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6日 星期二

創新也需要管理系統

工商時報/我的大書坊/B6版 時報 2006/5/16
■書名:德國AIM創新管理─系統化理論、方法與案例
■作者:華特.艾維斯漢姆
■出版:中國生產力中心
知識經濟的核心要素之一「創新」,隨著多本被熱炒的多本年度暢銷書,讀者們愈讀愈是眼花撩亂,又是俄羅斯馬戲團、又是美國鋼鐵業,哪一國的創新個案都聽過了,就是套不進去自己的台灣公司,更不必談有什麼內部成果。德國阿亨科技大學 (Aachen University o f Technology)榮譽教授華特.艾維斯漢姆(Walter Eversheim)說,「創新需要管理系統,才能發展出健全的創新機制。」
華特教授不是在唱高調,而是拿著鐵證向國人說明。在德國出版逾 2年、並已翻譯為中文版的《德國AIM創新管理-系統化理論、方法與案例》,引用阿享大學傅勞恩‧霍夫產品科技研究所(IPT)新科博士法蘭克‧布蘭登堡 (Frank Brandenburg)的研究成果-創新藍圖法(Innovation Road Map),衍生發展出「阿享創新管理模式」( 該書中簡稱為AIM)與創新管理的關聯建置,形成健全的創新專案體系。
「許久以來,我從科技管理圈聽到太多的創新字眼,直到讀了華特教授的專書,才有些落實感覺」,研華科技資深副總經理暨技術長陳贊鴻承認,自己是製造技術出身,搞不懂發散的創新、講什麼人文的創新,都融不進生產管理中,「應是講究工法的德國思惟,與我的認知相契合。」
◎德國的扎實技術基礎
德國是機械工匠的世界翹楚,不只德國社會的根本來自於扎實的步驟,而帶動日本歷史新頁的明治維新,亦是遠赴德國拜師習藝,把德國技術圈的師徒體制跟著帶回日本。至今受到德國這方面影響的國家,日本之外,還涵蓋眾多的日耳曼語系國家、北歐國家,處處展現令世人驚歎的技術之美。
深耕歐洲市場的研華科技熟知德國的優點,不僅台灣總公司晉用德國工程師,歐洲營業據點也以德國為中心,特別是製造業為盛的慕尼黑一帶,陳贊鴻說,對研華科技的重要性已經超過商業大城法蘭克福,「已經從美國聽到創新時尚的我們,深入當地要的就是德國的工藝精神。」
關鍵的是,華特教授在《德國AIM創新管理》書中講的不是老套的工匠作法,而是從產品的平均壽命(Product Life)發展中,找出產品革新的軌跡,並納入市場拉力(pull)與科技推力(push)。這是承襲美式管理的亞洲企業,較少聽聞的邏輯。例如,華特指出,瑞士聖加倫(St. Gallen)經營管理模式(SGMK)中所涵蓋的系統理論,是將一般性管理系統運用次系統之中,諸如製造線上的單一產品生產管理,AIM的設計即融合在 SGMK管理模式的一部分,與發想的創新相互關聯起來,「如此一來,更加強調各項任務領域在邏輯上的差別,並可以透過管理的方式來處理這些差異。」
該書譯者之一,現任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林崇偉認為,如果無法理解歐洲管理的文獻及歷史訴說,建議直接切入第五章開始的個案解析。例如首德玻璃集團(SCHOTT GLAS)的創新模式,可以在內部不大幅組織變遷下,從原料製造商轉型成為系統供應商,「因為該集團承受的了兩階段性的改造計畫」,在推動生產力提升計畫一段時間後,企業既有優勢能力出現效率最佳化時,再導入創新力激發計畫,找出企業開創未來業務能力的效率最佳化。
陳贊鴻說,借鏡德國資深企業推動的系統性地激發企業潛能,是現階段台灣企業應學習之處,才能在已然習慣的製造思惟模式中,一步步把創新導入系統中。「這不是討論從上到下(up 2 down)或從下往上(down 2 up)的差異,而是德國企業長期以來的雙向進行」華特教授說,保時捷等汽車大廠就是最好的的證明,對於創新、研發從來不停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