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3日 星期五

從行銷活動看商品需求預測

■ 黃福瑞
需求預測對行銷主管及經營者而言,是一件既困難又重要的工作。
1943年,IBM預測全球電腦市場只有五部的胃納;曾是世界第三大電腦製造商的迪吉多電腦1979年預測,不會有人在家中安裝電腦;1900年, 戴姆勒賓士汽車預測,因為私人司機短缺,全球汽車市場不會超過1萬輛。如今回顧這三家國際知名企業的產品趨勢及市場需求預測,不免覺得荒謬,但更重要的是,這些例子凸顯出需求預測的困難。難怪教授及企管顧問告訴企業學員,如果能夠精準的預測,他們就不需要辛苦的上課上班,只要在家中買賣股票即可致富。
事實上,企業每天的決策及活動都是基於預測來進行。如何運用各種市場研究調查工具、統計計量模式提高預測的準確率,或建立知識管理系統降低預測需要性,即以知識取代預測,例如購買氣象資訊作為季節性商品的需求預測參考,或運用物料需求計畫(MRP)降低相依性需求預測的必要性,便成為學術界及產業界共同的重要課題。
然而,隨著產品創新加快,媒體操作水準的提升,產品的未來銷售量不再是歷史的重複(傳統定量預測方法的假設基礎),也不是管理階層的經驗所能涵蓋。
「創造流行」商品大量出現,讓需求預測必須有新的思維。「藝人的人氣指數及魅力指數」、「歌曲強度」、「MV美感及效果」、「企宣預算及執行」、「搭配的廣告專案」等因素,決定了一張唱片專輯的銷售量。相同的思考概念,也可用來評估其他商品的市場需求。
當然,「商品力」(包含商品功能、品牌、造型、質感、定價、售後服務等)是商品暢銷與否的關鍵之一,但好的商品還要有適當的企劃包裝、巧妙且火力十足的宣傳作業,才能叫好又叫座。市場上有著太多不暢銷但功能優異的產品;就如同市場上充斥懷才不遇的作詞作曲家與藝人。
國內家電市場近三年來的大贏家松下和LG,除了擁有優良的商品,共同的特色是行銷宣傳策略高人一等。LG擅長價格破壞,且投入大量宣傳預算與通路補助費用;台灣松下更是行銷宣傳的高手,能夠讓一分宣傳預算 發揮兩倍效果,並且恰如其分,維持高格調的品牌形象。
我作重大採購決策前會蒐集有關產品企劃包裝策略、產品宣傳預算、宣傳預算的媒體分配狀況、宣傳作業的檔期規劃、電視CF的拍攝效果、產品代言人的選擇以及「產品的供貨狀況」等相關因素的資訊。
藉由這些資訊的輸入,再參考商品本身的品質、功能、品牌、價格特性,以及競爭商品比較、天候及季節性因素,來判斷該商品是否暢銷,透過對品牌業者及上游廠商行銷活動的深入了解,更能有效掌握商品趨勢。相對的,忽略業者的企圖心(通常表現在行銷宣傳預算上)、行銷宣傳執行技巧及執行力,只憑過去印象、經驗及產品特性來推估商品需求,將很容易在變動快速、競爭激烈的市場上錯失商機,或堆積過多庫存。
(作者是企業轉型顧問,曾任上新聯晴、華研唱片等多家公司總經理,著有《從矽谷到好萊塢》,huangfred@gmail.com
【2005/06/0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