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新書快遞》熱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學

作者:瑪格麗特‧羅賓絲婷(Margaret Lobenstine)
出版:大塊文化
相信你一定常聽到「光做好一件事就不容易了」這句話。可是對某些人來說,只做一件事無法滿足他的生命熱情。他們興趣廣泛、好奇心強烈、熱情滿滿,不容易待在一個領域裡,難以決定該走上哪一條路。
通常,絕大多數的生涯顧問都會建議這樣的人,找出最重要的長處和優勢,並充分發揮,在同一個軌道上累積成績與實力,一步一步往上爬。本書作者卻鼓勵你──接受喜愛朝向多面發展的特質,循著熱情找工作過生活,同時進行多種興趣,隨時改變愛好,用熱情來幫你獲得金錢與快樂。
本書結合了生涯規劃、心理諮商與時間管理的概念和技巧,將會讓你學到:
1.重新認識自己的性格特質,愛上多才多藝的自己。
2.選擇愛好可以像吃四色冰淇淋,同時進行幾種目前最喜歡的「熱情焦點」。
3.用嶄新的眼光尋找下一份工作,或者重新看待現在這份給你薪水的工作。
4.不必轉換職業軌道,也能滿足好幾種愛好。
5.用熱愛的事物來賺取金錢。
6.把時間管理得既有秩序又有彈性。
7.不必辭職進修,也能獲得新領域的知識。
「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時代已經過去,在講求彈性與創造力的時代,你必須學習有效「管理熱情」的方法,並運用這樣的熱情找到合適的工作,在職場上發揮長才。
【2007/11/10 經濟日報】

好書導讀》笨蛋!問題不在數字

【經濟日報╱吳仁麟】
書名:不用數字的研究
作者:蕭瑞麟
出版:培生
在EMBA的世界裡,「真理」和「真實」這兩件事總是無止盡的被討論著。
當一個經理人經歷了多年的商場實務征戰,心中累積了無數的「真實」,這時候再走進商學院來學習,很自然的,心裡(或者,很無心的)會把來自課堂和經典裡的「真理」(是的,理論的理)寫上「謹供參考」這幾個大字。
EMBA課堂裡,師生都心知肚明,但是大家從來不當面說破,老師質疑學生多年經驗所累積的「真實」能讓企業有多少未來,學生也好奇老師口傳心授的「真理」,是否能解決公司內外活生生、血淋淋的「真實」問題。
還好在商學院裡,我們有「數字」。
怎麼看,這是最無法撼動的事實吧,不管你談的是「真理」或「真實」,再怎麼「真」都沒有鐵證如山的數字來得「真」。不管什麼事,我們都習慣用數字來討論和思考,談任何事都力求量化。
但是(是的,別懷疑,凡事都有「但是」),忽然有這麼一天,政大科管所裡出現一位蕭老師告訴大家:「笨蛋!問題不在數字」,那請問老師,問題在那裡?
「問題在思考。」蕭老師說。
於是,蕭老師開始出書開課,鼓勵大家進行注重思考辯證的質性研究,把很多人嚇壞了,也讓很多人樂歪了。
被這本書嚇壞的人(通常是量化研究的基本教義派信徒),對書裡單發點放或接二連三掃射性的質疑與批判,開始感到悲憤和不安。這時候,這些人該想到利用量化研究的方式來質疑質性研究才是。真奇怪,竟然沒有人這樣做,要不,好歹也該有個量化派學者寫一本《不用文字的研究》來反擊。
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對這本書有興趣的人,有時卻也過度解釋(或曲解)「不用數字」這四個字,大量套用分析工具來自說自話,把「不用數字的研究」搞成「操縱文字的研究」。
會發生這種亂象,其實不是任何人的錯,不用數字不是要大家去「操縱」數字或文字,而是「超越」數字的迷思,進行更深度的思考與研究。
在學術的世界裡,要探索真實和真理,除了數字,還有更管用的方法'那就是「思考」,不斷的思考,更深度的思考,深還要再深,一直挖下去。就像開採石油,那思考的油管要一直往地底插進去,直到真理的原油噴出為止。
在《不用數字的研究》這本書裡,蕭老師以小說家的文筆、散文家的浪漫、外加哲學家的犀利,指出以數字為核心的量化研究,其中種種可能的問題。
講個最基本的,量化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跑問卷,請試想,如果問卷設計得不好,受訪人沒有用心去回答問卷,這研究不就像蓋房子之前,每一塊磚頭的品質都出了問題嗎?沒有好磚頭又怎麼蓋得出好房子?如果基礎都出了問題,那這些號稱「客觀」的量化研究的價值又在那裡?
好吧,這看來罵得有理,但是,如果不用數字,那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進行研究呢?當然,方法有很多,不過,在學會這些方法之前你得先買這本書。
(作者是政大EMBA、聯合報系總管理處研發總監)
【2007/11/10 經濟日報】

先讀為快》誤判時間軸

書名:迷惑與決斷———SONY十年格鬥記錄
作者:出井伸之
出版:漫遊者
經營所謂的跨國企業究竟是什麼樣子,大家不妨想像一下:就好比以時速120公里以上的速度在高速公路上奔馳,只要一瞬間的判斷錯誤,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事故。
而且,就算可以準確的判斷,也不見得就能夠基於這個判斷做出指示或命令,讓情況有所改善。換句話說,企業和人體很類似。即使血壓或膽固醇的數值改變,也無法照自己的意思去改變細胞。同理,單憑執行長一個人的力量,很多時候是無法改變什麼的。
老實說,的確有很多地方都發生錯誤的判斷。無論如何,SONY一個月的平均營業額6,000億日圓,這個數字相當於大型民間電視台一年的營收。因此在這樣龐大的生意中,隨時都有可能產生錯誤的判斷。
慢半拍 影響深遠
如果一一回顧這些錯誤,大概會令人非常懊惱,但是要歸類最常發生的錯誤,我想應該莫過於「誤判時間軸」。簡單的說,就是認為應該即將會發生的事,卻遲遲不發生。而對有些事的預測是應該還不到時候吧,卻很快地就發生了。因為發生這樣的時間誤判,也許只是慢了片刻,但所造成的影響卻是一、兩年的落後。
電視的發展就是一個例子。1997年發售的SONY特麗霓虹映像管平面電視WEGA大受好評,1998年到2000年,SONY在電視市場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市場占有率也從原先的12%大幅提升到25%,終於超越松下。
這對SONY來說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然而我卻沒辦法盡情的歡樂。當時我所擔心的是「這會不會造成SONY在下一次的競爭中落後」。
當時,電視螢幕已經開始出現不同的選擇,究竟是液晶好還是電漿好,業界的競爭已經如火如荼的展開。最初,夏普全力投注液晶電視,松下主攻電漿電視,SONY則是鎖定電漿液晶Plasmatron的技術(譯註: Plasmatron是在電漿結構的背面,加入液晶板及背光,可以提升顯像的精細程度、提高亮度、加強對比和使色彩更飽和)。
每家廠商根據各自不同的技術進行薄型電視的開發。然而,對SONY來說,因為特麗霓虹映像管平面化的成功,導致切換新技術的過程更為困難,會不會造成SONY變成落後其他競爭者……,我非常擔心這點。
事實上,SONY投入液晶電視的時間點的確比其他廠商都晚。主要是因為當時公司內部對於要選擇液晶、電漿、電漿液晶傷透腦筋,遲遲無法決定,因此造成時間點上的落後。
做選擇 需要勇氣
然而,不管選擇那一項,都沒辦法知道究竟是不是正確的選擇。這其中的差異只是一線之隔。到目前為止,雖然沒有人去強調液晶的問題,但是在開發的過程中,不管是哪一種技術都會有很明確的缺點或風險,所以不管是選擇那一種,都需要相當的勇氣。
我並不是放馬後炮,事實上這種程度的落後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不久之後,SONY就決定在液晶電視的戰場捲土重來,目前也已經擠入領先群容。也就是說,短暫的時間軸誤判,是可以靠時間來解決的。
相較之下,至今仍然讓我耿耿於懷的是「那個時候,決定放棄主力的電漿液晶真的對嗎?」因為液晶電視頂多再流行十年或15年吧。真正的映像管應該是靠自己本身發光,所以不依賴背光就不會亮的液晶應該不會是最後的選擇。如果從長期的策略來看,搞不好會有將電漿液晶持續當作是主力商品的選項。
但是,當時針對這三個選項,究竟該選哪一個,急需執行長來做決定。而且,執行長的決定必須帶領大家邁向成功。如果能從理論上來判斷是對或錯倒也容易,但是究竟要選擇哪一個才能得到好的結果,這種選擇是最困難的。
不成功 絕不罷休
如果得不到結果,就會被視為失敗。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形,很多時候必須相信自己的判斷,「不成功絕不罷休」的想法變得非常重要。也可以說是對於「不成功絕不罷休」的執著。即使是VAIO系列,在剛開始的前兩年,也是慘澹經營。如果在那個時候決定放棄,應該就會被烙印上「大失敗」的記號。然而我們選擇堅持下去,秉持著不成功絕不罷休的決心,終於讓VAIO成為暢銷商品。
要完成一項商品是必須花時間的。要集合人才、組織團隊,讓他們徹底發揮功效,才能做出好的產品。如果沒有耐心等待時機的成熟,早早就選擇放棄的話,所有的企劃案最後都會是以失敗終結。
不要因為短暫的挫折而動搖開發的決心,要能抱持長遠的展望,持續堅持自己的判斷。所以,我覺得「忍耐」對執行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修為。
(作者是SONY前董事長兼執行長)
【2007/11/10 經濟日報】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看天下》全球化企業公民

【經濟日報╱陳春山】
公司治理係沿於利益關係人理論,而企業社會責任的社區員工等亦係公司治理的重要關係人,故企業社會責任(CSR)當係公司治理重要一環,同時,企業社會責任亦要求企業建立優質公司治理,故亦可稱公司治理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一環,兩者實互為因果、關係密切。
依企業相關團體理論,企業社會責任係指企業非僅對股東負責,亦對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負責,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SCO)對CSR的定義是:「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承諾遵守道德規範,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並且改善員工及其家庭、當地整體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依此定義,CSR的主要議題包括:人權、員工權益、環保、社區參與、供應商關係、公司治理(透明化與揭露)及利害關係人權益。
資本主義在人類社會已實踐數百年,企業發展提昇人類生活品質,但也造就了無數社會問題,各種集合社會、政治或經濟層面的力量,要求政府及企業重新檢視強調短期收益,忽略道德、社會代價的純經濟思考,此促成資本主義及企業的自覺,包括誠信、透明和開明的公司治理與管理,及更高層次的社會及環境標準,各國強化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亦促成企業重視關係人權益中顧客以外的關係人觀點,而使企業由營業主轉變為企業公民,企業天職不再只是提高股東利益,亦必須關照供應商、顧客、員工、社區及社會運動人士。
企業投入資源於公益之社會責任服務,往往考量是否違反股東權益極大化的原則,但於Environics International調查公司於20個國家的2萬份調查顯示:極高比率投資人期待企業善盡社會責任(包括勞工、環保社區關係等),49%認為此有助於企業形象,未盡善社會責任的企業將為消費者鄙棄(42%)此將致影響股東權益。
重視企業社會的企業,未必絕對有助於企業獲利大幅提升,對社會議題及問題解決也未必能發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至少發生下列影響及效益:
*擁抱企業公民目標的公司不僅可消極避免社運人士、環保人士抨擊,更可進而提高公司聲譽、增加品牌價值、提升銷售額,以善意打開通往社區之內。
*企業公民議題可以影響治理、管理及企業人士的行為與實務操作,或可視之為企業自發性的學習機制。
*促進優質全球及地區公民社會型塑。
對台灣社會CSR未來發展可採行之策略建議如下:
*以CSR為全球M型社會校正、衡平機制: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的極致發揮,使全球與各國社會貧富不均問題日趨嚴重,此M型社會將形成全球問題,而可能引致動亂、戰爭,此問題需多元解決機制,然CSR適可成為企業內部治理文化的自省與校正標竿或機制,而部分紓解此問題。
*產官學界以CSR為台灣價值品牌:企業公民及企業社會責任是多元管理議題的課題,台灣傳統社會多元寬容的文化及活躍的NGO,有利於發展此課題,台灣甚至可在全球商業、政治社會中領導此課題,並結合台灣NGO、宗教團體,而使企業社會責任成為台灣品牌,讓Taiwan CSR成為表彰台灣價值的核心品牌。
*發展CSR產業:由於企業自覺、國際組織推動、國際投資機構壓力,CSR已成為企業CEO的經營議題,一方面善盡CSR獲投資人及所在社區民眾認同,另一方面在CSR議題中尋找商業模式(如低價電腦予40億貧窮低消費人口、發展綠色產業等)。於此等環境之下,CSR產業將包括規則及行動方案擬定、商業策略調整、標竿比較、人才培育、揭露與報告書、評等、投資標的選擇等新興事業,不同專業機構將於此不同領域扮演諮詢、設計者角色。
*釐清法治架構:為落實CSR,金管法令應以鼓勵、揭露方式為規範。
*治理與CSR結合:為避免濫用CSR,就企業CSR策略與資金運用,上市上櫃公司應揭露其目標、用途、效益及是否有利害衝突等。
*協助企業建立CSR營運模式:大多數企業未有CSR使命,或未有營運模式,應藉由個案討論形成不同模式、操作手冊以供企業採用。
*治理協會協助訂定CSR評鑑標準:為引導企業執行CSR,並進而建立CSR指數股,治理協會可訂定CSR自評標準。
*訂定CSR指數:證交所或櫃買中心得考量仿國外市場訂定CSR(或永續經營企業) 50指數,供為投資人選擇投資之用。
(作者是公視及華視董事長、公司治理協會副理事長,本文節錄自所著《2020全球趨勢‧全球治理》一書)
【2007/11/09 經濟日報】

人資論壇》城市競爭先搶「好」人

【經濟日報╱陳珮馨】
城市影響力愈來愈大,甚至取代了國家,成為經濟大拚戰的要角,城市競爭一觸即發,跨城市的人才大戰,更是悄悄發動。
傳統的城市各司其職,以英國為例,倫敦與愛丁堡扮演行政中心,利物浦是港口,從事糖和奴隸的交易,加的夫和紐卡司爾是煤礦城市,劍橋和牛津則是宗教及教育中心。
人才決勝負
若把格局放大,全球主要城市也是各有定位。新加坡直指貿易,倫敦和紐約是金融中心,巴黎掌握時裝脈動,少數跨國城市相互較勁,大部分城市乃截長補短。
走到今天,時局變化了,新加坡南大商業管理學院教授兼系主任黃昭虎,出席全球人力資本論壇時表示,不久的將來,城市的差異性,將會急速消失,各城市爭先發展服務業。
他預言,大城市的競爭永無休止,也沒有永久的勝利者,爭食的有限資源,指的就是「人才」,表現勝出的城市,迅速吸納各地人才,慘遭出局的城市,就要面對人才外流的困境。
新加坡早有警覺,因此近幾年不斷引入龐大的跨國人才,不過吸引人才容易,但要留才就得花一番心力,因此,近幾年的新加坡街頭,產生極大的轉變。
黃昭虎觀察,入夜後,新加坡就是一片寂靜,現在開始有夜生活了,百貨公司周末營業時間延長到12點,街頭酒吧林立,坐滿洋人、藝術工作者,更添新加坡的異國風情。為了滿足外籍人士的休閒需求,新加坡政府開始規劃腳踏車路線。
新加坡經驗
外籍人才離鄉背井,不只是來工作,也帶入多元的文化、生活習慣和價值觀,猛力衝擊新加坡的既有面貌,也引爆多國公民權的討論。黃昭虎舉例,大批的印度高級人才飛到新加坡,他們不願意放棄印度公民權時,新加坡政府該如何看待雙重國籍,為了吸引跨國人才,政府是否有變通作法?都是國際城市的重要議題。
新加坡的語言政策,也受到極大衝擊。十年前的新加坡,英文教育就足以應付求學、工作,隨著中國崛起,赫然發現華文教育匱乏,立刻由政府發動,全面推廣華語運動。
黃昭虎不否定,英文仍是最重要的語言,但是華文的影響力不可輕忽,「你不收購中國公司,中國公司也會來收購你。」他說,經過十年努力,新加坡華文水準大為提升,新加坡人必須變成雙聲帶,才能應付未來挑戰。
城市本身競爭力外,企業有沒有本事,聘請優秀的國際化人才,也值得自我檢視。黃昭虎表示,華人企業的通病,就是喜歡拿錢壓死人,卻忽略文化的差異性,事實上,外籍人才尤其是白種人,文化的表達方式截然不同。
華人習於謙虛行事,視為美德,但在歐美文化下,悶聲不吭會居下風,不發言抗議,就代表欣然接受,這與華人察言觀色的傳統不同,放在單一企業架構下尤須磨合。
當然,政府和企業積極培育人才,還是無法避免優秀人才逐水草而居的現實,「他有翅膀會飛的」,黃昭虎感嘆。其次,隨著全球城市競爭,貧富差距尾隨而來,是另一矛盾。
「華人文化,擅於在對立中求取平衡」,他笑著說。全球化顯然不盡如意,只是全球浪潮擋不住,不管是國際城市或是跨國企業,都得奮力往前跑,期待在波濤洶湧下,求取一份腳踏實地。
【2007/11/09 經濟日報】

行銷風向球》即時通扮演門市銷售員

【經濟日報╱官如玉】
一、二年前,即時通訊和其他線上聊天方式的商業功能,似乎已發揮的淋漓盡致,許多人利用即時通和同事互動,即時影音聊天室成為企業網站的必備功能,讓顧客可以詢問產品相關問題,及時獲得答覆。
隨著即時通持續進化,如今一些精明的網站經營者發現,只要巧妙運用,即時通可以成為提振業績的利器,不再是被動的顧客服務工具,而能扮演門市銷售員,誘導消費者。
不動產經紀人艾沙里安一年前安裝即時聊天室,他宣稱這套軟體已讓他的業績增加了1,200萬美元。
無法在消費者上網購物時,接觸他們、向他們展開攻勢,被視為線上銷售的一大劣勢,如今即時通已使這一切改觀,新增的監視功能,讓零售商可以即時追蹤消費者所造訪的網頁,以及所做的連結。
艾沙里安說:「這就像有了一副特殊的眼鏡,讓你分辨誰有心購物,誰只是隨便逛逛。」他可以根據這些資訊決定什麼時候現身,和消費者對話。
開發推銷手法軟體ChatWise和聊天軟體搭售的賈爾波表示,要成功的接觸消費者,線上零售商首須了解如何利用聊天室建立互信。「您需要服務嗎 」的老套問候語,通常會被當作宣傳花招,不妨以「您好,我是XXX,打擾您,我只是想了解您是否有不懂的地方?」
其次,網站造訪者表達興趣後,別急著推銷產品,更深入挖掘他的需求。例如,「您可以再談一下您的狀況嗎 」這類問題的答案,可以幫助店家判斷對方是否真想購物。
在網路商店銷售髮型梳理DVD的布瑞斯林表示,之前,消費者造訪網站後,他馬上就會傳訊息,通常都會把他們嚇走。如今,他改採較為低調的推銷手法,業績提升了10%。
(取材自Business2.0雜誌)
【2007/11/09 經濟日報】

文創觀察》串孤星 造銀河 讓台灣亮起來

【經濟日報╱林婉翎】
城市,因為擁有豐富的文化與創意,更添風采。如何利用文創資源賦與城市迷人風貌,感動台灣的每個人,並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是一門學問。
日前,在台北市政府主辦的「文化創意服務化研討會」中, 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探討「文化創意」與「城市」之間的關係。
「台灣目前遇到的問題,是缺少一個溝通平台與網絡,向大家自我介紹。」華陶窯執行長陳育平,將自己定位為位旅行家,在過去220多個日子中,她走遍20多國,用心感受每個國家的文化。
表演藝術透過電影音樂等活動,城市與世界對話。
「每個城市表達文化創意的溝通方式都不同,」陳育平說,例如北歐,外國人從踏入機場的那一刻開始,便可感受到屬於北歐的文化氣息。再如,南韓介紹國家特色的網頁,有不同的語言選項,讓外國旅客還沒出發,就能透過網路瞭解這個國家。
她認為,或許身為台灣首善之都,台北可以扮演 「領導者」的角色,引領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從台北這個入口出發,一步一步連結到各鄉鎮的文創產業。
透過文化創意產業的點綴,城市特色更佳鮮明。城市中,各式各樣的篇章等待有心人去發掘,將這些片段的故事,加入創意元素,用各種方法向世界展示城市之美,去感動不同文化的民族。
「表演藝術」是傳達城市特色的一種方式。曾旅居紐約三年的宇智顧問公司董事長徐小波,以百老匯壽命最長的音樂劇「幻想曲(Fantastic)」為例。從1960年代首演,至今超過40年,主題曲「Try to remember」的旋律一播出,仍舊是令人陶醉。
「電影」是展現城市故事的另一種手法。「像是《紐約黑幫》一劇,談的是紐約市一個區發生的故事,台灣也有很多的故事,有無窮盡的題材等待開發。」徐小波說。
但對日漸式微的台灣電影產業而言,將城市特色搬上大銀幕,似乎困難重重。
佳映娛樂公司總經理劉嘉明,不久前成功將台灣製作的紀錄片《夢想無限》,行銷到南韓。這部片子描述幾名台大機械系的學生,過去幾年的寒暑假、假日,都窩在工廠內埋頭苦幹,只為打造夢想的太陽能車Formosun III。
觀摩了國外的電影產業,再回頭反思台灣,劉嘉明發現,「台灣缺少的是一個能和創作者對話,又可以賣電影的製作人。」
他表示:「只有文化創意和商業相互扣連,才有機會立足國際市場。」。儘管台灣的許多創作家都才華洋溢,對「商業」這一塊卻是門外漢,造成電影產業無法順利向外推廣。
「創意者應該抱持對投資人負責的態度,運用的每一分資源都要能清楚計算,知道資金該如何運用,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華晶創投執行合夥人曾煥哲認為,文化創意要產業化,創意者要有商業思維,才能創造規模經濟。
曾發掘許多產業明日之星的曾煥哲,形容台灣的文創產業,「有很多的明星,卻都是散佈各地的孤星,無法成為大規模的銀河系或太陽系。」
因此,台灣的文化創意要產業化,形成規模經濟,就要串起各地的孤星,連成一片銀河,並且讓這片銀河永續發亮。
他建議,台灣文創業可以發展出一套標準模式,好的創意可以與他人共享,藉由不斷的複製、改進,使獨立發亮的星星越來越多,再漸漸串成一道閃亮的銀河。美國的好萊塢,能站穩電影業霸主地位,便是靠這樣的模式在運作。
深耕本土從原鄉看世界,才能產生迷人的作品。
近幾年,一些地方政府開始討論,如何透過興建歌劇院、博物館等高規格的展示場域,形塑城市的文創氛圍。
長久耕耘唱片業的中子創新公司執行長張培仁認為,這樣的作法能否真正展現台灣的文創力量,關鍵在於「展示的是引進的國外作品?還是國內文創業者的作品?這些作品是否可以踏出國門,讓其他國家的人分享我們的文化驕傲?」
張培仁認為,台灣城市發展文創產業,要從本土出發,而不是以國外標準審視台灣創作家應走的方向,「從台灣出發,才能產生迷人的東西,」達文西、畢卡索的作品身價不菲,關鍵在於「國人的認同,所賦予的價值」。
然而,這正是台灣文創界的窘境,不知該如何深耕本土,讓每位台灣人都能對台灣製文創產品,感到自豪與驕傲,也不知何踏出去,向世界釋放台灣文化創意的亮彩。
陳育平為這一切下了個註腳:「世界上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都是從歷史中挖掘寶礦,結合現代的商業知識,再和全世界超連結。」
【2007/11/09 經濟日報】

學習型組織》推動數位學習 德淵戰力再升級

【經濟日報╱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教育研究所提供】
大中華區的熱溶膠供應商龍頭德淵企業公司運用數位學習平台,將資深主管的專業知識快速傳承給全球員工,以增強技術力,衝刺營業目標。
德淵的海外據點愈來愈多,過去都是由產品經理到海外據點授課或講解案例,導入數位學習後,海外工作人員上網就可以上課。董事長蕭錦聰說,就像教小孩一樣,員工剛開始會想逃避,但在慢慢習慣後,就會漸漸喜歡數位學習的便利性。
導入數位學習平台時,人資部門費盡巧思,引用熱門的足球競賽隊伍「巴西隊對法國隊」,製造話題,並讓員工有自由選擇隊伍的歸屬感,藉此提高員工上網學習的興趣。
德淵導入數位學習已初具成效,培訓新人的時間由原來的六個月縮短至三個月,產品不良率下降0.09%,業務人員的平均生產力提升501萬元。更重要的是,把深藏在資深主管腦中的管理智慧和專業知識,都以數位課程保留下來,讓知識的傳承更加順暢。
德淵身為熱溶膠產業的龍頭,也是業界e化的先導廠商,除了建置黏膠網網站和業界分享專業知識外,也希望導入數位學習,對化工等傳統產業帶來示範效果。
德淵的數位學習主要運用在新人訓練、業務推廣,明年計劃進一步將研發的核心知識納入數位學習課程,讓公司最主要的知識財產,透過數位學習傳承下去。
德淵的數位學習課程以委外製作和外購為主,已有25門委外製作課程,並從勞委會取得100多門的免費課程。自製數位學習課程目前已有三門,預計一年內增加至20門。沈文瑜說,除了台灣總部製作課程供海內外員工上課,未來也希望海外人員可以編製教材回饋台灣總部。
德淵的數位學習不只用在員工的教育訓練上,還進一步運用在業務推廣上,讓客戶更容易了解產品。過去業務人員向客戶推薦產品,常須花費一番唇舌,現在則把介紹產品的數位學習教材先寄給客戶,業務人員只要講解產品的運用即可,既省時又省力。
沈文瑜說,業務人員每年要學習的課程和時數,都直接和關鍵績效指標(KPI)連結,業務人員必須上完全部的課,而且通過測驗,才算過關,數位學習已和員工的績效考核、職涯發展與升遷「掛」在一起,學習成果會直接影響員工的考績和年終獎金。
沈文瑜表示,德淵的數位學習網站「德淵易學網」,除了生產線的作業員外,只要有電腦的員工都可以上網學習,連大陸無鍚等廠都可上課,未來將擴及深圳等地。2010年計劃進一步將經銷商及供應商納入,讓數位學習平台可以達到協助業務及生產部門擴展業績的目標。
【2007/11/09 經濟日報】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大師輕鬆讀》X計畫 帶你上太空

【經濟日報╱摘錄自《大師輕鬆讀》253期】
此刻,私人火箭已經進入倒數階段,X大獎就等你揭開機密實現太空旅行的計畫。
創業家戴曼迪斯擬出了獎金1,000萬美元的X大獎參賽規則。要贏得X大獎,必須達成下列要求:
1.在全無政府補助之下,建造一艘載人太空船。
2.用這艘太空船將三個人送上海拔100公里的高空,並順利返回地球。
3.在二周內,以同一艘太空船再次做到第二步驟。
在X大獎的消息公布之後,來自加州的航空器設計師魯丹全心投入設計一款由子、母船組成的太空船。這艘太空船具有可動式尾桁,可以產生高風阻,功能類似羽毛球上的羽毛。這個尾桁可以很快減緩太空船重入大氣層的速度,同時讓船腹自動朝下,讓太空船可以更妥善處理重返大氣層時產生的高熱。重返大氣層之後,尾桁再鎖回原位,讓太空船變成滑翔機。於是,魯丹親手打造的第一艘太空船2003年4月問世。
第一次X大獎的飛行日期訂於2004年9月29日,三名飛行員以旋轉的方式離開大氣層,到達了規定的海拔高度,並且安全返回,完成一次航行。2004年10月4日,進行了關鍵的第二回X大獎飛行。新的飛行程序進行得相當完美,太空船一號甚至到達了海拔36萬7,500呎的高空,然後安全地重回地球。
在X大獎舉辦之後,太空旅遊業未來將極具潛力,也出現各式各樣的商機。
例如,一家名為「火箭飛機」的公司想出一個新奇有趣的構想,要在外太空提供結婚服務。這家公司改裝一架李爾客機,增添一具火箭引擎,使客機能夠以超音速衝出大氣層,然後會有一段四分鐘的次軌道飛行,用於進行婚禮。
頭腦動得快的生意人也搶先推出繞行地球軌道的旅館。經營「美國經濟套房」連鎖旅館致富的畢格羅,目前個人投資逾5億美元,打造世界第一座位在地球軌道的商業太空站。打算以月租1,895萬美元,出租太空站上的套房。雖然這個數字聽來令人不可置信,其實俄國人已經開始提供搭乘聯合號太空船前往國際太空站的行程,在太空站上居住收費高達2,000萬美元,而且已有人訂購。
聯邦快遞總裁史密斯在1986年表示:「根據我們的研究調查,極音速飛機對我們公司而言,在成本上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顧客比任何人都需要這種增強的越洋速度。」這種速度可以讓快遞服務達到當天送達世界各角落的夢想。
能源已成全球的重大問題,生產能源會造成汙染,而石油與煤礦的蘊藏量又有限。每一個經濟體都希望取得更多能源來促進成長,但今日的能源必須符合環保要求,而且價格又要合理,才能達到環保團體的要求。發射一隊人造衛星在太空中吸收陽光,然後把太陽能傳送回地球,或許可以成為太空科技的另一項新應用。
【2007/11/08 經濟日報】

自我經營》利他 讓你更迷人!

【經濟日報╱邱文仁】
有位同事來公司報到的第一天,就有人來向我通報「來了一個帥哥」,當時我不覺得他有什麼特別吸引人的地方,頂多長得可愛,我還 在心裡嘀咕「長的帥有什麼了不得,工作做好比較重要吧!」
不過,這兩年來,情況逆轉,不瞞大家說,我真的覺得他愈來愈帥,一看到他,即使再累,我也會精神為之一振。
導致我改變觀感的原因很多,不過,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把公司多年來最難賣的產品,做得業績嗄嗄叫。
2. 正面思考。雖然業績好,做人一點也不驕傲,面對挑戰總是樂觀面對。
3. 就算別人待他不好,他也不憤怒、不批評,EQ實在高。
4. 他是顧問型業務,專業又勤勞。
5. 會變魔術。…
看到這位同事人緣好、左右逢源,我不禁開始思考「魅力」這個議題。雖然乍看之下,許多人的魅力似乎是渾然天成的,不過,我認為魅力應該是「有規則可循」的一門學問,只要有心學習,可以後天培養。
找到自己的型:外表的美化似乎是培養魅力最容易的起點。外表改進了,會比較有信心,信心也是一種魅力。
改善外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到自己的型,從找尋適合自己的髮型、衣服、化妝開始,造型愈適合自己,就愈討人喜歡。如果一時找不到外表改進的切入點,不妨找個好的髮型設計師,配付適合的眼鏡,應該是個不錯的開始。
為他人創造利益: 除了外表討喜之外,如果能夠為別人創造利益,給他帶來歡樂,讓他產生信心…,也都可以提高你的魅力指數。能力強卻不自滿,讓人心生傾慕、想要見賢思齊,這種正面的能量,也算是給他人的「好處」。
所以,想要創造自身的魅力,得先從「他人想要什麼」的角度來思考。接下來,就是透過互動,建立好感。
正面思考:EQ低、整天抱怨的人,會讓人敬而遠之,正面思考的人,才會成為萬人迷。
培養驚喜的元素:就像一面牆壁,還要一幅好畫來「聚焦」,才能讓人更為印象深刻。所謂驚喜元素,因人而異。
身為的優秀醫師,也彈得一手好鋼琴;平常沉默寡言,到KTV時卻讓人以為置身國家歌劇院;上班是工程師,下班是法國料理高手,些都是創造驚喜的例子。
找到自己的獨特性,可以增添趣味及魅力,讓人印象格外深刻。「獨特性」需要尋找和學習,卻是值得的 。因為這就像醍醐味一樣,讓人嘖嘖稱奇。
(作者是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
【2007/11/08 經濟日報】

行銷教室》文化指數

【經濟日報╱林婉翎】
企業開拓海外市場,面對不同文化的目標消費群,行銷策略也要跟著調整,行銷人員必須提高文化指數(CQ),感受潛藏於不同族群背後的文化,才能有效行銷。
「文化指數指的是一種長期累積、對不同文化的深入觀察與感受能力。」南僑化工家品事業部總經理李孟娜,日前在中華企業研究院「品牌與行銷總監培訓班」授課時強調。
她指出,行銷人員要有效行銷,首先,要有高IQ,通曉各種行銷知識。另外,要有高EQ,面對各種不同性格的顧客,有高超的外交手腕,讓他們樂於打開荷包。最重要的是,行銷人員平時要努力培養文化敏感度,體驗不同文化的差異性,以累積個人的「文化指數」,如此,策劃不同國家的行銷活動時,才能準確規劃符合當地風俗民情的活動,有效達到行銷效果。
李孟娜指出,消費者的思維長期以來受到文化的影響,當企業推出的行銷活動,和消費者的文化產生衝突時,產品銷售也會不順利。
她舉七喜汽水為例。之前,七喜汽水進軍大陸,銷售慘淡,主要就是因為七喜的發音,和「去死」相近,讓大陸消費者望之卻步。
她強調,「文化指數」的概念,就是鼓勵行銷人員在策劃不同國家的行銷活動時,先站在他們的歷史高點,溫習一遍文化脈絡,將「文化」元素納入考量,才能真正感動消費者。
綜觀幾家全球大企業,早已致力於提升企業的文化指數,並進一步融入在地文化,針對不同市場制定差異化行銷策略。
麥當勞為不同市場研發不同口味的產品,就是一例。在「牛」被奉為神聖動物的印度,「牛肉漢堡」是大忌,取而代之的是雞肉或羊肉漢堡;面對愛吃魚的挪威人,當地麥當勞推出烤魚三明治;在愛喝啤酒的德國市場,飲料選項當然少不了啤酒…。
「每種產品都有它的文化存在性,所以每種商品到不同國家,都要以不同的文化風貌出現。」李孟娜說。行銷人員可以從提升對不同文化的「敏感度」開始,慢慢提高文化指數。
曾到大陸出差一段時間的李孟娜,練就一身聽口音即可分辨省分的功夫。她認為,「旅行」是培養文化敏感度最好的方式,透過接觸不同的民族,感受每個人傳達的不同感覺,體驗不同的生活文化,一步一步累積對不同文化的感受。
「行銷人員要把自己的天線變得很細,感受不同的文化變化。」李孟娜說,在不同的市場行銷,運用的每種元素都會體現出不同的文化意義,也影響產品是否能成功行銷。
【2007/11/08 經濟日報】

人資論壇》黃金三角 留住關鍵人才

【經濟日報╱陳珮馨】
不管身在全球有50個據點的大公司,或是承接海外訂單的小公司,絕對都能感受到全球化浪潮,一波一波襲擊而來,環伺的競爭者也變多了。
如何正確預測趨勢、進行跨國管理,成為企業迫在眉睫的挑戰,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SHRM)國際計畫副總裁葛雷德(Brian J. Glade)日前訪台,直指中國和印度,正是全球經濟轉動的關鍵。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朝著經濟民主大踏一步,近年來通訊成本不斷降低、資訊水準提升,逐漸從全球製造中心,轉型知識經濟時代;印度人均收入不斷爬升,光是中產階級就有3憶人,比美國人口還多。
全球產業版圖重組,人才高度流動,企業最大的焦慮,就是找不到合適人才,偏偏學校偏重理論傳授、職場新鮮人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急得企業直跺腳。葛雷德引述一份麥肯錫調查報告,400萬名大學畢業生中,只有10%足以進入跨國企業就業。
熱情激勵提供實踐夢想的機會
全球人才庫雖然龐大,但能符合跨國企業所需的人才,少之又少,優秀人才因此成為全球搶手貨,平均薪資比一般員工,優渥9%到14%。美商惠悅大中華區總裁黃世友環視各國,認定人才短缺是全球性的問題。
企業要留住人才,沒有任何革命性作法,黃世友表示,唯有回到基本面,踏實做好留才策略。他舉調查資料為例,一名卓越程式設計師,生產力是一般員工的12倍;在知識為主的公司,智慧資產占公司市值比率,可以高達90% 。
由此可見,知識經濟時代下,優秀人才對於組織績效具有關鍵影響。面對企業急著留才的心情,黃世友建議,必須先從整合角度,建立人才管理機制,同時納入激勵、能力和承諾度三大面向,符合三者條件才是真正的「關鍵」人才。
「激勵」指員工能獲得尊重與成就感、擁有晉升管道並發揮影響力、得到獎勵回報、工作與生活平衡、享受工作樂趣等;「能力」指員工與生俱來的特質,包括智商和情緒管理能力,以及後來學習的技能,如技術和人際互動技巧;「承諾度」包括感性和理性的承諾、是否願意無條件付出以及留任意願。
三大面向,缺了任何一角,都可能留下「不對」的人。例如,「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夢想家」雖然高度承諾、也飽受激勵,但是能力不足,終有一天無法適應公司變動;「伺機而動的明星」能力出眾、也飽受激勵,偏偏承諾度很低,流失率也很高;「懷才不遇的千里馬」能力和承諾度都沒問題,但是缺乏激勵,每天關在辦公室,彷彿是一人公司。
評估能力人資管裡就像做股票
唯有兼具三大面向,才能留住關鍵人才,達成企業和員工雙贏的局面。微軟公司就是好例子,透過嚴謹、全方位的面試流程,通盤檢視應徵者的技術、智商、情緒智商和價值觀,聘任最聰明、企圖心旺盛的畢業生。並透過「導師制」協助進員工發展,高度競爭的環境,也迫使員工持續自我突破。
進入微軟後,新進人員可以和一群聰明人共事,也有機會獲得董事長蓋茲的賞賜,公司也積極創造校園式的工作環境,每個人就像在個人工作室上班,工作績效直接連於股票獎酬,員工成為股東,賣命工作就能致富,自然獲得最大的激勵。
最後,微軟打造一個鼓勵失敗的環境,甚至有人創新失敗了,也可以因為「失敗」獲得晉升,讓員工感覺,每天進公司,就像參與一場改變世界的計畫。 微軟也將部門切割成小單位,員工不覺得在跨國公司上班,反而有機會實踐創業家的夢想,對於公司的承諾度也大為提升。
至於留才策略的適用範圍,黃世友認為,必須涵蓋表現前10%的「A級」員工,以及接下來40%的「B+級」員工,不過,A級員工大都伺機而動,B+級員工,才是留下一起打拚的夥伴。
企業釐清人才管理機制,也設定好留才範疇,就要盡力實踐,以免有限的資源分配不當。黃世友比喻,人才策略就像投資股票,必須衡量員工的潛力,支付基本薪水,期待他未來會有表現。
過了一年,員工若未發揮潛力,就要準備「拋售」;若是潛力和表現相當,可以繼續「持股」;表現優秀的員工,就算只來三個月,也值得好好加薪,有如大手筆投入前市看好的股票。
檢驗承諾未達目標立刻做懲處
回到台灣現況,明年起跑的員工分紅費用化,引起軒然大波,企業領導人擔心科技產業的最大誘因褪色,員工也會隨之求去,紛紛祭出定心丸,黃世友建議,企業不妨換個角度,把危機視為轉機。
「企業經營策略必須轉變」,他表示,台灣企業大半停留在傳統思維,沒有能力作整體預測,也掌握不了下一年度營業額,乾脆少付一點薪資,年底再透過分紅,共享利潤。
企業缺乏專業的人才管理機制,連帶也缺乏薪酬策略,隨著科技產業邁入微利時代,員工分紅費用化的結構轉變,正可提醒企業停下腳步,從經營策略的角度,思考企業的整體變革。
黃世友建議,台灣企業要依員工潛力,付出對應的薪資,這份薪資背後的意義,在於強調公司看重員工的價值,也要求員工達成年初的承諾,年底檢視工作成果,若是達不到承諾,立刻砍獎金、砍薪水,甚至「砍人」。
在他眼中,基本人性不會改變,踏實的人才管理機制,也不需要隨波逐流;企業站穩腳步,按部就班留任關鍵人才,這批願意效力的員工,不但為企業賺進大筆利潤,也為自己打造成功事業,成就良性循環的雙贏局面。
【2007/11/08 經濟日報】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經營思維》不要臉 不要命 才能賺大錢

【經濟日報╱魏錫鈴】
美國杜蘭大學會計系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李志文,最近應東海大學會計系邀請發表「風險與機會」演講,展現另類思考。他認為,企業要賺大錢,就要靠不要臉、不要命的本事。
應聘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講座教授,在美國、兩岸三地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李志文,一開場就提醒,不要被機遇、成功人士的作法所蒙蔽。他說,一般人看到的是成功者風光的一面,他的失敗事蹟很少被提及,若把成功者的行為當成準則,依樣畫葫蘆,恐怕是大錯特錯的。
李志文話鋒一轉指出,想發財首須找出變異性大的行業或工作,但這往往是兩面刃,必須審慎為之。
他表示,古今中外,成功的企業領導人、生意人,不乏不要臉、不要命的例子;因為機會往往稍縱即逝,這種特異值不常出現,要夠狠、夠準才能抓得住。本質上,即使並非真正的不要臉、不要命,但「發家」那一刻,恐怕要靠發揮這種特質。
李志文認為,商機與風險是一體兩面,股市風險尤大,諸多現象無法以期待值來解析。事實上,統計上的顯著性與經濟上的顯著性並不一致,所以,進出間可能作成錯誤決策,卻得到正確的結果。
他說,第一代經營者發跡,常是豪氣干雲,憑藉不要臉、不要命的特質,但也來得快、去得急。他長期研究與觀察,發現發財主要靠把握商機,共同理由是走運,本事則是不要臉、不要命。
曾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與賓大華頓商學院任教的李志文強調,課堂上要學習、研究的,並不是怎樣發財,而是如何有效降低、化解風險,風險管理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看大局、作遠謀。
在大陸籌設「中國金融風險與創新」實驗室的李志文認為,台灣20多年來發生的金融弊案,對大陸將有高度參考價值。隨著經濟發展、民營企業崛起,台北十信等案例可能很快會在大陸重演。
【2007/11/07 經濟日報】

職場觀察》技職新貴 行家出線

【經濟日報╱本報訊】
台灣正邁入一個新專業時代,特別是20到35歲這一代,逐漸揚棄傳統升學主義,從正規教育體制開始,就勇敢選擇自己所要發展的方向。
林芝帆九年前毅然放棄已經就讀一年的台北市明星學校──景美女中,自願降級,進入私立開平高職(現更名為開平餐飲學校)。開平高職畢業後,她再取得澳洲藍帶廚藝學校學士學位,如今應聘到美國佛羅里達的迪士尼郵輪工作。她的學長劉一帆,則從一個當年浪蕩不羈的「壞學生」,搖身一變為國際知名連鎖飯店集團競相延攬的西式料理主廚。
盡早確立人生方向
林芝帆現年25歲,劉一帆32歲,比起大多數同年齡的人,他們都更早確立自己的方向,減少在求學過程中錯誤摸索與浪費的時間,自然,也更快達到期望的成就。
針對新專業時代的來臨,以及社會對技職教育的看法,《30雜誌》獨家進行《台灣技職教育大調查》,結果發現,高達八成的人認為,專業技能重於名校頭銜,更有逾六成的受訪者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他們會選擇技職體系,而非一般升學體系。
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除了新世代認定「成功」的價值觀改變了,就業市場的轉變也是推波助瀾的一股強大力量。主計處公布的失業率顯示,91年迄今,高中(含高職)及專科畢業生失業率都逐年下降,反而是大學(含以上)畢業生,失業率節節高升。
若進一步細分高中、高職、專科與大學(含以上)四個類別的畢業生,今年9月,專科畢業生失業率最低,僅3.31%,高職其次,高中第三,大學以上失業率最嚴重,高達4.97%。
主導開平高職轉變為專業餐飲學校的夏惠汶感嘆:「不是技職教育前景大好,而是普通教育太偏重知識灌輸,缺少為什麼要學這些知識後面更深層的結構,技職教育反而比較務實,讓學生學會一個可以求生的技能。」
務實學習謀生技能
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是大力在台灣職校增設餐飲科的重要推手,他感慨說:「把每個人都集中在同一個方向去發展,本來就是一個災難。」他指出,英國教育是高中畢業以後有一年的空檔,不是繼續準備升學,而是叫你去旅行,看看課堂以外的東西。
當大學升學窄門大開,愈來愈多普通高中設立,反而意外造就了技職學校的重建。近幾年,私立技職學校面對少子化以及社會變遷,加速教學改革,讓專業技能科目跟上社會需求,教育部也協助鬆綁法規,放寬師資限制,讓專業人才可以憑證照,進技職學校貢獻所學。
技職學校近年的轉變,給技職司長陳明印留下深刻印象,他指出,前不久,教育評鑑委員到各大技職專院校去視察,「結果他們回來跟我大嘆,這些技職院校辦學的認真程度遠超過他們想像,比一般大學更認真。」
受到少子化影響,技職學校招生總人數雖然降低,但是高雄餐旅學院餐飲科還在繼續增班,開平餐飲學校招生更是年年爆滿。
除餐飲外,美容科、觀光科等也當紅,去年主辦四技二專考試招生的亞東技術學院就表示,去年最熱門的科目,首推美容類,報考人數激增五成。
「不會念書,就去學一技之長吧!」這是過去家長讓子女念職校的無奈心情。但是,今日的技職院校畢業生,已不再是傳統的「黑手」或麵包師傅,他們是新一代的百工達人,靠著豐富的專業知識與實力,贏得喝采。
(本文摘自11月號《30雜誌》)
【2007/11/07 經濟日報】

行銷觀測站》打響品牌名號 步步進擊

【經濟日報╱林婉翎】
對台灣企業而言,產品的研發、生產技術比起國際大廠毫不遜色,但是在「品牌行銷」這一塊,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新手。不知道該如何著手,是許多企業對自創品牌裹足不前的原因。
品牌經營的每一步,都要穩紮穩打,光是「品牌命名」就是一門大學問。
新品牌的誕生,就如剛呱呱墜地的新生兒般,令人欣喜若狂,迫不及待想要為他取個響亮、有創意的「好名字」。
「該來個本土味十足的名字?還是取個外國名字才夠炫?」相信曾讓許多自創品牌商傷透腦筋。
日前,應貿協之邀,來台演講的韓國漢陽大學教授韓充敏指出,「消費者購買商品時,會將品牌和產品原產地做連結,若產品原產國的形象不佳,消費者對產品品質也會產生負面聯想。」
企業標語 宣示品牌精神
因此,品牌命名需考量原產國的形象,再決定使用本國語言還是外國語言。如果品牌原產國形象不佳,韓充敏建議,「盡量以外國語文命名」,可以降低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的疑慮。
但該使用哪一國的語言為品牌命名?韓充敏表示,企業可以從「未來想以哪一國的市場作為主要行銷目標」的方向思考。
例如美國第一大衝浪產品品牌Reef,由一對來自阿根廷的兄弟創辦,創辦人在草創初期,就已經有打入美國市場的野心,所以用「美語」為品牌命名,以備正式進軍美國市場時,「美國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更鮮明」。
目前這個品牌不只成功攻占美國市場,在全球逾90國都有銷售據點。
伴隨著品牌logo出現的企業標語,也扮演重要角色,簡短有力的向消費者宣示品牌精神。華碩電腦的「華碩品質堅若磐石」,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台灣華歌爾第一事業本部執行副總楊文達認為,品牌標語的意義,不只是希望讓顧客印象深刻,「標語也是企業對消費者的保證,當消費者購買商品時,能獲得如標語所說的高品質使用經驗。」
所以,企業打品牌,如果只是創造一個「名」,設計一個美麗的圖騰,引誘消費者前來購買,卻沒有個「高品質」、「品質穩定」的商品做後盾,消費者只會上當一次,以後再也不會惠顧,品牌將難以長久經營。
產品品質是品牌長存的關鍵。韓充敏2001年曾和幾位教授合作,調查南韓國出口品牌商的成功關鍵因素,也驗證了這個觀點,「名列前茅的廠家,商品品質選項分數都比較高。」
維持形象的一致性
因此,他做個總結,「企業的商品品質需要符合國際品質標準,而且要和品牌標語的承諾相互輝映,使消費者有高品質的使用經驗,是品牌經營的成功之道。」
維持形象的一致性,也是品牌經營的一大課題。品牌行銷的過程中,不論是產品本身,舉凡相關事物都會造成顧客對品牌的感受與認知。「消費者不論在哪個時空接觸到這個品牌,都要有一致性的品牌感受。」楊文達日前在中華企業研究院主辦的「品牌與行銷總監培訓班」授課時指出。
美商方策形象設計DDG策略暨執行總監史孟康也強調,「企業不斷開發新商品,但專屬的品牌形象、風格必須維持一致。品牌形象太過多樣化,反而會混淆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
他表示,透過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創造出品牌的獨特風格,可以讓消費者見到商品時,還未看到logo,就知道是哪個品牌。
史孟康舉美國知名廚具品牌Oxo為例。Oxo從一種產品發跡,目前總共有500多類商品,但所有商品的把手都屬黑色系,且使用的材質,觸感都相似,「目的就在維持品牌獨特的風格,創造一致性的品牌識別。」
朝共同品牌前進
「產品是在工廠裡製造,但品牌是在消費者的腦海中製造的。」輔導過許多企業從代工轉品牌的史孟康說。
他以正新輪胎自創品牌MAXXIS為例。MAXXIS選擇贊助極限運動,「找到其他品牌忽略的市場切入」,直接接觸消費者,「形塑這是年輕人用的輪胎的形象」,讓年輕人想買輪胎時,就會想到MAXXIS。
企業發展自有品牌,必須投入大筆資金,也因此,許多中小企業對自創品牌裹足不前,韓充敏建議,不妨在代工與自有品牌間,尋求一條中間路線,朝「共同品牌」前進。例如,香吉士就是果農和農會合作共同推出的農產品品牌。
企業發展自有品牌,要有長期投資的心理準備,一步步奠基品牌的基礎,創造顧客對品牌的認同,從他們一次次的購買中,一步步累積品牌的價值。
【2007/11/07 經濟日報】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陳冲觀點》西方騎士出招 東方武士何在

【經濟日報╱陳冲】
最近投資人保護中心漂亮出擊,訴請撤銷某上市公司「解除董事競業禁止」的股東會決議,獲得判決勝訴。長期以來,公司法第209條的規定,在上市公司股東會普遍未獲適當的尊重,這次法院明確判決,對視「解除競業禁止」為當然的公司負責人而言,當然是一記棒喝。
不過,新聞媒體報導此一新聞時,提到此舉是「積極實踐股東行動主義」,倒是有趣的說法。因為投保中心在法律上雖是許多公司的股東,但畢竟是「刻意設計出來」的股東,有「指定代打」的性質,談不上是真正的股東行動主義(Stockholder activism)。本年正牌股東行動主義的代表作,應該是被稱為a must-read(必讀)的一封「騎士批綠」(Knight criticized Green)公開信。
騎士是誰?Eric Knight是投資機構Knight Vinke資產公司(KVAM)的創辦人。綠又是誰?Stephen Green是匯豐銀行控股(HSBC)擔任行政職務的董事長(Executive Chairman)。而KVAM正是HSBC眾多股東之一,持有約2,200萬股。KVAM在2004年曾領導一次長期抗爭的「股東行動」,迫使荷蘭殼牌石油公司放棄英荷雙中心的策略。本年9月,KVAM邀同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Calper)聯名去函HSBC董事長葛林,要求HSBC重新檢討經營策略,並與股東對話,其在媒體造勢的規模,令人不敢小覷。其效果如何,尚待觀察,雖然也可能徒勞,但無庸置疑該封信函應該是「股東行動主義」的絕佳教材。布局縝密、準備充分是信函的特色,加上用詞遣字精準,使有意參與股東行動主義者,均想一睹為快。
首先Knight表明已與HSBC財務長D. Flint於6月間晤談,顯示股東應有的禮貌,接著提到聯署者共持有2,200萬股,外加1,300萬股的選擇權,占HSBC股份略低於1%,算是「小」有實力。
鋪敘開場白後,為使HSBC董事長了解,這兩位股東不是無理取鬧,也不是想要兜售紀念品,所以立即表明關心的是過於偏低的股價,檢討集團的經營策略,並且為避免葛林因曾長期擔任公司CEO會有成見,又建議諮商行動應由另一位資深不兼行政職的董事領軍(Senior non-executive director與台灣獨立董事相當)。
為了強化公司應與股東諮商的必要性,接著「騎士」分就公司治理、股價表現、營運策略、次貸曝險等重點闡述身為股東的觀察與建言。
在公司治理方面,函中推崇葛林在HSBC之經驗,但仍禮貌建議董事長不宜兼行政職(be a non-executive),這是恩龍案後許多利害關係人的呼籲,卻也是台灣各界普遍欠缺甚至不盡能理解的觀念。接著「騎士」直攻績效分紅的話題;因為早有小股東質疑HSBC績效分紅方案可能不符股東會的決議,另一方面方案中規定績效分紅最高可到七倍年薪,至於表現平平時仍然可以發放30%,換言之即年薪兩倍。但公開信中指出,用以比較的29家國際銀行取樣有問題,甚至沒有一家中國銀行或在香港上市的金融機構,至於分紅辦法中的用語定義不清極易取巧。
在長達六、七頁的信函中KVAM臚列不少重點,均有憑有據,例如建議董事會結構應在「功能上及區域上」反映公司的業務重心;公司股價與29家銀行比較屬於後段班;公司定位不明,應速將總部及營運重心遷回香港;公司購併案在地區及功能上均不能掌握本身的優勢,包括公司最具競爭力的Chinese root等等。
HSBC總部對KVAM的函件,自然極力否認,不過「騎士」先生已在世界各地訪問主要股東,爭取認同。騎士的努力,成效固然尚待觀察,但其雇請顧問公司詳細檢討進而提出強有力的論點與建議,此一做法已經成為全球「股東行動主義」參與者的典範。西方騎士出招頻頻,令人不禁對東方武士有不少期待。
我們對投保中心的努力固須致敬,但不能僅寄望於「非實質股東」代打,實質股東也應本於理性有所作為;其中機構投資人比投保中心更像股東,比一般散戶有實力,應該可以擔任股東行動主義的要角;至於一般散戶雖然力道較遜,但也不必妄自菲薄,曾任美國證管會主委的A. Levitt就主張,只要投資人共同發聲,就可以drown out the narrow special interest。東方武士,盍興乎來。
(作者是中信證券董事長,曾任合作金庫銀行董事長、財政部次長,熟悉金融市場實務與管理)
【2007/11/06 經濟日報】

CEO臉譜》白崇亮 勇於真實 激發熱情

【經濟日報╱陳珮馨】
真實是一股極大的力量,扶持人們走出困境,發揮生命潛力;真實也是人生最大的挑戰,鼓起一輩子的勇氣,才能看見自己,終至心平氣和。
1993年,白崇亮接任台灣奧美公關董事長,四年前升任台灣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董事長,率領一群廣告公關菁英,持續繳出漂亮業績,人們看見的他,總是外表謙和,永遠的招牌笑容,一點也不見悲哀傷痛。
背地裡,身為白色恐怖受害者遺族的他,走過半百年紀,靠著上帝的恩典,好不容易揮別陰影,坦然分享自己的故事。剛完成的自傳《勇於真實》,就是美麗的見證。
「這是我的父親,台灣電影開拓者白克」,站在父親泛黃的照片前,白崇亮彷彿回到12歲,當年那個孤單的小男孩,承擔著龐大的恐懼,坐進黑頭車去探望父親,聽見父親告訴看守他的人:「這是我的小兒子,他將來會有出息的。」
白崇亮再也沒有見到父親,不過,他卻一步步邁向父親的期許,成為「有出息」的兒子。
「社會最大的力量是愛,不是恨。」天下文化遠見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說,時光倒流回那一刻,白克若是要求兒子,有朝一日為他雪洗冤仇,台灣可能會痛失一位優秀的企業家。
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曾和白崇亮在惠普共過事,直到看了書,才知道老友的這段往事,一樣走過事業顛峰,張明正格外感同身受,直說:「企業云云眾生最難的事情,就是了解自己。」
有人贏得商場成功,卻在人生途上失敗了,張明正肯定,白崇亮勇於面對自我,等於重新定義了「成功」。
走過這一段心路歷程,白崇亮和自己和解、重新拾起與父親的關係,一道無形的牆瓦解了,也拉近了他與身邊人的距離。
「早期的我,不習慣告訴別人真正的想法」,白崇亮老是喜歡以「客觀」的方式,討論所有的問題,表面看來一切完美,卻無法引起人們的熱情;直到近50歲,他才慢慢明白,領導者最重要的關鍵,原來是「激發熱情」。
「領導力,取決於你是怎麼樣的人」,他表示,有影響力的領導者,擁有正確的價值觀,能夠激發人們的熱情,也才能說服一大群人跟隨他,一起完成共同的目標。
不過,激發熱情的特質,從何而來?白崇亮相信,真實就是力量,一個人若能把工作、生活和朋友關係化為同一件事,外在的自己和內心真我,能達到真實合一,將能發揮極大的力量、承擔過人的重量。
「現代人醒著有七成時間,都身在職場,怎能不珍惜自己與同事間的關係呢?」白崇亮自省。他也慢慢發現,內心最大的渴望,就是能和身邊的人們,建立一份真實關係。
一路從小鋪述至今,《勇於真實》巧妙地成為橋樑,傳達白崇亮的私密獨白,新書發表會的下午,家人、朋友和同事幾乎到齊了,許多人第一次走進白崇亮內心,驚訝他的笑容背後,竟然藏著一段悲傷往事。
白崇亮忍著淚水,望著父親照片一張張,感念在心。現在的他,不只擅長理性分析,還多了一份溫暖的熱情,急著向人們分享,他費了好大功夫,走過一趟的生命篇章。
【2007/11/06 經濟日報】

董事長愛說笑》冠軍茶

【經濟日報╱戴勝益】
何謂冠軍茶?就是一斤100元的茶葉,和一斤1,000元的茶葉的差別。
但一斤5,000元和一斤5萬元,甚至50萬元的茶葉,你我都難以分辨,這是為什麼?
【心得分享】
因為100元一斤和1,000元一斤的茶葉,是比「品質」,所以很容易辨別其差異。但5,000元一斤和5萬元一斤的茶葉,是在比「感覺」,很難客觀判斷。
因為編造的故事、產地的背景 、故意壓低產量、過去比賽血統加持,甚至人為操作、購買者虛榮心作祟…,才會有一斤100萬元的冠軍茶,絕非此茶果真價值百萬,而是市場行銷的操盤,讓它具備了「高貴」的身價。(作者是王品集團董事長)
【2007/11/06 經濟日報】

三部曲 幫好點子找銀子

【經濟日報╱鄭秋霜】
文化創意產業崛起,創投業者莫不磨拳擦掌躍躍欲試。但對創投業者來說,如何評估文創業者的價值,是一門困難的新功課。「當創投遇到文創」,必須化解雙方不同遊戲規則的矛盾處,才能攜手共創未來。
匯宏顧問董事長、匯揚創投總經理楊子江日前在「台北市文化創意產業化研討會」中指出,創意不等於「隨意」,文創業者至少須具備財報資料透明、經營團隊整齊等條件,才能獲得創投業者的青睞。
楊子江曾任職財政部及中華開發,擁有投資文創產業的豐富實務經驗。在財政部任職時,他還兼任行政院開發基金執行秘書,負責推動文創產業,開發基金甚至賦與他「一年就要投資十家公司」的重任;吊詭的是,雖然政策如此的支持,文創工作者卻始終覺得政府做的不夠。這中間的問題出在哪裡?
楊子江說,產業的發展,如果沒有金融業做後盾,不是一定不會成功,而是一定會很辛苦。在政府、金融業及創投業者金援下,半導體、光電等產業已成為台灣的驕傲;「目前,資金方面不是問題,政策也支持,而且相對於科技業,文創業需要的資金非常少,但為什麼文創產業還起不來?」
楊子江分析文創業者要獲得金援,必須做到:
財務要透明
很多文創企業由家族成員或私人股東合創,一定要有資產負債表,財務一定要透明,否則外部資金不敢投入。
經營團隊要整齊
文創業者常有靠創意就可以走遍天下的自傲,楊子江認為,經營團隊不是很整齊,也會影響文創企業的發展。
楊子江說,高科技產業剛起步時也有類似情形,經營者認為只要技術好就可以生存;但在公司日益壯大後,他們不得不正視經營管理、資金調度的重要性。他強調:「一個人固然可以創造效益,但講到企業經營就要靠一個團隊,不是一、兩個創意人可以做的。」
資金需求符合預期
楊子江也指出,創投業者挹注資金,不會一次給齊,而是分階段挹注;同樣的,政府有10億元預算,通常是寧可給十家公司各1億元,也不願只給一家公司10億元,而且每個產業都是這個模式。
文創業者通常希望創投業者一次給足資金,以便推動計畫,但這有違創投業者的慣例。
此外,文創業者如果無法預估未來兩、三年的營運狀況,無法反映在現金流量或財務報表上,很難協助創投業者 做投資決定。
楊子江強調,經營者要有這樣的信心:「你先給我一部分的錢,兩年後,我一定會讓你再投資我」。台灣高科技業者也是一步步增資,資金並非一次到位,這有助業者提高風險管控能力及奮鬥意志。
不過,微型樂團創意總監王韻指出,對文創公司而言,有時候引進資金不見得最重要,他們最迫切需要的是相關單位的了解和重視,因為他們的產品和傳統產業截然不同,如果投資者不思考其中的差異性,還是套用傳統的遊戲規則,可能就無法促成雙方的合作。
不願具名的文創業者也透露,曾有創投業者表達投資意願,但詢問對方打算怎麼投資時,對方答說:「我們當然就是給你錢啊!」
這位業者表示,雖然他們是小公司,但有自己的發展步調,公司比較期待投資者可以帶進經營管理策略或開拓國際通路等專長,因此,合作案最後破局。
也有文創業者對創投資金「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因為文創公司資本額普遍偏低,創投業者很容易就可以買下公司過半或近半股權,並非文創業者所樂見。
此外,創投公司喜歡以投資效益、財務數字來評估投資案,文創業者認為不見得適用於文創產業紮根期,因為文創企業很難一起步就有獲利。
要化解這些歧見,有賴雙方進一步了解、尊重及適應彼此的遊戲規則,如此,台灣創投業與文創業才可能成為最佳拍檔。(系列完)
【2007/11/06 經濟日報】

管理教室》從了解到互信 師徒關係更圓滿

【經濟日報╱官如玉】
師徒制已成為企業培養接班領導人常見的手法,但由於缺乏明確的守則可循,師徒關係維繫不易。
專家表示,師徒制成功首須打好基礎。一開始,師徒倆就得討論如何維持聯繫,在著手處理特定議題前,也必須了解對方和對方的工作。
領導力開發服務公司創辦人薩查里表示,在會見師父前,員工必須分析自己的目標和學習風格。
師徒第一次見面時,必須決定彼此之間的關係機制—何時見面、多久見一次面、見面之外如何溝通,否則師徒關係很快會瓦解。
師徒也必須互相了解對方,一起討論工作風格、個性、背景,慢慢建立互信。
2005年到2006年,薪酬顧問范妮克拜一家保險公司的高階經理人霍史特為師。第一次見面時,他倆就決定每個月挑一個周五一起吃午餐,不久後,她把自己安排的一年內見面日期email給師父,霍史特說:「很早就把時間表排好,對信守見面承諾很重要。」他倆很少更改午餐會日期。
第一次見面時,他們也討論個人背景、工作風格,談談小時候在哪兒長大、有哪些家人、做過哪些工作。他們了解彼此都不喜歡和別人起衝突,而且除非別人先背叛,否則寧願相信對方。
這席談話,讓范妮克日後可以很自在的向師父表白。她向師父透露想成為公司合夥人的企圖心,但有二個小孩的她,擔心工作和家庭難以兼顧。
霍史特點醒范妮克,若公司老闆感覺到她有一絲的猶豫,可能就會另覓人選,因為她思考事情總是會顧慮到各個層面,讓人覺得她不夠決斷、自信。霍史特說:「必須了解先一個人的個性,才能給他建議。」這促使范妮克用心讓自己表現的更有自信。
她強調:「一開始所做的事,可以幫助我們很自然、快速的進入必須處理的課題上。」(取材自華爾街日報)
【2007/11/06 經濟日報】

三回目銷售法

【經濟日報╱林婉翎】
在服務行銷的年代,企業賣給顧客的不只是商品,而是「關係」。如何從與顧客一次次的互動中,漸漸累積雙方情感,將買賣關係拉得又長又遠,不妨試試「三回目銷售法」。
第一回 留下好印像
三回目的第一回,是指顧客第一次入店消費。華歌爾第一事業本部執行副總楊文達指出,從消費者踏入店內的那一刻開始,行銷人員便要竭盡所能提供他們最好的服務,「讓他們的第一次交易,留下美好的購物體驗。」
在這過程中,服務人員不宜馬上對消費者推銷「高單價」商品,而是一步步的和顧客「搏感情」,從言談中,了解他的需求與消費能力,再向他推銷適當價位的商品。
顧客選定商品,結束第一次的消費旅程,不代表彼此的銷售關係也跟著結束。行銷人員務必請顧客留下資料,並將顧客資訊存檔,以備在特定時節,向顧客推銷更多適合的商品。
「此時,行銷人員不可限制顧客填寫資料的多寡,應讓顧客依其願意填寫。」楊文達日前在中華企業研究院主辦的「品牌與行銷總監培訓班」授課時指出。
第二回 記得你是誰
三回目的第二回,指的是顧客再次入店消費。此時,行銷人員要能馬上叫出顧客的名字,讓他有受寵若驚的感受,楊文達認為,這是對消費者的一種尊重,也會讓消費者更強烈的感受店家的親切感。
經過兩次互動後,買賣雙方已有一定的熟悉度,行銷人員可以進一步和消費者「聊天」,從對話中了解他的生活習慣,引導出他的家庭、生活背景,為第三回目「關聯行銷」做準備。
當然,在這過程中,行銷人員如何與顧客建立話題?如何找到話題切入點?如何問才不會牽涉到個人隱私?都是門學問。
楊文達建議,可以從顧客來店光顧的當下,身旁的人、事、物切入話題。例如,顧客身旁若有小孩,就可以從小孩切入。
另外,楊文達提醒,行銷人員向顧客推銷新產品的同時,也要詢問他們對於上一次的戰利品是否滿意,使用上有沒有問題。
第三回 照顧全家人
第三回目將行銷重點拓展到顧客全家,開始做關聯性行銷,「將市場越做越大!」楊文達說。
以華歌爾為例,目標客群是老、中、青三個世代的女性,其中,「媽媽」是主要消費者,因此,行銷人員若能在前兩個階段,穩固與母親的關係,等於開拓了三個世代的市場。
例如,來店消費的母親原本只打算購買一套內衣,但在前兩回目已和顧客奠定一定交情的行銷人員,已經知道她的家庭有哪些成員,便可進一步推銷適合其家人使用的產品。
「愛家的母親,通常為自己買東西,也會想要替家人準備一份,行銷人員若能抓住這個部分,不知不覺間,市場會越做越大。」楊文達認為。
近幾年,為了與顧客建立長期的互利關係,企業不斷強化顧客關係管理,然而,與顧客互動的每個階段,就已為企業與顧客的關係,一步一步打下深厚基礎。「對顧客了解越深入,企業執行顧客關係管理的效果也越好。」楊文達說。
【2007/11/06 經濟日報】

寰宇法務》以策略聯盟反制敵意併購

【經濟日報╱吳志光】
所謂「敵意併購」,也稱為「非合意併購」,基本上係指收購方單方面發起的收購行為,被收購方不見得願意成為併購的標的,此與一般雙方談妥各項條件才進行的併購行為不同。就你情我願的合意併購而言,收購方與被收購方雖然處於相對地位,但完成併購則已成共同的目標,雙方會照著預先擬妥的併購計畫,排除萬難直到併購完成為止。但敵意併購就像是攻城大戰,充滿火藥味與正面對決的精彩劇情。
當收購方鎖定擬收購的標的公司後,都會先在公開市場悄悄收購標的公司的股份,一方面避免消息公開後,標的公司的股價被炒高,墊高收購的成本;另一方面也避免標的公司有所警覺,採行相對應的反制行動。等到收購方建立基本持股部位,認為勝券在握時,才會經由媒體發布消息,並進一步採行收購行為:若意在收購股權,則利用公開收購大量收購股份;若意在取得經營權,則可能利用徵求委託書方式,取得股東會表決權優勢。
標的公司若欲反制敵意併購,大概有幾個主要方式:
一、 直接對決方式
收購方於市場上收購股權,標的公司也請支持公司的股東或友好的策略投資人(也就是併購實務所稱的「白衣武士」white knight),去市場收購股權;若收購方採用公開收購,標的公司股東甚至不惜發動競爭的公開收購,用較高價格收購股份,使收購方公開收購無法成功;收購方收購委託書,標的公司的現有股東也去收購委託書。如果標的公司的現有股東獲得足夠資源,以既有經營者的優勢(例如控有股東名簿等資料),直接面對面反制,或可使收購方知難而退。
二、 毒藥丸方式
毒藥丸方式,就是利用現為標的公司經營者的優勢,大量發行認股權或可轉換公司債等,使標的公司股權結構可能於未來數年因轉換而產生鉅大的稀釋效果,迫使收購方考量未來股權稀釋效應而知難而退。縱使收購方執意收購,等到未來股權轉換之際,現有股東及經營者也可能再次奪回江山。
三、 修改章程方式
修改章程方式也可以作為毒藥丸,例如修改章程將決議比率提高到出席表決權數的五分之四以上,使收購方完成階段性收購後,仍無法實際掌控經營權。此外,修改章程將董事選舉方式予以改變,也是重要方式之一,例如將累積投票制改為連記法,縱使收購方取得49%股權,只要標的公司經營者仍控有51%股權,收購方仍然一席董事都拿不到。
四、 策略聯盟方式
前述直接對決方式需相當大成本,而毒藥丸方式或修改章程方式,則可能導致標的公司無法順利營運,產生玉石俱焚的後果,所以如果可以一方面引進策略聯盟投資人(亦即「白衣武士」),另一方面又可藉此反制敵意併購,或許是較值得採行的方式。基本上,引進策略聯盟投資人,係以公司法第156條第6項股份交換的方式為之,由標的公司發行大量新股給策略聯盟投資人,以換取策略聯盟投資人所發行的新股或所持有的他公司股份,藉此達到稀釋標的公司股權的效果,使收購方的困難度提昇且收購成本遽增。而策略聯盟投資人可經由股份交換方式,利用發行新股或所持有的他公司股份,換得標的公司相當數量的股份,可藉此與標的公司發展策略聯盟,不僅可共同開展雙方業務,當然也成為共同抵禦收購方的盟友,實有相當併購效益。
不過,標的公司還是要謹慎選擇策略聯盟對象,千萬不要引狼入室,於外國併購實例,有些「白衣武士」後來變成「黑衣武士」,成了更具威脅性的敵意收購者,也是屢見不鮮。(本文作者是理律法律事務所顧問暨資深律師,本文不代表事務所立場)
【2007/11/05 經濟日報】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智慧大富翁》數大不美

【經濟日報╱林富元】
數大便是美。景點喜歡人多,餐廳想要人氣鼎盛,工廠需要大量客戶。不過,數太大了,服務就會變差,數大便不美了。
最近我們一群旅美華僑到九寨溝旅遊,特別避開10月初黃金周假期。當我們興高采烈的抵達九寨溝時,才發現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大陸本地的遊客都不約而同的在10月中旬上山。
當地的主管機構只管賣票,讓大家在園裏自生自滅、自找生路,根本沒有處理大量人潮的智慧。
這時候,我才了解,原來數大也有不美的時刻。九寨溝觀光旺季管理不善的例子,至少可以帶來幾個啟示:
1. 任何產業都要靠專業敬業經營。
隨著人類見識與觀念的改變,觀光業潛力無窮。但觀光業要蓬勃發展,就得用專業與敬業的精神來經營,確實做好服務。絕不可以仗著美景,搭幾座橋,蓋幾個塔,就大賣門票,讓遊客吃不消。
2. 任何產業都有景氣起伏。
製造業產能滿載時不可一世,空載時就到處卑躬屈膝求人。餐廳有時門可羅雀,有時人滿為患。有些公司上一季猛招人,下一季又猛裁員。如何經營這種數小與數大之間的變化,還真是一門學問。
3. 企業經營應有突發狀況應變計畫。
例如觀光景點對於大量顧客瞬間湧入,要有完善的規劃。可以將整個區塊規劃為幾大塊,一旦出現大量人潮,可以引導遊客分區、分時參觀。這不是什麼創見,很多觀光地區早就如此做了。
觀光業只是一個例子,任何企業也都必須回到服務的本質。不能只想拚命增加顧客,而犧牲了品質。
(作者是美國多元創投董事長、全球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
Blog 網站:www.happyboblin.com; email: happyboblin@yahoo.com)
【2007/11/05 經濟日報】

聆聽大師》管理模式 如何跟上時代?

【經濟日報╱摘錄自11月號《遠見雜誌》】
被《經濟學人》雜誌稱譽為「世界一流策略大師」的哈默爾(Gary Hamel),在新書《管理大未來》中大膽主張:到了21世紀,管理這門學問已經有點「不敷使用」,它跟不上本世紀許多重要變化的原因,並不在「發展得不夠完備」,而是舊管理學中的許多根本信念已經動搖,需要被重新思考強調。《遠見》特別越洋專訪哈默爾,一探大師思維──到底為什麼管理學此刻有重新檢討的必要?為什麼有極待創新的危機?以下是專訪內容摘要。
問:請簡介你在《管理大未來》這本新書中的幾個主要論點?
答:我們當前所運用的管理工具、技術,大多是19世紀時所發明,沿用至今。因此,我們需要「管理的創新」。但我發現,管理創新面臨三項難題的挑戰:
第一個難題在於如何建立一個能跟上時代變遷、能即時因應變遷的企業組織。現在,產品生命周期愈來愈短,企業管理策略的生命周期也同樣縮短。然而這麼多年來,企業管理卻始終停留在協助企業重複做著同樣的事情,陳腔濫調、無所創新。管理變得只側重「執行運作」,卻忽視了「調整適應」。
第二個難題在於世界不僅變化迅速,競爭也加劇。以往,貿易障礙、資本門檻、技術專利及通路壟斷對產業提供強有力的保護,但這些因素目前都日漸式微。因此企業想維持營收成長、確保獲利空間,只有仰賴比對手搶先一步達成創新。然而,我們現有的管理模式,卻都不利於企業創新。
強調自主 發揚人性光明面
第三個難題是,知識已經成為商品,產業間的競合往往取決於知識的流通、交換。企業可以從全球各地雇用最聰明的員工,但重要的是,企業如何讓人力資本每天都能創造新的價值與產能。要達到這目的,不是只讓員工每天很有紀律地準時上工,更要讓他們每天都能帶著熱情與想像力進來工作。此外,新世代的年輕人陸續加入職場,也促使企業管理必須急速創新。
他們成長於網路時代,知道真正引人矚目的是「意見品質」,而不是證照、學歷、職位,重要的是自己的思想有多大的影響力。我認為網路帶來豐富的意見市場,提供寬廣的創新空間。
問:你提到「管理2.0」的未來管理模式,認為應該充分讓員工自主管理。但人性也有懶惰、不誠信、不願負責等負面特質,該如何自主管理?
答:這可以分成兩方面來說。首先,我認同人性確實有些負面特質,像懶惰、想走捷徑等。但更值得重視的是人性的光明面特質,例如喜歡嘗試新事物、想要證明自己的實力、爭取更好的成就、擔負一家的生計等。
當企業組織愈來愈龐大、管理層級愈來愈複雜,我們設計了一大套評量績效的方法,卻少有人去重視員工有什麼創新、有什麼遠大抱負。如果人們被剝奪了實現理念、展現抱負的機會,他們也難有機會為企業做出貢獻。於是,被界定為「懶惰」的員工,也將必然多得滿街都是了。
我同意人性中確實有偷懶的特質存在,但我也肯定人性有積極奮鬥的一面。對於那些因循守舊、束縛人性實現自我的企業組織來說,如何挖掘人性中的正面特質,並以此發展出有效的管理策略,這勢必帶來一波新挑戰。
同時運用管制與創意
不論在哪一領域,創新總是聚焦在於如何突破現有的局限、如何克服棘手的商業交易難題。未來,管理創新的一項挑戰,是如何同時靈活運用管制與創意,找出一條可行的路徑來妥善解決這些棘手的難題。而一個重要的思考重點,在於要把「什麼(what)」和「如何(how)」區分開來。
對一個企業體來說,毫無疑問地,紀律、執行力都是最重要的「what」。但問題在於「how」。
要創新管理模式,我們可以不再硬性規定工作的程序,強制員工按表操課。我們可以轉而設計一套公開、公平的評量辦法,讓員工可以免除過多的束縛,熱情地投入工作並發揮創意,但卻又能讓大家知道每個人的表現如何,從而達成某種程度的約束。
只要能確保績效衡量指標和工作酬勞相連結,公司制度清楚而透明,我不認為還需要太多的管理。
我在書中提到巴西的Semco公司,他們並沒有什麼繁複的工作規定或指南,完全自主管理。如員工出差,沒有人會規定要怎麼做、怎麼去、住哪裡等,費用根本沒有上限。當員工結束出差回到公司,即使吃了大餐、坐了商務艙,只要交出差開支表,公司就會支付費用。
不過,公司會把開支表公布在所屬的部門或單位,讓同事都能一目了然你做了什麼事、花了多少錢等。這種管理方法,不僅使人性有較多的空間來自由發揮創意或才能,也同時巧妙地約束著員工,促使他們不忘自律。
(本文摘錄自 11月號《遠見雜誌》)
【2007/11/05 經濟日報】

策略解讀》平價公式算出最大成功率

【經濟日報╱摘自11月號EMBA雜誌】
馬來西亞的亞洲航空公司(AirAsia),今年的年報總共有140頁厚,其中參雜了16則廣告,包含了AIG人壽、奇異等公司。
亞航的創辦人,也是現任執行長費南德斯(Tony Fernandes),6月接受富比世雜誌(Forbes)訪問時表示,亞航是全世界唯一在年報上刊登廣告的公司,「對別人來說,年報是一項支出,我們卻賺了5萬美元。」
深諳開源節流之道,讓成立六年的亞航,不僅挺過了營運初期外界的不看好,還表現得有聲有色。
每個人都能搭飛機
2001年,費南德斯與一名合夥人買下了一家馬來西亞的航空公司,當時這家公司只擁有兩架飛機,還負債數千萬美元。費南德斯買下公司改名之後,不到一周就發生911事件,航空業陷入寒冬。
那時候,費南德斯的創業行動有如自毀前程,他卻利用業界不景氣,以划算的價格購買與租用飛機,一步步打下亞航的基礎。
亞航至今累積逾3,000萬人次的旅客,公司股票已在馬來西亞上市,國內市占率超過50%。公司原本只飛短程,今年也開始進入長程市場。
富比世雜誌估算,43歲的費南德斯,因為創辦亞航成功,目前擁有2.3億美元身價,在馬來西亞首富排行榜上名列第24。合夥人也同時出現榜上。當初的不被看好的亞航,如今成了創業標竿。
提到亞航,就讓人聯想到平價。費南德斯在馬來西亞出生,但在英國長大,1980年代曾在英國知名創業家布蘭森的公司擔任會計兩年。布蘭森的維京集團旗下,就有主打平價的維京航空。後來費南德斯回到故鄉,創立了亞洲第一家平價航空公司,平均票價只有37美元。
和許多平價航空公司一樣,亞航也儘量壓低營運成本。因此,機上只有一種艙等,不提供免費餐飲,也沒有里程累積優惠。公司甚至砍掉清潔人員編制,改由空服員在乘客下機後,負責清理機艙。
亞航只使用波音公司的一種機型,以降低訓練和維修相關費用,也是亞洲第一家提供網路或手機購票的航空公司。
富比世雜誌引用荷蘭銀行的數據指出,亞航每位乘客飛行每公里的平均成本為2美分,約為平價航空始祖美國西南航空的一半。
除了節流,亞航也善於開源。亞航機上的行李箱、椅背上的折疊小桌等,只要是適合的空間,全部都拿來刊登廣告,以增加收入。
費南德斯認為,平價是消費者想要的,因為市場在那裡,所以公司才會成功。8月接受巴黎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電子報專訪時,他解釋,電視、全球化等都讓世界變得更小,人們有出去看世界的欲望,但不是每個人都負擔得起昂貴的機票,因此平價航空廣受歡迎。他說:「我們提供市場想要的產品。」
費南德斯強調,亞航不是在搶大型航空公司的有錢顧客,而是在做大市場的餅。公司吸引的不是過去搭乘飛機的人,而是原本搭巴士、不在意服務的消費群。亞航打出的口號是:「現在每個人都能搭飛機。」
美國商業周刊引用的數據顯示,去年平價航空已占全球航空客運市場的14%,預計到2010年,平價航空就會占亞洲航空客運市場的二成。
以掛勾代替衣櫃
亞航相當看好東南亞市場。費南德斯指出,美國西南航空所在的市場有3.5億人,相較之下,亞航所在的東南亞市場是二、三倍之大。加上這個區域的經濟興起,卻缺乏跨國高速公路與高速鐵路,因此航空市場潛力可觀。事實上,在亞航站穩腳步之後,東南亞各國紛紛跟進,推出平價航空公司。
引領了亞洲航空業的革命之後,費南德斯計劃將平價策略延伸至飯店及金融服務。
他的創業靈感來自顧客。亞航乘客終於負擔得起機票,卻負擔不起住宿費。平價連鎖旅館在歐美存在已久,像美國的Motel 6,或者歐洲的Formule 1,但是在亞洲,卻還沒有出現知名的平價連鎖品牌,因此費南德斯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
去年4月,費南德斯的第一家平價旅館Tune Hotels在吉隆坡開幕,最低價的房間一晚只要3美元。和亞航一樣,住宿費之所以能夠壓到這麼低,都靠開源與節流雙管齊下。
旅館盡可能在每個樓層塞進最多的房間,客房裡掛勾取代衣櫃,地板是水泥地。房客想要使用冷氣或電視,可以選擇價格更高的房間。不過,旅館什麼都省,卻不敢省下安全性,在每一扇房間大門上,都裝置了電子鎖系統,加倍維護房客的安全。
也為了壓低成本,客房裡不提供毛巾、香皂,也沒有電話,但是旅館大廳有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這樣做除了省錢,換個角度來看,也是增加營收的方法。
所有空間都能賣廣告
為了增加營收,旅館將大廳出租給速食餐廳,一方面提供旅客服務,一方面增加收入。旅館內任何可用的空間都開放廠商刊登廣告,包括房間的牆面、房間的鑰匙、旅館的大廳以及走廊。
費南德斯相信,目標顧客只想找個便宜、乾淨、安全的地方過夜。他們在乎的是可以好好地洗澡,然後舒服地睡覺,不見得還需要其他的東西。旅館給了顧客想要的,他們應該就會上門。
後來的數字證明了費南德斯的看法是對的。開幕前一年半,住房率高達92%。這家旅館當初的造價是100萬美元,公司預計兩年內就可以回本。
同樣的平價公式,費南德斯也想套用在金融服務業。他發現,三成的亞航顧客沒有信用卡,因此籌備成立Tune Money,透過網站直接賣給顧客預付型信用卡、平價保險與基金等產品。
費南德斯專挑還存在著許多浪費環節的產業進軍。這些產業中現有的公司,成本結構難以服務平價市場。只要公司提供的產品是這群平價顧客想要的,費南德斯的平價公式就有成功的機會。
(本文摘自11月號EMBA雜誌,網址:http://www.emba.com.tw/
【2007/11/05 經濟日報】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競合策略》大店帶小店 創造商圈好生意

【經濟日報╱石珮琪】
依照經營規模,商圈可區分為購物中心、量販店等大店,以及超商等小店。通常,大店與社區之間的關係較為薄弱;小店缺乏資金及行銷資源,做的是老顧客的生意。雙方大多關係疏離且缺乏互動,甚至處於對立的競爭態勢。
不過,一旦商圈受到外部因素衝擊、面臨經營危機時,大店與小店就不得不發展出微妙的競合關係,攜手找尋一線生機。宜蘭東門商圈的友愛百貨,面臨因幾個大型購物商圈進駐、商圈轉移的危機,與周邊的店家化敵為友,為商圈經營做了良好的示範。
人潮湧進 競爭加劇
雪山隧道開通為宜蘭帶來了人潮、車潮及錢潮,開啟了宜蘭觀光產業發展的新契機,其乘數效應也刺激周邊各項消費產業繁榮活絡。目前,宜蘭縣已有多項大型建案陸續興建完成,其中,又以預定2008年5月落成的蘭城新月購物中心最具指標性。
這個集合五星級飯店、大賣場、百貨公司、電影院及異國餐廳的大型購物中心,預期將吸引大批宜蘭在地消費者及外來觀光客,並造成既有商圈的移轉。
對消費者來說,這是一項令人期待的好消息,但對周邊商圈的店家來說,卻是影響生計的壞消息。衝擊最大的是位於火車站前的宜蘭市東門商圈。東門商圈一直是宜蘭溪北地區的商業重心,商圈內業種相當多元化,舉凡百貨、服裝、美食等應有盡有,東門觀光夜市更是體驗宜蘭夜生活的著名地區。面對蘭城新月計畫所帶來的商業危機,這些原本互相競爭的店家開始積極尋求轉型的對策。
發掘特色 整合資源
友愛百貨儘管占有先天優勢,以及地利之便,但消費客群及購物形態卻與新購物中心重疊,因此近兩年來,已經展開樓面的翻新整修,並積極地配合地方社區辦理節慶行銷活動,希望與商圈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友愛百貨體認到,必須結合周邊小店的龐大資源來建立商圈的競爭優勢,才能創造差異化。
從這個例子來看,未來東門商圈的競爭策略,將由商圈的大店來扮演火車頭,運用行銷資源,提高商圈的整體形象及知名度;小店則發揮獨特創意與魅力,兩者之間既競爭又合作。
也就是在競爭面,商圈內的店家互相刺激,發掘自我特色;在合作面,整合運用資源,連結成綿密的消費購物網,塑造具在地特色的商圈意象,共同提升整體消費環境及服務品質。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顧問師)
【2007/11/04 經濟日報】

企業文化》匯豐銀行 真情管理打造好業績

【經濟日報╱黃麗秋】
「黃小姐妳好,我是某某銀行信用卡理財專員XXX,耽誤妳幾分鐘,我們現在…」,相信你也接到類似的電話行銷。多數人當下的反應是語氣冷漠地表示正在忙,然後掛了電話。不過,也有很多人耐性多聽一兩句,皮包就多了張信用卡,或辦了貸款……。
高規格精神激勵
匯豐銀行一群聲音甜美、態度熱情的「電話行銷星光幫」,透過專業的話術行銷衝出百萬信用卡業績。
匯豐的電話行銷團隊,成員大多是二度就業的婦女。
這群媽媽業務員重回職場就是為了賺錢,因此,反而比年輕人更為投入。為了激勵電話行銷人員的表現,匯豐除了給予誘人的高額獎金外,更給予「高規格」的精神激勵。例如,透過每天的業務早會,讓績優人員上台分享時間管理、顧客管理等業務銷售技巧;接著由她們的上司上台,讚揚優秀員工的「紀律」,談談她們如何既能符合公司要求又能達到銷售業績、如何處理客戶抱怨等……。
匯豐樂於利用公開表揚方式,明白告訴員工,企業文化鼓勵什麼價值?不鼓勵哪些行為?例如,準時是業務團隊重視的紀律,若經常遲到還屢勸不聽,匯豐就會先象徵性規定晚到須加班,若還是無法改善,則祭出懲罰性條款,直接禁止業務員參與大型行銷活動,以昭炯戒。
數字管理加入真情
傳統上,業務主管習慣讓能力較好的業務員多做一點,彌補能力差業務員的不足,以期達到整體績效。
但是匯豐銀行認為,傳統做法讓主管失去領導價值,也會讓一流人才提早陣亡。因此,匯豐為主管建立一套績效改善計畫,作為奧援,透過數字管理,協助績效不彰的業務員找出工作死角,並限期改善。
以電話行銷技巧來說,事先經過專業的評估:業務員一天可以打多少電話、一通電話可以講多久、碰到有意願的消費者可講多久、碰到沒意願的消費者可講多久,都計算出精確的數字,以此為基準進行檢視。
匯豐也運用「同儕」的力量,來協助績效不佳員工改善。以表現優異的業務員為中心,在他們附近安插績效不好還可以補救的人、對公司制度認同度不夠的人、新人等。讓這些人坐在超級業務員旁邊,聆聽、感受對方工作的方式,達到學習的效果。
匯豐銀行以文化作為薰陶,在數字管理中加入真情,進而打造出好業績。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能力雜誌主編)
【2007/11/04 經濟日報】

經營理念》豐田人本管理 駛向全球第一

【經濟日報╱梁源湘】
對卓越企業而言,最高榮譽莫過於獲選《財星》雜誌(Fortune)「全球最受推崇的企業」,亞洲企業中唯一連續擠進前15名的是日本豐田汽車,並連續兩年榮獲第二名的殊榮。
自主創新TOYOTA Way
豐田汽車一向以豐田式生產系統聞名世界,強調以持續改善的精神與態度,推動及時生產(JIT)。也就是接單後才開始依訂單的樣式、數量,在適當的交期之前才生產,而不採取預測性或計畫性生產,以降低庫存資金積壓及呆滯品庫存風險。以下是豐田著名的14項避免浪費的原則:
1.管理決策必須以長期理念為基礎,即使必須犧牲短期財務效益也在所不惜。
2.建立不間斷的作業流程,以使問題浮現,促成真正持續改善的流程和員工發展。
3.採行顧客導向且零浪費的「後拉式生產制度」。
4.工作負荷平準化:彈性且敏捷的運用供應商處理突發需求。
5.建立馬上解決問題,一開始就重視品質的文化與習慣。
6.職務工作的標準化,是持續改善與授權賦能的基礎。
7.視覺化管控機制,使問題無從隱藏。
8.使用可靠、經過充分測試的技術,以支援人員及流程。
9.栽培徹底認同並積極擁抱公司理念的員工,成為領導者。
10.發展信奉公司價值主張的傑出人才與優質團隊。
11.重視事業夥伴與供應商網絡,幫助他們挑戰與突破自我。
12.強調親臨現場、檢核現物、尊重現實,以徹底了解與釐清實情。
13.決策以共識為基礎,徹底考慮所有可能選擇,快速執行決策。
14.透過不斷地系統化省思與持續改善,變成學習型組織。
深究其中的核心精神,就是兼容並蓄的TOYOTA Way。其內涵包括建立一系列的管理體制,營造追求卓越、突破限制的積極性企業文化,讓所有成員堅持追求世界級頂級造車工藝品質的「內聚力」;另一方面重視以優質團隊與個人「內驅力」的激發為目標,鼓勵「不滿足於現狀」的自主創新、專業提升為本質的人性尊重與人本觀點。
人腦人心的關係管理
豐田的經營典範,其實也提供國內企業人資管理創新的思維與做法。企業儘管面對快速變動的環境,用人選才更應該轉變為人腦/人心的關係管理(Head/Heart Relationship Manage-ment)。「選才」方面,應該拋棄短期功能與技術性需求思維的招募人才,提升為符合組織文化與企業長期願景與策略重點的深耕人才;「訓才」方面,應提升為跟隨組織核心能力發展與時俱進的發展人才。
此外,在「養才」方面,應該由消極性的評鑑與稽核人員績效的評價人才,提升為以激勵與引導自主創新的鼓舞人才;在「用才」方面,應該由以指示與命令人才的威權式交易型領導,提升為以信賴與承諾人才的威信式轉換型領導;在「留才」方面,應該由以金錢、職位等有形報酬支付留住人才的補償方式,提升為善用成就感與歸屬感等無形報酬來創造優秀人才的完全滿意。
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
人腦/人心的關係管理的具體實踐,依據的是重視人本的觀點,尊重個性化的員工性格與特質,以組織特有的文化與核心價值為基石,以威信式的領導風格、參與式的經營決策為原則,善用多元化的鼓舞與激勵來攏絡人心、引導自主創新。
另外,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統,包括:公平的績效管理、平衡的工作生活、充分的學習機會、融洽的團隊運作,以善待人才,才是剛柔並濟、兼容並蓄的卓越組織人本管理(Humanagement)新思維與新作為。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產業經管組經理)
【2007/11/04 經濟日報】

視野觀點》團隊力 高紀律打造高績效

【經濟日報╱瓊.卡然巴哈(Jon R. Katzenbach)】
團隊必須遵守基本的紀律,才能運作,而且「團隊」和「好績效」是不可分的,兩者缺一不可。但人們使用「團隊」這個詞太過浮濫,反而阻礙我們學習和應用紀律以創造好績效。
經理人必須更精確地了解團隊是什麼、不是什麼,才能夠判斷是否、何時或如何鼓勵(或運用)團隊。
團隊績效 大於各部總和
要了解團隊如何創造更好的績效,必須區分團隊和其他形式的工作團體(working group)。團隊既要求個人負起責任,也要求共同負責。團隊的運作不只依賴團體商量、辯論和決策,也不只是分享資訊和建立最佳實務的績效標準。團隊經由成員的合力貢獻,創造出團隊獨有的工作成果。因此,團隊的績效水準,才有可能高於團隊成員所有個人最佳績效總和。簡單地說,團隊大於它各個部分的總和。
團隊的要素,是共同的承諾(common commit-ment)。少了它,便只是看個人表現的團體;有了它,團隊才會成為可以創造集體績效的強大單位。這種承諾,首先需要一個團隊成員都相信的目的(purpose)。
團隊致力塑造一個有意義的目的,才能發展出方向、動力和承諾。管理階層要負責釐清團隊的規章、理論依據和績效挑戰,但也必須給團隊夠大的彈性,允許他們自行思考詮釋團隊的目的、明確的各項目標、時程和做法。
確定目標 創造績效根本
一流團隊會投入龐大的時間和心力,去探討、形塑某個屬於他們全體,也屬於個人的目的,並取得共識。在團隊存續期間,都要持續調整塑造目的。一流團隊也會把它們的共同目的,化為具體明確的績效目標。如果目的和績效目標相得益彰,再結合團隊的共同努力,這些目的和績效目標便會成為推升團隊績效的有力引擎。
團隊目的和明確的目標結合起來,是創造優異績效的根本。兩者唇齒相依,有了明確的目標,目的才能維持重要性,反之亦然。
清楚的績效目標,能幫助團隊追蹤工作進度,並負起責任;而團隊目的中涵蓋的更廣泛、甚至更崇高的期望,能讓成員感到自己的投入意義重大。
團隊需要的技能,包括三種。團隊技能 1:技術性或功能性專長團隊技能 2:解決問題和決策的能力團隊技能 3:擅長人際關係
若沒有最基本的技能互補,尤其是技術性和功能性的技能,團隊顯然難以起步。不過,選擇團隊成員時,過度強調技能的重要性,也是常見的問題。我們發現,要取得達成團隊績效目標所需的各項技能,在團隊中培養那些能力是個好方法。因此,在選擇成員時,除了要看他原有的技能,也應該看他是否有潛力發展其他技能。
一個團體必須像團隊那樣要求自己負起責任,才能成為團隊。共同的責任,就像共同的目的和做法一樣,也是個嚴厲的考驗。不妨想想「老闆要我負起責任」和「我們自己負起責任」這兩句話之間微妙卻十分重要的差別。前者可以導致後者,但少了後者,就不會有團隊。
承諾信任 團隊組成要素
團隊責任感的核心在於,真心誠意地對我們自己和其他人立下約定。創造高績效團隊的兩項要素「承諾」和「信任」,都必須以這種約定為基礎。
我們無法強迫人們彼此信任,同樣也無法強迫團隊產生共同的責任感。但當人們攜手共事,朝向共同的目標邁進,自然就會產生信任和承諾。這種共同的責任感,也會為團隊締造佳績,贏得豐厚的獎勵,讓全員共享。
大部分團隊可以分成三類:
類型1:提出建議的團隊類型
類型2:動手做事的團隊類型
類型3:管理事情的團隊
我們相信,團隊能使績效水準更上一層樓,這一點對愈來愈多的公司日益重要,特別是當公司正在進行重大變革,許多同仁都必須改變行為才能提振績效時,團隊尤其重要。
在高績效組織中,「團隊」會成為創造績效的首要單位。但這並不表示團隊會排擠個人的機會。團隊不但不會取代現有的結構,還會強化它們。只要階層或部門界限阻礙各種技能和觀點產生,以致無法獲得最佳成果,團隊便有存在的價值。
因此,新產品創新需要藉由組織架構,來確保產品功能的優異性,但同時也要透過團隊,消除部門的偏見。第一線員工的生產力,需要由階層主管來指示方向,同時透過自我管理的團隊,發揮成員的活力和彈性。
我們深信,每一家公司都面對獨特的績效挑戰,團隊正好是最高管理階層可以善加運用、最切合實際的強力工具。因此高階經理人的重任是關心公司的績效,以及哪一種團隊能創造所需的績效。
這表示,最高管理階層必須認清團隊創造成果的獨特潛力;如果情況最適合採用團隊來執行工作,就策略性地部署運用團隊;培養團隊的基本紀律,以發揮功效。
若能做到這些,最高管理階層就可以營造一種環境,讓團隊順利運作,也讓個人和組織都能創造績效。
(卡然巴哈是策略與組織顧問諮詢公司Katzenbach Partners創辦人兼資深合夥人,曾任麥肯錫顧問公司高階主管,著有《自豪比金錢更有效:世界最強的激勵力量》(Why Pride Matters More Than Money: The Power of the World's Greatest Motivational Force, Crown Business, 2003)。史密斯是組織顧問,曾任麥肯錫合夥人。著有《談價值和價值觀:在自我中心的時代中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團體》(On Value and Values: Thinking Differently About We in an Age of Me, Financial Times Prentice Hall, 2004)
【2007/11/04 經濟日報】

專家分析》即時、真誠 挽回顧客的心

【經濟日報╱陳珮馨】
1984年日本驚爆全世界第一起「千面人」下毒案,台灣也在1987年,爆發首宗千面人案例,截至2004年4月,台灣共發生65起千面人勒索案件,平均每年有三到五起。
一切資料顯示,保力達公司遇到的毒蠻牛事件,除了急迫性、嚴重性和不確定性,還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不僅是歹徒蓄意犯案,可能會引發企業危機,包括食材處理疏失、製造流程失誤等,都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腹瀉等類似毒蠻牛的事件。
不管原因為何,危機處理的原則是共通的:首先、一定要有人出面,積極向社會說明,第二、務必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第三、表達真誠關懷、提供事實,第四、平時就和利益關係人建立良好互動關係,危機時才能展現實力,博取社會大眾的信心。
個案摘要
兩年前,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個案式教學方法與理念,透過國內管理學者赴美研習引進台灣後,逐漸引起學界對於個案教學適用性的討論,少數學校也開始推動個案教學環境的建置。2005年10月,國科會產學個案發展計畫開始起跑,兩年下來,已經有兩個計畫團隊、超過35所公私立大學的近50位管理領域學者,投入發展台灣本土個案的行列。
今年10月「掌握關鍵決策‧2007台灣管理個案發表會」,正是產官學界合力展現的傲人成果,也是台灣一般管理學界,首次大規模發表個案的先例,成為台灣管理學界跨入個案教學的重大里程碑。
國科會產學個案發展計畫將持續扮演開放平台,協助台灣管理學界與產業界,推動本土個案生根,本版即日起定期刊登。
2005年5月18日清晨,保力達公司總經理呂百倉起床,訝異地盯著新聞:「保力達公司的『蠻牛』產品遭人下毒,並且已有多人受害。」他腦中閃過一連串揣測,是錯誤報導?被歹徒下毒?還是公司製程受到汙染?若報導是真的,該怎麼辦?
擁有50多年歷史,經營穩健的保力達公司,1968年針對勞工族群,推出藥酒「保力達B」;1997年推出的「蠻牛」飲料,不到一年就擊敗競爭者———三洋活力旺與葡萄王的康貝特,登上機能性飲料寶座。
身為飲料業大廠,保力達重視研發與市場的配合,從上游原料採購、製程細節到成品出貨,全程嚴格控管,務求零缺點;其次,從夾玻璃瓶、洗瓶、充填、封蓋、貼標到紫外線掃瞄和裝箱,全部採自動化作業,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保力達公司作風低調,卻投入大筆預算作廣告促銷,積極建立品牌形象;產品通路包括傳統的雜貨店、檳榔攤和餐飲店,以及現代化的超商、超市、量販店等;除了網路購物,所有產品都是透過經銷商,轉交中盤與零售商販售,配銷網路順暢,通路存貨維持一至二星期的銷售量。
蠻牛和保力達B大獲市場青睞,兩項產品貢獻公司九成營收(2004年推估業績),但沒想到竟會爆發如此詭異事件,沒人知道歹徒為何要下毒,又為何要針對保力達公司而來?
呂百倉很清楚,損失無可避免了,甚至關係公司存亡,眼前的狀況十萬火急,接下來該如何才能降低負面衝擊?進而平息危機?
(陳珮馨摘自2007年國科會個案研究與發展計畫成果)
【2007/11/04 經濟日報】

管理個案》蠻牛危機 讓保力達更健壯

【經濟日報╱陳珮馨】
「保力達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個案主持人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副教授林孟彥,一開始就丟出直接的問題。
憑著印象與對個案的事先研讀,學員們指出保力達是機能性飲料公司、品牌形象貼近基層、懂得打電視廣告;有人指出,保力達歷史悠久、經營穩健、公司向心力高、員工流動率很低;另外也有人認為,保力達是一家神秘的公司。
老師接著進入第二個問題:「保力達碰到什麼危機?」也就是蠻牛被下毒的事件。學員一致同意,此事會對保力達造成極大衝擊,尤其蠻牛是其主力產品,也是主要利潤來源,一旦產品必須下市,將立刻影響營運;其次,公司的品牌形象、商譽也將受到質疑,顧客會懷疑公司製程、忠誠度下降,甚至引發內部員工恐慌等。
「若是你,將如何處理危機?」林老師接著追問第三個問題。有學員表示,公司總經理要以誠實的態度,透過單一窗口,直接面對大眾;要向社會大眾說明保力達的處理方式;另有學員認為,總經理不一定要站到最前線,可由公司發言人,代為向大眾說明。
有學員提醒,對外廣告必須停止,內部成立緊急小組。儘管案情撲朔,責任歸屬仍未明朗,有學員認為,應該從情理的角度,主動關懷受害者家屬,甚至負起賠償責任,盡力表達企業誠意。
深入思考
就在大家熱烈討論的當下,林老師話峰一轉,請大家深層思考蠻牛個案的本身,有哪些獨特性質?
學員表示,過去的千面人案件,除了產品遭人下毒,企業也會收到恐嚇、勒索的要求,但保力達公司自始至終,並沒有接到任何恐嚇,這不合常理的現象,提高案情的不確定性;其次,產品遭人下毒,是一件急迫嚴重的事情,萬一處理失當,公司很可能倒閉;也有學員質疑,消費大眾太大意了,毒蠻牛瓶身貼著「我有毒,請勿喝」,竟然照喝不誤。
發掘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值得討論的問題?」林老師換個角度「問問題」。有人提出:觀察歹徒放置毒飲料的時間和位置,可發現,毒飲料的放置遍及各大通路,顯然歹徒並非針對特定通路商。
林老師接著問:「它怎麼能通過結帳台?」被下毒且貼著警告標籤的飲料,被偷偷放到各大便利商店的架上,竟然能通過結帳台,也沒被店員發現,這難道不是嚴重的問題嗎?店員平常有沒有訓練呢?一連串學員未曾想到的問題被提出來,可見,毒蠻牛事件能延伸的討論空間很大,每一環節都值得警惕。
個案借鏡
林老師表示,保力達公司當年的處置方式,有相當多值得效法的地方。保力達在第一時間成立危機處理小組,透過公司內部密集討論,決定從損害控制、社會責任、企業形象以及產品再出發四大方向,採取一系列措施。
具體作法包括,結合通路商緊急回收產品、妥善處理產品的銷毀、致贈受害者慰問金和撫卹金、構思再出發的廣告、更改外包裝紙箱、加強產品安全防護、發感謝函給上下游協力廠商和通路商等。
保力達公司經理陳威元,在現場說明當時的處理方式,他的現身說法,讓大家更能感受保力達在當時所面臨的情境與危機。
整個事件始末,保力達損失2億元,但因體質強健、處置得當,很快就走過危機,順利回到事發前的獲利水準。林孟彥建議企業平日應建立危機處理標準作業規範(SOP),以因應突發狀況,突破難關。
【2007/11/04 經濟日報】

趨勢觀察》本土個案運動 大步向前走

【經濟日報╱蔡翼擎】
銀幕上,趨勢科技總經理張明正解析公司的發展策略:「8萬隻病毒,一隻抓不到就掛了!病毒從何而來?以什麼面貌出現?如何拆解?趨勢科技抓病毒抓了十幾年,每個環節都知道。」「我們研定策略,考量產業鏈、競爭情勢、核心能力、消費者行為等四個面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core competence,這是別人做不到,我們做得到;或是策略中最重要的compo-nent,別人沒有,而我們有的!」
在他十多分鐘的現身說法後,燈光亮起,負責帶動個案研討的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EMBA執行長李吉仁準時下結語:「core competence需要長時間累積,很難一下子建立,趨勢科技的core competence太強了;另一方面,他們選擇策略聯盟的方式,結合外部資源來因應市場變動,保有高度的彈性。」「這個個案如果用SWOT或波特的五力分析,討論到後來會碰到瓶頸,我建議用Value Net來帶領討論。」
個案討論會結束後,來自全國各大學的教師及研究生每人拿著厚厚一本個案集,魚貫走出台大管院冠德講堂,一位女教師忍不住感嘆:「教得真好!我覺得收穫頗大的。這個活動很有意義,這是台大第一次對外開放嗎?」
10月27、28日,由李吉仁主持的國科會「商管產學個案研究與發展計畫」研究團隊,以「掌握關鍵決策」為主題舉行「2007台灣管理個案發表會」。台大管院無償提供國際會議廳及兩間哈佛式的標準個案教室玉山廳、冠德講堂,全力贊助個案運動的推廣。在聲光兼俱的最新簡報科技設備烘托下,李吉仁領導的跨校研發團隊精銳盡出,以兩年來長期研究與訓練所淬煉的精湛教學功力,完美呈現團隊苦心研發的本土企業個案,掀起現場參與者對本土個案的熱情。
國科會扮推手
不久前,由政大商學院會計系教授吳安妮帶領的另一個國科會跨校研發團隊,也舉行成果發表會,提出第一年的研發成果。
這兩個國科會研究團隊已成功的把65個台灣企業經驗研發成教學個案,為建立本土個案教學與研究的平台打下根基。
面對這些豐碩成果,應邀到台大的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處長廖炳惠,在個案企業頒獎典禮上許下諾言:「未來五年,國科會將作更大規模、更深遠的推動!」
2005年哈佛商學院來亞洲推動其獨步全球的個案教學法,立即在亞洲獲得很大的回響,各大學紛紛派出教師赴美取經,導入個案教學與研究方法。但李吉仁、吳安妮等國內學者認為,要深化以參與者為中心的個案教學,關鍵在有無具國際水準的本土企業個案,因此爭取國科會計畫來推動本土的個案運動。
2005年國科會先投入資源協助台大李吉仁主持的本土個案發展計畫;2006年再投入資源協助政大吳安妮主持的個案教學與研究的整合計畫。這兩個計畫不但跨校組織研究團隊,並相互觀摩與學習,吳安妮表示,「這也是商管學界共生成長的一個成功實例。」
台大李吉仁主持的計畫兩年已研發40個個案,政大吳安妮第一年也研發了25個個案。李吉仁表示,第一階段除了建立量的規模,也初步形成社群;下一階段將從使用者回饋的角度來追求個案影響的擴散,打造堅實的本土個案交換平台。
打造交換平台
本土個案運動推動二年,帶頭的學者親眼目睹個案教學對商管教育深遠的質變影響,李吉仁頗有感觸:「個案教學讓學生曝露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告訴他們,真實的社會就是這個樣子!這對教育是很大的衝擊。」以前,學生等著老師「教」,遇到問題,他們也只急著「算答案」而非「思考」。個案教學對大學教師也帶來衝擊,「偏頗的評估制度建立偏頗的學者,個案教學讓大家認知『平衡式的學術養成』之必要性。」
吳安妮觀察到的是產學兩邊的深遠影響,「沒本土,就不生根!」她表示,本土個案建立了相互學習的機制,既活化台灣產業界的知識,也讓學術界的研究找到攸關性,認知到台灣管理的重要特殊性。
國科會認同學者推動本土個案發展的精神,也肯定本土個案在商管教育及產學合作上的影響。廖炳惠表示,推動本土個案的學者大可以將心力投入擔任企業顧問,賺取豐碩的所得,他們卻願意為推動本土個案犧牲,尤其令人感動的是「他們得到了企業的信任,讓企業經營者願意把心裡的話講出來!」他認為本土個案研發運動,為產學合作跨出一大步,雙方由互信、對話,找出共同方向。
深化產學合作
廖炳惠指出,面對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應該要有論述能力」,像Google、微軟可以從管理去深化知識、技術、人類生活,找到未來的發展模式,減輕人類的負擔。他認為,台灣比南韓和新加坡民主、靈活,也沒中國大陸的政治壓力,只要整合社會、人文、產業資源並找到板塊切入,「未來三到五年,台灣必須站到重要的位置上!」
國科會將委由李吉仁及吳安妮以五年的時間架構提出前瞻性的計畫,擴大本土個案發展運動的參與層面,納入不同領域的人才、不同層面的議題,例如選舉、新移民、當代中國的研究。廖炳惠表示,經濟必須與人文結合,才能激發創意、找到出路。
另一方面,國科會已檢討「SCI、SSCI等期刊論文發表導向」的學術激勵制度。廖炳惠指出,近年政府極力鼓勵學術研究,表面看來似乎成效不錯,理工學院的國際論文發表量排名全世界第18,但被引用的次數卻很低,排名第108名。另根據統計,我國給予教授研發的學術獎金是新加坡的1.5倍,但新加坡發表的研究,被國際學術社群引用或正式列入教科書的量,是我們的五倍。這些數據都是警訊,值得檢討。
以往國科會的傑出獎只頒給傑出的學術論文,現已決定設置固定名額給產業傑出貢獻者;另一方面,國科會也將研究啟動另一項重大革命的可行性,將個案研發等實務性的研究績效,導入教師升等及獎勵的評估體系。
顯然,在國科會更積極投入下,本土個案運動可能進入新的境界,由商管領域結合人文研究,跨入區域整合,政府有關單位也將致力體制改革,釋放產學合作的能量。
【2007/11/04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