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16日 星期五

企業家風範》張忠謀 挫折中學習改變

■ 陳珮馨
「台積電」三個字,藏著張忠謀的身影,他的一生經歷,是台積電屹立不搖的基石。
外人眼中幾近一帆風順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6月初蒞臨天下雜誌25周年慶「讓改變看得見」校園演講,他收起企業家的叱風雲,談起從小到大的一連串「挫折」,當年的自己如何步步艱困,走過每一次的人生關卡。
從小在香港長大,初中逃難到重慶念南開中學,高中又搬到上海,張忠謀的年輕歲月,正是上一世代顛沛流離的縮影,使足了勁和大環境賽跑,永遠不知道下一步在哪裡。
就在這且戰且走的過程,奠定起張忠謀未來數十年,堅信不搖的價值信念。初中正值抗戰時期,老師、學生全都是逃難來的,不需要言語,就能感受國家與個人,唇亡齒寒的緊密連結。
「大我」的概念,從此深深烙印在張忠謀心頭,時代衝擊下,初中的南開中學力行「領導人」的教育,每一天師長耳提面命,提醒學生務必奮發向上,因為將來要做領導人物,帶領國家強盛、擺脫列強外人的侮辱。
張忠謀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也是強調領導人培育的菁英教育,但是都比不上當年南開中學的氣勢深刻,甚至南開中學的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身隨張忠謀一輩子,成為日後台積電奉行的價值信念。
國破家亡,成為張忠謀年輕時代最大的人生挫折,後來他遠赴美國,也是身不由己的決定。張忠謀說,別人眼中,能去美國留學無比幸運,但是當年他心慌無比,感覺人生不定。
「前途茫茫,不是挫折是什麼?」張忠謀說,儘管如此,一踏進嶄新的哈佛校園,他就像一塊海綿似的,從文學、政治、藝術、音樂到企業經營等,任何能接觸的領域,他都盡情閱覽。
有一天父親來訪,發現隔天要考試的張忠謀,仍舊悠哉閱讀紐約時報,責怪他不負責任,但是過了多年以後,張忠謀發現當年主修的機械工程,幾乎沒有派上用場,反而是大量吸收的「課外」知識,成為他觀察人世、指引做事方針的智慧。
一路攀爬學術階梯,張忠謀原來立定心志,要持續走在研究路上。沒想到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班考試放榜,他竟然名落孫山。
「考不取博士班」的挫折,把張忠謀的學術夢想,一拳打得碎裂片片。一整禮拜的時間,張忠謀覺得人生完蛋了,他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自認為不是念理工的料,喪氣之餘,不如收拾行囊,直接去業界上班吧。
就是這一步之差,張忠謀踏出校園,寫下大半世紀的產業風雲。如今回首,張忠謀深深肯定,人們因為遇見挫折、不得不尋求「改變」,當年他看似承受了學業失敗,但是長遠看來,卻是相當幸運的轉折。
時代遷移,上一代的生命故事,放到現在的年輕人身上,許多再也不適用了,但是背後的奮鬥精神,卻是永遠不落伍。
如果一定要抓出結論,張忠謀認為,年輕人最重要的,就是培養「積極」的價值觀,不管遇到多大的壓力、挫折,都不要扭曲人格、要努力生活下去,一旦養成這般的人格特質,漫長人生將受用無窮。
【2006/06/1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