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6日 星期三

自主創新在大陸

工商時報/工商經營報/經營知識/D3版 溫肇東 2006/8/16
大陸經濟快速成長、基礎建設不斷投資,市場規模夠大,吸引不少國際人才及資金的參與,也讓自主創新的腳步筆預期快上許多。
自主創新是大陸十一五計畫的核心,希望在2020年能有科技進步,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現階段的38%增加到60%以上,同時企業的對外技術依存度,從現在的50%以上,降低到30%。
去年年底,洋山港開港正逢十一五開會期間,許多報導說明開港工程的艱鉅,尤其32.8公里跨海大橋,海底下的樁很難打,當時外國工程顧問提出的解決方案,不僅費時且價格昂貴,大陸工程單位乃決定自己想辦法,摸索出一個創新的方式,把問題解決了,還如期完工,成為大陸「自主創新」很自豪的一個案例。
大陸在經濟快速成長、基礎建設不斷投資的同時,因市場規模夠大,吸引了不少國際人才及資金的參與。「211工程」(21世紀有100所世界一流大學)的許多重點大學,即利用此一優勢強化其實力,包括武漢大學的水利學院,因三峽大壩而吸引許多國際工程人才,參與這個世界少有可展現創新科技的機會,致使該院在全球水利工程領域名列前茅;此外,北京奧運各個運動場的設計爭奇鬥豔,提供了建築業界許多創新的契機,也成為國際建築人才表演的舞台。
除了洋山港、三峽大壩、北京奧運等創新案例外,大陸因其市場龐大,諸如手機成長快速超過想像,通訊市場即吸引各國大廠競逐,除了製造與銷售,各公司也紛紛投入研發,而大陸本身在通訊產業因有華為、大唐等實力雄厚的廠商,擬在3G時代提出自訂標準(TS-CDMA )。然而,基本上,一般製造業大部分技術還是以模仿與輸入為主的情況下,喊出「自主創新」是否可全面落實,是大家所關注的。
大陸因幅員太大,沿岸的發展與內陸也不平衡,因此所呈現的是高、中、低科技的產業發展同時並進,模仿、改善與創新在不同的市場與產業區隔混合使用,也是經常可以看到的現象。
但是,一個政策要落實,與在地的社經現實不能脫離太遠。就像在 1998年澳門回歸前夕,集合兩岸四地人士舉行的「如何利用科技來發展澳門」研討會中,許多大陸學者也以知識經濟為題,大作文章。從中可以很明顯看出,他們只是念了一些書,總是在思想概念的層次上打轉。那時大陸剛經歷東亞九七的金融危機,大陸的經濟成長也還在加溫中,談論知識經濟還只停留在想像與思辯上,和大陸實際的發展是脫節的。然而,大陸的學者學習很快,經濟也持續發展,2、3年之後,我在北京的書店已經看到整櫃有關知識經濟的書,且已和沿岸經濟、大西部開發等大陸特有的政策連結起來了。
此次自主創新浮上檯面,還是有幾分來自現實的趨動。由上海安亭嘉定區汽車城內的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有新設的10個技術工程類研究所,如氫能源、能源與排放發動機節能、汽車能動、仿真技術電子技術及車身技術等,還有5個營銷管理的研究所,如市場營銷、後市場、文化賽事等。同濟大學校長是留德的汽車專家也是前汽車學院院長,為該校累積深厚的汽車領域相關知識,對於系別的規畫落實到細分化,且已預見市場雄厚的汽車業,有潛在的空氣污染威脅,提早由學術界在清潔能源方面下功夫。
大陸汽車市場的確是成長迅速,全國有約50家的裝配廠,後續潛力還很大,每年汽車銷售成長超過30%,維修及二手車市場也急速的擴展。因此從整車到汽車零組件,各種創新的技術與產品有許多可能性。官方立下了未來5年燃料電池汽車的「百千萬」計畫,2008年有百部上路,2009年底世博前達1千部,2011到2012有超過一萬部上市。
除了考量市場胃納,可以促進技術的發展;基於國防及安全,在一些關鍵及敏感的領域,大陸也意識到有自主的必要,這和在台灣我們討論自主時的角度,是不完全相同的。
(作者為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