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6日 星期二

下一波人資革命

工商時報/工商經營報/經營知識/D3版 Bradford C.Johnson、James M.Manyika、Lareina A.Yee/李 2006/5/16
工作當道 高互動性的工作,讓員工的存在價值比以往更高,不再輕易地被機器設備所取代,卻也高度挑戰企業在這個潮流中人力資源管理的能力。
互動型工作當道高互動性的工作,讓員工的存在價值比以往更高,不再輕易地被機器設備所取代,卻也高度挑戰企業在這個潮流中人力資源管理的能力。當企業與組織不斷藉自動化和全球化的力量,一波接一波削減人力成本、提高競爭優勢之際,任何可能被機器或代工業取代的工作者心中莫不惴惴不安,就像高速公路ETC系統上路之後,預計6年內完全取代人工收費員,趨勢如此,從業人員也只能無奈接受事實。
從組織的角度來看,節省人力成本固然值得欣喜,但這樣的競爭力卻無法維持太久,原因是借助新技術和調整組織結構所取得的成本優勢,很容易被其他競爭者模仿─你投資複雜的電腦軟體,別人也做得到;你遠赴他國委外代工,別人立刻跟進。於是付出心血雖多,競爭卻越發慘烈。
有價值的員工不易被取代
麥肯錫季刊近期刊登的一篇文章便針對這種現象,提出值得參考的觀點:過去組織精簡人力、提高生產力,著重的是從原物料變為產品的轉化型 (transformational)生產工作,以及大體而言不涉及複雜決策與人際互動的交易型(transactional)事務工作,這2類工作多半屬於常態進行的例行公事,因此流程可以很容易被切割、精簡,然後用機器或更便宜的他國勞力取而代之。
但是組織不能用相同方式對待最有價值的員工,他們的工作特質是涉及大量人際互動和決策,譬如管理者、業務員、客戶服務代表、藝術指導、醫護人員等,他們互動的對象包括其他員工、顧客、供應商,以本身的知識、判斷力、經驗和本能為基礎,作出複雜的決策。這型工作稱之為內隱型(tacit)高互動工作,因為從事者的工作能力來自個人經驗,屬於非言辭所能傳遞的內隱知識。
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如今許多公司裡高價值決策者的人數和重要性雙雙成長,亦即組織裡解決問題的人增加,執行業務的人減少,消長之餘,企業的組織方式跟著改變。
此外,從事複雜互動性工作者的薪資較高,他們對公司吸引顧客、競爭、獲利等能力的影響深遠,如果企業懂得善用內隱型員工,並能設法提高他們的生產力,不但潛在利益龐大,而且所獲得的競爭優勢將能長期維繫下去,不必擔心同業跟進模仿。
細看內隱型工作的性質,可以發現最關鍵的特徵是互動性強,舉凡搜尋、協調、監督職務都在其內。這幾年來已開發國家的高互動性工作之所以越來越重要,幕後推手是如火如荼的專業分工、全球化、技術創新,這些動力不約而同強調溝通互動,同時促成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等廉價與輕鬆的互動方式。
目前美國只有15%受雇人力從事直接生產的轉化型工作,其餘就業者的工作或多或少都牽涉到與他人互動,只是每一項工作的互動比例高低不同,對企業的價值也有不同,譬如紀錄零件出貨到某倉庫的流程算是例行互動,而管理供應鏈卻是複雜互動,兩者所創造的價值差異極大。
過去6年來,美國就業市場中內隱型工作成長迅速,比交易型工作的成長快了2倍半;1998年以來,美國創造的就業機會中,高達7成( 450萬個)職務涉及判斷與經驗,對內隱型員工的需求仍然在增加,幾乎所有公司都殷切需求經驗老到的第一線管理人員。
善用內隱型員工提高競爭力
站在企業的立場,既然內隱型員工的需求量大,加上這類員工的雇用成本高昂,因此設法提升其生產力就變成重要課題,過去改善員工生產力的重心放在交易型與轉化型員工的身上,如今必須轉移焦點,否則缺乏生產力的內隱型員工一樣會成為公司的成本負擔。
提高內隱型員工績效的重點不在於公司內發生多少內隱型互動,而是這類互動應該為公司帶來附加價值,因此流程設計與績效改善都與以前的方式迥然不同。由於內隱型工作大量互動的特徵使然,企業必須採納全新思惟,調整組織結構,並善用創新技術,俾使結構鬆散的團隊致力於更有效的合作。
想要改善內隱型員工的生產力,企業主管首先必須意識到2項重要改變:
1.企業用來改善內隱型員工績效的科技,運用方式與過去大異其趣。
機器無法辨認未經編碼的模式,無法解決新產生的問題,也無法察覺人的情緒反應並採取得體因應行動,換句話說,它們不能像過去取代交易型員工一樣,那麼輕易的取代內隱型員工。反之,企業可以透過截長補短和拓展機器內隱能力與活動的方式,讓內隱型員工如虎添翼。
2.利用科技提升效能的萬靈丹很難複製到內隱型員工身上。
觀察過去10年來企業提高員工生產力的方式,就可明瞭他們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為採納其他公司證明有效的管理實務,通常也涉及引進新技術。
舉例來說,美國百貨業龍頭沃爾瑪率先開發出多項自動化流程,將原先必須仰賴人力的交易型活動(如追蹤貨物、與供應商交換商情、預測需求等)轉變成自動化過程,因此能迅速攻下大片江山。然而接下來大部分百貨零售業者也群起效尤,紛紛採用沃爾瑪的創新技術,因此產業整體的生產力隨著提高。
然而內隱型工作的成功典範卻很難複製,優秀員工的互動與決策能力是模仿不來的,他們善於利用有形與無形資產的智慧,更不能轉化成電腦軟體或作業流程圖,然後推廣到其他同業。
利用技術與組織來改善
基於上述2種改變,有心的企業仍須考慮從技術和組織兩方面改善內隱型員工的績效。以技術而言,雖然科技無法替人做決策,但是運用適當的技術,卻能夠盡量減少公司的低附加價值活動,讓員工專心從事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技術也有助於提高內隱型員工的決策品質、速度、規模,譬如運用電腦軟體和資料庫去蒐集、過濾資訊,並可迅速正確釐清重要趨勢。
在組織方面,建立良好環境,鼓勵內隱型員工探索新點子、在較扁平的組織(團隊導向架構) 中運作、自動自發工作,都是提高內隱型員工生產力的可行組織調整。此外,人力資源部門也應該戮力雇用、培養內隱型員工,並找出合適的管理與績效評鑑制度。雖然目前仍欠缺保證可行的途徑以建立這樣的組織模式,企業必須在困難中摸索,但正因為如此,一旦建立起優勢,將可望在競爭局勢中長久立於不敗之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