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品牌管理/破除自創品牌三大迷思

【經濟日報╱吳嵩浩】

自創品牌近來蔚為風氣,但專家提醒,代工業者跨入自創品牌經常會有三大迷思,誤以為品牌等於利潤、品牌等於廣告、或品牌等於品質,必須破除此三大迷思,才可能轉型成功。

專家也強調,品牌業者的利潤及所創造的附加價值,不一定優於代工業者,如果不具一流產品研發、製造與行銷的品質條件,甚至沒有通路與服務能力,代工業者貿然推出自有品牌,將無非是種行銷自殺的行為。

品牌等於利潤?

只看見品牌業者表面價值與利潤,卻忽略成本風險。

「曾有OEM製造商告訴我,因為代工利潤不斷受到客戶殺價,再加上對手競爭,代工業已到前所未有的薄利境界,唯有建立品牌才是生存之路。但我反對這種說法,因為代工業只看見品牌業者表面價值與利潤,卻忽略建立品牌與投入成本的風險。」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毅偉商學院教授陳時奮,在外貿協會舉辦品牌學院專題演講中表示,建立品牌並非代工業唯一方向,只有具備足夠條件才能順利走向品牌之路。

陳時奮認為,代工業者跨入自創品牌前都有三大迷思,一是品牌等於利潤,二是品牌等於廣告,三是品牌等於品質。

他表示,許多國內業者在國際市場上發現許多台灣製產品,以代工成本數倍的價錢在市場零售,例如,一雙代工成本不到30美元的球鞋,因為掛上某知名品牌,就可以120美元的高價賣給消費者,於是代工業者認為,品牌就等於利潤。

事實上,品牌業者每雙球鞋必須扣掉40美元配銷成本,真正淨收入只有80美元,雖然比30美元代工成本高,顯示品牌業者多創造出50美元附加價值,但這並不等於利潤。

陳時奮指出,為了開發這50美元附加價值,品牌業者每年必須投入上億行銷成本,一旦遭遇市場不景氣或危機,最後可能造成虧損。

反之,代工業者每雙鞋還是有2美元穩定利潤,不必承受行銷投資風險,可見品牌並不等於利潤,代工也不代表虧損。

陳時奮指出,如果創立品牌等於超額利潤,所有廠商會轉向品牌經營,造成品牌過剩而導致市場售價壓縮,侵蝕掉原有的超額利潤,少數堅守代工業務的廠商反而變得奇貨可居,甚至進而提高代工價格,獲得正當或更高的投資報酬。

品牌等於廣告?

勝負關鍵應在生產、配銷、售後服務等,廣告能見度只占其一因素。

在品牌等於廣告的迷思方面,陳時奮認為,廣告只是品牌成功的眾多條件之一,只因為廣告能見度高而被誤認為是品牌成功唯一因素。他指出,行銷如果是場戰爭,決定品牌勝負的關鍵應該在於生產、配銷、售後服務等不為大眾所知的領域,不是能見度高的廣告戰。

他形容:「廣告只是品牌戰爭開打時的轟炸或空中支援,但真正能消滅敵人取得勝利,卻是一吋吋挺進的地面部隊。如果戰場上唯一被重視的只有空中轟炸,卻忽略在壕溝或巷弄裡的士兵,想打勝戰就是天方夜譚。」

陳時奮認為,真正成功的品牌業者都有一流品質,懂得經營通路與口碑,讓品牌聲譽如滾雪球般壯大,最後即使沒有大量廣告,品牌也會發展到不容忽視的成效。

品牌等於品質?

以投資品牌方式來掩飾品質與能力不足,最後反而會加速產品死亡。

他以美國市場為例,美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任何業者只要願意支付費用,數天內就能讓品牌在全美各大媒體曝光,即使如此,如果產品無法攻入全國性賣場通路,不管花多少廣告費也無濟於事。

最後一個迷思則是品牌等於品質。陳時奮舉例,學校老師要求學生考試時,考卷上不必填上自己的姓名,前一晚沒唸書的學生必定欣喜若狂,但熬夜K書的學生一定大呼冤枉;如果政府突然宣布所有產品都不得懸掛品牌,廠商也一定有類似感受。

簡單的虛構案例就可證明,品牌與品質不能劃上等號,不是掛上品牌就顯示產品品質好。

陳時奮說,品質不好的業者投入品牌經營是自不量力,因為試圖以投資品牌方式來掩飾品質與能力不足,最後反而會加速產品死亡,投入的巨額品牌成本就像行銷自殺一般;反之,如果有優良品質或專業技術做後盾,再擁有健全通路與合作夥伴支撐,即使是沒沒無聞的代工業者,終有名滿天下之時。

陳時奮強調,利潤微薄一定不能是代工轉品牌的動機,因為代工利潤下滑是競爭結果,業者投入品牌事業並不能避免競爭,只是競爭對象不同。

陳時奮笑著說:「如果代工沒利潤、品牌才有,何以鴻海集團能持續創造佳績?答案只在於競爭力的強度是否足夠罷了!」

【2010/03/11 經濟日報】

專案話題/優質領導 EQ要好

【經濟日報╱邱伯浩】

農曆過年前,筆者前往南美洲阿根廷工作及洽商,停留期間受到當地僑居的台灣企業家照顧及款待,該名企業家的網路資訊公司在阿根廷相當成功,頗具規模,企業家本人在台灣成長、美國留學、阿根廷創業,過程艱辛,但步步踏實,面對不同語言、文化、習慣的顧客及員工,卻能發揮領導長才,在異國環境中開創新出事業。

筆者有兩周時間與他貼身近距離接觸及訪談,發現他除了擁有了成功管理者的技術能力(能說英語、西班牙語、中文三種語言)、分析能力(美國資訊博士)及高智商(IQ)外,他的情緒商數(EQ)能力相當高,也就是他具有了領導EQ的五個要素:自我了解、自我規範、自我挑戰、惻隱之心、社交技巧。

高EQ讓他具有決斷力、思考力、挑戰力及與客戶、員工、家人之間建立特殊情感及關係。筆者分析如下:

自我了解:他能了解自我的優缺點、限制與缺陷。他常跟我說:「要走出自己看自己。」,意思是自我是看不到自己的,唯有透過朋友、客戶、員工及家人,來了解自己外在的優缺點,尤其是家人的批判力往往最強,但如果聽下去而且認真反省,你將會不被金錢及權位遮掩的虛假之聲欺騙,會清晰地了解自我能力與限制,用誠摯的心與他人交往,做出最理想與實際的各種決定與判斷。

自我規範:因為清楚了解自我的能力與缺陷之後,在對決策進行判斷之前,能充分思考,且更廣更清晰,甚至會延緩判斷時間,不會匆促決策,盲目判斷。他告訴筆者,因為在異國,資訊相對不對稱,許多決策常常在資訊不充分下訂定,因為「思考力」的增強,可以避免衝動下的決策,避免許多錯誤。

自我挑戰:他在異國工作,碰壁與挫折相當常見,若沒有高昂鬥志,老早就沉到太平洋去了。

為了成功,他設定自我里程碑,來激勵自我實現,譬如他12歲移民阿根廷、22歲到美國留學、26歲取得博士學位,餐廳洗碗盤的小弟是他出社會的第一分工作,然後他以每個五年當成事業的里程碑,來一步一步實現,不好高騖遠,目前剛過50歲,已經是資訊公司老闆。但是他認為隨時會失業,所以一直接受挑戰,成功是事業的結束,他認為他沒有成功,成功那天就是退休之日。

惻隱之心:就是同理心,他能發現客戶及員工的特質,然後用不一樣的方式分別對待,考慮員工的感受,不是齊頭性的領導管理。

他告訴筆者,這種領導,往往能激發員工潛能,讓他充分發揮,因為他也感受到你真誠的對待。

社交技巧:就是中國人說的「灑掃應對進退」,他在阿根廷,處理與他人關係時,不僅符合社會規範、禮儀並尊重客戶、員工,社交技巧不僅僅是友誼,是互相有共同目的的友誼,可以互相創造利益。

從成功企業家可以得知,自我管理能力是成功的不二法門,相對專案管理要成功,專案經理除具備專業技能之外,更需具有高EQ來相輔相成。

(作者是TPMA兩岸產業策略聯盟副主委,http://tw.myblog.yahoo.com/doctor1025)

【2010/03/12 經濟日報】

經濟書坊/開發創意11步

【經濟日報╱台北訊】

作者:傑拉德.辛德爾(Gerald Sindell)

出版社:馬可孛羅

此書認為,我們不缺靈感,而是缺乏發展靈感的工具!不成熟的「點子」只是垃圾,唯有徹底蘊育靈感,才能將不成熟的創意發展為卓越的商品,讓靈光乍現的點子展現影響力!

擔心自己的靈感只是存在於剎那?想徹底實踐靈光一現的idea嗎?不成熟的點子它永遠不會誕生在世界上!別害怕琢磨不成熟的想法!

無論你是要設計房子、寫學期報告或是替公司規劃一項完美的業務計畫,只要循序漸進、有計畫地經過11個步驟,像剝洋蔥一樣,找出「問題在哪裡」,就能落實想法,進而達到創新的成果!

這11個發展創意步驟,分別是

1、你知道「新差異」在哪裡嗎?

2、我是誰?

3、如果有人誤用呢?

4、確定想法能發揮作用。

5、與大師對話。

6、誰需要這個知識:應用至不同領域。

7、新規則還是舊原理?

8、創新可以被複製?

9、我在對誰說話?

10、往哪裡前進?

11、好創意能得到別人的採納嗎?

【2010/03/12 經濟日報】

領導風範/省錢老闆 成就大企業

【經濟日報╱吳嵩浩】

宜家家居公司(IKEA)的創辦人坎普拉(Ingvar Kamprad),即使身價已超過280億美元,但他依舊開他那16年的老爺車,搭飛機也選擇坐經濟艙,為的不是小氣、吝嗇,而是為了建立企業內部良好的典範。

像坎拉這樣節省的企業家,在台灣不難找,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勤勞樸實留給台塑集團內部永恆的經營指標,而這些企業家真正的精神不單單只是在節省,更重要的是做好領導者應盡的義務。

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石滋宜表示,企業要能永續經營,必須看領導者要建立什麼樣的企業文化,以及企業主或領導者對這樣的企業文化是否能言行一致。

以王永慶為例,石滋宜認為經營之神與坎普拉一樣有成本觀念,本身也保有簡樸習慣,因此能將資源用在企業最需要的地方,最後讓企業不斷壯大。

他指出,節省跟吝嗇差別在於該花錢時敢不敢花?沒必要開銷時有沒有節制。石滋宜表示,一位經營者的格調,可以從他如何賺錢與如何花錢來決定。同樣奉行勤儉精神的智冠集團董事長王俊博也認為,如果連企業主或專業經理人都無法掌握成本控制,企業經營就會有問題。

王俊博曾經因為與企業的合作夥伴吃飯時,為避免浪費,兩人共喝一瓶汽水,而被科技業者公認最省錢的集團董事長。事實上,他身價直逼百億元,但和坎普拉一樣,不開新車、住舊屋,辦公室沒有豪華奢侈擺設,身上也看不到任何精品名牌。王俊博認為,無論企業規模如何龐大,所能運用的資源也不可能沒有底限,企業要懂得控制成本並累積手上可用的資源,將錢花在刀口上。

企業內部要有這種體認,首先必須從在上位者的行為做起,這也是經營之神的哲學:「將節儉觀念善用於企業經營上,就能不斷降低成本,提高經營效率。」環顧世界上的超級巨富與企業家,他們都有同樣的節儉性格,而企業內部唯有推動這樣的風氣與性格,才能真正富起來。

【2010/03/12 經濟日報】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2010百大網站/社群回溫,帶動台灣網路產業6大趨勢

‧數位時代 2010/03/08

2010年台灣百大網站名單揭曉!過去排名結構相對穩定的台灣網路產業,在過去一年起了大變化。最大的一匹黑馬Facebook,第一度入榜便險些拿下冠軍。 今年攪動台灣百大網站排行榜最大的力量,就是「社群」。而社群的快速崛起,更引爆了其他六大趨勢,改變台灣網路生態。
【撰文/羅之盈】

終於,「.COM」熱.透.了!且先不用翻Web 100榜單,閉上眼,過去這一年,網路怎樣改變了你?

在網路商店買年菜,第一次讓飯店主廚為全家辦一桌年夜飯;美國電視影集,是上中國網站看的;孩子的尿布,是和陌生人一起合購的;去到哪兒都一定先查地圖,買什麼都先研究開箱文;一面開會、一面噗浪罵老闆;年紀大了反而開始上網玩起遊戲。

但這所有的改變,都沒有這一個外國網站影響台灣這麼強烈。

Facebook,去年台灣最火紅的網站,它讓你遇見幾十年不見的小學同學,也讓你天天「下田」偷菜;企業與各級政府為了它制定各種管制措施,台北市教育局要三百多所中小學校園網路,全面封鎖它。Facebook所帶起的全民運動不但引起社會討論,更以天降神兵之姿,搶進《數位時代》二○一○台灣網站一百強,且初次進榜立刻奪下第二名!

目前擁有高達五百○六萬名台灣使用者的Facebook,每四個台灣人就有一個人使用,在去年七月只有七十萬人使用,八個月內成長了七倍,直直追上成立五年多、擁有六百五十萬會員的無名小站。ARO創市際監測到的到達率,從去年一月的四.二三%,一路飆升到十二月的六九.九五%。說Facebook改變了台灣人的生活,一點都不為過。

從《數位時代》連續四年評選的台灣網站百強榜來看,社群類網站歷年入榜數量並沒有太大起落,曾經大幅成長的部落格服務與主題型討論網站(如遊戲攻略討論、美妝保養討論),三、四年前搶下不少綜合討論區的風采,接著逐漸進入穩定高原期。當台灣社群圈輪動不多、似乎沒了新鮮事的此時,在台灣沒有公司、沒有一名員工的Facebbook竟然席捲全台,帶來如此大震撼。

走向一:Facebook帶起網頁遊戲

除了Facebook,去年上半年暴紅的Plurk(台灣網友暱稱噗浪),同樣以空降氣勢拿下第二十三名。兩者都是國外社群網站,中文化之後受到台灣網友歡迎。雖然發跡是因為兩個網站的服務迷人,但也同時代表「台灣並沒有足以滿足這類網路社交需求的網站」。

網路趨勢觀察家詹宏志曾表示,「在台灣我看到還有許多可以發展的空間,這個生意還沒開始,那個投資也還來得及。」對於台灣市場已經飽和的刻板印象,詹宏志並不認同,這個看法從Facebook、Plurk的風潮可得印證。

重要的是,Facebook風潮影響的不是只有網路社群行為,最顯著的是網頁遊戲風氣興起。

從Facebook的《開心農場》、《餐廳城市》到《義氣仔女》,遊戲基地不需要下載就能開始玩的網頁遊戲,吸引許多過去不曾玩網路遊戲的新族群。遊戲基地社長江文忠表示,「Facebook讓網友開始接觸網頁遊戲,但這類簡單的遊戲易上手,也相對不耐玩,因此網友也會開始試試其他獨立的網頁遊戲。」

這也就解釋了今年百強榜單中,網頁遊戲類型網站一窩蜂搶進的主要原因,也帶動網友們「上網找樂子」的流行風潮。線上娛樂相關網站今年單月平均使用時間皆達到二十五.四分鐘,較前一年成長了六二%。

走向二:社群引發搜尋引擎再進化

除了改變網友娛樂生活,社群網站同時也改變了搜尋引擎的再進化。過去網友找尋資料仰賴的搜尋引擎,最早只能顯示找到的網站,少數能搜尋到自家網站中網友提供的內容,如雅虎奇摩知識+。因此以「找到最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資訊」為宗旨的搜尋引擎,也開始研究如何從資訊量豐富的社群網站,找出有用的內容。

舉凡搜尋龍頭Google、微軟去年推出的Bing搜尋引擎,都積極加入搜尋社群網站內容的技術。

搜尋引擎注入社群血液,與其長相有部分相似的入口網站,也必定跟著改變。除了搜尋列同樣需要考量社群內容整理技術之外,在內容上則有增加相關資訊的需求。台灣最大的入口網站雅虎奇摩表示,今年將推出新首頁,希望不僅能整合站內社群、新聞等內容,更希望「網友在首頁就能取得第三方網站的內容,包括熱門社交網站的更新與各式有趣的網路應用。」

走向三:電子商務向社群提領人潮

跳脫帶來產業質化改變的影響,電子商務網站則是紛紛向社群平台靠攏,諸如博客來網路書店、momo富邦購物網、金石堂網路書店等,都有經營站外社群。其中,台灣樂天市場在策略上更為深入,去年在商品頁面新增推薦到社群平台的按鈕,方便網友自發性散播。台灣樂天市場總經理江尻裕一說:「廣告商品你不一定會看,但朋友推薦的東西你多少會看看,這個功能已經為樂天帶來不錯的新流量。」

除了三個社群帶動的影響方向之外,在本次榜單中有一個特殊族群也有不錯表現,那就是中國網站。這樣的趨勢和兩岸去年度往來熱絡有關,其中以搜尋引擎,以及帶有社群身影的線上娛樂為大宗。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網友有越來越常使用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的情形,特別是中國最大的購物網站「淘寶網」,今年度已經在Alexa台灣區排名百名左右徘徊,可望會是明年榜單的一匹黑馬。

從Facebook崛起,以及其帶動的三個方向與趨勢,別再說網路圈沒有新鮮事了!進入網路產業十年的PChhome Online行銷總監曾薰儀說,如同五年前的即時通訊、三年前的部落格,乃至於去年的社群網站,「網路服務很像一種流行趨勢。」今年度發燒的是社群網站,明年也許會是其他意想不到的服務。

企業網站向前衝/4大產業領軍,50強出列

‧數位時代 2010/03/08

由於實體企業發展較久、資源較多,一旦跨足專注經營網站,不但有助於提升本業發展,更有機會開創出新的商機,其中銀行、媒體、電信及零售業是本次評選的大贏家。
【撰文/羅之盈】

英特爾前執行長葛洛夫(Andy Grove)一九九九年預言:「五年後不會再有所謂的公司,因為所有的公司都是網路公司。」這句話在九成是中小企業的台灣,雖然沒有完全應驗,但隨著上網行為日漸普及,企業不但對經營網站事業越來越重視,就使用端觀察,企業網站的表現也開始走上正向的循環。

去年一月《數位時代》首度進行企業網站五十強排名時,第五十名的《天下》雜誌,位於ARO創市際排行榜的第兩百五十八名,而今年度第五十名的家樂福則位於一百七十四名,可見企業網站在網路環境中,整體向前躍進。

原生網路的網站專注於流量經營,以及將流量轉為實體營收;由實體企業經營的網站,由於實體企業發展較久、資源較多,而且使命多半是「輔助本業」,因此呈現出與原生網站不同的氣質與風格。

行銷!比完整性

以進榜網站類別來說,六成是「官方網站」,主要目的是自家商品或服務的公告,部分網站設有討論區;其次是在線上零售的「電子商務」類型,這兩類網站鎖定的客群,是已經購買或潛在購買商品的消費者。

而傳統媒體開設網站,主要提供原本媒體上的圖、文內容,此類歸為「新聞」類,有八家入榜;另外以查詢或網友自行上載內容為主的網站,則屬於「生活資訊與服務」類,此兩類網站服務對象則為全體網友。

另一方面,從進榜網站的產業類別觀察,四大產業囊括五十個名額,分別是銀行、媒體、電信、零售業,特別是它們也代表了四種網站宗旨。銀行業的網路化初衷是「節省成本」,中國信託估計,虛擬通路的交易成本是實體分行的二十分之一,再加上網路便利性,也適合做客戶服務,基金下單有四五%是在網路完成。

媒體因為傳統媒介影響力逐漸受到網路分食,因此進入網路延續媒體魅力。電信業因產品與網路高度相關,所以設立網站有利於行銷推廣。至於零售業則是視網路為新興銷售通路,亟欲搶攻台灣三千億元的電子商務大餅。

企業網站比起原生網站,雖然既有資源比較多,但挑戰正是如何將資源虛實整合。早在二○○○年就開始進行整合的聯合新聞網,懂得如何將過去稱為「只有一天壽命」的新聞內容,集結成完整資料庫再販賣,其中聯合資料庫一年就能貢獻六千萬元營收。而壹蘋果網絡則在去年推出原生網路的內容「動新聞」,將單月平均使用時間從前年同期的十一分鐘,成長到三十八分鐘,利用影音特性將網友黏度一舉攀升。

突圍!比整合力

本次「躍升王」momo富邦購物網,就是在資源整合上得到成長助力。momo富邦媒體科技目前擁有五種虛實通路,不僅會員整合,全通路商品都可在購物網找到。「網路提供我們新商品試水溫的機會,」網路部代部長洪偉釗近一步舉例,去年度曾推出新企劃的五天港澳旅遊行程,網路試賣成功,讓他們有信心到電視購物台上也能賣出不錯成績,因此與上游廠商談定更優惠的價格。

實體零售業經營線上零售業不算意外,但同為銷售類型的房仲產業則不經營銷售網站,主要是房仲客群將網路視為買賣房屋時資料搜集的地方,因此業者走向以「查詢」為核心的類型。今年度首度進榜的永慶房屋,推出居家設計的新服務House Fun,讓流量跳躍性成長,網路服務部協理高翠屏表示,「House Fun讓永慶服務的族群變廣了。」也讓企業形象與知名度大增。

根據資策會FIND在○六年調查統計指出,台灣三七.九%的公司有建置企業網站,仍有超過六成非「網路公司」。但在近三年台灣經常上網的人口已突破千萬,以及架設網站工具越來越多元的情況下,投入架設網站的企業數量勢必增加。此外,如何從單純的資訊及商品展現的「陳列架」,走向與消費者及客戶更緊密互動的平台,都將會是台灣網路下一個值得觀察的焦點。

輕度互動,重塑人際生活圈

‧數位時代 2010/03/08

社群服務,再度證明了自己在台灣網站中的新優勢地位。這個最競爭、最變動的市場,2009年有Facebook、Plurk出線,而人人都在注意下一步,它還能怎樣讓人驚喜?
【撰文/何宛芳】

自二○○七年,《數位時代》第一次製作台灣百大熱門網站專題開始,社群網站就在百大網站榜單裡,扮演著重要角色,除了入榜數量常遙遙領先外,就連諸如購併、競爭等產業動態,社群也總是比其他類型網站,多了更多的火藥味與戲劇性。今年又再次印證了這樣的歷史情節。

今年的榜單裡,社群網站共有二十五家入榜,占整體名單四分之一。此外,更出現了兩家來勢洶洶的新面孔,不用多說,任何人都可知道這裡指的是,以諸如《開心農場》等網路輕遊戲,讓全台網友淪陷的全球最大社群網站Facebook,與台灣網友的微網誌新歡Plurk。一進榜,它們就以空降之姿,分別奪得百大網站的第二名與二十三名,實力不容小覷。

實體人際網絡虛擬化

面對新競爭者的出現,台灣社群網站隱然掀起了使用行為的變化。痞客邦營運長曾皇霖觀察,包括微網誌及網路遊戲的火紅,都顯示了台灣網友開始偏好隨時進入、離開都不會有壓力的「輕度互動」網路社群服務。

多元的社群服務出現,也開始切分網友的網路使用時間,現在也唯有輕服務,才能剛好填入網友已稍嫌擁擠的網站瀏覽名單中。「網友沒放棄任何一個服務,只是花費在個別的時間都變少了,」曾皇霖認為這種淺嘗即止的使用行為,不但已讓網友對單一網站忠誠度下降,也讓使用者行為的變化步調加快,兩者都同樣考驗網站經營者的智慧。

雅虎奇摩無名小站亞洲區產品規劃管理部(社群服務)資深總監簡志宇,也同樣看到了Facebook對台灣網友使用行為的影響。他指出,過去台灣大多數人在社群網站上的分享都是完全公開,也少有針對使用者特定朋友進行分享的社群服務,但從去年開始,這種「親疏有別」的社群分享需求,已經開始隨著 Facebook的普及,開始在台灣生根。

從社群建構模式來看,Facebook與一般社群網站最大的差別,在於它試圖將人們實際生活所處的社群關係線上化,而不像台灣一般的社群網站,是重新在網路上創造新的人際生活圈。

因此,Facebook社群服務的最大特色,就是其延伸實際生活中「親疏有別」的交友習性,所創造出的「多層級權限控管」模式,讓使用者可依照喜好,控制分享訊息的範圍。而這樣的模式,也已隨著Facebook的普及,逐漸成為新潮流。簡志宇預期,這也將是台灣社群服務未來發展十分重要的新方向。

「我很敬佩Facebook,它教了我們很多新方法、打破了許多使用網路的習慣,」Plurk共同創辦人雲惟彬(Alvin Woon)對Facebook在社群網路發展上的引領地位,也深有所感。其開全球先例,將平台開放給第三方開發商進行應用程式開發,就是一個極佳的例子。

透過第三方開發商的應用程式,Facebook有了更多與使用者接觸的節點,也讓網站有了跳躍性發展的機會,「若不是《開心農場》這樣的應用程式,台灣也不會有人知道Facebook,」雲惟彬說。

手機服務決戰點

開放平台讓Facebook找到以「遊戲」,開始與台灣市場發生連結的關鍵切入點。放眼二○一○年,台灣的社群網站經營者們也開始要積極尋求,與網友接觸的另一個全新接觸點,而所有人共同的方向,都是由智慧型手機帶起的「手機上網」風潮。

簡志宇、曾皇霖與雲惟彬三人不約而同都十分看好手機,做為社群網站新平台的潛力,認為手機所能夠帶來的即時性,將大幅提高社群網站服務與使用者日常生活的連動性。雲惟彬就以自家網站為例指出,「目前光是HTC Hero一款手機,每天就有一至二萬人登入服務。」成長後勢看好。

曾皇霖則更進一步表示,今年將是各社群網站切入手機平台的關鍵時刻:「今年大家都得要拿到手機平台的門票。」未來只要智慧型手機價格及上網費率逐漸大眾化,來到二十∼三十歲這群社群網站大宗用戶所能負擔的價格帶,社群網站手機服務的決戰點也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