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日 星期二

志工企業家 連結利與善

■ 陳珮馨
閉上眼睛,想像一把利刃,劃開兩半世界,這邊是資本世界的汲汲營營,那邊是扶弱濟貧的仁心善行。
資本市場就像一道無形的牆,站在牆內的人,懂得善用最小資源、為自己滾動最大財富;牆外的人,抱著遠大的夢想、期待為社會付出,但是沒有人力、資金,步步艱辛。
沒錯,過去曾經如此,但未來將截然不同。在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志工企業家》作者大衛‧伯恩斯坦(David Bornstein)眼中,過去30年來,兩半世界的景象,正在逐步動搖。
擁有夢想 遏制貧窮
愈來愈多的「志工企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s)」興起,遍布在全球每一角落,他們不只滿有愛心、願意投身慈善,還懂得分配資源、運用組織協調能力、進行制度性的變革,一路追到問題的根源,徹底「斬草除根」。
1991年以來,伯恩斯坦專注研究社會創新議題,他獨自飛到孟加拉,研究經濟學教授尤努斯,如何一手推動鄉村銀行(Grameen Bank),透過小額借貸,協助窮人脫離貧病的惡性循環,並寫成他的第一本書。
過去五年來,他持續飛遍世界各地,尋找更多的志工企業家。在他的第二本書《志工企業家》中,描繪了許多感人事蹟,從孟加拉、巴西、匈牙利、印度、波蘭、南非到美國等地,許多人堅守理想、推動社會變革。
例如,印度的畢樂摩芮亞創設「兒童專線」,幫助街童建立救援系統;在匈牙利,賽凱瑞許為身心障礙者,爭取到更平等的人權;在南非,柯莎致力推動愛滋病患者的居家療護…。
「志工企業家,將是21世紀重要的全球潮流。」伯恩斯坦堅定地說,繞了地球一圈,他發現志工企業家這一股巨大的力量,正在翻轉既有世界,尤其許多政府束手無策的議題,包括社會救助、居家照顧、貧窮、環保等,都必須交給這一批人解決。跑過許多國家,伯恩斯坦卻是第一次踏上台灣,在天下遠見創辦人高希均的安排下,他特意飛到蓮拜訪證嚴法師。
忍受孤獨 傳遞感恩
踏在靜思堂的木板地上,伯恩斯坦專心觀看每一幅慈濟影像,仔細聆聽、提問,看到921希望工程興建SRC結構的校舍時,還掏出紙筆、寫下筆記。
伯恩斯坦和證嚴法師的一席對談上,他問證嚴法師「一路走來遇過最大的困難」,證嚴法師搖搖頭說:「困難太多了,幾乎每一天都充滿困難。」她從40年前花蓮的一片荒蕪,述說到慈濟醫院、慈濟醫學院落成。
從一人一天五毛錢、辛苦募款創會,一直到如今的全球組織,證嚴法師仍舊清晨三點半起身,忙到深夜十點,每一次電話鈴響,她就屏氣凝神,擔心又是世界哪一角落爆發災情。
儘管付出大半輩子,證嚴法師卻一再強調「感恩」的心,才是不斷付出的最大動力,透過感恩眾生、表達對人的尊重與愛。走出慈濟基金會,伯恩斯坦忍不住直誇「太酷了!」他彷彿看見無數身影,遍布在全球角落,傳遞生命的影響力。
在訪問過程中,伯恩斯坦發現極多的志工企業家擁有信仰,不管是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透過宗教的力量,志工企業家更能忍受孤獨、五年、十年、20年守著理想前行。
仔細觀察,伯恩斯坦發現,成功推動變革的志工企業家,往往擁有許多傳統企業家的特質,例如,滿腦子創新點子、伴著頑強的意志力,是為了夢想奮不顧身的「狂熱分子」。他們都懂得結合人力、資源,建立有效的組織,懂得開發新市場,找出切入點,設計實際可行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摸索前行。
跨越藩籬 匯聚人才
他們也都能打破模式、跨越界線,把不同領域的人才拉在一起;一旦犯了錯誤,勇於承認、停下腳步,修正組織策略和運作模式。過程中,更不斷「行銷」產品和服務、打通「市場」環節。
唯一的差異是,傳統企業家幫自己賺取利潤,志工企業家卻是求取社會福祉,「道德」成為重要的基準點。
不過,幾百年來,傳統企業家已經在商業領域,發揮得淋漓盡致,志工企業家卻是剛剛就定位。其中,德雷頓在1978年創立的「阿育王」組織,正是近年來,大力推動志工企業家組織的關鍵力量。
伯恩斯坦表示,德雷頓結合「創投」的概念,設計一套嚴格的挑選制度,有效篩選全球的志工企業家,並且給予資源,協助他們在教育、環保、人權、農業發展、兒童照顧等各領域,更有影響力。
尤其,很多人願意捐出金錢、時間、人力,但是社會團體、基金會太多了,外人就像霧裡看花、根本無法分辨優劣。
運用資源 要講效率
就像企業在商業領域較勁,伯恩斯坦認為,志工企業家也要培養競爭力,哪一個組織能建立透明的財務制度,懂得用最小資源、達到最大的效益,就應該得到比較多的資源和協助。
長期關懷社會領域的冠德建設公司董事長馬玉山,也深表同感。他感嘆很多非營利組織和宗教團體,非常積極募款、投入公益,但是缺乏專業的企管知識,不懂得如何運用「成本」概念,有效運用資源。
他認為,把企管概念引入社會團體運作,不但能更有效率地運用資金,還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公益行列。紅十字總會會長陳長文也表示,2004年台灣有近1,000萬人次投入志工,顯示大家很願意響應公益,但是除了有創意、持續執行,還必須找到好「方法」。
「地熱,可以發電當能源,也可能引發爆炸。」大小創意齋創意長姚仁祿說,個人釋放的能量非常大,但是必須善加引導,才能充分發揮。他認為,志工企業家必須願意捐出金錢、時間和能力,台灣願意捐錢的人很多,但是能奉獻時間、擺上能力的人就少了,除了這些「實際」層次,志工企業家還需要一股「浪漫」,包括過人的意志力、堅強的信念…。
台灣比較具備實際條件,但是還「不夠浪漫」,姚仁祿說,當年,玄奘決定翻牆,獨自遠赴印度取經,就是一個很浪漫的決定,推動社會改善時,必須結合實際和浪漫,才能激發創意、橫跨一關又一關的挑戰。
但不管如何,願意跨出第一步,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偉大變革,都是從「一小步」開始,可能是幫助一個人,或是勇敢站起身、為理念發聲。
證嚴法師也強調,聽了旁人的故事、最多帶來「感動」,唯有親身投入,才能打從心底「撼動」,帶來徹底的改變。
青年創投 激發參與
伯恩斯坦從全球的志工企業家身上,發現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策略,就是激發更多「年輕人」起身參與。德雷頓近年創立的「青年創業」,帶領高中生改善自己的學校和社區。這些年輕人尋找問題、發揮創意、解決問題,釋放出驚人的動力,伯恩斯坦相信,這群人長大成人後,將持續發揮創意、起身改變世界。
因此,從小培養有創意、願意解決問題的人,就像幫社會打「強心針」,只要能多找到一群有野心、有信心,願意站在環保、民主、弱勢族群的立場,強迫政府擔起責任的人,就算人數只是從2%增加到3%,都能引爆強大的效果。
正如姚仁祿所言,台灣有太多大成就了,如果還想往前一步,就必須從小處著手。不管是不起眼的小事、還是年輕的孩子,因為唯有先相信「小改變」,終有一天,才有能力改變「大社會」。
【2006/08/0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