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2日 星期四

強化製造力的2大決勝關鍵

工商時報/經營知識/15版 林紹婷
2005/4/13
台灣的資訊電子業以製造見長,也是最早進入中國大陸,獲得勞動成本下降的利益。但「製造」不單只有勞動成本是否低廉的問題,就資訊電子業來說,新產品能快速上線生產,並進入市場,攸關產品賣價的高低。愈早進入市場者,價格可以賣得較高,尤其進入少量多樣的時代,產品的生命週期愈來愈短,在研究發展之外,「製造」也是決定產品能否早日進入市場的重要因素。
目前台灣的資訊電子業對生產線的安排,大多採取組裝線方式,線上的工人只需要一個指令一個動作,這種大軍隊式的生產方法,對大量生產而言,相當具有效率。但問題在於,進入少量多樣的產品時代,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組裝線生產,不但失去生產的彈性,也會因為線上的勞工普遍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即時對問題做出反應。更者,有些生產線上發生的問題,是設計上的缺失所造成,員工如無法即時反應,會使得產品失去早點進入市場的先機。
至於製造層面的改善,建議企業可導入「精實生產」(lean produ ction)管理,期能消除生產時所面臨的浪費、波動性,以及彈性不足等問題。其中生產的浪費,主要包括過度生產、非必要性的運輸、庫存過多、進行無價值的加工工序、過度加工、等待時間過久,以及加工後再修理等7種(見表一)。
持續改善的精實生產管理
「精實生產」管理是在1960年代,由豐田汽車公司帶頭實施,台灣有許多企業對豐田式管理也推行很久,但因未能持續推行,加上當年從日本聘請到廠輔導的日本工程師,大多駐廠一年之後就離開,以致多半未能體會「精實生產」管理所強調的:
1.所有的員工要全程參與改善,且任何生產過程發生問題,線上的勞工都獲得授權,可以停止整個生產線的生產,進而解決問題。
2.企業要有組織性的對員工進行教育,以持續進行改善等管理的精髓。
企業要想成功推行精實生產管理,除了要能建立一套持續改善的基礎建設,以及推動的系統外,最重要的就是主管必須有認知,以及持續推動精實管理的決心,再讓整套管理制度,透過與員工考核制度結合,獲得持續改善的動力。
企業要如何落實執行精實生產管理?建議可採取設立示範生產線,透過選定一條示範生產線,經由對該生產線進行診斷,再設計精實生產的系統,等到該示範生產線已經在穩定的基礎上,獲得改善的成果,再擴及其它生產線。通常一條示範生產線從診斷到看到改善的成效,大約需要4至5個月的時間。
對研發作好進程管理的關卡
至於研究發展的管理,由於台灣資訊電子業的研發,大多偏重在產品的改善上,所開發的產品最多只有1年到1年半後要生產的產品,很少進行5年後產品的開發,以致於在全球的產業競爭上,將因為缺乏長遠的目標而逐漸居於劣勢。所以,在研發的策略上,業者可考慮以時間的遠近,分為1年到1年半後要生產的核心事業產品;3年後新興事業發展所需要的新技術與平台產品;以及5年後準備投入的事業的可行方案等3項。再將研發的資源分配到這些不同時期的研發上。(見表二)
通常台灣的資訊電子業在研發上,最常見到的問題,就是研發單位以工程技術見長,忽略從消費者的需求,開發切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以及未能對研發作好進程管理的關卡。基本上,無論是短期或遠期的研發,企業都必須設好關卡,也就是開發成果的時程要求,如果到預定的時間,不能看到期待的成果,就要能當機立斷的對該項開發喊停。
由於產品的研發不單單只是研究部門的工作,必須從瞭解客戶的需求,生產的安排,以及供應商的配合等,全面加以考量,所以,企業最好能成立跨部門產品開發小組,讓從產品開發到將產品產出,進而賣到市場的所有相關部門,都要能派代表參加。基於這個跨部門的開發小組,必須能整合企業所有的資源,小組的領導人最好能由最具有資格的人主導,而這個人未必是研發工程師。
基於研發的目的,是要將產品賣到市場,讓消費者能接受,考量各國文化與社會習慣的差異,企業的研發人員最好也能招募其它國家的人員。妥當運用各國的研發資源,將是協助企業提高競爭力,並打開其它國家市場的適切策略。
(本文由麥肯錫公司主管大中華區資訊電子業務副董事林紹婷口述,記者張令慧整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