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4日 星期日

成大管理論壇》企業e化知識管理定輸贏

■ 蔡明田、李國瑋
台灣終於在公元2001年加入WTO。這意謂台灣企業終將站在全球自由化市場的舞台上,面對最激烈的競爭與挑戰。
但無可諱言,台灣傳統產業近年來面臨東南亞與大陸低成本的競爭下,往日以代工、低成本為競爭利基的經營模式已無法在國際市場上生存,此時企業的生存之道,即在於能否將傳統強調成本與勞力的產業模式,移轉為「網路化知識經濟時代」中以品質、速度、服務及價值為基礎的競爭模式。
在此前提下,如何掌握科技趨勢以進行企業資訊系統建置,進而創造企業競爭優勢,即為當前台灣企業應重視的課題。
電腦化不只是設備
在資訊系統建置方面,企業已漸漸由「企業具備電腦設備就是電腦化」的思維,提升至功能性思維,即思考在採購/交貨、品質管理、研發、生產/品管等企業價值鍊上,如何藉由電腦化重新設計原有的功能流程,以達到提升生產效率與降低營運成本目的。
國外一份長達五年的資訊系統研究報告指出──許多企業進行資訊系統建置並未取得理想結果,這意味著企業未必能透過資訊系統的建置,提升企業價值與創造競爭力。一旦系統建置所反映只是電腦普及率、網路上線率的增加,或是原有功能流程的電腦化,對企業競爭力的創造與提升仍無實體助益。
功能性思維見真章
若從知識管理觀點,探討利用資訊系統形塑競爭優勢的企業,事實上「資訊系統」即為組織外顯知識的一環;7-Eleven的EOS、POS系統,不只是資訊技術的應用,更是商業流程與組織know-how知識的建構。所以,如何藉EOS、POS系統建置,發揮電子化成效的過程,即為企業建構外顯知識,和運用外顯知識以發揮知識效能的過程。
例如,台塑採購系統能自動將數次未能得標廠商予以剔除,以杜絕綁標發生,其系統本身亦隱含經營者管理知識與智慧;而聯強國際的顧客信用即時警示系統,能在顧客訂貨同時立即查核其信用以達到即時出貨的目的,此「功能」的構思,即隱含經營者經營智慧,系統本身亦隱含管理者對出貨風險的設定與判斷,故此系統的建置亦為組織管理知識的建構。
綜合上述所言,資訊系統開發過程中軟硬體技術固然重要,但管理者若忽略企業電子化實為管理知識的蘊含,則將使系統建置過於技術導向,甚至為科技而科技。
在這個情況下,若管理者仍將電子化的思維,停留在原有功能作業流程的電腦化,甚至是企業電腦普及率、上網率,則將失去企業電子化的真正意涵,自然難以達成企業電子化的成效。
系統知識融入企業
企業電子化的建置,以知識管理程序觀點(KM processperspective)來看,首先組織應藉由「知識定義」決定核心競爭力,並確認與核心能力相關的知識範籌(即藉由知識定義界定:企業應在那方面資訊化,才能真正提升組織競爭力),再藉由「知識的選擇與擷取」,亦即透過組織內外部(如上下游供應商與客戶)擷取所需的知識,經由評估分析後匯整核心知識,再透過「知識建構」,亦即知識外部化(externalization)建構電子化環境,形成資訊技術能力,最後再經由專員訓練、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等內部化(internalization)程序,將此系統融入企業組織成員,以形成員工的能力與文化,亦即「知識學習、儲存與文化」,終而建構出企業優勢能力。
從知識管理觀點來看,企業資訊系統的建置,不止是科技的產物,更是企業知識的具體展現。協助企業導入電子化系統聞名全球的SAP公司,其ERP軟體即以「最佳實務」(Bestpractice)為定位。
類似的觀點亦指出「SAP提供的其實不是一個軟體,而是一套經營事業的方法」。衡諸上述論點,企業資訊系統本身即蘊含了組織的經營知識與智慧,而電子化企業的建置,即為組織知識的建構。
在未來競爭環境,企業若能明瞭到資訊系統建置,除了資訊技術的應用外,更是一種將過去靜態、被動地存置於組織的個人知識,經由適當的知識管理活動 (知識定義、選取、建構、學習、擴散)加以運用與擴散的過程。如此才有助於企業建構出蘊含核心競爭力的資訊系統。
(作者是成功大學管理學院EMBA執行長、實踐大學國貿系助理教授)
【2006/05/1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