當地出產的米,他也蒐集進口米品種,並設法了解相關產品與產業,當地平均消費指數、薪資結構、人口密度、食材配料、口味、習慣等。
這些資訊固然可取自官方及各種統計數字,最重要還是要親自走訪市場,消費、觀察,才能更貼近事實。
余政隆指出,連鎖品牌國際化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視各地情況、合作對象及本身資源而定,其中包括合資模式、開設單店或區域代理、以城市或國家區分的區域授權、技術入股、營業抽成、原物料供應、整廠輸出等。
至於授權或合作的條件,則包括保證金(押金)、區域授權年金、商標使用金、加盟金(及未來每開一家的費用)、管理費、產品開發技術費用等。
余政隆建議,拓展海外市場,一定要親自到當地感受市場情況,了解適合從那些城市切入。並將自己的產品、行業特色與當地的產品、口味、消費習性等結合,這也就是所謂的本土化。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當地海關的規定及檢查項目、標示規定、加盟連鎖法規、風俗習慣和禁忌等。
例如,傳香飯糰即將進入日本開店,就面臨日本海關對食品細如牛毛的檢查規定,除了米本身要做檢驗,使用的各種配料、成分,都要通過食品安全衛生檢驗。
與當地業者合作,最好委由當地律師辦理商標註冊,以公司對公司的方式簽約,對合作對象個人及公司的背景也要有所了解。另外,各項人事費用的支付、教育訓練的時間期限及代理商何時開店(一年須開幾家)、付款方式及期限等,都應在合約中註明。
余政隆建議,最好以離台灣近,又有港口的城市為品牌國際化的優先考慮。投資進駐成本的高低,也不可忽略。
他舉例說,新加坡商業通路以購物中心為主,除了進入購物中心,其他開店的機會很少。再加上人口有限,投資成本相當高,且回收慢。
【2005/08/31 經濟日報】

人資管理新挑戰》小公司組織 強化團隊精神

■ 陳珮馨
雁群飛行時,排成整齊的「V」字形,藉著彼此的浮力,減輕飛行負擔,領頭的野雁飛累了,就自動往後退,由另一隻雁帶隊。雁群還會此呼彼應,發出叫聲鼓舞士氣。研究顯示,群飛的野雁比單飛的野雁,飛行距離會多出71%。
台灣飛利浦建元電子半導體高雄廠,在全球飛利浦積體電路封裝測試組織副總裁暨總經理呂學正的推動下,從「雁行理論」悟出團隊合作的秘訣,推出革命性的「小公司組織」(Cell Operation),推翻了傳統作業模式。呂學正也因此一舉拿下首屆的人力創新獎個人獎項。
在強調團隊合作的潮流下,台灣飛利浦歷經七、八年的摸索期,才從大自然覓得答案。呂學正表示,「雁群」輪流領導的概念,正是飛利浦過往最缺乏的部分,傳統的管理模式常是一道指令決定誰是領班,其他人毫無反對餘地,卻隱藏許多問題。
一來,如何確保領隊會是領導高手,二來,就算是負責任的領隊,也有輪流替換的需求,「再強的職業投手,偶爾也需要換手。」呂學正以球隊為例。
尤其在產業變化迅速的時代,電子產品價格敏感,客戶總希望到最後一刻才下單,組織需要超強應變力,再也不能遵循傳統流程,作業人員要有即時處理的能力。過去,機器壞掉了,操作員在一旁納涼,技術員忙得很,現在操作員也要懂維修,隨時提供協助。
「學習自我管理」成為邁向成功的關鍵。2003年起,台灣飛利浦高雄廠的1,700位線上作業員,每20人分成一組,就像一個「小公司」,每半年改選一次領班,帶隊的人給予津貼獎勵。
單槍匹馬作戰不管用了,現在必須「打群戰」,呂學正說,透過自由選舉選出來的領班,比較能博取團隊信任,也更能帶領全體達成目標。不過,充分「授權」並不容易,過去員工聽命行事就好,現在不但要集體合作,還要主動出擊。原來的幹部必須接受「大家都平等了」,需要一段心理調適期;原來領薪水混日子的員工,一旦被授權,也要承受壓力和焦慮。
為了協助每一組「小公司」順利上軌道,成功的小組會分享經驗,團隊合作的過程中,可以釐清每位員工的優點,更能知人善任,員工也從中獲得更高的成就感。
呂學正相信「人一定可以栽培」,絕不可以輕易遣散員工。實施「小公司制度」以來,順利節省人力成本,也不需增用人力,在薪水未調降的情況下,公司產能還提升30%。
台灣飛利浦高雄廠的成功經驗,會不會複製到飛利浦其他廠房?呂學正表示,高雄廠累積30年經驗,才換來組織創新的能量,大陸蘇州廠才起步四年,員工人數不多,短時間內並不適合。至於國外廠,在西方注重個人主義的文化下,恐怕不易推動。
【2005/08/31 經濟日報】

節流高手》精準存貨管理

■ 葉益成
存貨是要成本的。只要多存一天貨,現金支出就多一天。近代,許多企業採用即時生產的方式(JIT,Just in time),以求將存貨持有時間降到最短。JIT大多應用在生產體系,但若前置時間抓的太緊,原物料與生產將無法正常銜接,更糟的是,客戶可能一去永不復返。
為了維持一定的營運活動,大部分企業或多或少都有存貨。全球零售業龍頭沃爾瑪(Wal-mart)建立電子交換系統,讓供應商可以和公司的電子編碼系統相連結,一旦賣場的產品存貨降到預定水準,供應商就會自動把預定的供應量送至沃爾瑪賣場或配送中心。因此,沃爾瑪的存貨空間只占10%,遠遠低於其競爭對手的25%,坪效更比同業高出30%,甚或一倍。
庫存成本一般涵蓋庫存品的老舊、利息損失、運費支出、保險費、倉儲支出等,約占庫存價值的25%,有時甚至更高。除非企業認定這個存貨是稀有財,不進貨會危及企業經營,否則應避免囤積任何存貨,而是先出清存貨到少得不能再少的程度,再行訂貨。企業常會多買一些備用庫存,以備不時之需,如此日復一日的做庫存,會徒然增加企業支出。
企業必須仔細探討從生產物料到各種辦公用品,是否真的需要存貨?若需要,要有多少庫存量?是否可能由供應商負責庫存管理?未用庫存能不能退貨?
為了防止不必要的庫存成本發生,企業也可以把產品標準和消費者需要結合在一起、縮短生產與交貨期、訂立不受庫存影響的銷售策略、檢討預估生產代替訂單生產的可行性、做好產品種類管理等。
精準存貨管理,降低存貨持有的期間,就能減少現金壓在存貨上的成本。
(作者是ERA毅業國際組織台灣區負責人暨中華毅業總裁,http://www.expense-reduction.com.tw;email:era@era-tw.com)
【2005/08/31 經濟日報】

經營啟示錄》揭開GE世界最強的秘密

■ 戴國良
近15年來,奇異公司每年幾乎都有令人稱奇的二位數成長佳績,並廣獲得各界肯定,連續七年,蟬連金融時報全球最受尊敬的企業,更是道瓊工業股價指數推出109年來,唯一股價歷久不衰的公司。
奇異2004年營收1,523億美元,獲利165億美元,預計今年獲利可突破190億美元,登上成立100多年來的最高峰。
執行長伊梅特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奇異近一、二十年來保持每年二位數的連續成長紀錄,主要可以歸因為成長策略、人才與技術力。」
伊梅特一上任後便推動成長策略,他認為,即使在不確定時代中,也要具有膽識的執行加速成長策略,唯有成長,才能為30萬員工及上百萬股東創造福祉。
揭示願景 激勵員工努力
此外,最高經營者必須明確揭示公司的成長願景,並讓這幅願景成為員工努力的動機及追求的目標。奇異的每位員工都知道,既有事業單位每年獲利至少要成長5%到8%。所以,只要奇異一看好的成長領域事業,就會不計代價,以併購或自行開發方式,全力投入。
例如,奇異近幾年來大舉進攻中國大陸,2001年,大陸營收僅8億美元;今年將可突破52億美元,成長6.5倍之鉅。中國大陸加速電力、水力基礎建設,為奇異的發電設備帶來無限商機。奇異已在當地聘雇1.2萬員工。2003年來,已在上海上投入近1億美元,成立中國研發中心。
為了在生技市場大展宏圖,奇異2003年以27億美元買下英國一家大型生化醫藥公司,搭配既有的醫療設備事業,可收相得益彰的效果。奇異也在同年以55億美元收購德國一家大型娛樂公司。
奇異握有龐大現金流量,還有金融事業群的強大資源配合,因此擅長以併購方式,在短時間內達成擴張事業版圖的目的。奇異收購行動首先考量併購獵物所處市場是否具有成長遠景。以收購英國生化醫藥公司為例,該公司年營收30億元,但所涉及的全球市場潛力高達40億美元,奇異本身的醫療設備事業年營收120億美元,加上新收購的公司,年營收可大幅成長到170億美元。
併購 跨大事業版圖
伊梅特對併購策略極為肯定,他表示:「併購可以有效擴大事業版圖及集團的經營資源綜效,並針對成長型市場推出新產品,就能擴增顧客群,帶動既有事業群加速成長。」
奇異對於人材與技術開發不遺餘力。2000年,研發費用只有22億美元,2004年已增至35億美元,而得以維繫技術領先與創新地位。
奇異美國紐約州的研究中心,研發人員高達2,500人,囊括奇異全球研發人員的七成,且成員國際化色彩濃厚。
為了進軍全球四大最具潛力的市場, 除了紐約州研發總部,奇異2003年在上海、2004年在德國、印度等國,相繼成立研發中心。另外,在日本與東芝合資成立公司,投入電機科技研發。
重視研發 維繫創新地位
伊梅特認為基礎研發與應用研發應該並重,但他要求,基礎性研發須在五到十年內產品化、商業化及事業化,對公司營收及獲利有所貢獻。
奇異在紐約州另設人才培育中心,有一套制度化的運作,成果斐然,吸引其他國家的跨國企業前來觀摩。前任執行長威爾許在新書《致勝》中,一再強調領導者最大的責任,就是有計劃地培養部屬,帶領他們一起成長。
伊梅特每個月會主持三次CEO講座,對儲備幹部發表談話。他認為領導幹部的養成應重視三個層面:一是能夠詮釋成長策略執行方向、方法、視野、內涵,二是能夠分析環境、技術的變化方向、內涵及因應對策等,三是能夠推動商品開發及行銷本土。
聯合國式的用人政策
伊梅特多次強調奇異用人多元化的企業文化。他不斷在歐洲、日本及中國市場拔擢本地人擔任高階主管,在美國本土亦有不少非洲裔及印度裔擔任高級主管,受到重用的女性亦不在少數。
「奇異的成長,除了策略正確外,可歸功於聯合國式的用人政策。美國人、歐洲人、日本人、中國人、印度人分別有他們獨特與差異化的核心專長與能力,將這些人團結在一起,就是最強大的作戰力量。」伊梅特說。
奇異由六大事業部門組成,分別是飛機引擎及能源、化學原料、醫療儀器設備及生化產品、法人金融、電視媒體及娛樂、個人金融部門。
多年來,美國投資專家及股東一直給予奇異相當高的評價,奇異的PER(股價收益率)高達20倍,預計未來投資奇異股票,報酬率仍可望倍數成長。
從「世紀經理人」威爾許手中接下經營棒子四年多來,伊梅特表現亮眼。每當有人拿他和威爾許比較,他總是莞爾的表示,這種比較沒有太大意義,因為每個執行長面對的時代環境、競爭狀況、公司資源及經營課題都不同。
展望未來,伊梅特表示:「總括來說,要有二個不變的堅持。一是追求高成長的理念與策略,二是對人才與技術力的養成,要有長期眼光,這些都是永遠不能改變的。」
這應該就是奇異成為世界最強與最頂尖企業的秘訣。
(作者是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2005/08/31 經濟日報】

2005年8月30日 星期二

連鎖品牌國際化》整合資源 發掘利基

■ 王家英
亞洲中小型連鎖品牌,進軍國際市場,折損率偏高,投資風險不小,讓很多業者裹足不前。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秘書長李培芬分析,資金有限,資源不多,經驗不足,缺乏周全評估,過於冒進等,都是原因,但最大的敗筆是缺乏利基優勢、資金、執行力及強勁團隊。
利基優勢,簡單說就是「我有人無」,可將傳統產品創新包裝或產品組合,例如傳香飯糰源於傳統台式飯糰,卻因對米的專精與創意,而有無限的變化與強勁的競爭力。但任何創新都可能被抄襲、跟進,永續經營、異地生根,還是得靠經營團隊、合理而有效率的運作機制與系統。老闆一人的英明與任勞任怨,畢竟有極限。
善用人資 擬定培育計畫
李培芬指出,要滲透國際市場,靠的是人力資源戰,統一超商和王品牛排集團的成功,就在完善人力資源和制度,建構出來的強大基盤。一旦展開國際化,就有如大軍壓境,勢如破竹。
歐迪芬國際大陸店數今年可以突破千家,憑藉的就是強勁的經營團隊。董事長王文宗指出,台灣而進入大陸,剛開始資源有限,先鎖定北京一地,全力建構設計研發及行銷管理團隊,雖然台幹仍為主力,但大陸幹部逐漸培養成熟,現在更挑選有潛力的幹部人才,自行規劃經理人栽培計畫。
拓展市場 忌躁進貪多
在拓展市場上,「也不能躁進、貪快、求多,要先掂掂自己的斤兩與口袋。」王文宗說。
「當初,先專注在北京,做到第一品牌,才敢跨到其他市場。」接著到上海而深圳,如今是中國五大內衣品牌之一,年營業額人民幣4億元。歐迪芬希望2007年開店數能達2,000家,並成為中國三大內衣品牌之一。
這樣的高成長發展計畫,不是一般中小企業的資金結構可以配合的,所以王文宗數年前引進日本株式會社以及頂新集團轉投資頂華國際二家法人的資金。除了有更強的資金來源做後盾,王文宗說,「最重要還是藉此讓歐迪芬的體質更紮實,提升經營格局。」
因地制宜 融入當地生活
進入國外市場,如何因地制宜,讓產品融入當地生活,也是一大考驗。
在台灣以歇腳亭泡沫紅茶起家,六年前單槍匹馬到馬來西亞經營Cup-Bon」珍珠奶茶等冰飲的聯發國際餐飲集團董事長鄭凱隆指出,馬來西亞創業加盟市場,仍以自願加盟形態為主,當地加盟主多為華人,但馬國政府的優惠創業貸款政策只針對馬來人。「華人賺10元存11元」,不但手上有資金,愛做生意,而且不喜歡與總部拆帳,所以利潤分享的特許加盟及委託加盟目前較難推展。
他提醒有意前往東南亞經營餐飲業的台灣連鎖業,當地人口味偏甜,食品飲料的配方必須因地制宜調整。而且不能只想賺華人的錢,「應設法打開馬來人、印度人的荷包。」
傳香飯糰董事長余政隆也認為,進軍東南亞,華人市場是基本盤,但必須有其他種族市場做為測試及成長空間,否則不符投資經濟規模。傳香捨350萬人口的新加坡,選擇有2300多萬人口、三大種族並存的馬來西亞,就是基於這個考量。
余政隆已規劃好,傳香飯糰將以雙品牌進駐馬國,中上品牌主攻華人市場,平價品牌測試馬來人市場,為進軍回教國家做準備。
主帥督軍 強化物流
配送物流效率不佳、成本高,也是東南亞發展連鎖的一大障礙。鄭凱隆指出,最重要的是,如果老闆不親自督陣,就必須有信得過的人,否則失敗機率很高。到馬來西亞投資,前三年,他幾乎親自「蹲點」,現在才放手交給當地幹部。
此外,馬來西亞也是城鄉差距很大的國家,「不能以吉隆坡衡量整個馬來西亞。更不能看雙子星大廈就以為消費力很高,真正比較有消費力的人口最多千萬人。」
聯強總經理杜書伍的哥哥杜書垚,是吉隆坡中華台北學校董事,在馬來西亞住了16年,他說,「溝通落差是最大的問題。」同樣說華文,解讀明顯不同,一次他要出差,請秘書訂機票,結果機票訂了,飯店卻沒訂。
進入不熟悉的新市場,余政隆建議,「最重要是深入的市場調查評估,廣結善緣,做好功課,但是不急於跨出。」只要產品和經營有特色與利基,自然不缺機會,但更需要智慧的抉擇,把手中有限的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
已經成功進入國際市場的馬來西亞最知名的玉米連鎖專賣店Nelson's,老闆郭庭東認為,Nelson's發展並不快速,主要是華人小本創業,資金、資源有限,只能以有限的資源慢慢成長。如今,當務之急是強化管理技巧與效率、建構更強的經營團隊、進一步整頓貨源供應鏈系統與強化品質管理等。
【2005/08/30 經濟日報】

趨勢眼》誰來推動金搖籃

■ 楊倩蓉、林婉蓉
長期徘徊在全世界生育率倒數一、二名的義大利,人口老化指數一直領先全球主要國家,初生兒成為義大利人「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不過,台灣的民眾不必太過驚訝,再過幾年這樣的景象就會離我們不遠了。2003年,台灣已經以1.24人的總生育率,打敗了同年義大利的1.29;2005年的今天,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最新統計,生育率持續下降到1.2以下的台灣,已經成為全世界總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傳宗接代成過去式
從20世紀晚期開始,低生育率的問題已經明顯困擾先進國家,北歐、法國、澳洲等國家為了提高生育率,相繼提出獎勵生育的補助辦法與措施。
少子化的現象過去可能集中在西方國家,如今東亞國家已經成為世界上老化速度最快的地區。從1992年到2003年,日本、香港、新加坡、南韓及台灣的生育率曲線十分驚人地下滑。
「因為東方女孩子變了,教育程度變高了,也有自己的事業企圖心。」行政院經建會主委胡勝正說。他回憶幾十年前的台灣,女孩子大部分念書到高初中,然後找一個好歸宿。如今就連當年被稱為「新娘學校」的實踐學院,也搖身一變為以設計學院為重。
日本社會這幾年不斷檢討年輕世代不結婚不生育的原因,發現其中日本傳統文化對家庭的規範影響仍鉅,女性一旦結婚必須負擔所有家務,好讓男性專注在工作上,受高等教育又有事業心的婦女,乾脆選擇做單身貴族。
日本女性如此,南韓與台灣職場女性同樣也有傳統文化的包袱,讓她們在婚育上卻步,幸運的是,婚姻已經從過去的必修,變成現在人生的選修之一。至於較受西方文化洗禮的新加坡政府,則改採務實的做法。2003年成立的「獎勵生育委員會」,針對在職婦女提供12周的給薪產假、每年兩天的「育兒事假」、每月新台幣8,000元的托嬰津貼,以及稅賦方面等優惠。
生育率成恐怖危機
曾幾何時,生小孩由個人的小小選擇,演變成足以改變21世紀人口未來的大災難。「台灣目前的生育率是一個很恐怖的危機。」國泰醫院婦產科主任陳樹基憂心忡忡地指出,馬偕及婦幼醫院已經從過去平均每月有七、八百位新生兒,降到300多位,就連國泰醫院也從400名新生兒降到120名左右。
台北市民政局長何鴻榮憂心地說,再過50年可能就沒有「正港」台灣人種了。一位孩子準備念國小的媽媽無奈地說,小孩念的班級人數不足,學校勢必會將兩班合成一個大班,她擔心教育品質會變差。2004年全台灣國小班級減少536班,根據教育部國教司統計,未來五年累計至少減少4,287班,將會造成超額教師與更多的流浪教師。
從不婚、不立到不育,直指30世代30而不立,青春期無限延長。不立是一個現象,因為仍有上一代美好的經濟餘蔭。不婚不一定是個問題,因為婚姻的形態是可以改變的,例如德國政府面對愈來愈多傾向同居卻不婚的年輕人,乾脆立法規範同居幾年以上便視同結婚,必須負起與婚姻相關的法令義務。
至於不育,現在的30世代很少會考慮生第三個小孩,有些人選擇不要,或者最多只要一兩個。然而,30世代真的打算不育嗎?
失業率急升 是主因
胡勝正指出一個現象,台灣這幾年生育率下降與失業率急速上升有很大的關係。今年台灣實質薪資成長率僅0.8%,居亞洲14國之末。經濟不安定,對未來沒信心,根據許多調查,經濟上的安全感是30世代生育選擇上的第一順位。
女性就業率變高,雙薪家庭普遍,小家庭成為主流,要鼓勵30世代生小孩,應先營造就業婦女生育的無障礙環境。
這點,北歐國家做得很成功。彭婉如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毓秀指出,以福利制度著稱的北歐,既提倡生育也提倡全民就業,托育制度是建立在有工作的父母的需求上,所以北歐婦女的就業率及參政率高。
相較之下,台灣還有一段長路要走。(本文摘自《30雜誌》9月號封面故事)
【2005/08/30 經濟日報】

管理課題》打造知識價值鏈

■ 蔡翼擎
幾年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輔導過一家中小型美容院建立知識管理系統,建置完成後,這家美容院運用知識管理系統提升營業額的能力,讓中小企業處印象深刻。這家美容院不但將顧客關係納入知識管理系統,還用3D模型將所有髮型建檔,並加以運用創新髮型,讓上門的顧客經由電腦選擇自己適合的髮型,大幅提高顧客滿意度。
小小的美容院就能經由簡單的知識管理系統強化價值鏈;放大來看,當知識管理系統駕馭的企業體是全球化企業時,所展現的競爭力及創造的獲利空間將十分可觀,戴爾電腦即是顯著的例子。
戴爾直銷模式 對手難複製
戴爾的直銷模式,看似十分簡單,跳過配銷商系統,直接銷售給終端消費者。2002年,創辦人麥可.戴爾 曾公開表示,他對戴爾電腦的營運模式一直沒有人成功複製感到驚訝;但又自豪的表示,事實上競爭者至少已花了十年時間複製戴爾的營運模式而未能成功。
戴爾的營收/費用比低於10%,競爭者卻都逾20%,難怪麥可.戴爾如此自信。究竟原因何在?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大學任教、這個暑期應政大講座教授之聘回國講學的林秉山教授認為,根本差異在知識管理的能力。
知識管理能力 才是關鍵
林秉山指出,戴爾的直銷模式能創造難以超越的競爭力,一方面靠的是優異的管理,另方面則是e化工具所建置的知識管理系統發揮作用,讓戴爾能有效的聯結不同供應商,並快速回應全球市場消費者的多元需求。
戴爾的競爭力不在一目了然的營運模式,而在無法模仿、抄襲的知識管理能力,除非競爭對手也能像戴爾一樣建立知識管理系統;把多年直銷經驗經由知識管理系統內化,並轉化企業體質為高效率的學習型組織,否則永遠無法複製戴爾模式。
iPod席捲全球,讓所有人對蘋果電腦再創巔峰充滿期待,iPod這個超級獲利價值鏈是如何創造的?
林秉山認為,以微觀層次來看,是iPod在音樂的內容與效率間,成功的找到最佳化的控制方式;以巨觀層次來看,iPod更解決了長期以來音樂傳輸的授權問題,消弭了授權與未授權的緊張關係。能達成這些「不可能的任務」靠的也是知識管理能力,尤其iPod聯結音樂創作者、發行商、行銷商、配銷系統,以及更後端的音樂硬體商,成功的提供消費者豐富多元而快速合法的音樂下載服務,若無知識管理能力作後盾,絕不可能辦到。
簡單說,「價值鏈」是指創造附加價值活動所聯結的商業程序,林秉山指出,將知識管理加進去,便成為「知識價值鏈」,即企業價值鏈的每一環節經由知識運用的強化,而增加價值的一系列流程;整合不同企業體間的知識價值鏈,便能形成「知識供應網絡」,這是跨公司供應鏈所涵蓋的產品設計、製造、行銷與配銷等知識所形成的知識網絡及能力。
網絡競爭 贏者全拿
全球化競爭已不是單一企業的競爭,而是供應鏈等企業網絡的競爭;由戴爾及i-Pod等實例可知,企業網絡知識管理能力的高下,是不斷創新價值鏈、不斷創造新的獲利空間,獲取「贏者全拿」市場致勝權的關鍵。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全球快速形成的知識網絡式競爭,林秉山檢視台灣企業的競爭力,他認為,不論是單一企業想建立知識管理能力,或企業間打算聯結形成知識管理網絡,台灣企業最弱的環節在人文面的企業文化。
企業要將價值鏈改造為知識價值鏈,有賴幾個關鍵性因素:
一是領導力,領導者要能提出適當的願景,訂定運用知識改造企業的目標;並具有依據願景改變企業文化的魄力。
以前中小企業老闆拎著皮包全球找市場的創業精神,締造了台灣經濟奇蹟,如今他們卻不太適應目前的e化環境、更不適應以知識創造價值的知識經濟時代。林秉山認為,要讓這些超級業務員變身為知識管理哲學的推動者,提出知識管理的願景,並拿出魄力依照願景改造企業文化,相當困難,因此這項牽涉人文面的關鍵因素,便成為台灣企業建立知識管理能力的障礙之一。
二是創新力。台灣的經濟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中小企業先天上應變彈性與創新活力比大企業強,尤其台灣中小企業的創業精神聞名世界,這些特質都是改造企業體質,使企業體從傳統機械組織蛻變成學習性組織的優勢。
凝聚信任感 建立學習型組織
三是建立學習型組織,這項因素可能是台灣企業最弱的一環。東方文化缺乏分享的人文精神,老闆不願分享營運利潤、高階經理人不願下放權力,使企業內部無法凝聚信任感,員工也事事保留不願盡吐客戶關係及營業資訊。
林秉山強調,人、組織、社群、文化、領導精神,是企業知識管理能力的表徵,這五個表徵是企業超越競爭者、創造差異化競爭優勢的重要力量,也都建基於企業的人文精神上。知識管理是知識獲取、配置、更新、運用的過程,此種過程是一種分享、激盪、再創造的社會化過程,除非企業文化足以孕育深厚的信任基礎,否則整個知識管理的流程無法順暢推動。
面對現代環境快速而非線性的變化,唯有以知識管理建立學習型組織,隨著環境變化快速創新價值鏈,才能因應動態的競爭局勢,建構出新的競爭優勢。林秉山認為,危機可以轉化為轉機,台灣企業應利用危機意識,動員所有成員,重新凝聚企業精神、改造企業文化,克服東方企業人文面的弱點,創造能支撐企業永續經營的學習型組織。
【2005/08/30 經濟日報】

2005年8月29日 星期一

借力使力 台灣品牌打開桃花源

■ 王家英
8月中的吉隆坡,籠罩在印尼火燒山的嚴重霾害中,機場、學校面臨關閉的危機。但位於當地展覽中心的2005年馬來西亞連鎖加盟展毫不受影響,參展廠商不但創2000年以來最高紀錄,參觀人潮也不斷湧入。
在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協助規劃下,六家台灣連鎖加盟業者首次組團前往舉行招商說明會,會場在展場的五樓,位置不顯眼,依然吸引不少當地華人,前往洽談。
隨著服務業興起,及不少本土品牌走上國際舞台,政府開始發現台灣連鎖服務業是海外創匯的新機會,因此經濟部國貿局的拓銷重點,由製造業延伸到連鎖品牌的授權和產品、經營技術的輸出。繼去年輔導台灣本土品牌到新加坡舉辦招商說明會,今年,再組團進軍東南亞成長動力最強的馬來西亞。
海外華人喜歡創業,在激烈競爭環境下磨練出來的台灣連鎖品牌的五花八門、創新的商業模式及活潑的行銷花招,讓他們趨之若鶩。
其實,當地不少華商連鎖品牌或企業,早已與台灣連鎖加盟品牌搭上線,他們著眼的,不只是當地或東南亞市場,中國大陸及廣大的回教國家和印度市場,才是這些亞洲華商真心追求的目標。
善用後花園優勢
進軍大陸,東南亞華商看上台灣品牌及台商的生意經,切合大陸同胞口味的優勢;但是去中東甚至印度市場,台商可少不了在多種族市場,尤其是回教、印度教國家有豐富經驗與商脈、人脈的華商。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秘書長李培芬指出,「找對夥伴,各取所長、借力使力,東進西擊,將是下一階段亞洲品牌國際化的重要策略。」台商和華商應善用彼此各有後花園的優勢,開拓合作機會。
連鎖服務業是在地化的產業,文化和消費習性的接近十分重要,同文同種且龐大的中國大陸市場固然令人垂涎,但正如在大陸耕耘18年,已躋身第五大內衣品牌的歐迪芬董事長王文宗所說,「正因市場很大,所以口袋必須很深,否則無以為繼。」大陸連鎖業在政府刻意扶植下,快速崛起,小資本的台灣連鎖加盟業者,單槍匹馬投入,很難成功。
台灣業者是否有其他選擇?
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曾說,國際化其實可以更有彈性,先在比較小或落後的市場,以有限的資源測試累積經驗,一旦有機會進入大市場,就比較有放手施展的條件,成功機率也更高。
所以統一超商在積極布局大陸通路的同時,也把握機會在菲律賓、越南、加拿大等其他市場經營超商和超市,以較少的資金和精簡團隊練兵。
不僅統一超商如此,一些台灣連鎖品牌業者進出大陸考察後,已知道「大海不是小魚隨便可以施展身手之處」,開始試探同樣有許多華人的東南亞市場。
找對夥伴 各取所長
就連已經在大陸有不錯成績的歐迪芬、歐德名店等台商品牌,也加入這次的招商團,除了試探區域授權加盟、開拓新市場的機會,王文宗和歐德名店總經理何玉玲異口同聲的說,「也希望可以找到更多有特色的互補性商品或合作夥伴,豐富大陸通路的產品線和競爭力。」
在台灣和大陸各有約50家店的歐德名店,產品線已從時尚女裝擴大到流行配飾及鞋子皮件等,何玉玲在韓國等亞洲各國,到處sourcing合適的貨源及商業模式。
歐迪芬在大陸建立囊括各種保養、用品及內衣的女性概念店通路,「有好的品牌也可代理進入大陸市場。」王文宗說。
除了品牌出口,台灣連鎖業已逐漸朝採購及整合中心發展。那裡有資源,就是可以國際化之處。
在台灣有310家店,已進軍香港、紐西蘭,今年將進軍日本、澳洲、加拿大、大陸的傳香飯糰董事長余政隆,在多次考察星、馬之後,已決定以吉隆坡為東南亞及中東市場的管理中心。
除了考量馬來西亞人口約是新加坡的七倍,有規模經濟,而且可以橫跨不同種族,管理中心設置的成本比新加坡便宜一半。最重要的因素是,回教人口為主的馬來西亞市場,擁有回教世界認可的「回食認證」(HALAL)制度,「進入這個市場,就等於取得打開中東市場的錀匙。」余政隆說。
我國駐馬經濟文化辦事處經濟組組長童益民指出,馬來西亞人口2,558萬人,其中馬來人占62%,華人約28%,加上約一成的印度人,三種種族人口形成的多元社會結構,宗教及口味的接近性,讓馬來西亞企業比其他國家企業更容易進入中東和印度市場,「台灣品牌和馬來西亞品牌,的確可以是開拓國際市場的最佳策略夥伴」。
今年似乎也是連鎖業進軍馬來西亞發展的最佳時機,馬國政府為了推動經濟持續成長,解決馬來人失業和就業問題,祭出多項連鎖加盟輔導政策和優惠低利貸款政策。由於本身沒有太多連鎖品牌,業種變化不多,對於外來連鎖品牌也張開手臂歡迎。
不過,在吉隆坡幾個大商場和購物中心逛下來,何玉玲憂心的說,「從這裡的女人裝扮,我看不到幾個我的顧客。」吉隆坡街上的馬來女性,多半一張素顏,頭上包著頭巾,穿著很難與時尚搭上邊。
逛遍吉隆坡購物中心內衣專櫃的王文宗,則認為在這個剛起步的市場,進口品牌潛力很大,「找對夥伴就有機會」。當地一位經營女性內衣的業者正積極找王文宗談合作計畫。
成功關鍵 執行力與利基
「國際化其實是一念之間」,李培芬指出,「能不能做,關鍵在執行力與利基,而不是規模。」只要願意,一點一滴的做,就會有進展。
十幾年前,紡拓會召集台灣內衣、配料業者一行浩浩蕩蕩前往中國大陸考察,結果,只有王文宗與一家內衣業者決定去開疆闢土,如今歐迪芬成了中國大陸五大內衣品牌之一。
目前在大陸擁有數百家連鎖店的象王洗衣連鎖,當初與台灣最大洗衣連鎖泰利乾洗一起去大陸考察市場,做洗衣設備和原料的象王,不怕死,早早搶先進入大陸衝刺,結果一戰成功。
已進軍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網祿數碼科技集團,五年前在馬來西亞設立東南亞總部,目前在檳城、吉隆坡等有70家十大書坊中文租書店,今年將拓展馬來文的租書連鎖店。接下來要 進軍澳洲、泰國、印尼。
網祿數碼東南亞總部區域主管陳志杰指出,印尼有很強的馬來文出版產業,漫畫工業很發達,網祿的出版品貨源不匱乏,馬來文出版品,除了開發馬來人市場,也為進軍汶萊、中東市場暖身。
1992年成立的馬來西亞連鎖協會,90幾個會員廠商中,許多都已成功進入中東及其他東協市場,其中包括玉米相關產品專賣連鎖Nelson's,馬來西亞麥當勞「Marry Brown」速食連鎖品牌,及大眾化流行飾品的Sinma連鎖店,年營業額都近千萬馬幣,而且主要營收來自海外市場。
Nelson's創辦人暨總裁郭庭東,目前正與台灣的阿二冰茶及翔美雪花冰,洽談在台灣、東南亞、中東及大陸交叉授權或共同品牌行銷合作的可能。
同樣是華人,「從台灣看國際化,竟與另一個世界的觀點,如此不同。」這是此行所有台灣連鎖品牌經營者的共同感觸,台灣品牌的國際化,不是只有一條路與一種標準模式,不一樣的思考與選擇,就會有不一樣的機會。
【2005/08/29 經濟日報】

自我管理》全力以赴的人生

■ 羅智強
夏威夷有一則傳說。有三個兄弟來到一座島。在夢中,神說:「你們明天會看到三顆大圓石,可以各自滾動一顆到島上任何地方,越往高處,可以眺望愈遠,但石頭停下之地,就是永居之地。」
三兄弟醒來果然看到了石頭,開始推著走。石頭太重,老三才推兩步路就受不了:「這裡雖然看不了多遠,但離海近,可以捕魚。我要住這裡。」於是老三便成為漁夫。推到半山腰時,老二也受不了:「這裡果樹茂密,足以過活,我不用看到太遠的世界。」於是老二,便成了果農。
只有老大,一心想看更遠的世界,努力地把石頭向上推,路愈來愈陡,也愈來愈崎嶇,他仍堅持向上走。耗費了幾個月,他終於把石頭推上山頂。那裡,光禿一片,既沒有長草,也沒有鳥飛,連水也只有冰和霜而已,能吃的東西,只有一些青苔類植物。不過他並不後悔,因為這兒可以眺望世界。
這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黑夜之後》這本小說裡,所說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幾乎一舉囊括人生的三種典型。把人生中,「理想」與「現實」之間掙扎著、迴擺著的樣態,濃縮在這個故事之中。
有人理想地想做詩人、想到非洲援苦救難,心中想一個願想,為了追求並實現這樣的願想,生活再艱苦,他也也甘之如貽,就如同故事裡的大哥,千辛萬苦來到了一草不長的山頂,只為了看世界更遠。
有些人,則把生存當作最高法則,努力追求富裕無虞的物質生活,至於所謂的理想,並不重要,或者說,富裕的物質生活,就是他的理想。就像走了二步就放棄登高的老三,生活過得好就好了。
更多的人則是屬於老二型,折衷於理想與現實之間,心中有一些盼望,但也承認現實生活裡的許多不得不然,一方面向著自己的理想前進,另一方面,壓力太大時,會向現實低頭。
「理想型」、「現實型」與「折衷型」的人生,那一個比較正確?我的答案是「都正確」。所謂的成功人生,是一個「相對」的法則,存在於每一個人自己的心中以及對自己的期許,沒有「絕對」的標準可言。只要是自己所想要的人生,不管是現實的、浪漫的、折衷的人生,全力以赴去追求與經營,就是百分之百正確的。
(作者是聯合報生活進修站溝通學講師,講座內容請洽02-27463516)
【2005/08/29 經濟日報】

石滋宜談競爭力》專注!

■ 黃祖強
整理最近一位執行長因為改革的抉擇而躊躇不安。他想了很多完美方案希望公司能改造成功,尤其在意同業的表現,一看到競爭者有新策略,也要求部屬提出因應方案。他對我說:「想到面臨競爭者的壓力,每天都睡不好覺。」
他帶著愁容向我尋求解除壓力之道。
我問:「有沒有看過賽馬?」
他說:「當然有啊,還曾去香港看過賽馬。」
我問:「你有沒有觀察到賽馬都帶著眼罩,你知道為什麼嗎?」
他說:「這是因為要馬心無旁鶩不左顧右盼專注向前,才能跑得快!」
「這就對了!你自己已經說出了你所需要的答案。你現在最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專注!」
事實上,專注正是領導者最需要的特質之一,但往往被忽略了。有些領導者遇到困難就裹足不前,找各種理由塘塞,面對各種壓力就乾脆自我蒙蔽。不容否認這是人性,但一個人的成就往往就在這個節點分出高下。
就像百米賽跑一樣,奪下冠軍的都是聽到鳴槍後,就朝著終點全力奔跑,不到終點絕不放棄的人,他們眼睛盯住目標,而不是旁邊的競爭者。
目標是什麼?就是為顧客而設定的目標,也是自我超越的目標,更必須是切實可行的目標。我常說競爭力的來源是自己跟自己競爭,而不是盯著對手的一舉一動來做。一旦目標設定了,就立刻行動。當然做法可以隨時調整。
我也要強調:變革之路不是一條簡單的路,但不去走,永遠沒有機會,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路有時彎曲、有時坎坷或碰到歧路,怎麼走得順,就是要靠自己的專注力,以立即應變,調適當下的狀況。
所以,專注經營就會有力量,從領導者做起,團隊會因專注凝聚超乎想像的爆發力,這也是一種企業共同修練的過程。
(作者是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總裁學苑網站:http://www.ceolearning.org
【2005/08/29 經濟日報】

羅馬帝國衰亡錄

TIME 時代解讀
2005/8/29

對未來的憂懼,終結了締造日漸緊密聯盟的夢想

這或許比不上美國建國的故事——不見華盛頓渡過冰封的德拉瓦河,也沒有一代聖賢群集在費城起草憲法——但是現在稱為歐盟這個團體的創立也自有其戲劇性。有一九四六年邱吉爾的蘇黎世演說,呼籲建立歐洲合眾國;有一九五○年法國外長羅勃舒曼的計畫,主張集合歐洲產的煤與鋼——戰爭的肌肉——於一個多國主管當局之下;也有羅馬條約簽訂的激動,一九五七年這個條約建立了歐洲經濟體。幾年前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的電視系列《毒杯》中,比利時外長保羅亨利史巴克有一名助理回想當時的情緒:「史巴克轉身對我們說:『你們是否認為今天我們為新羅馬帝國奠下了第一塊基石,而且這次不費一槍一彈?』那天我們大家都感覺像羅馬人。」

現在有這種感覺的人不多了。一週來,法國與荷蘭的投票人相繼否決了歐盟憲法提案,歐盟創建者的希望有如槁木死灰。歐盟的公務大多極其枯燥,但是有點像椰子,外表的枯燥掩飾住藏在內部的潛力。「歐洲計畫」(支持者這樣叫它)一向都有政治層面。羅馬條約要求簽約國追求「日漸緊密的聯盟」,而三十多年來,負責讓歐盟能夠運作的人員大都希望、也都相信,有朝一日歐洲能夠以強大、民主的聯邦姿態站上世界舞台。

這個夢想如今已破碎。投票反對憲法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可以這樣說:有一個共同點是畏懼未來。許多現代歐洲人認為他們舒適的世界遭到各方威脅,包括中國的競爭、波蘭的水管工人、以及可能會搬來的土耳其鄰居。一有機會,他們就大聲要求停止改變。

當然是停止不了。但是,隨著歐洲人漸漸習慣一件事實:他們的投票並沒有造成天上的星辰不按照既定的路線運轉——例如生產製造業的工作仍然在移往中國——有兩種傳統的看法必須拿出來重新評估。第一就是認為追求歐洲統一的熱情一向都只是政治菁英的產物——認為一般民眾對它的支持度向來都不夠強,因為民眾(要是有人問他們的話)蠻喜歡他們本國的風俗與法律的。對於這種看法,正確的回應是:沒錯,但又怎麼樣?確實,歐洲計畫的推動者向來都是那些最投入的人。但是歐盟創建者展現出來的與其說是菁英人士的傲慢,不如說是領導。一九四五年戰後,總得有人接下歐洲這條破船、設法修補完整。要想把內部多年的對立昇華成共同的制度,這樣的歐洲不會因為空泛的民意表達就能實現,而是要靠舒曼、史巴克與其他人士來推動。

還有一點也是事實:柏林圍牆倒塌之後,沒有人問過西歐人民願不願意把荷包和好運拿出來和吃過共產統治苦頭的東歐人分享。那又怎樣?沒錯,容許新近民主化的東歐國家享受歐盟會員國資格,這個決定不曾獲得全民的首肯。但它仍不失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政治領導行動之一。

第二,普遍都假設——雖然沒有人這麼粗魯地直說出來——布希政府對上週的投票結果一定在竊喜。畢竟,席哈克在投票中受到了教訓,而主張對伊拉克動武的人都視席哈克為眼中釘。還有那些愛擔心的美國人,他們因為害怕歐盟會團結一致成為美國的政治對手而夜裡睡不著覺,現在可以放心入睡了。

事實上,這兩場公投對華府來說是壞消息。從波多馬克河邊(美國政府所在)看去,歐洲人好像很令人生氣、優越感太強、忘恩負義、自顧自、像鴕鳥,又太輕佻。但是歐洲有兩項特質在當今世界是相當稀罕難得的:它很富有,而且講民主。美國制訂政策者知道他們不能樣樣都自己來——矯正一切錯誤、嚇退一切暴君、扶助一切為貧窮折腰的人、整治一切環境亂象。美國要想實現它的目標就需要有能幹的、樂意的盟友。如今美國面對的展望是這樣的一個歐洲:因為關於歐盟制度架構的無窮辯論而耗盡了政治頻寬。正當世人最需要各個民主國家通力合作、拓展自由與繁榮的疆界,但是未來十年歐洲各國領袖很可能都會在搞一些令人麻木的文件作業。羅馬人就不會這樣做。不過,經過了上週,還有誰覺得自己像羅馬人?

2005年8月28日 星期日

公平價值衡量與揭露之查核

■ 黃于珍
一、前言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制訂及發布審計準則公報之目的,在規範會計師查核財務報表之品質,使財務報表使用者對會計師之查核工作及所出具之查核報告有共同之認識與暸解。
基金會於中華民國94年7月1日發布審計準則公報第四十二號「公平價值衡量與揭露之查核」,以下將為各位讀者介紹該號公報之內容。
二、第四十二號公報之主旨
本公報係配合財務會計準則公報要求某些資產、負債及權益項目以公平價值表達或揭露,並參考國際審計準則第545號(ISA 545)之相關規定訂定,規範查核人員查核財務報表中須以公平價值表達或揭露之重要資產、負債及權益項目之相關查核程序。
第四十二號公報之條文共分為十節64條,第一節為前言、第二節為瞭解受查者決定公平價值衡量與揭露之過程及相關控制程序,並評估其風險、第三節為評估公平價值衡量與揭露之適當性、第四節為專家報告之採用、第五節為測試受查者之公平價值衡量與揭露、第六節為公平價值之揭露、第七節為查核結果之評估、第八節為客戶聲明書、第九節為與受查者治理單位之溝通、第十節為附則。
三、查核人員與受查者管理階層之責任
(一)查核人員之責任:查核人員對於公平價值衡量與揭露是否符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應取得足夠及適切之證據。
(二)受查者管理階層之責任:公平價值衡量與揭露係受查者管理階層之責任。基此,管理階層須建立公平價值衡量與揭露之會計處理及財務報導程序、選擇適當評價方法、確認所採用之重要假設並有適當佐證、進行公平價值衡量並確定其表達與揭露係符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
四、第四十二號公報所規範公平價值衡量與揭露之查核程序,其主要內容
(一)瞭解受查者決定公平價值衡量與揭露之過程及相關控制程序,並評估其風險。
查核人員須充分瞭解受查者決定公平價值衡量與揭露之過程(包括其複雜度),及相關控制活動,以設計並執行進一步之查核程序。
查核人員於取得對受查者決定公平價值衡量與揭露過程之瞭解時,應依審計準則公報第二十四號「重大性與查核風險」及第三十二號「內部控制之考量」之有關規定,並於取得該項瞭解後,評估財務報表中有關公平價值衡量與揭露之固有風險及控制風險,以決定查核程序之性質、時間及範圍。有關公平價值衡量與揭露之固有風險及控制風險所應考量之事項分述如下:
1.固有風險
公平價值衡量存有不實表達之固有風險,因此,查核程序之性質、時間及範圍,視公平價值衡量不實表達之可能性及相關衡量過程之複雜程度而定。
2.控制風險
審計準則公報第三十二號「內部控制之考量」明內部控制受有先天限制。公平價值之決定通常涉有受查者管理階層之主觀判斷,該判斷可能會影響所能執行控制程序之性質;而公平價值衡量不實表達之可能性,亦可能因會計處理及財務報導相關規定複雜程度之提高而增加。查核人員於評估控制風險時,應考量此種環境下之先天限制。
(二)評估公平價值衡量與揭露之適當性
查核人員應評估財務報表中之公平價值衡量與揭露,是否符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其藉由對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及受查者事業與其所屬產業之瞭解,並配合其他查核程序結果以評估之。
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對某些公平價值之評價方法已有明確規定,查核人員於查核時應考量其公平價值之評價方法是否符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之規定。例如上市股票公平價值之衡量,應採用公開報價而非採用其他評價方法。受查者管理階層如認為公平價值之估計方法明顯不適當或無法執行而無法可靠衡量公平價值時,查核人員應對管理階層之主張,取得足夠及適切之查核證據,並確認該資產或負債已依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作適當處理。
有關公平價值之衡量、表達與揭露及財務報表中公平價值變動之報導,通常依管理階層對資產或負債之意圖而定。因此,資產或負債公平價值之衡量與揭露是否適當,必須瞭解管理階層之意圖。查核人員應取得受查者管理階層意圖採行特定作為之證據,並考量其執行能力,而該等作為係攸關公平價值之衡量與揭露。
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如對公平價值之衡量存有數種可選擇之方法,或未規定方法時,查核人員均應評估受查者所採方法之適當性。公平價值之評價方法是否適當係屬專業判斷。當受查者管理階層於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所允許之數種方法中選擇一特定之評價方法時,查核人員須藉由與管理階層討論及考量下列情形,以瞭解其選擇此一評價方法之原因及合理性:
1.管理階層是否已充分評估並適當採行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所允許之方法。
2.就所評估之資產或負債性質及一般公認會計原則而言,評價方法是否適當。
3.就受查者事業、所屬產業及經營環境而言,評價方法是否適當。
查核人員如認為受查者管理階層已知悉因評價方法不同而將產生顯著不同之公平價值衡量,應進一步評估受查者為何選擇該評價方法。查核人員評估受查者管理階層所選定之公平價值評價方法是否一致採用時,應考量受查者經營環境改變及一般公認會計原則變動之情況下,一致採用是否適當。管理階層如改變公平價值評價方法,查核人員應考量管理階層能否適當說明其所改變之公平價值評價方法,係為提供更適當之衡量基礎,或為因應一般公認會計原則變動或經濟情況之改變。例如,新掛牌上市櫃之股票,原採用現金流量折現法衡量之公平價值即不再適當。
(三)專家報告之採用
查核人員可能具備必要之專業知識及技能,以規劃並執行有關公平價值之查核程序,亦可能採用專家報告。查核人員如決定採用專家報告時,除依照審計準則公報第二十號「專家報告之採用」之相關規定辦理外,並應取得足夠及適切之查核證據,以評估該專家報告是否符合查核目的,及考量專家對公平價值定義之瞭解,暨其採用公平價值衡量之方法與受查者管理階層所採用方法及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之規定是否一致。例如,專家用以估計不動產或複雜衍生性商品公平價值之方法,可能與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之衡量原則不一致。因此,查核人員通常透過與專家之討論、提供指引給專家或複核專家所得到之指引,或於閱讀專家報告時,考量是否有不一致之情況。
查核人員應依照審計準則公報第二十號「專家報告之採用」之規定,評估專家報告作為查核證據之適當性。專家所用之假設、方法及其應用是否適當,係專家之責任。惟查核人員仍應依其對受查者事業之認識及其他查核之結果,瞭解此等假設或方法及其應用是否適當,查核人員通常藉由與專家之討論考量此等事項。
此外,有關管理階層依據專家報告所採用之假設,亦應依本公報第三十八條至第四十八條評估該假設是否理及其評價方法是否適當。
(作者是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研究員)
【2005/08/28 經濟日報】

落實品管 成效看得見

■ 王福琨
在企業高度競爭的環境下,品質、快速、創新等被公認為決定組織是否能成長與獲利的三大要素,而以品質為經營策略的公司,可經由有效的品質管制活動來提升產品品質。
提高生產力 降低成本
若某一公司的產品品質確實優於競爭者,將提高消費者對其產品的向心力,進而在市場占有率方面顯著增加,最後可讓公司獲利提升。另一方面,由於有效的品質管制使得製程變異降低、生產力提高與製造成本降低,最後也可造成公司獲利提升。許多專家認為品質管制若能有效運用,將可獲得下列效益:提升產品或服務品質、提高製程良率、降低生產成本、降低產品價格、改善及保證產品可即時送達顧客手中。
20世紀,經由許多學者的不斷研究,品質管制方法已日趨成熟,其歷史沿革有操作員的品質管制 (1700-1900)、領班級的品質管制 (1900-1920)、檢驗員的品質管制 (1920- 1940)、統計品質管制(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簡稱SQC)(1940-1960)、全面品質管制(total quality control,簡稱TQC)(1960-1990)亦稱為全面品質管理時代、六個標準差(six-sigma,簡稱6σ)(1990年迄今)。
六標準差 起死回生妙藥
6σ管理最早是美國摩托羅拉公司1986年在公司內部推展。在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的十年間,由於品質競爭失利,摩托羅拉節節敗退。
彩色電視機廠1974年關閉,音響廠1980年停業,電腦記憶晶片也在1985年向日本廠商降服,眼看就要倒閉了。
當時,該公司董事長一面向美國政府要求保護,一方面提出高品質策略,全面向6σ品質邁進,使生產線不良率降低至ppm(part per million)水準。終於在無線呼叫器市場大獲全勝,成為美國企業起死回生的典範。此外,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表現,也讓摩托羅拉1988年獲得第一屆美國國家品質獎 。
1995年,奇異公司也開始大力推動6σ,兩年內獲利增加7.5億美元,獲利率也攀升至15%以上。迄今,奇異成功導入6σ的案例已被企業界視為標竿典範。
奇異將推行6σ的重要性定義如下:
對於顧客:
.可以獲得更高品質的產品或服務。
.可以在最低成本與最高利潤的條件下,提供客戶更好的服務。
.不需要再花時間尋找其他的上游供應商。
對於供應商:
.成為一家世界領導企業的一份子。
.提升改善產品或服務的能力。
.提升其生產力及獲利力。
對於員工:
.成為一家世界領導企業的一份子。
.擁有最好的工具及資源,以生產高品質的產品或服務。
.擁有提升學習技能與領導的機會。
.擁有獲得最佳報酬的機會。
因此,隨著奇異的成功經驗,企業界亦逐漸效法跟進。
由於6σ是一種資料導向的決策方法,以提高品質與降低成本,並提升顧客滿意與市場競爭力為目的。因此,在21世紀,企業管理仍會持續應用6σ。
探究6σ的成功因素,包括以專案方式推動,設定的目標是可量化的指標,且以可完成為原則。此外,因專案的改善所產生的財務貢獻,會以實質的獎勵回饋給團隊。
有效的人員訓練,也是一個成功的關鍵,例如設定各種不同等級的專業:綠帶、黑帶、黑帶大師等,讓員工循序漸進提升專業水準,同時強調統計品質管制的方法與工具的專業訓練。
統計品管 方法與工具
統計品質管制的方法與工具,包括基本統計方法、品管七大手法、製程能力分析、量測系統分析、田口氏實驗設計、抽樣檢驗、可靠度工程概論、六標準差等。
進一步瞭解進階的統計品質管制方法與工具,其主題與內容有:多變量管制圖、多變量製程能力分析、多變量量測系統分析、實驗設計、反應曲面技術、品質展開機能、失效模式與因果分析、可靠度工程、複回歸分析、多變量分析、設計六個標準差、專案管理、時間序列分析等。
基本統計方法:統計學是一種研究如何運用資料、收集、整理、陳示、分析與推論的科學方法,根據收集的資料作出合理決策及結論的科學。其內容有敘述性統計學與推論性統計學,敘述性統計學是以圖形與表格方式來描述、整理資料以提供資訊,繪製圖形的目的在於方便分析解釋數據的分布情形,以了解數據代表的實際情況。
推論性統計學是以機率論的機率分配為理論基礎,以抽樣樣本資料利用科學性方法加以分析與推論,提供母體或研究主題的相關資訊,作出合理決策及結論。
品管七大手法:品管七大手法是協助企業解決品質問題、發掘問題與問題求解的利器。其內容有直方圖、柏拉圖、流程圖、特性要因圖(或魚骨圖)、檢核表、散佈圖、管制圖等。管制圖又分計量值與計數值管制圖,此外有單變量與多變量管制圖的應用。
製程能力分析:製程能力分析是評估製程能力表現的研究,或提供製程不良率資訊的研究。一般而言,製程能力分析通常是以製成品的品質特性,在製程穩定情況下量測資料進行分析。在製程能力指標中有常態分配資料與非常態分配資料的不同指標,對製程能力的評估也有單變量與多變量指標的應用。
量測系統分析:量測系統分析是品管人員分析量測系統所造成變異,進而決定檢驗方法或設備是否能產生可接受之結果,量測系統分析中主要量測誤差的分析,其資料分析方法有單變量與多變量。
田口氏實驗設計:在品質工程中,日本人田口玄一的貢獻在於損失函數與設計流程的步驟 (系統設計、參數設計、允差設計),其中損失函數的品質成本計算與參數設計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界。
系統設計需要專門領域的技術知識和廣泛經驗來進行設計,或訂出產品與製程的規格,而參數設計與允差設計是利用設計最佳化的技術,來決定產品的參數值,或在最佳成本的考量下找出允許的參數值偏差範圍。
抽樣檢驗: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兩位研究員道奇與濃米,發展一套理論和方法,取代產品或原料全檢的抽樣檢驗允收標準,隨後正式為軍需工業所重視與採用;迄今,抽樣檢驗依然被產業所使用。抽樣檢驗方法有計量值與計數值抽樣檢驗。
可靠度工程概論:可靠度的必要性,來自於顧客非常關心和期待商品的可靠度,廠商不光是製造產品,還需滿足下列要項,顧客才會購買:
品質:東西要好。
價格:價錢要便宜。
交期:很快送到顧客手中。
安全:確保使用者的安全。
可靠度試驗以產品的執行功能分類,可分為循環及與時間相關的功能。可靠度最常用的指標有可靠度、失效率、平均失效間隔、平均失效時間等四個。其內容有系統可靠度與維護度。
上述的方法與工具為基本的專業內容,可應用於界定、評量、分析、改善、控制 (DMAIC)等步驟的6σ專案方式,持續改進所要提升的品質問題。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紮實的基礎專業知識,6σ專案的推動必然有顯著成效。
處於顧客導向時代,消費者對於品質要求是嚴格的,各行各業正面臨重大的挑戰,全球化的趨勢,更會加重未來的競爭壓力。企業必須妥善運用現代化的品質管制方法與內容,加上管理階層領導統御品質的提升與持續不斷改善的作為,才能應付全球化的市場競爭。
(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工管系EMBA副教授)
【2005/08/28 經濟日報】

適權適位 分工合理的組織運作

■ 鄭琳鋒
Q:本人目前於一家企業擔任中階主管,對上要負責起部門營業目標的達成,對下則要致力於激發部門人員的潛能,以發揮出團隊戰力。但在管理的過程,我發現到有些同仁對於工作職掌的認知,與我對他的期望有所出入;也有同仁私下發出「有能力的人工作與責任只會愈來愈重」的不平之鳴。坦白說,有時我確實會把重要的案子交給我心目中有能力、有經驗的屬下來執行,交給其他人我不放心,所以,「能者多勞」的狀況是免不了的,但這樣的狀況似乎有愈來愈明顯的趨勢,請問要如何解決?(台北讀者高祈鵬)
A:在企業中,沒有合理的工作分配,就談不上真正的授權。因此,適權適位,分工合理,明白釐清每一位成員的權利與責任,是企業落實日常管理極為重要的一環。
「能者多勞」是企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我們常可以聽到有些企業員工在私下耳語:「在我們公司,做的人做死,閒的人閒死」。此話雖然是誇張了一些,但是不可諱言,很多主管總是傾向於將重要業務交辦給能力可以讓自己放心的部屬來執行,對愈放心的人就交代給他愈多的工作,而對愈不放心的人就愈不敢把事情交給他做,長久下來,因勞務不均而怨聲四起的情況,必然會發生。
要解決此一問題,建議可以透過「組織機能」展開與「工作分析」盤點等方法加以改善。搭配企業年度目標所展開的部門該年度全部作業活動項目,藉由組織機能釐清各部門內應負的職掌與透過合作分工精神展開其職位有關作業活動內容,確認應由部門內何種職位負責與其權限的設定。
工作分析,則是指從職位的角度來分析實質的工作內容,包括業務、責任程度、資格條件與他人關係,並考慮每個職位分工的合理性與適當性。可以藉由問卷調查法或面談法等各種技巧,釐清每位員工是否很清楚自己的工作職責與重點,也可以融合面談法、觀察法或藉由撰寫工作日誌來拉近員工與管的認知差距。透過工作分析的展開,將每個職位應負責內容、規範、工作項目等加以釐清與確認,並進行書面化作業,撰寫為職位說明書及工作規範,之後,透過職位說明書來列管工作項目與進行成果的追蹤與考核。
機能清楚、職權分明的組織運作,是達成企業目標及部門目標的重要前提。如此,才不至於發生上層主管把所有責任全部推給下層部屬承擔,光有權而不負責,形成「主管只出一張嘴」的情況,亦或者「有能力的人愈來愈累」,最終導致人才流失的結果,這都不是企業所樂見的事。(中國生產力中心品質管理組經理鄭琳鋒)
【2005/08/28 經濟日報】

庫存管理 電腦幫大忙

■ 程日昌
庫存管理的目的在於儲存適當數量的物料,使供應不虞匱乏,以避免生產線停工待料或無法依時交貨的困境。但另一方面,卻要避免因為庫存過多,導致資金積壓、周轉困難和利息增加,徒增持有成本的負擔。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農作物欠收,致使各種原物料價格持續攀升,更凸顯正確庫存資訊的重要性。
前些日子颱風過後,青蔥價格飆漲,餐飲服務業者進貨成本增加不少。類似青蔥這類生鮮疏果,或原物料難以分攤到各項用料成本,應採定量領用、定期盤點,並分析領用與實際耗用,做為管理的依據。庫存管理的基本工作,除了記載及保留出、入庫的異動資料外,最重要的是即時提供各種相關報表,以供相關管理者瞭解庫存狀況,才能做出適當的採購或存貨處分等決策。
庫存管理作業通常分為進、銷、領、轉、調等五大項,進即採購進貨、進貨退回作業;銷即銷售出貨、銷貨退回作業;領即領用、領出退回;轉即轉撥、調撥,將庫存轉移至同工廠不同倉庫或同公司不同工廠倉庫;調即盤盈損調整(數量或成本)。
若將庫存管理作業電腦化,可利用電腦的快速處理及大量儲存能力,取代人工完成各項作業,在正確性與速度可遠超過人力。因此,庫存管理作業電腦化,依管理需要,應設立上述各項管理單據,以處理雜項入出、贈品入出、盤盈損調整、倉庫或製程報廢處理、費用類或部門別領用統計、暫收代管、借出還入、轉撥在途料品等等庫存管理工作。
同時,配合循環盤點作業,以月為周期,從庫存數量(金額)最多的成品、原料、半成品中,每次平均抽出數個品項進行盤點,在電腦MIS系統資料庫中的品項,應平均分配到每一次的循環盤點。如某品項經常發生帳實不符,須特別注意該存貨的進出。
要有即時、正確的庫存狀況,除了庫存管理人員應將異動單據立即、正確輸入電腦系統,且系統要有控制庫存的關帳日期與單據輸入日期,以利帳結外,庫存管理作業的良窳,也應列入庫存管理人員之績效考核項目之一。有良好的庫存正確性,才有準確的進銷存系統及物料需求規劃。
(作者是好樂迪集團資訊處資訊長/副總經理,政大EMBA 94級資訊管理組)
【2005/08/28 經濟日報】

創新 深入各業 無所不在

■ 吳怡銘
走入實體書店,關乎「創新」的書籍佔滿書櫃;網路書店亦然,在搜尋引擎上鍵入「創新」二字,不出一會兒功夫,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書籍出現眼簾,洋洋灑灑達數百筆。
從出版的現況可以窺知,創新已然蔚為風潮,走入各行各業。的確,創新,只要概念正確、想法可以付諸實行,加上經營者全力支持,可以為企業帶來具體的加值效果,以下兩個實例說明創新可以深入不同的業態。
以販賣幸福蛋糕聞名的亞尼克子工坊,不出幾年,營業額增長達千倍,從最初的新台幣2萬元擴增到2,200萬元,董事長吳宗恩強調,蛋糕不只是蛋糕,他要賣的是一份感覺,更不斷地在口味上下足功夫,打破一般人對蛋糕的印象,不只是巧克力、布丁、芋頭等傳統口味,只要味道對,香草加香蕉、薄荷配草莓,也何嘗不可。
此外,吳宗恩指出,製作蛋糕首重雞蛋的挑選,由於亞尼克每日蛋糕產量頗大,用蛋量自然高,因此與蛋商討論,希望在雞隻飼養階段就開始進行創新,重新調配雞飼料,使得產下的雞蛋可以讓蛋糕更具口感。
另一個案例是成立至今逾半世紀的阿瘦皮鞋,深耕自有品牌「A.S.O.」,總經理羅榮岳指出,「台灣2,300萬人口,規模近新台幣600億元的鞋業市場,切分為三塊,一是連鎖店和專賣店,市場規模約400億元;二是百貨公司,約100億元;三是量販店、攤販及兼賣鞋子的服飾店,也約有100億元市場。」
因應此一市場狀況,阿瘦皮鞋近三年動作頻繁,成立第二、第三系統店Beso與Freno,預計未來三年將以三天一店快速複製,搶食聯鎖店和專賣店市場大餅。
除了針對不同族群消費者開設通路點外,阿瘦皮鞋在鞋子的品質和功能上也絲毫不馬虎,與工研院化工所共同研發奈米鞋,以抗菌排汗的材質解決上班族長期穿鞋造成腳臭的困擾;也與鞋技中心合作,研究新興材料、構造、趨勢和產品,讓消費者可以穿到更舒適的鞋款。「打破固有的鞋款,阿瘦走入休閒鞋和運動鞋市場,預計在2012年挑戰營業額101億元。」羅榮岳說。
從這兩個案例來看,創新,是無所不在的,可以深入各種業態,但要讓員工無後顧之憂地執行創新,經營者是重要的關鍵,他主宰整個組織走向一個「新」的機會,得以化不可能為可能。(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能力雜誌主編)
【2005/08/28 經濟日報】

複製經驗 拒絕刻板印象

■ 廖明坤(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及國際貿易學系助理教授)、于卓民(政治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教授)
Replicating Experiences, not Stereotypes
The Hua Sheng Corporation is a Taiwanese-listed company with departments based on function: food business and chemical business. The food business department primarily produces/sells flour and barley, while the chemical business department mainly produces/sells PA and DOP. Hua Sheng has more than 300 million TWD in capital, and sales revenue of 460 million TWD.
In 1995, the company felt that the Taiwanese market had reached saturation. The market potential and low production costs in China led it to establish Chiun Shan Chemical Industrial in Shanghai (1995) and the Lu Hua Food Corporation in Shandong. (1997)
1.Hua Sheng Corporation's operating strategy in China
Generally speaking, Hua Sheng's Chinese operating strategy can be stated in the following way:
(1) Duplicate strategies that have proven successful in Taiwan, with adjustments if needed. Everything from management to marketing and R&D is based on the existing policy and protocol of Hua Sheng's Taiwanese headquarters;
(2) Major strategic and financial decisions are made by Hua Sheng's Taiwanese headquarters, while production, marketing and HR management decisions are handled locally.
(3) Headquarters monitors and controls the operations of subsidiaries by reviewing financial statements, holding regular, periodic management meetings, and sending supervisors to subsidiaries to check up on them.
2.Operating strategy results and obstacles encountered
Chiun Shan has become the biggest chemical company in its geographical area, with sales revenue of 250 million TWD and steadily growing profits. The sales revenue of Lu Hua has reached 50 million RMB, and after adjusting its operation strategies, awareness of the company has increased to the extent that it has also started to show a profit.
The two subsidiaries are located in different areas: one in Shanghai, and the other in Shandong. They are different in nature and the people in charge ar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so it would not necessarily be appropriate to implement the same policy for both subsidiaries. On the other hand, completely duplicating the successful Taiwanese operating strategy in China may also not always be suitable.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consider what operation strategy will maximize the subsidiaries' performance, while achieving synergy on a global level.
華勝公司為台灣上市公司,公司的組織結構採用事業部的劃分方式,分為食品事業部及化工事業部,食品事業部的主要產品有麵粉及大麥片;化工事業部的主要產品有夫酸胺酐(PA)及可塑劑夫酸二辛酯(DOP),公司資本額為30億元,營業額為46億元。鑑於國內的食品及化工產業已經發展至成熟階段,競爭太過競烈,且大陸市場廣大及生產成本低等誘因,1995年在上海成立群山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於山東成立陸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將經營觸角延伸至中國大陸,展開大陸市場開疆闢土之旅。
一、華勝大陸子公司經營策略
大體而言,華勝公司的經營策略可歸納為以下幾項基本觀念:
1.移植台灣的成功經驗於大陸,視投資地區需要略做調整。無論是人員的管理、產品的行銷或技術的開發,都以台灣總公司現行的方法、制度及觀念發展。
2.重要的策略及財務決策由台灣總公司主導,其他生產、行銷及人力資源決策,則部分由子公司的負責人決定。
3.藉由財務報表的掌控及定期或不定期的高階主管會議,並配合由總公司派員至子公司訪視,控制子公司的經營成效是否如總公司預期。
二、經營成果及問題
上海群山公司,營業額已達25億元,是當地最大的化工公司,且獲利穩定成長;山東陸華公司的營業額也有5,000萬人民幣,經營策略調整及知名度打開後,目前也有少許利潤。
兩個子公司分別在上海及山東二個不同地區,公司特性也不相同,當地的負責人各有不同的背景,採用同樣的授權方式是否適合;移植台灣的成功經驗於大陸,是否會有水土不合的情形產生,什麼樣的經營策略最能發揮各地子公司的功能,並達到全球經營的綜效,都是可以再思考的方向。
【討論問題】
Hua Sheng employs the same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both Lu Hua and Chiun Shan. Objectively speaking, this makes it easier for headquarters to manage the subsidiaries, and helps to prevent claims that headquarters favors one over the oth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mpany could conceivably adjust its policy to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ubsidiari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o adjust company policy depends on the subsidiaries' positioning and profitability, as well as th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f their employees.
If you were the top manager at Hua Sheng, what would you do?
(1) What factors would you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deciding how much power (should be delegated to the subsidiaries?
2) If you decided to replicate the successful Taiwanese experience with the subsidiaries, would you replicate it exactly, or would you modify it If you choose to modify it, what would you change?
【Analysis】
(1) The company should be cautious when replicating successful experience.
Most people would choose to replicate successful past experience in a similar situation, and many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do this with their overseas subsidiaries. However, expatriates sent to manage subsidiaries are often not familiar with the local culture, or lack cultural sensitivity. They often have a mindset more appropriate to their native countries when evaluating the new environment, which result in misjudgments. More often, expatriate managers form a stereotypical image of the citizens of their adopted country, and so fail to notic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eople. Such misconceptions often cause unnecessary conflicts and misunderstandings, turning an otherwise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to a burden.
(2) When granting authority to overseas subsidiaries, the environment, the company, the person in charge of the company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Successful and judicial use of authority can increas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and adaptability of a subsidiary.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often have subsidiaries in many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and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 differ according to their geographic locations. In addition, inherent differences in resources, networks and managerial background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making decisions about authority.
(3) Progressing mentality of a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manager.
When a company first starts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 lack in international operating experience will often lead it to base its strategies on the existing policy and strategies of headquarters. The company will duplicate management, marketing and production and R&D decisions in its overseas subsidiaries. As the subsidiaries accumulate more experience in a foreign country, the company should begin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grant them more autonomy. In the end, in order to develop global synergy, companies must learn to treat the whole world as a single market and to create the best operating strategy without relying too heavily on headquarters.
華勝公司對於大陸的陸華公司及群山公司,皆採用相同的管理方式,客觀而言,進行一視同仁的管理模式,可以消除子公司差別對待的聲音,也方便總公司的管理,這種管理思維有其合理性。然而,就個別企業而言,卻必須考慮所處內外部環境的差異性而有所調整,因此該經營策略是否應該加以調整,將取決於大陸子公司定位、公司獲利及員工向心力等考驗。倘若您是華勝公司的決策主管,請問:
1.將根據那些考慮來決定兩個子公司的授權方式?
2.如複製台灣成功經驗於大陸分支機構,會全盤複製,還是加以調整?如果加以調整,會考慮那些?
【評析】
一、 成功經驗的複製要小心
大體而言,複製成功的經驗於類似的情境,是大多數人會採行的成功模式,因此多國企業至海外建立子公司,通常會採用在母國實施有效的成功方式。但是常常因為子公司的負責人缺乏文化的敏感度,在面對新文化時,常會不自覺地以自已國家的觀點,來評估周遭環境,以致容易造成誤判或錯誤決策。更多時候,對於同一國家或地區的人民,產生文化集群的刻板印象,將一套商業策略運用於具有相似特徵的國家或地區之中,而忽略這些國家或地區的差異性,造成不必要的衝突與誤解,使成功的經驗複製變成負擔,得不償失。
二、海外子公司的授權要同時考慮環境、公司及負責人差異
成功的授權可以提昇子公司的經營績效及其適應力。就多國企業而言,每個子公司設廠地點不同,所處環境的不確定性都會有所不同,再加上子公司所擁有的資源與能力,以及網路關係等特性的差異,還有負責人的背景影響,都是在進行授權決策時,需要綜合考慮之處。
三、多國企業的管理者心態演進
多國企業剛進行國際化之初,由於缺乏國際營運經驗,因此會傾向採用母國總公司的作法為依歸,將母國的現行作法,無論管理、行銷、生產或研發全盤加諸於國外分支單位;隨著海外營運經驗的累積,開始考慮子公司所處環境的差異,充分給予國外分支單位管理上的自主,最後基於綜效的考慮,將地球視為單一市場,以全球宏觀的角度,不偏向母公司或地主國,制定出最佳的經營策略。
【策略小辭典】
管理者心態(Management orientation)
係由美國學者Howard Perlmutter(1969)所提出,他歸類多國企業的管理者在管理海外子公司時,會由母國導向(ethnocentric orientation),複製母國的一切再過渡為當地國導向(polycentric orientation),給予海外子公司充分管理自主權,到最後演進為無文化偏見,以全球宏觀角度因時因地權衡管理與決策的全球導向(geocentric orientation)。
刻板印象(stereotype)
以人們「屬於某一個團體成員」的認知來評斷某人時,這樣的簡易評估他人的做法,即為刻板印象。例如「大陸人衛生觀念」很差,「已婚員工比未婚者更穩定」,都是刻板印象的例子。
【2005/08/28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