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4日 星期六

好書導讀》觀望不如行動(上)

■ 台北訊
書名:新常態
作者:羅傑.麥南米、大衛.戴蒙
出版:商智文化
新常態時代有許多商機,大公司在大量生產與配銷上仍占有優勢;但在許多領域中,客製化比大量生產更重要,這讓小公司與個人也有成功的機會……
雖然新經濟只是一場夢,結果卻跟地震一樣真實,我們還得在斷壁殘垣中生活。六年來資本支出過大,造成產能過剩,經濟還是繼續掙扎。企業主管重整企業,對於企業活動卻沒有明確的概念。投資人繼續懷抱不切實際的期望。
時間與休息已經恢復經濟景氣,現在是行動的時候,善加利用「後後狂熱」(post- post-mania)的環境,有許多的機會。但還是有個技術性問題:因為沒有人確定未來如何,大家還是照最近有效的方式做事。衰退時期,企業習慣削減資本支出,尤其是科技資本支出。經濟不好時,削減成本非常有效。衰退期愈長,削減成本的效果愈好。如果衰退期夠長的話,就像最近這一次,企業甚至對於未來也不願投資。他們只要告訴投資人環境還不明確,然後祈禱競爭對手也不要投資。
狂熱過後,大家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復原,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勇氣。一般而言,不確定性與改革調整會使得大家採取保守行為。不過,總是會有管理團隊在某個時候採行大膽行為。他們進行投資,獲得利潤回報之後,競爭對手被迫回應。其他公司知道之後也跟進,這就是自由市場的優點。
彈性取代規模
新常態時代有許多商機,但通常不像過去的機會,不是大企業或是首次公開上市的公司才能掌握這些機會。過去50年來,企業規模在今天可說是最不重要的。拜科技之賜,小公司利用網際網路與工具也可以行銷全世界,甚至產能增加之後也可以降價。大公司還是有許多機會,在大量生產與配銷上仍有優勢。但是在經濟的許多領域中,客製化比大量生產更重要,小公司與個人就有成功的機會,因為他們比較能夠專注。任何公司都很難同時專注於幾百個不同領域,還能夠做得很好。
彈性已經取代規模,成為企業在不確定時代成功的關鍵。其他因素還是一樣,大多數公司寧願以大取勝,但幾乎每家公司都喜歡有彈性。自從網路夢碎之後,他們設法發展出根據市場狀況,可伸可縮的能力。
這種重大改變為新創企業開啟很大的商機,他們可以為大公司提供服務,時機不好時,大公司可以因應市場提供重要的業務,而不需要增加額外員工。生產力與彈性是大家最想追求的能力,企業將繼續外包重要的業務程序,可能出現各種規模與結構的專業公司,這是很大的機會。
大公司仍占相當優勢
當然,大公司還是有很大的優勢,但是這些優勢只有結合好的商業模式才有價值。競賽場愈來愈公平,商業模式也愈來愈重要。沒有堅強商業模式的企業,是沒有生存空間的。
以惠普與戴爾為例,就可以看出商業模式的重要性。2002年,惠普併購康柏成為個人電腦、印表機與其他重要科技產品的最大廠牌。新公司維持個人電腦品牌銷售第一名,大約只有一季。由於惠普的商業模式是零售與直接銷售兩種管道並存,無法跟上戴爾的腳步,因此也就無法維持第一名的地位。惠普透過經銷商管道,幾個月前就要生產產品,必須承擔巨大費用。但戴爾大部分產品是根據顧客訂單生產,省下的成本將惠普暫時的規模優勢完全抵銷掉。幾個月的時間,戴爾就重新奪回第一名。
企業如果有成功的商業模式,就會有信心進入新常態。Google在你搜尋網頁時,放些相關的廣告在你面前,他們靠向廣告商收取廣告費就領先業績。「以點選次數計費」廣告模式是麥迪遜大道最熱門的,也是由網路開始的。
隨時調整商業模式
1990年代許多商業模式績效不錯,在新常態時代就需要更新。成功的公司會隨著時代調整商業模式。在個人電腦業營收成長緩慢的環境,微軟必須有創意才能維持成長,解決方案就是訂閱的商業模式。微軟鼓勵顧客以訂閱方式購買軟體,愈來愈多顧客已經將微軟的軟體列為年度預算的一項支出。
另一個例子是全球資訊儲存與管理系統領導廠商EMC,在網路衰退之際營收大幅下滑。EMC很快就了解到,遊戲已經結束。昂貴的磁碟機再也無法恢復以前的銷售榮景,走投無路之下,EMC只好改變商業模式。他們大幅削減儲存系統的價格,並且開始收購企業軟體產品,轉賣給顧客。該公司現在銷售一系列的企業軟體,讓儲存系統更加完備。現在還很難說這個併購結果是否成功,但是無論輸贏,EMC的狀況比以前好多了。EMC了解,比起靜靜等待無可避免的災難降臨,大幅改變的風險還是可以接受的。
EMC是在新常態時代初期,就採取大膽行動的少數公司,蘋果電腦公司也是。蘋果在消費電子產品下了大賭注,目前為止成果甚佳。沒有人可以保證未來的成功,但是這並非重點。這世界已經改變,蘋果公司也跟著改變。
【2005/06/0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