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4日 星期五

社會面貌反映經濟制度真偽-經濟社會學的探討

工商時報/我的大書坊/B6版 陳碧芬 2006/8/4
■書名: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作者:大衛‧傅利曼/出版:先覺
■書名:蝴蝶效應經濟學/作者:保羅‧奧默羅德/出版:聯經
■書名: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作者:陶德‧桑德勒/出版:先覺
卡債、卡奴成為國人耳熟能詳的用字,好像一夕之間就定了下來。願意現身表態自己是卡奴的人愈來愈多,行政、立法公部門把施政聚焦於此,企業、外商也採積極態度。這是台灣社會近年來少有的現象,一般百姓口袋裡的錢,竟然與整個社會的運作緊密相連,學理上的「經濟社會學」(Economic Sociology),把問題作了詳細的解釋。
●經濟與社會關係無法切開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洪鐮德所撰的《21世紀社會學》(台北,揚智出版,1998),分析經濟社會學的定義,認為「舉凡從事經濟活動的人,總是衡量現有辦法與目的之間大小、企圖以最小目標的代價取得最大報酬、俾利生存得以延續,其生活的供應不虞匱乏,進一步使生活豐富圓滿。」
經濟相關的事務常以數據、生產鏈、多元變數等因素呈現,一般人並不容易對它產生偏好的態度,即使大學經濟系的學生也會如此。洪鐮德指出,經濟的行為與社會關係是不容分開的,人們很能了解「社會的複雜」,事實上經濟行為正是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當中之一環,撇開經濟因素的考究,是無法瞭解全盤社會的情況。
包括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1909-2005)、熊彼德(Jose ph Schumpeter 1883-1950)等學界大師,都被肯定在經濟社會學的研究有成,然而現代化社會已邁入分工精細,市場關係的複雜程度,使物資、金融、科技、資訊和管理方式、環境生態等,都應用到經濟體之中。
解讀當代的經濟社會學,坊間書市的《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原著 Economic Concept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陶德‧桑德勒著,葉家興譯。台北,先覺出版,2003)、《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 原著Law's Order,大衛‧傅利曼著,徐源豐譯。台北,先覺出版, 2002)、《蝴蝶效應經濟學》(原著Butterfly Economics,保羅‧ 奧默羅德著,李華夏譯。台北,聯經出版,2000),及學術味道較重的《波斯納與法律經濟分析:一個批判性的探究》(林立著,學林文化,2004)等4本書,可以帶領大家一窺究竟。
●從蝴蝶效應看卡債
其中,《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與《蝴蝶效應經濟學》兩本書適合優先選讀。引述作者之一奧默羅德的說法,「為什麼要用蝴蝶效應來討論經濟社會學?」,試想,蝴蝶是細胞總和而成,科學研究其中單體細胞的組合,或軀體互動產生的機械特性,但是卻無法解釋,為什麼一大群蝴蝶一起拍動翅膀,原則上會搧起地球另一邊的旋風。
「在活生生、不斷變化的經濟性和社會性世界裡,事件大小與其影響程度的關聯,不再是常規式和機械式」,這樣的說法回應了卡債事件在台灣的發酵現象。
卡債是源自於消費者個人錯誤擴張財務信用所致,上述的另一位作者林立,以其哲學專長分析,認為「人想追求『滿足』是主觀、多樣、無所不包的」,為了達到滿足自利,會選擇「『有效率地』利用手上的財物資源」,於是強打廣告的信用卡、現金卡,自然成為人們追求滿足的工具和手段。在台灣消金市場競爭激烈下,同時申請到數張卡片並不難,在個人慾望大過於經濟理性時,刷爆是輕而易舉的事,這解釋了某些人會「升格」為卡奴的原因;接著還有A銀行打出「協助處理B銀行債務」的宣傳,試圖拉攏已步入財務危機的持卡人,後面還有C、D、E、F銀行在業績壓力下,等著接手已陷入信用破產邊緣的客戶,蝴蝶振翅的旋風於焉形成。極有可能持卡人們就此兩手一攤,銀行吃不消龐大壞帳宣告倒閉。
「這樣的社會將是一個天堂或是一個夢魘?」,作者之一桑德勒說,如每個早晨,你醒來之後都要做一個決定,到底應該把有限的時間如何分配到下列的3個任務:
1.從事生產以提供自己所需;
2.看管自己過去的勞動果實;
3.設法從別人那偷一點東西。
換言之,用了更多的時間去搶奪與看管,就只剩愈少的時間能夠保留給生產性的活動。儼然已是集體行動的卡奴們與銀行行徑,無異於在社會上作出最壞的例子,搶奪了一般人的正常權利,降低了社會的總合福利。
桑德勒指出,所幸17世紀之後「政府單位」就存在於社會之中,這部分如今解讀為「公部門」的角色,負責兩個範疇:矯正市場失靈與進行所得重分配。在卡債問題上,強風吹襲的威力迫使行政、立法兩院的施政重心集中於此,進而發揮看管人民財產的功能。但,身為人民的我們,在政客的戲碼中,感覺不到理想、正義的重獲得,反倒是看管無力症由心生成。
這樣的社會,經濟力可有機會再塑造?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的兒子大衛,從法律面著眼的經濟分析,應該可以提供台灣社會一條出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