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4日 星期日

21世紀新趨勢 架構型組織當道

■ 王福田
從管理史來看,企業成長思考的模式可以分為:改善(Improvement)、改革(Innovation)和架構(Architecture)三階段演進。
第一階段改善,是把PDCA奉為圭臬持續矯正;第二階段改革,是以資訊科技(IT)觸動流程變革,將原有的做法一一打破重新建立,也就是從原型解凍,然後改造塑形;第三階段架構,則將企業整合成一體,成為另一優質的企業架構(Business Architec-ture)。
依筆者觀察,21世紀「架構」將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也會逐漸形成企業經營思維的主流,用架構打造的「架構型組織」將是企業經營的基石。
企業E化衝擊VS.組織意圖
想了解「架構型組織」的重要,需從科技環境的衝擊開始。現今企業遭受環境眾多因素的衝擊,衝擊最大者首推IT因素。自1995年IT挾其雷霆萬鈞勢力,銳不可當地席捲全球企業以來,這十年當中此股旋風態勢底定。以「架構」的觀點來看,任何人都不能懷疑IT是企業架構裡一個重要的架構元素,因為它帶來企業經營的許多改變,它讓速度與空間、產品與生命周期、跨區與跨組織、全球化與全球運籌、體系合作等等運作機制重新調整。
IT技術(軟、硬體)複雜且變化多端,以軟體開發出來的資訊應用產品更不勝枚舉,到處可看到企業企圖運用MIS、ERD、PDM、CRM、SCM、EC等資訊產品來因應與調適所遭遇的科技環境衝擊。
企業除運用IT產品之外,也應用TQM、ISO9000、TS16949、6 Sigma、BSC、企業再造與組織變革等品質系統與管理方法,來改善體質和提升績效(在此暫時認定諸如此類管理方法與管理科技,都是架構元素之一)。
改善、改革決策困擾決策者
企業應用一些管理方法與管理科技嘗試改善、改革的同時,問題卻開始浮現,結果大部分企業導入這些管理方法原本的立意,最後卻變成痛苦的回憶,此類例子相當常見。例如:使用e化產品後的組織調適問題、運用管理方法後的改善及執行能力等問題。
關鍵在於,每一家企業都知道應該選擇適當的管理方法與管理科技,但是有一些疑惑始終不能夠釐清,這些疑惑包括:選擇什麼樣的IT產品或管理方法?這些產品與方法帶給企業什麼樣的績效?產品與方法導入後,組織與文化有何調整?會不會變成具有創新和價值提升能力的組織?
這些改善、改革的決策一直困擾著決策者。引入一套或局部的管理方法與管理科技尚有疑惑未釐清,使得企業經常再度陷入多個管理方法與管理科技糾結不清的漩渦中。而這個漩渦又與當下企業經常出現的IT科技、創新、知識、策略、文化、績效、再造與變革等等概念名詞相混淆,導致有些企業在這樣的混淆組合體環境中失去方向。
事實上,每家企業都有其適當運作的管理方法與管理科技,也就是自己獨一無二的企業架構,並且以此來調適環境上的衝擊。因此,企業若能了解與掌握本身的架構,就能知所進退,也會很清楚的應用管理方法與管理科技,為企業帶來成長獲利。該是釐清與整合企業架構的時候了。(下周日待續,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顧問師)
【2006/05/1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