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1日 星期四

Google演奏新世紀創業變奏曲

工商時報/工商經營報/經營知識/D3版 溫肇東2006/6/1

作者:溫肇東Google網路公司2位創辦人,以豐富的知識為根基、以對技術與服務的堅持,讓他們的創業過程充滿了知識與創新。
「今天Google了嗎?」一句極具廣告效果的話,把Google網路公司的名詞意義翻轉為動詞,很多人每天必須親近它,依賴它來找資料、仰仗它接收資訊。如果,有一天沒有了Google,大家怎麼辦?
《翻動世界的Google》中文版在台問世,2位創辦人布林與佩吉從相識於史丹福大學,到今天Google成為市值超過1千億美元的公司,不過10年間的事。100年前創設的福特汽車,如果要達到這般的市值規模,需要建立多少條生產線?賣掉多少部車子?用多少時間成長?沃爾瑪大賣場花了4、50年,建設了多少家實體店鋪和多少貨品的進出,才達到2千億的市值。
因此,我們說這是網路時代新經濟的變奏曲,與傳統創業的過程大不相同。
2個毫無工作經驗的博士生,透過強力搜尋引擎的軟硬體技術,從遠端連結了百億網頁,以比摩爾定律更快速度下降的服務時間取勝,完全符合網路經濟的「連結」、「速度」與「無重量」的邏輯,這樣的創新事業有濃厚的「時代意義」。
對於不可能的任務,抱持一種健康的藐視態度。這2位年輕創業家原本打算向投資天使爭取10萬美金的種籽創業基金,結果竟然募到1 00萬美金。旋踵搜尋人數及連結網頁擴充太快,又從2家最大的創投基金得到2500萬美金的挹注。
他們經歷了從車庫到大學門口的辦公室,到在山景自建園區的典型矽谷創業歷程;比較有趣的是,他們聘請專業廚師提供美食來提高工作效率,每年8月也會全體參加地名火人祭,打造與眾不同的企業文化;在歷經長時間無收入的情況下,後來找到以關鍵字為目標的廣告收費模式。這一路走來,他們有幸持續獲得許多貴人相助,找到的主管幹部都不錯,並在2002年找到CEO史密特,成為經營團隊鐵三角。
2004年他們以自創網路競標的方式上市,讓承銷廠商應得的利潤飛掉了;也非常戲劇性地搭專機到歐洲,一夕挽回AOL的業務。最後,他們在中國市場的拓展,替各古老校園圖書館進行虛擬化,以及人體基因計畫的參與。整個創業故事節奏甚快,事業體在短暫的時間由微小而長大,一連串的創新源源不斷,調適上還沒出過大問題。
每個讀過Google故事的人,回顧過去7、8年來,自己做了什麼事?自己所屬的組織與業務,又有什麼樣的成長?相較下來,想必許多人冷汗直冒。
這2位年輕人可以有這麼多的創意的基因,其來有自。2人都出自猶太血統,書香世家,從曾祖父母那一代就是學術中人,且多是理工背景,在尊重知識的氛圍中成長(他們的父母在他們功成名就後,都還希望他們回去完成博士學位)。兩人都上過蒙特梭利幼稚園、父母都是使用電腦的第一代,從小在家庭餐桌上就經常進行知性對話,全家三代都有自己的網頁。這樣的知識底韻,使他們對技術與服務品質有所堅持,也使他們的創業過程充滿知識與創新的元素。
當然,以他們今天的財力,以及搜尋引擎帶來的機會,確實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但是快速累積的財富與權勢會不會很快讓人腐化?或者他們能否持續創新?抵擋與微軟的正面衝突?他們堅持的「不做邪惡的事」可以維持多久?相信是大家對這2個新世紀創業故事的後續發展,最感興趣的地方。
(作者為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