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4日 星期六

【邁向製造新紀元】由顧客決定生產模式

工商時報 黃楹進
2003/10/6
在眾多大小不一的製造工廠中,普遍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生產管理模式,包括基本思維、經營理念、運作制度、執行方法等,均會直接影響實際成效的具體表現。順應新的消費需求趨勢,製造業者須尋求更大的突破,認真思考新的生產方式和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在一切講究「新、速、實、簡」的前提下,追求更高的獲利率和佔有率。
茲探討4個常常容易混淆的事件,省思企業現存的生產管理模式:
1.供給生產力與需求生產力。
生產力是用來判斷生產效果的基準,為一種衡量生產績效的指標。對於生產力的看法,「供給生產力」認為生產力為產出量和投入量的比值,提高生產力的方法有增加產出、減少投入,或是增加產出同時減少投入;「需求生產力」則認為生產力是要求量和投入量的比值,要求量由顧客決定,亦即生產力的決定完全掌握在顧客端。
公司若有25個作業員,每天的需求訂單為500個,則25人每天努力做出600個是一種浪費,徒增不必要的積壓庫存,應該利用20人或更少的人,完成500個剛剛好的需求數量,這才是真正的提高生產力。
2.個別效率與全體效率。
在工廠裡常常會聽到一句話:「每個人做得越多就越好嗎?」答案很簡單,並非全然每個人做得越多就越好。為什麼?因為如果現場作業員只顧慮到自己的超高效率表現,不顧前後相關連製程的流暢,可能導致某些站堆滿在製品,有些站卻枯等不到東西進行作業。
太過強調某幾個工作站的「個別效率」表現,而喪失由全員共同完成的「全體效率」表現,將增加許多不當浪費的成本,降低公司的整體競爭力,因此,重視全體效率絕對比重視個別效率來得重要。
3.設備導引與流程導引。
在大量生產思維下,往往採取設備決定流程的設備導引方式,遷就機器設備,生產流程變得混亂,造成二次搬運等浪費,但在多樣少量趨勢下,採取流程來決定設備的流程導引方式可快速達成顧客需求。
接到顧客實際需求的訂單後,審查這些產品的實際生產流程,依照前後製程佈置生產器具,盡量避免使用大型設備,多用小型的機器設備,使得加工件能夠一站接著一站被加工組立,充分實行不停留與不著地的最佳狀態,將可大幅縮短交貨期,並徹底滿足顧客的需求。
4.安全庫存與合理庫存。
常常聽說工廠要有一定數量的安全庫存,才能確保不會缺料,不會造成生產線斷線的情況發生,事實上,最安全的庫存並不存在,實際狀況應是零庫存目標的合理庫存。
不論是產品庫存、在製品庫存、原材料庫存,庫存的產生完全視使用者和提供者雙方發言能力的強弱而定,僅有合理的庫存,並無安全庫存。當市場的要求能力大於工廠的對應力,則會產生產品的合理庫存;當後製程的能力小於前製程的能力,則會產生在製品的合理庫存;而當採購外包的折衝力與指導力小於供應商的反彈,則會產生原材料的合理庫存。
總之,在邁入製造新紀元之後,端視企業對未來願景的看法,由供給生產力、個別效率、設備導引、安全庫存所呈現的表現,以及由需求生產力、全體效率、流程導引、合理庫存所呈現另外不同的表現,雙方優勝劣敗一目了然。即早認清生產管理的種種虛實狀態,有助於企業免除走冤枉路,並可快速步入生產營運正軌。(92、9、24工商時報經營知識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